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上传人:nu****n 文档编号:252992946 上传时间:2024-11-27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4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十二 语气词,词头 词尾,一、语 气 词,语气是人们说话时的口气,是说话人对所说的事儿表现出来的态度、情绪。概括的说,有,提顿、直陈、论断、疑问、拟测、假设、商量、请求、禁止、命令、赞颂、叹息、惊讶,等多种语气。就汉语而言,语气是通过,词汇形式,(,语气词,),、,句子类型、语调,来表达的。句子的语气主要是通过语调来表达,其次是通过语气词和其他形式。不过,古人说话时的语调已经无从测知,我们只能通过语气词和其他形式来分析古代汉语文句的语气。,语气词是汉语特有的虚词词类,它不能象副词一样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也不能象介词一样与其他词类组成词组充当句子成分,也不象连词一样表示句子成分之间、分句之间的关系,而是附着在句子上帮助表达各种语气的词,。,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为,句首语气词、句中语气词、句尾语气词,三种。,(一)句尾语气词,这是古代汉语语气词的主体,按照语气作用,可分为三大类:也、矣、已、耳、焉是陈述语气词;乎、与、邪是疑问语气词;哉、夫、兮是感叹语气词。句尾语气词的使用与句子的类型密切相关。,句型:按照句子谓语的性质来划分:名词性词语作谓语的句子(判断句)、动词性词语作谓语的句子(叙述句)和形容词性词语作谓语的句子(描写句)。,句类:按照句子的表达作用(句子所表现的语气)来划分: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同一个语气词能够用在不同的句子类型中,并不是那个语气词能够表示多种语气,,而是因为具体语言环境中句子的语气往往是复杂的,不是单纯的。比如疑问句中兼有论断的语气,感叹句中兼有疑问语气,祈使句中兼有叙述语气等,这就为语气词的转用和合用提供了需要和条件。而各个语气词在转用和合用中依旧表示原有的语气。,基本用法:用在判断句句尾,表达判断语气,帮助谓语进行判断,有肯定、确认意味。,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起义),用在复句末尾,有人认为是配合文义表示解释的语气,,其实仍然是表判断语气,进行肯定确认。,六鹢退飞过宋都,风也。,(,左传,僖公十六年,),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韩非子,初见秦),【,也,】,用在祈使句或疑问句尾,仍表判断语气,有确认意味。,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郑伯克段于鄢),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韩非子,难二),表示静态的语气词,现代汉语中还没有一个相应的语气词来对译。,环滁皆山,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客指孔子曰:“彼何为者也,?”,子路对曰:“鲁之君子也。”,(,庄子,渔父,),【,矣,】,基本用法:用在陈述句句尾,表达陈述语气,帮助把事情发展的新情况告诉别人,有报道意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鸡既鸣矣。(诗经,齐风,鸡鸣),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鸿门宴),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公孙丑上,),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诸葛亮传,),用于描写句尾,仍表陈述语气,帮助报道新情况。,吾君已老矣,已昏矣。(谷梁传,僖公十年),王之蔽甚矣。(战国策,齐策一),用在祈使句或疑问句尾,仍表陈述语气。,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矣”和“也”所表达语气的差异:,“也”主要用于,判断句,,表示论断确认的语气,不带动作行为的时态性,所表达的语气是,静态的,,现代汉语中还没有一个与之相应的语气词;“矣”则主要用于,叙述句,,表示把已经或者将会出现的新情况告诉人们的陈述语气,是,动态的,,与现代汉语的语气词“了”用法大致相当。,“也”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的判断告诉别人,“矣”的基本作用是把事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告诉别人。,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孟子,梁惠王上,),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已,】,同“矣”作用相近,二者上古并不同音,表示的语气也有差异,“已”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了”或“啦”。,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史记,货殖列传),【,而已,】,在陈述之中表示“不过如此”、“没有别的”等语气,同“已”语气作用相似,也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尚书,初出于屋壁,朽折散绝。今其书见在,时师传读而已,。,(,汉书,刘歆传,),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王禹偁:黄冈竹楼记,),疲惫,【,耳,】,“耳”是“而已”的合音,一般用在叙述句末尾,表示限止的语气,有的可译为“罢了”,有的不便译出。,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史记,商君列传),【,尔,】,“尔”本是指示代词,用在句尾,指代作用减弱,表示提示语气。,叶公子高入据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荀子,非相,),新妇所乏唯容尔。,(,世说新语,贤媛,),武帝年七十,乃生昭帝。昭帝立时,年五岁尔。,(,史记,外戚世家,),【,焉,】,“焉”是一个有指代作用的语气词,用于叙述句尾和描写句尾表提示性的陈述语气。以往的语法著作称“焉”为指示代词或兼词,是说“焉”兼有介词“於”和代词“是”(此)的意思,又表示陈述语气。,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荀子,劝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礼记,檀弓下,),“焉”一般用在不及物动词或动宾词组的后面,既表示“於是”的意思,又表示提示性的煞尾语气。现代汉语也没有相当的语气词来对译。,“焉”用在形容词谓语后,隐含“於是”而指代比较的对象。,晋国,天下莫强焉。(孟子,梁惠王上),口好味,而臭味莫美焉。(荀子,王霸),“焉”如果用在及物动词后,就指代动词的宾语,而相当于代词宾语“之”。,非曰能之,愿学焉。(论语,先进),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晋公子重耳出亡),“焉”如果所指代的有关对象、时间、处所,在本句中的前一部分已经出现了,那么“焉”就不兼指代作用,而虚化为纯粹的句尾语气词了。