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课件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253050818 上传时间:2024-11-28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9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2.1,概述,2.2,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2.3,传递函数,2.4,控制系统的结构图,2.5,控制系统的信号流图,2.6,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1,自动控制原理,2,.,1,概述,数学模型,:,描述系统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叫做系统的数学模型。,动态模型:,描述系统动态过程的方程式称为动态模型。如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差分方程等。,建立系统数学模型时,应注意:,(,1,)根据研究目的和精确性要求,忽略一些次要因素,使系,统数学模型简化,便于数学上的处理。,(,2,) 根据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建立相应形式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等,),,有时还要考虑便于计算机求解。,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途径:,理论推导法(演绎法),通过系统本身机理,(,物理、化学规律,),分析确定模型结构和参数,推导出系统的数学模型。,实验测试法(归纳法),根据对系统的观察,由测量得到的大量输入、输出数据,推断出被研究系统的数学模型。,2,自动控制原理,建立系统,(,或部件,),微分方程式的一般步骤:,(1),在条件许可下,适当简化,忽略一些次要因素;,(2),根据物理或化学定律,列出部件的原始方程式;,(3),列出原始方程式中中间变量与其它变量的关系式;,(4),从所有方程式中消去中间变量,仅保留系统的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5),最后,将微分方程表示成标准形式,即输出变量在左,输,入变量在右,导数阶次从高到低排列。,2.2,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3,自动控制原理,举例,1,R-L-C,电路,要求:,列出,u,c,(,t,),与,u,r,(,t,),的关系方程式,(,1,)根据克希霍夫定律可写出原始方程式,(,2,)消去中间变量,i,后,得输入输出微分方程式,或,(线性定常二阶微分方程式),2.2.1,典型控制系统举例,4,自动控制原理,举例,2,弹簧,质量,阻尼器系统,(,1,)列出原始方程式。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要求:,写出系统在外力,f,(,t,),作用下的运动方程式,(,2,)消去中间变量,B,阻尼系数,f,2,(,t,) =,Ky,(,t,),K,弹性系数,代入上式并整理,(线性定常二阶微分方程式),5,自动控制原理,举例,3,电枢控制的直流电动机,电枢电压控制的直流电动机线路原理图和结构图,(,1,)列写原始方程式。电枢回路方程式:,输入,电枢电压,u,a,输出,轴角位移,q,或角速度,w,扰动,负载转矩,M,L,根据刚体旋转定律,写出运动方程式:,(,2,),M,d,和,i,a,是中间变量。由于电动机转矩与电枢电流和气,隙磁通的乘积成正比,又因磁通恒定,有,,,联立求解,整理后得,6,自动控制原理,(续上页),若输出为电动机轴的转角,q,,则有,(三阶线性定常微分方程),机电时间常数,(,秒,),电动机电枢回路时间常数,(,秒,),,,一般比,T,m,小,或,7,自动控制原理,举例,4,磁场控制的直流电动机,设电枢电流,I,a,=,常数,气隙磁通,F,(,t,),=,K,f,i,f,(,t,),激磁回路,电感,L,f,为常值。,(,1,)激,磁回路方程式,:,或,(,2,),转矩平衡方程式:,(,3,),消去中间变量,j,M,d,: ,,8,自动控制原理,举例,5,电动机转速控制系统,电动机转速控制系统原理图及结构图,w,为输出,,u,r,为参考输入,,M,L,为扰动输入,(,1,)列各部件方程式:,(,2,),消去中间变量,得:,9,自动控制原理,举例,6,流体过程,输入量,Q,i,(供水量),输出量,H,(液面高度),(一阶非线性微分方程式),(,1,),设流体是不可压缩的。根据物质守恒定律,可得,(,2,)求出中间变量,Q,o,与其他变量关系,(,3,)消去中间变量,Q,o,,就得输入输出关系式,10,自动控制原理,直流电动机转速自动镇定系统图,设各处信号,(,变量,),均在工作点附近不大范围内变动。