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养生之饮食养生

上传人:xue****ang 文档编号:252992710 上传时间:2024-11-27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318.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养生之饮食养生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传统养生之饮食养生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传统养生之饮食养生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八章 传统养生之饮食养生,第一节 饮食养生观,饮食养生是古人养生的主要观点之一。,皇帝内经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禽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观点,被誉为“世界上最早论述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的理论,堪称中华民族饮食和营养的纲要。,古人饮食养生主要思想观点:,*,饮食有节,五味调和,饮食有常,物我相适,饮食以时,四季五补,饮食洁净,进食宜忌,一、饮食有节 无味调和,古人认为:饮食有节,度百岁乃去。反映出古人对控制饮食重要性的认识。“节”即节制、控制。晋朝养生家葛洪指出:善养者,食不过饱,饮不过多,应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五味调和,不可偏胜。食物中具有“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分。,五味各有所入,各走其所喜之脏,各有所禁,亦伤五脏。即五脏因五味而生,亦因五味而损。因此,可利用五味偏性调和饮食,来平衡阴阳,以适应人体气血脏腑阴阳盛衰的变化。反之,若五味失调,则容易损伤五脏而患病。故有:酸伤筋、苦伤骨、甘不益肉、辛多坏气,咸促人寿之说。,要做到饮食有节,五味调和,日常饮食应该定时定量,宜清淡。,寿世保元指出:“大渴不大喝,大饥不大食”。蠢子医指出:“口味宜去肥浓,节酸咸”,即日常应该以清淡素食为主,少吃肥甘厚腻、酸咸过重的菜肴。,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每天吃10g食盐的人群中,其高血压发病率为10,而每天吃盐多2倍的人群,高血压发病率增加2倍。可见古时饮食强调清淡与现代医学控制食盐、动物脂肪等以放心血管病的主张有不谋而合之处。,二、饮食有常 物我相适,饮食有常,,“常”即指常规、一定规律性、规范性而言。,“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禽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的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人生存特点以素食为主,果蔬肉食为辅,调和五味,兼收并蓄的饮食规律。,如果违反这一规律,就会导致机体阴阳气血失去平衡而发生疾病。中医认为“肥甘助湿,生痰化热”。现代医学则认为:心血管病的发生,与偏食动物性食物过多,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增高有关,而适当素食可降低发病率。,物我相适,是指食物的性味要与人体的阴阳气血状况相适应,以人体需要来决定食用何种适当的食物。,当人体有偏于寒热虚实症状时,饮食则应当按“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原则进食。,饮食以时 四季五补,我国古人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极为重视饮食与时令的关系,并提出了饮食养生“四季五补法”。即随着季节的变化,根据人体健康状况调整饮食,以补阴阳气血不足。具体的:春天升补,夏天清补,秋天平补,冬天滋补,四季通补。,饮食正要阐述了四季适宜食物,“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sh)以凉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燥;冬气寒,宜食枣以热其寒”。