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现代西方文明创新与拓展的历程

上传人:wu****ei 文档编号:252981302 上传时间:2024-11-26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3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六现代西方文明创新与拓展的历程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专题六现代西方文明创新与拓展的历程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专题六现代西方文明创新与拓展的历程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返回,上页,下页,纵横连线,要点整合,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专题六 现代西方文明创新与拓展的历程,专题总结,纵,横,连,线,【,中外关联,】,一战后至今中西方社会发展的比较,经济,政治,思想科技文化,中国,(1),一战后,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总体呈现萎缩趋势,(2),建国初期,在恢复经济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础上,社会主义经济建立起来,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最终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渐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世纪之交,中国思想界纷繁复杂,民主共和、民主科学及社会主义思想先后成为主流思想,(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经济,政治,思想科技文化,中国,(3),改革开放后,对内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3),新时期,港澳回归,两岸关系取得新的突破,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一步,(4),新中国外交成就辉煌,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3),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思想继续完善发展,同时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经济,政治,思想科技文化,西方,(1),十月革命后,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先后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及二战后的经济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2)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二战后资本主义发生了许多新变化,(3),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加强,(1),这一时期,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战后和平与进步的思想深入人心,(2),二战后,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多极化趋势加强,(1),这一时期,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二战后,以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2),一战以来,在文学艺术领域,各种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流派纷繁复杂,【,典题探究,】,(2012,淄博二模,),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社会发展,改变着整个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科技与生活,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在泰坦尼克号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比如航行过程中不断传输的电报,是利用电流交替地通电和切断产生不同的信号,从而达到传递信息目的的新工具;再比如船上的电话、电灯、无线电通讯,都让航海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船和船,船和陆地之间不再遥远。泰坦尼克号在撞上冰山后,就曾利用无线电讯息向周围船只求救。,纪念泰坦尼克号遇难,100,周年,材料二科技与扩张,“,新帝国主义”一词是颇有道理的,因为这种,19,世纪后期的欧洲扩张就它对殖民地和附属地的影响而言,完全是前所未有的,虽然罗马通过掠夺、通过收集主要以粮食为形式的贡物,简单、直接地剥削其殖民地,但是,它的剥削并不特别地影响殖民地的经济生活和结构。殖民地继续以与过去相同的方式生产几乎同样的粮食和手工艺品。将这种帝国主义与后来侵扰并改造整块整块大陆的那种帝国主义相比,就像将一把铲子与一台蒸汽挖掘机相比。,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科技与全球化,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指导之下。,赵英,技术演进与全球化,探究:,(1),写出材料一中在“泰坦尼克号”上所体现的科技成果,并简述其对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归纳两种“帝国主义”的区别,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改造整块整块大陆”这一论断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体现。,(3),材料三中反映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因素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三,谈谈你对科技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提示,:,(1),成果:蒸汽机应用、钢铁工业发展、电力的广泛运用,通讯技术发展。,(,电灯、电报、无线电通讯、蒸汽机等亦可,),。影响: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促进人们交往,密切了世界联系等。,(2),区别:前者是直接殖民掠夺和贡物贸易,不改变原有的社会体制和结构;后者是殖民侵略和扩张,改变其社会体制和结构,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体现:政治:改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传播和建立;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纳入资本主义体系;文化生活:西方思想和科技传入,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等。,(3),因素:新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条件。,认识:科技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成为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和发达国家主导全球化的工具,加大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方法攻略,】,认识、启示类设问答题模板,1,设问方式,:认识、启示类的设问一般含有如下词语:认识、启示、说明、看法、见解、感想、观点;借鉴、经验教训、态度;建议、主张等。,2,答题模板,第一种:据对答案的思维要求,认识、启示类设问可以分为三类:,(1),认识、观点、看法、感想、说明类:侧重于从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怎么样的角度回答。,(2),借鉴、建议、主张、态度、见解类:侧重于从要怎么样的角度回答。,(3),启示类:一般从经验、教训方面思考,从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两大方面回答。,第二种:根据材料反映的问题或涉及的内容作答。一般运用三步法。,首先,点出定性认识。对材料涉及的知识及前面几问涉及的问题进行系统归纳,找准“题眼”。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材料涉及的历史问题的相关因素初步分出“益”“害”两方面。,其次,抓关键,切要害。对材料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提炼,上升到理论高度。,最后,组织答案,注意知识或问题与现实相联系,尤其是长效热点、最新重大热点问题。,第三种:属于综合类的认识启示,就是从史学观的角度谈对问题的启示、认识,一般贯穿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方面,这是新高考命题的趋向。