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三节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1,试一试,想一想,用力分别压弹簧、拉橡皮筋、挤压橡皮泥、捏面团;松手后,物体的形变有什么不同吗?,恢复到原来形状,没有恢复到原来形状,2,1,弹性: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2,塑性:形变后,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这种形变称,弹性形变,这种形变称,塑性形变,弹性和弹力,3,撑竿跳的竿子是用玻璃钢做的,玻璃钢有什么性质?,如果用橡皮泥做的竿子会怎么样?,回忆压弹簧、拉橡皮筋时手的感受。,3.,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4,用力挤压、放松厚壁玻璃瓶,观察瓶子上方玻璃管内液柱高度随手部用力的变化。,观察思考,实验说明玻璃瓶发生了微小的弹性形变,产生弹力。,5,辨析:,哪些物体间的作用力属于弹力?,可见:压力、推力、拉力都属于弹力,弹力广泛地存在于生活中。,6,【,观看弹簧受力视频,】,思考:说明了什么?,弹簧的弹性,。,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_,。,大,有一定限度,观察思考,7,4,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在弹性限度内,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8,1,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弹簧,刻度盘,指针,挂钩,2,构造:主要由刻度盘、弹簧、指针、挂钩等组成。,弹簧测力计,9,弹簧测力计的分类,.wav,实验室常见弹簧测力计,10,3,认清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要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右侧弹簧测力计的,量 程:,;,分度值:,;,测量值:,。,5 N,0.2 N,1.4 N,11,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1,)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并认清它的每个小格表示多少牛。,(,2,)检查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如果不在,应该把指针调节到零刻度线上。,(,3,)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并分别使指针指到,1 N,、,3 N,、,5 N,的位置,感受,1 N,、,3 N,、,5 N,的力。,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wav,实验,12,使用时注意:看、调、测、读四个环节。,(,4,)测量身边小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把文具袋悬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文具袋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1,=,。,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拖动桌面上的 文具袋,测量文具袋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2,=,。,(,5,)总结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的几点操作要求。,13,首先看清它的量程,即测量范围,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量程;,认清它的分度值,以便读数时快速准确;,观察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若没有,则需要校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归纳,14,使用前,轻轻拉动它的挂钩几次,避免弹簧被外壳卡住;,使用时,拉力方向应与弹簧轴线在一条直线上,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确保测量准确;,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板面垂直。,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归纳,15,4,其他形式的测力计,16,随堂演练,1.,(多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B.,只有弹簧才能产生弹力,C.,支持力、压力、拉力都属于弹力,D.,坐在凳子上的人,受到的支持力是因为人的形变而产生的弹力,A,C,任何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都会对与它相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凳子,弹力发生在直接接触并产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之间,17,2.,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_,,分度值是,_,,此时被测拉力的大小是,_.,010N,0.4N,6N,18,3.,如图所示,在弹簧测力计的两侧沿水平方向各加,4N,拉力并使其保持静止,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A.0NB.2NC.4ND.8N,解析:,如果不将外壳固定或者在外壳上加力,作用在挂钩上的力是不会使弹簧伸长的,所以外壳上的力对弹簧起固定作用,而不是对弹簧起拉伸作用;作用在挂钩上的力才是使弹簧伸长的力,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拉伸弹簧使弹簧发生形变的力的大小,而不是两端力的和,也不是两端力的差,.,C,19,4.,实验室中一个弹簧测力计因弹簧断裂而损坏,.,小红去掉断裂的一小段后,将剩余较长的一段弹簧重新安装好,并校准了零刻度,.,那么用这个修复的弹簧测力计测量时,测量值与原来测量值相比较,结果是(),A.,测量值比原来的大,B.,测量值比原来的小,C.,测量值与原来的一样大,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出现,B,解析: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成正比是针对同一根弹簧而言的,现在弹簧的原长缩短了,在拉力一定时,弹簧的伸长量也缩短了,指针移动的距离变小,而刻度盘刻度未变,相当于测量值变小,.,20,弹性形变,塑性形变,课堂小结,形变,弹力,弹簧测力计,弹簧,刻度盘,指针,挂钩,2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