,养老寿亲书对老年人四季饮食养生作了详细叙述:“春季饮食,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酒不可多饮;夏季饮食,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饮食温软,不令太饱;秋季饮食,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新登五谷不宜与食;冬季饮食,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饮食洁净 进食宜忌,饮食卫生也是古人养生学的重要观点,认为食物宜新鲜洁净,富有活力;必要时要辨别有无毒性,慎从口入。如饮膳正要主张“猪、羊疫死不可食,生料色臭不可用,浆老而饭馊不可食”,此外,食物的特性不同,有相合相克,病体有别,有宜食宜忌之分。元代贾铭饮食需知中,就论述了325种饮食性能与宜忌。,所谓“宜”,即以相宜食性的食物治病养体;而“忌”指不相宜食物应当禁食,又称“忌口”。例如随息居饮食谱讲:糯米,性太粘滞,难化也,小儿、病人尤当忌之。,我国古人饮食养生基本要则,是中华养生文化瑰宝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第二节 食物补养法,食物是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必须从食物中摄取,食物补养就是通过合理的饮食调整补充,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或对人体内部不平衡进行纠正,以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目的。,一、食物补养的理论依据,食物所以能补身、防治疾病,是由食物本身具有若干的特性所决定的。中医学将食物的多种特性和作用加以概括,建立了食物性能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医食补养生理论。,食物性能概念是食物补养的关键,食物的性,能主要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补泻”等。,1.食物的性和味,(1)食性,食性,主要有寒、热、温、凉四种属性,也称四气。还有一类食物,它的性质平和,称为平性食物,由于它们偏凉偏温不明显,所以在药理上没有单独把它们称为一气。,凉性与寒性食物:多具有清热泻火和解毒的功能,可以用来治疗热症和阳症。其症状的表面现象是:面红目赤,口舌干苦,喜欢冷饮,手足温,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芡(qin)而干躁。,适用食物有苦瓜、苦菜、白萝卜、番茄、竹笋、冬瓜、西瓜、丝瓜、黄瓜、油菜、菠菜、荸荠、甘蔗、白菜、绿豆、豆腐、小米、芋头、柑、苹果、梨、枇杷、橙子、紫菜、海带、鸭蛋、兔肉等。,温性与热性食物: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适用于寒症和阴症。症状是脸色苍白,口淡,喜热饮,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烂,舌淡润,脉沉迟。,适用食物有生姜、葱、韭菜、芥菜、大蒜、杏子、桃、樱桃、石榴、大枣、胡桃仁、蚕豆、莲子、辣椒、鳝鱼、虾、鸡肉、鸭肉、羊肉、牛肉、海参等。,平性食物:多为一般营养保健之品。对热症和寒症都可配用,尤其是对些虚不受补的病人,是十分适合的。,适用的食物有大米、糯米、黄豆、黑豆、山药、花生、猪肉、苹果、胡萝卜、玉米、黑芝麻、白木耳、鸡蛋、蜂乳等。,(2)食味,食物的五味是从药物的五味转化借用的,五味是指食物的辛、甘、酸、苦和咸五种味道。此外,还有一种淡味,由于它不偏不倚,因此就没有将它单独作为一味。不同的味便会产生不同的功效。,辛味(辣味):,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多用于治疗表症。最具有代表性的有生姜、葱、白萝卜、洋葱、大头菜、芹菜、辣椒、胡椒和酒等。,甘味:,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一般用于治疗虚症。如蜂蜜、番茄、丝瓜、竹笋、土豆、菠菜、南瓜、扁豆、胡萝卜、白菜、冬瓜、黄瓜、豆腐、木耳、罗汉果、荔枝、黑芝麻、无花果、百合、牛肉等。