,楚之灭蔡也,灵王迁许、胡、沈、道、房、申于荆焉。,(,左传,昭公十三年,),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左传,晋公子重耳出亡),万钟於我何加焉?(孟子,告子上),【,乎,】,基本用法:疑问语气词,用在疑问句句尾,表达疑问语气,一般可译为现代汉语中的“吗”或“呢”。,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战国策,韩策),轸不之楚,何归乎?(史记,陈轸列传),用在是非问句末尾。“乎”表示的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用在选择问句末尾。“乎”表示的疑问语气,相当于“呢”。,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梁惠王下),用在特指问句末尾。“乎”表示的疑问语气,要译为“呢”。这种用法出现较晚,早期已经用了疑问代词的特指问句极少用“乎”。,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史记,留侯世家),用于反问句末尾,仍表达疑问语气,可译为“吗”或“呢”。反诘语气靠疑问代词、助动词、否定副词或疑问副词“岂”、“宁”、“况”等字表达。,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社稷之,不皇,,况能怀思君德?”(左传,昭公七年),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论语,先进),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狐假虎威),用于测度句尾,仍表达疑问语气。推测语气靠“其”、“得无”、“无乃”等词语表达。译为“该不会,吧”“只怕,吧”。,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四年),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君以礼与信,属,诸侯,而以奸终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七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来不及;没有时间。,联盟、会盟,天乎!吾无罪!(史记,秦始皇本纪),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用于祈使句和感叹句末尾,表达的依然是疑问语气,只是句中祈请或感叹语调是主要的,“乎”的疑问语气相对减弱了。可译为“吧”或“啊(呀)”。,长鋏归来乎,食无鱼!(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与(欤),】,、,【,邪(耶),】,基本用法:可以用于各种类型的疑问句尾,表达疑问语气,可译为“吗”或者“呢”。相当于“乎”,不过多数情况下语气没有“乎”那么强烈纯粹,有猜测探寻意味。一般是说话人对所问事情有一定了解和猜测,又不敢确定,需要提出来请对方证实。,“与”“邪”上古语音很接近,所表示的疑问语气是相同的,实为一词,只是方音的差异而已。“与”和“欤”、“邪”和“耶”分别是两对古今分化字。,用于反问句末尾,与“岂”、“独”、“其”、“得无”、“无乃”等词语配合,表示委婉的疑问语气。,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孟子,许行),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哉,】,基本用法:用于感叹句尾,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与现代汉语语气词“啊”相当。,楚国若有大事,子其危哉!(左传,昭公二十七年),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子何为者邪?(庄子,外物),商君曰:“子不说吾治秦与?”(史记,商君列传),有闲为圃者曰:“子奚为者邪,?”,曰:“孔丘之徒。”,(,庄子,天地,),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子曰:“管仲之器小哉!”(论语,八佾),大哉!尧之为君!(孟子,许行),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从句子结构来看,这种感叹句大多是名词谓语句和形容词谓语句(即判断句和描写句),而形容词作谓语,后面用“哉”表示感叹的语气的,往往前置,这样就显得感叹的情绪更为激越。可译为“啊”。,用于反问句末尾,仍表感叹语气。反问语气靠疑问代词、语气副词等来表达出来。,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李斯,谏逐客书),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触龙说赵太后),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论语,述而,),王风,黍离,也,宗周陨灭,故忧思。犹有先王之遗风,故不惧。,背弃;辜负,【,夫,】,与“哉”的语气相近,用在感叹句尾表示感叹语气偏于惋惜悲伤的情绪,仍译为“啊”。,今若是焉,悲夫!(柳宗元,三戒),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句尾语气词的连用,连用后各语气词仍保留自己特定的语气,给句子组合成一种复杂的语气,但语气的重点一般是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两个陈述语气词连用,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代翕代张,代存代亡,相为雌雄耳矣!(荀子,议兵),表示限止兼论断的语气,表示报道兼限止性语气,陈述语气词与疑问语气词连用,汝为周南、召南矣乎?(论语,阳货),为,学习。,表示疑问兼报道的语气,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侍坐),表示委婉的疑问语气兼判断语气,何可胜道也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僖公二十年),吾罪也乎哉!(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女得人焉耳乎?(论语,雍也),得其有德之人乎?,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耶,其不知也耶,?,(,韩愈:祭十二郎文,),陈述或疑问语气词与感叹语气词连用,乌呼,!,天祸卫国也夫,!(,左传,成公十四年,),太史公曰:“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史记,春申君列传,),三年之丧,亦已久矣夫,!(,礼记,檀弓,),三个语气词连用,以最后一个语气词为中心,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二)句首、句中语气词,有人认为这类词是助词的一种:语助词,有的则把一些句中语气词处理为语气副词。这类语气词,独立性最差,意义最不实在,,到中古口语中已不再使用,只是保存在仿古的文言作品中,现代汉语中没有这类语气词,所以没有办法能将这类语气词对译出来。,【,夫,】,句首语气词“夫”是从指示代词虚化而来的,用于句首,表示提出话题,引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