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认知心理学--注意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52981221 上传时间:2024-11-26 格式:PPT 页数:157 大小:2.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认知心理学--注意_第1页
第1页 / 共157页
(精品)认知心理学--注意_第2页
第2页 / 共157页
(精品)认知心理学--注意_第3页
第3页 / 共1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一节 注意的概述,第二节 注意的认知理论,第三节 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第四节 控制性加工与自动加工,本章要求,:,(,1,)了解注意的种类和注意的两种加工过程;,(,2,)掌握注意的认知理论与认知资源理论。,本章重点:,注意的理论模型,本章难点:,注意的理论模型,本章课时:,6,课时,第三章 注意,一 什么是注意,1,定义: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2,基本特征:,(,1,)指向性,(,2,)集中性,注意,-,摄影,指向,-,取景,-,选择摄影对象,集中,-,对焦,-,调节对象的清晰度。,(,3,)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是伴随着心理过程而产生的,是心理过程的共同特征。但是一切心理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注意。,第一节 注意的概述,二、注意的外部表现,(一)适应性活动:注意时有关的感觉器官,朝向刺激物,1,、侧耳倾听;,2,、举目凝视;,3,、凝神苦想,(二)无关运动的停止。,(三)呼吸运动的变化。,人在注意时,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而且呼吸的时间也改变。一般说,吸得更短促,呼得更长。,在注意紧张时,还会出现心跳加速、牙关紧闭、握紧拳头等,甚至出现呼吸暂时停歇的现象,即所谓,“,屏息,”,。,三,注意的意义与功能,1,注意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两种学习态度效果的对比:,学 习 态 度,学习,12,个无意义,音节的次数,甲 乙,注意学习,希望从速学会,9 12,随便看看,并不注意学习,89 100,2,注意是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3,注意具有一系列的功能, 选择功能;, 保持功能;, 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四、注意的种类,一般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以及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三种。,(一)无意注意,1,、它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2,、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客观条件(刺激物的特点):,(,1,)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绝对强度,,如一声巨响,一道强光,一种艳色,一股奇香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刺激物的,相对强度,更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在喧闹的人群中大声说话,不一定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在安静的课堂上轻轻的耳语,,也可能引起人们的注意,。,(,2,)刺激物的对比差异。,为什么有时学生在下面讲话,老师采取停止讲课的方式?,差异越显著,越能形成鲜明的对比,越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如黑夜中的明灯,霜雪中的红梅,青滩上的白鹤,帐本上的赤字,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3,)刺激物的活动变化。,活动的事物,,,如草丛窜出的野兔,,天空扑来的飞鹰;,变化的事物,,如忽隐忽,现的礁石,忽明忽暗的光线,忽高忽低的歌声,忽抑忽扬的话语,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4,)刺激物的新,异性,。,千篇一律、司空见惯的事物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而新异的东西则容易成为人们注意的对象。绝对新异的事物(即从未经验过的事物),如平生第一次见到的骆驼、大象、斑马等;相对新异的事物(即已知事物的新组合),如动物杂技中的猴拉车,狗坐轿,熊猫擂鼓吹大号等,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其中相对新异事物的影响作用更大。