列原始方程,(,1,) 激磁回路 (,j,与,i,f,是非线性关系),(,2,) 电枢回路,(非线性方程),(,3,) 电动机,(非线性方程),2.2.2,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4,),放大器,(,5,) 测速发电机,(,6,) 比较器,11,自动控制原理,忽略二次以上高次项,得,:,, ,,j,与,i,f,是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设,j,的工作点为,j,0,,,i,f,的工作点为,i,f,0,,,在工作点的邻域内,,j,对,i,f,的各阶导数存在,它可展开成泰勒级数:,2.2.2,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续),写成偏量线性化方程式:,所以激磁回路偏量线性化方程为:,12,自动控制原理,同理,设各处信号,(,变量,),均在工作点附近不大范围内变动,它们的偏量方程式可求之如下:,电枢回路,电动机,,,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续),放大器,测速发电机,比较器,e,=,u,r,-,u,t,,因为,u,r,=0,,故,消去中间变量,得扰动输入,M,L,下的线性化方程:,13,自动控制原理,2.3,传递函数,2.3.1,传递函数的概念,RC,电路如下:根据克希霍夫定律, 可列写微分方程,消去中间变量,i,(,t,),,得,对上式进行拉氏变换,求出,U,c,(,s,),的表达式,若,u,c,(0)=0,或,式中,T=RC,14,自动控制原理,若线性定常系统由下述,n,阶微分方程描述,令,C,(,s,),=,L,c,(,t,),,,R,(,s,),=,L,r,(,t,),,在初始条件为零时,进行拉氏变换,可得到,s,的代数方程,传递函数定义,:,线性,(,或线性化,),定常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称为传递函数。,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为,2.3.1,传递函数的概念,(,续,),15,自动控制原理,2.3.1,传递函数的性质,(1),传递函数是复变量,s,的有理真分式函数,分子的阶数,m,一,般,低于或等于分母的阶数,n,, 即,m,n,,且所有系数均为,实数。,(2),传递函数只取决于系统和元件的结构和参数,与外作用,及初始条件无关。,(3),一定的传递函数有一定的零、极点分布图与之对应,因,此传递函数的零、极点分布图也表征了系统的动态性能。,(5),传递函数只能表示输入与输出的函数关系,至于系统中,的中间变量无法反映出来。,(4),若,下式,中,s,= 0,,则,称为传递系数,(,或静态放大系数,),。,(6),一个传递函数只能表示一个输入对一个输出的函数关系。,16,自动控制原理,2.3.1,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1,)比例环节,G,(,s,)=,K,(,3,)积分环节,T,惯性,环节时间常数,当积分环节的输入信号为单位阶跃函数时,则输出为,t,/,T,,它随着时间直线增长。,(,2,)惯性环节,17,自动控制原理,(,4,)微分环节,G,(,s,) =,T s,(,理想微分环节,),(实际微分环节),(,5,),比例,微分环节,w,n,=,1,/,T,为,无阻尼自然振荡频率,z,为,阻尼比,,0,z,1,(,6,),振荡环节,(,7,)延滞环节,2.3.1,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续,),18,自动控制原理,2.4,控制系统的结构图,2.4.1,结构图的概念,拉氏变换,RC,网络的微分方程式为,19,自动控制原理,控制系统结构图的建立,步骤,(,1,),建立控制系统各元部件的微分方程。在建立微,分方程时,应分清输入量、输出量,同时应考,虑相邻元件之间是否有负载效应。,(,2,),对各元件或部件的微分方程进行拉氏变换,并,作出各元件的结构图。,(,3,)按照系统中各变量的传递顺序,依次将各部件,结构图连接起来,置系统输入变量于左端,输,出变量于右端。,20,自动控制原理,例,1,绘制无源电路的结构图。,u,r,为网络输入,,u,c,为网络输出。,因为,(,u,r,u,c,),为,R,1,与,C,并联支路的端电压,,i,1,+,i,2,=,i,,,R,2,i,=,u,c,,,所以,2.4.2,控制系统结构图的建立,21,自动控制原理,例,2,两级,RC,网络的结构图,(,2,)连接相关信号,线,,得到最终结构图,(,1,)根据原始方程建立局部结构图,由于后一级,RC,电路是前一级的负载,所以在结构图中它们相互影响。,22,自动控制原理,为了消除负载效应,可以在两级,RC,电路之间插入隔离放大器。,带有隔离放大器的两级,RC,网络,23,自动控制原理,例,3,位置随动控制系统,系统各部分微分方程经拉普拉斯变换后的关系式及相应的局部结构图如下,24,自动控制原理,将每个子方程的结构图按照相互关系,正确地连接起来,得到下图,例,3,位置随动控制系统(续),25,自动控制原理,2.4.3,结构图的等效变换,(1),结构图的基本组成形式,1,)串联连接,2,)并联连接,26,自动控制原理,3,)反馈连接,按照信号传递的关系可写出:,消去,E,(,s,),和,B,(,s,),,得,因此,此处的加号对应于负反馈;减号对应于正反馈。