所谓“史观”,就是关于人类历史运行的总体看法。通常运用的史学观点主要有:革命史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原理,),、整体史观,(,也称全球史观,),、近现代史观,(,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思,想文化的科学化和理性化,),、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对于这类问题的启示、认识的解答,一是要注意结合具体历史问题、现象,从微观上看待其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认识其历史现象的个性,说明历史的多元化特点;二是从宏观上理解历史现象对人类文明进程影响的共性特征,认识其历史现象的共性,说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和趋势;三是从历史发展的多元化、多样性与统一性,多角度、多方面得出历史现象发展的结论。,要,点,整,合,一、分析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1,背景不同,:前者是在苏维埃政府建立之初,内有反革命叛乱,外有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情况下,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质极度匮乏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后者是在国内战争结束后,国际环境改善,但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危机严重的背景下制定的。,2,内容不同,: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后者则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以此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3,目的不同,: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则是恢复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4,实质不同,:前者是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政治手段控制社会的经济,意图直接进入共产主义;后者则是在无产阶级政权掌握经济命脉的情况下,通过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5,影响不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当时对于保障战时物资供应、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后来造成政治经济混乱;新经济政策恢复和发展了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影响较为深远的经济改革政策。,1,国家利益是影响大国关系的根本因素,(1),从两极格局的形成来看:二战后美国、苏联实力增强,而英、法、德、日等国实力严重削弱,使得美苏由联合走向对抗,两极对抗局面形成。,二、从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历程分析归纳影响大国关系的因素,(2),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来看:,20,世纪,50,6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飞速发展, 欧洲国家和日本的实力急剧上升,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1973,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严重衰退,导致美苏争霸中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出现。,(3),从两极格局的瓦解来看:,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严重衰退,使得它无法继续与美国对抗,步步退却,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美苏对抗以苏联的解体而结束。,(4),从中国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极来看: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实力,使得中国在两极格局解体后,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2,国际格局的变化影响着大国关系的重要因素,(1),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法、德、日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同盟关系。,(2)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对抗由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苏联为在争霸中增强竞争力,企图控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外交,导致了中苏关系的破裂。,(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的经济联合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美俄关系反复变化。,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异同在特定条件下影响大国关系,(1),两极格局下美苏对抗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对抗的痕迹。,(2),中苏友好互助关系确立的基础是两国具有相同的指导思想和社会制度;后来中苏关系的恶化,也是由于双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不同的理解。,三、对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认识,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美国占主导地位,(1),金融方面,美国凭借安排战后世界经济秩序之机,取代英国,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体系。,(2),国际贸易方面,为了对外扩张和输出大量商品的需要,美国积极推动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迫使英国放弃大英帝国特惠制。美国打着相互减让关税的幌子,降低别国的关税,以扩大自己的商品输出,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3),工业方面,美国拥有了强大的工业力量,成为世界工厂。,(4),科技方面,战时美国经济的繁荣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美国在第三次技术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加强了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2,二战前与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根本不同,项目,二战前,二战后,建立方式,暴力方式,(,圈地运动、殖民掠夺、战争等,),和平方式,(,会议协商、建立机构组织等,),区域范围,资本主义国家及其附属殖民地,包括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不同性质的经济,内部机制,缺乏内部统一有效的管理机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建立了系统的管理、协调机制来解决矛盾冲突,应对危机,四、区分二战后苏联三次经济改革的侧重点及根本不同,1,侧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同时提出新社会主义的理论。,2,根本不同,(1),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整体上都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破除以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主要特征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戈尔巴乔夫则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允许个体经济存在。,(2),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在政治上都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则最终放弃了党的领导,使苏联回到资本主义道路,并且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