,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态):,(,1,)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和态度。,(,2,)个人的知识经验。,自身了解的或经验过的事物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3,)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二)有意注意,1,、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服从一定活动任务的注意。,一种高级的注意形式,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1,)要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2,)要培养间接兴趣。,(,3,)要与干扰作斗争。,为了克服内外干扰,一是要在客观上采取措施,改善环境,尽量消除无关刺激的影响。二是要在主观上自我调节,增强意志,自主地排除干扰,从而保持有意注意,直到完成任务。,(,4,)合理地组织活动。,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有助于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根据任务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经常提醒自己保持,注意;,提出问题有利于加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关系,:,首先,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虽属两种性质不同的注意,但它们在人的各种实践活动中都是需要的。,其次,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三)有意后注意,1,、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2,、有意后注意是一种特殊的注意形式。,从,特征,上讲,它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从,发生,上讲,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因习惯与熟悉而发展起来的。,(,1,)一种最高级最理想的注意类型;,(,2,)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3,)一切有成就的科学家都具有这种注意。,五、注意的品质,(一)注意的稳定性,1,、涵义,指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所感受的事物或所从事的活动上,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品质,。,2,、影响因素,(,1,)客体的复杂性。,(,2,)主体的积极性。,(,3,)刺激物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4,)个体差异和年龄差异。,神经过程强的人,在完成不同智力任务时,大脑皮层中的优势兴奋中心得到加强,活动的效率有时反而提高;神经过程弱的人,注意容易分散。,儿童集中注意学习时,成人经常去转移他的注意,会使儿童形成容易分散注意的不良习惯。,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是,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注意的分散是指在主客观诱因的干扰下,人们的注意离开应当完成的任务而指向无关的活动与客体。,客观诱因:,引起无意注意的某些无关刺激物转移了人们注意的方向;,主观原因:,因人的情绪、疲劳或疾病等情况引起注意不稳定。,与注意的分散有本质区别的还有一种,注意的起伏。,注意的起伏是注意强度或感受性的一种周期性变化,,它是由一种不随意的感受性变化引起的。,(二)注意的广度,1,、涵义,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这是注意在空间上的品质。,2,、测量,人们用速示器测量注意的广度,即在,0.1,秒的时间内,给被试者呈现一组不相联系的对象(字母或图形等),被试能感知到的对象就是其注意的广度。,成人在该时间内的注意广度一般为,4,6,个孤立的外文字母,黑色的圆点,8,9,个,,3,4,个无内在联系的汉字。幼童一般为,2,3,个。,但无论是成人还是幼童,他们的注意广度都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儿童注意的广度随年级的升高不断发展,3,、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1,)知觉对象的特点。,一般规律是,注意的对象越集中,排列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广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2,)人们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活动任务多,注意范围小,知识经验丰富,注意范围就大,(三)注意的分配,1,、涵义,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别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2,、注意分配的条件,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有一定联系,(四)注意的转移,1,、涵义,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2,、影响因素,(,1,)原有事物引起的注意强度。