,酸味:,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于治疗虚汗、泄泻、尿频、精渭、出汗等症。这方面的食物有醋、乌梅、木瓜、柑、橙子、柠檬、杏、枇杷、山楂、番茄等。,苦味:,有清热、泻火、燥湿、降气、解毒等作用。用于治疗热症、湿症等。这方面的食物有苦瓜、茨菰、茶叶、酒、醋、桔皮、百合、白果等。,咸味:,有软坚散结、泻下、补益阴血作用。用于治疗瘰疬、痰核、痞块、热结便秘、阴血亏虚之症。可用的食物有盐、海带、紫菜、海蜇、海参、田螺、猪血、猪肉和淡菜。,淡味:,有渗湿、利尿作用。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症,可用食物有薏(y)仁、扁豆等。,食物的五味与五脏也有一定关系,一般说来,辛入肺、甘入脾、苦入心、酸入肝、咸入肾。因此,在进行饮食疗法时,应根据病情的不同,选用适当的食物。临床实践证明,心、肾之病忌咸味,脾胃病忌酸味,肝病忌辛味,肺病忌苦味;孕妇及老幼宜淡味,热性疾病宜苦味,清泻宜淡味,滋补宜甘味。,2.归经,归经是指食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发生明显的作用,比如同属寒性食物,虽然都具有清热作用,但有的偏于清肺热,有的偏于清肝热等。,3.升降沉浮,食物与药物性能相似,也具有升降沉浮的性能。能生浮的食物大多具有辛、甘味和温、热性;能沉降的食物大多具有酸苦咸涩味和寒、凉性。,二、食物补养具体方法,在选择食物时,不能光看其营养,还要看它的性味,不能乱吃。中医认为,凡体质偏热者,应忌吃羊、狗肉等温性食物,宜吃凉性食物。凡体质虚守,特别是患寒胃、哮喘的人,应忌食凉性食物,可进食温性食物。,食物的味,甘酸苦辛咸,要调配得当,否则过之则带来弊端。,甜食有补气血、解除肌肉紧张和解毒等功能,但食糖过多会使人发胖,引起糖尿病、动脉粥样石化,诱发心血管疾病。,酸食可增进食欲,健脾开胃,且可增强肝脏功能,但过食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苦味除燥湿、利尿,且对调节肾功能有益,但过浓易引起消化不良等。,辛辣能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和机体代谢,而过食辛辣食物对目疾、口腔火及痔疮、肛裂、便秘等症患有害。,咸食可调节细胞和血液之间的渗透压,平衡水盐代谢,但心脏病、肾脏病和高血压病者不宜食盐过多。,食疗歌,谷物菜畜养身宝,四性五味任君调。,盐醋防毒消炎好,韭菜补肾暖膝腰。,萝卜化痰消胀气,芹菜能降血压高。,胡椒驱寒又化湿,葱辣姜汤治感冒。,大蒜抑制肠炎发,绿豆解暑最为妙。,香蕉通便解胃火,健胃补脾食红枣。,番茄补血美容颜,禽蛋益智营养高。,花生能降胆固醇,瓜豆消肿又利尿。,鱼虾能把乳汁补,动物肝脏明目好。,生津安胃数乌椒,润肺乌发食核桃。,蜜蜂润燥又益寿,葡萄悦声令年少。,劝君不妨多食补,必定少提药包包。,第三节 常用十大补品解读,一、健脾补虚用大枣,大枣主产于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四川、贵州等地亦产。,大枣依加工不同而有红枣、黑枣之分。,1、性能与功能,大枣味甘,性温;归心、脾、胃经。具有补益脾胃,益气养血,安定心神,调和营卫,缓和药性等功能。,2、大枣滋补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疲倦乏力、食少便溏诸症,脾胃虚弱者可以大枣作为食疗之品,脾胃不和、腹胀食少者,常与生姜、甘草等同用。,(2)中枢抑制作用,大枣具有催眠及改善睡眠,安定心神等作用。,(3)保肝作用,(4)增强肌力作用,(5)抗肿瘤作用,二、养血安神话桂圆,主产我国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桂圆自古便是滋补佳品。,1、性能与功能,桂圆有益心脾、补气血、安心神的作用,具有养心益智功能。,2、作用,用于久病体虚、年老及产后虚弱、心悸、健忘、失眠等;有生津滋润五脏的作用,可治疗阴虚津伤之症,对大脑皮质有镇静作用。,3、注意事项,桂圆性温而滋腻,有痰火、湿滞者不宜食用;不能大剂量长期服用,以免助火伤阴而造成阴阳不平衡;阴虚火旺,内热重者少用。,三、健脑益智吃核桃,核桃具有卓越的保健效果和抗衰功能,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推崇。