,2.4.3,结构图的等效变换,(,续,),27,自动控制原理,(2),综合点与引出点的移动,1),综合点的前后移动,a.,综合点前移的 等效变换,b.,综合点后移的,等效变换,2),相邻综合点之,间的移动,2.4.3,结构图的等效变换,(,续,),28,自动控制原理,3),引出点的前后移动,b.,引出点前移的等效变换,4),相邻引出点之间的移动,a.,引出点后移的等效变换,2.4.3,结构图的等效变换,(,续,),29,自动控制原理,(3),结构图变换举例,例,1,位置随动系统,2.4.3,结构图的等效变换,(,续,),30,自动控制原理,例,2,简化结构图,并求系统传递函数,C,(,s,),/,R,(,s,),。,2.4.3,结构图的等效变换,(,续,),31,自动控制原理,例,3,化简两级,RC,网络结构图,并求出传递函数,U,c,(,s,)/,U,r,(,s,),。,2.4.3,结构图的等效变换,(,续,),32,自动控制原理,简化结构图求总传递函数的一般步骤,(1),确定输入量与输出量,如果作用在系统上的输入量有多个,(,分别作用在系统的不同部位,),,则必须分别对每个输入量逐个进行结构变换,求得各自的传递函数。对于有多个输出量的情况,也应分别处理。,(2),若,结构图中有交叉关系,应运用等效变换法则,首先将交叉消除,化为无交叉的单回路结构。,(3),对于回路可由里向外变换,直至变换为一个等效的方框,即得到所求的传递函数。,33,自动控制原理,2.5,控制系统的信号流图,2.5.1,信号流图定义:,由节点和支路组成的信号传递网络,信号流图的常用术语:,节点:,在图中用小圆圈表示,表示变量(或信号),支路:,是连接相邻两个节点之间的定向线段 ,它有一定的增,益,(,即传递函数,),,称为支路增益,输入节点:,只有输出支路没有输入支路的节点称为输入节点,输出节点:,只有输入支路没有输出支路的节点称为输出节点,混合节点:,既有输入支路又有输出支路的节点称为混合节点,通路:,从某一节点开始沿支路箭头方向经过各相连支路到另,一节点所构成的路径称为通路,前向通路:,是指从输入节点开始并终止于输出节点且与其它,节点相交不多于一次的通路,回路:,如果通路的终点就是通路的起点,并且与任何其它节,点相交不多于一次的通路称为回路,不接触回路:,如果一信号流图有多个回路,各回路之间没有,任何公共节点,则称为不接触回路,34,自动控制原理,2.5.2,由系统结构图绘制信号流图,例,试将下图所示系统的结构图转化为信号流图,。,35,自动控制原理,2.5.3,用梅逊公式求传递函数,梅逊公式,式中,,P,信号流图的总增益;,称为特征式,,L,i,所有回路的回路增益之和;,L,i,L,j,所有两两互不接触回路的回路增益乘积之和;,L,i,L,j,L,k,所有三个互不接触回路的回路增益乘积之和;,n,从输入节点到输出节点所有前向通路的条数;,P,k,从输入节点到输出节点第,k,条前向通路的增益;,D,k,在,中,将与第,k,条前向通路相接触的回路增益除去后,所余下的部分,称为余子式。,36,自动控制原理,应用举例一,37,自动控制原理,4,个回路:,1,个两两互不接触回路:,3,条前向通路和相应余子式:,总增益:,应用举例二,38,自动控制原理,应用举例三,要求:,绘制三级,RC,网络结构图,并求其传递函数,U,c,/,U,r,。,(,1,)绘制结构图。用复阻抗与电压、电流关系,可以直接绘出网络的结构图:,(,2,)求传递函数。该结构图有,5,个反馈回路,回路传递函数均相同,即,有,6,组两两互不接触回路,为,-,、,-,、,-,、,-,、,-,及,-,:,有,1,组三个互不接触的回路,即,-,:,39,自动控制原理,特征式为,前向通路只有一条:,前向通路与各反馈回路均有接触,余子式:,1,= 1,则由梅逊公式可求得总传递函数:,应用举例三(续),40,自动控制原理,2.6,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闭环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图,r,(,t,),输入信号,n,(,t,),扰动信号,(,1,),r,(,t,),作用下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输出函数的拉氏变换,令,n,(,t,)=0,,结构图变为:,41,自动控制原理,(,2,),n,(,t,),作用下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干扰作用下输出函数的拉氏变换,令,r,(,t,)=0,,结构图变为:,2.6,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续),(,3,)系统的总输出,42,自动控制原理,(,4,)闭环系统的误差传递函数,定义,代表被控量,c,(,t,),的测量输出,b,(,t,),与,输入,r,(,t,),之差为系统,的误差,e,(,t,),,即,或,r,(,t,),作用下的误差传递函数,E,(,s,)/,R,(,s,),n,(,t,),作用下系统的误差传递函数,E,(,s,)/,N,(,s,),系统的总误差,E,(,s,)=,W,e,(,s,),R,(,s,)+,W,en,(,s,),N,(,s,),2.6,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续),43,自动控制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