,(,2,)引起注意转移的新事物(或活动)的性质。,(,3,)对新事物(或活动)的理解程,度。,(,4,)个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注意选择后的集中(,Focused Attention,):,理解人在何种程度上,会选择哪些刺激信息而忽,略、舍弃另一些信息,2,、注意分配(,Divided Attention,),:,了解人在注,意时,对刺激信息加工容量方面的心理机制,第二节,注意理论,一、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二、反应选择模,型,。,二战期间,人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当需要对来自,不同通道的多个信号作反应时,人的能力存在严重局限。,如:飞行员不得不注意舱内的许多视觉显示、飞机,外的视觉环境以及来自无线电接受装置的听觉信息。,地面人员也面临同样困难,雷达操作员更需要维持,高度警惕。,这些问题的出现,促使研究者努力去发现人类在执,行任务方面所存在的更多的局限。,Welford,(,1952,)通过实验证明,当相继快速呈现两个信号,而且被试必须对两个信号都作快速反应时,被试对第二个刺激的反应时间,依赖于从第一个刺激开始呈现到第二个刺激开始呈现之间的时间差,.,刺激呈现时间不同步,简称,SOA,。,同长,SOA,相比,当,SOA,非常短时,被试对第二个刺,激的反应要慢。,Welford,将这种短,SOA,条件下,被试对第二个刺激反应的延迟,称作,心理不应期,。,Welford,的研究表明,,人类信息加工系统同时完成多项任务的能力有限,。,由于人类信息加工系统的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对所有进入感官的刺激都进行完善加工,所以,人们总是选择重要的信息而忽略其他的信息。,因此,,注意的核心问题也就是对信息的选择分析,。,一,、过滤器模型,(,Filter model,),(一)代表人物,1958,年,英国心理学家,D,E,布劳德本特,(,D.E.Broadbent,),发表了,知觉和通讯,一书,对于注意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部著作的问世,标志着被行为主义心理学禁锢了多年的注意问题重新又回到了心理学中,。,Broadbent,认为,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而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于是就出现了瓶颈。为了避免系统超载,就需要某种过滤器对之加以调节,选择其中较少的信息,使其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这类信息将受到进一步加工而被识别和存储,其他信息则不,能,通过。,这种过滤器,就,体现,了,注意的选择功能。因此这种理,论被称为“注意的过滤器模型”。,由于此,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它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因而,,Welford(1959),称之为“,单通道模型,”。,(二)过滤器模型的主要观点,1,、注意类似于滤波器,它的作用在于对信息进行筛选,从而防止容量有限的通讯通道超载。,2,、选择性装置使人能从几个有物理差别的同时性信息中知觉一个信息。,3,、滤波器是基于感觉特征选择信息的,同时也是按照,“,全或无,”,的原则工作的。,(三)过滤器模型图示,(四)早期选择观点,注意的选择出现很早。人们加工到达感觉记忆中的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被来自不同方面的信息包围着。可人的加工能力有限,所以尽管人感觉了这些信息,却不能对它们都作进一步的加工,只有一小部分能受到注意而被进一步加工,大部分很快丧失掉了。,由于选择发生在对信息进行深入加工之前,故而叫做早期选择的模型,(五)实验证据,双耳听音实验,在实验时,给被试两只耳朵都输入声音信息。被试戴上一副耳机,每一耳机输入一条声音消息。实验者要求被试只注意听其中一只耳朵得到的消息(这只耳朵被叫作,追随耳,),并且要把从这只耳朵中听到的消息用嘴复述出来。,(,1,),E.C.,彻里(,E.C.Cherry,)的实验及其结果,实验:让被试两耳同时分别听两个分离的实验材料,并要被试复述事先规定的那只耳朵(,追随耳,)所听到的项目,而不注意另一只耳朵的信息(,非追随耳,)。刺激信息结束时,要被试报告刚才所听到的内容。,结果发现,被试能很好地再现追随耳的项目。但对非追随耳的项目,除了一些物理特征变化(如语言由男声变为女声)能觉察之外,其他的任何东西都不能报告,甚至当非追随耳的刺激由法语改为德语、英语或拉丁语等的变化都觉察不到。