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产核桃。,1、性能与功能,核桃性温,味甘;具有补血益精、润肠补肾、敛肺定喘、止咳化痰、荣毛发、润皮肤等功能。,2、作用,适用于肾亏腰痛、肺虚久咳、气喘、大便秘结、健忘疲倦、食欲不振、腰膝酸软等症。长期食用可以润肌、黑发;核桃仁含丰富的磷,对大脑神经有较好的补养作用。,3、注意事项,患慢性肠炎、肺脓肿等呼吸系统疾病有痰热症的,不宜食用。核桃中含有鞣酸,因此不宜与一些药物同用,如硫酸亚铁等铁剂、各种酶制剂、洋地黄片等。,四、降压抗癌黑木耳,黑木耳是生长在朽木上的一种食用真菌。我国东北、东南、西南各地均产,又名云耳、木耳、树菌等。,1、性能与功能,黑木耳味甘,性平,入胃、大肠二经。具有滋阴润燥,益气健身等功能。,2、作用,可用于治疗高血压、妇女产后虚弱及痔疮岀血,等,具有化解体内结石的功效;具有减肥、滋润皮肤、毛发的作用。,3、主要事项,木耳有润燥滑肠之功,故大便不实者慎用;此外鲜木耳不宜食用,易引起植物性皮炎。,五、补肾益精黑芝麻,1、性能与功能,黑芝麻味甘,性平,入肝、肾、脾经;具有滋养肝肾、润养脾肺的功能。,2、作用,可用于眩晕、健忘、须发早白、腰膝酸软的治疗和补养;用于肺阴虚引起的干咳、皮肤干燥及胃肠阴虚引起的便秘症的治疗;可降低胆固醇,防治动脉硬化、高血压等。,3、注意事项,发霉变质的黑芝麻应禁用;腹泻者禁用。,六、安神却病食百合,百合因其鳞茎由鳞瓣数十片相合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四川等西南地区。,1、性能与功能,百合性寒、味苦 ,具有滋养润肺、止咳、养阴、清热、安神、利尿等功效。,2、作用,百合清蒸食用可治胃病、肝病、贫血等;也可以用于肺热引起的皮肤病,如湿疹、皮炎、痤疮等。加入冰糖、大米等煮成的百合粥有润肺、调中、镇静、止咳、养阴、清热的作用,对肺弱、肺痨、咳嗽、神经衰弱、慢性支气管炎、妇女绝经期神经官能症、癔症等有辅助治疗作用。,3、注意事项,因百合为甘寒滑利之品,药性偏于寒凉,有一定的润肠通便作用,对素来脾胃虚寒、经常腹泻的人不宜食用,风寒咳嗽的人不宜食用。,七、滋补脾胃用莲子,1、性能与功能,莲子是一种以补为主,以收为辅,兼有一定清热作用的药物与食物。具有养心安神,补脾止泄,益肾固精的功能。,2、作用,莲子去皮,生嚼能去烦止渴,涩精和血,调寒血,治心悸失眠、遗精等;莲子煮食可调养肠胃,强身明神,延年益寿。莲子加红枣煮成红枣莲子粥,能强心益脾、安神降压、补血通脉,经常食用可加强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稳定血压,增加食欲,安神入睡。,3、注意事项,大便秘结者不宜食用,莲子收涩作用较强,食后,可使便秘加重;脾胃不好者不宜生食;低血压,者不宜食用。,八、水果之王猕猴桃,猕猴桃又称羊桃,产于秦岭以南地区。,1、性能与功能,猕猴桃性寒,味甘、酸,具有止渴、解热、止痛、同淋下石,滋补强身、清热利尿、生津润燥、健脾止泻等功能。,2、作用,现代医学认为,食用猕猴桃及其果汁制品,有防癌与杀死某些癌细胞的作用。对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有明显疗效。可治疗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反胃呕吐等症。,3、注意事项,慢性肠炎患者不宜食用;不宜与动物肝脏、番茄、黄瓜等一起食用。,九、延年益寿食灵芝,灵芝为多孔类菌科植物。,1、性能与功能,灵芝味甘,性平,无毒;具有滋补强壮、扶正固本、抗衰防老的功能。,2、作用,实验研究表明,灵芝对机体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能防治衰老和提高身体抗病能力。有抗癌、改善,心肌代谢、降血压、镇痛、抑制多种细菌、升高,白细胞和提高机体特异性免疫力的作用。,3、注意事项,灵芝药性平和,补益作用和缓,长时间服用才起作用,由于其滋补作用很强,高血压患者不宜多服。,十、补气固本用人参,1、性能与功能,人参味甘,性温,具有大补元气,健脾补肺,益智健脑,生津止渴功能。,2、作用,人参对老年人智力减退、记忆力消失、思维迟钝,等都有治疗作用。合理服用对老年痴呆、脑动脉硬化、耳鸣耳聋、前列腺炎等有良好的预防效果。人参中的人参果皂甙(dai)对机体内分泌功能失调和免疫功能均有一定的调解作用,促进组织器官中的蛋白质与脱氧核糖核酸等合成,从而发挥延缓衰老的作用。,3、注意事项,服食要适量;避免长期服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