,(,2,)布劳德本特(,D.E.Broadbent,)的实验及结果,实验,:,给被试两耳同时呈现一定的刺激,如,:,右耳 左耳,4 6,9 2,3 7,呈现速度为每秒钟两个数字,然后要求被试回忆并说出刚才所输入的是哪些数字,被试有两种再现方式,A.,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接受的信息,如,493,,,627;,B.,按双耳同时接受信息的顺序成对地再现,如,4,6;9,2;3,7,。,结果:,Broadbent,原估计能达到95%的准确再现率,但实,际上,以第一种方式再现的准确率为65%,以第,二种方式再现的准确率为20%。,解释:,Broadbent,认为,每只耳朵相当于刺激输入的一个,通道,而过滤器只允许每个通道的信息单独通过。,(,3,)鸡尾酒会效应,在鸡尾酒会上,当你专注于与某人谈话时,你对周围人们的交谈是不能识别的,但你对偶然传来的你的名字是能觉察和识别的。,Moray(1959),发现,将一个刺激重复呈现给非追随耳多达,35,次,被试不能识别和再现;但是将被试的名字呈现给他的非追随耳,他是能够识别的。,请注意,,过滤器的选择作用不是随机的,而是有一定的制约的。,新异的刺激,较强的刺激,具有生物意义的刺激,等易于通过过滤器,,Broadbent,则强调,人的期待作用,。,不一致的实验结果,:,Gray,和,Wedderburn,发现(,1960,),如果在双耳分听实验中安排一些有意义的材料,则有不同的结果。,左耳,:,OB 2 TIVE,或者,DEAR 5 JANE,,,右耳,:,6 JEC 9 3 AUNT 4,被试听到,: Objective,或,Dear aunt Jane.,即不是以耳朵为单位,而是按意义再现,.,这表示过滤器允许不止一个通道的信息通过。,Solso(1979),等认为,这种应用有意义材料的实验极易引起注意迅速转移,不同于一般的实验,.,Treisman,进行了更严格的实验,呈现材料如下,:,右耳,(,追随耳,):,These is a house understand the word,左耳,(,非追随耳,):,Knowledge of on a hill,被试的再现多为,“,These is a house on a hill,”,而且声称这是从一只耳朵听来的,.,这说明,当有意义的材料从追随耳转到非追随耳时,被试不顾实验者的规定而去追随意义,即转向另一只耳朵,。这只有在过滤器允许两只耳朵的信息均能通过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即,人可同时注意两个通道的刺激,.,Treisman(1960,1964),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对过滤器模型加以改进,提出了,衰减器模型,。,二、衰减模型,(Attenuation model),(一)代表人物:,A.M.Treisman,(特瑞斯曼),(1960),(二)主要观点:,1,、过滤器不是按,“,全或无,”,的方式工作,而是按衰减的方式工作的,2,、过滤器有两种,一种位于语义分析之前,称为外周过滤器,它根据刺激信息的特点对它们给予不同程度的衰减;另一种在语义分析之后,称为中枢过滤器,它是根据语义特征来选择信息的。,3,、信息的选择不仅依赖于感觉特征,而且依赖于语义特征,该理论强调了中枢过滤器的语义分析作用,所以被称为,中期选择模型,追随耳,非追随耳,频率强度等物理特征分析,选择性过滤器,意义分析,O O O O O O O O,O O O O O O O O,自己的,名字,反应,(三),Treisman,的衰减模型图示,已经贮存在大脑中的信息,如字词在高级分析水平有不同的兴奋阈限。,没有衰减的信号可以顺利地激活有关的字词(如追随耳的信号在通过过滤器时没有受到衰减)。,非追随耳的信号由于受到衰减而强度变弱,常常不能激活相应的字词,但是特别有意义的项目如自己的名字,则有较低的阈限,可受到激活而被识别。,(四)衰减模型的实验依据,在实验中,他同时向被试者两只耳朵分别输入不同的消息,要求被试者,“,追随,”,其中一只耳朵(在听音时,要他报告出从这只耳朵中听到的话)。在被追随的耳中,输入的消息在开初时是有意义的,但是到了某个地方输入的消息变成了一些随意排列的词;与此相应,非追随耳开初只是输入一些随意排列的词,而当追随耳输入的消息开始变得无意义时,非追随耳输入的消息则开始变得有意义了。,结果发现:,被试者违抗对他的要求。他们不是报告出尾随耳中的消息,而是报告出了有意义的消息:,“,我看见那姑娘在跳跃。,”,说明:,被试者在听音时所追随的是有意义的消息,非尾随耳也出现了信息加工过程,而且这种加工超出了刺激物的简单的物理特征。,过滤器模型与衰减模型之比较,不同之处,:,衰减模型将过滤器模型的,“全或无”,工作方式改为,衰减,从而由,单通道,模型改成,双通道或多通道,模型,.,共同点,:,第一,这两个模型的,根本点是相同的,即,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或通道容量有限,必须通过过滤器调节,;,第二,这种,过滤器的位置,在这两个模型中,是相同的,都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之间,;,第三,这种,过滤器的作用基本相同,即,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的知觉分析水平,使之得到识别,注意选择都是知觉水平的,.,因此多倾向于将这两个模型合并,称之为,Broadbent-Treisman,过滤器,-,衰减模型,并将它看作,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依,据非追随耳的信息也可得到高级分析加工的实验证,据,,Deutsch,和,Deutsch,(1963),提出了,反应选择模型,,随,后,,Norman,(1968,1976),支持这个模型并加以修订。,三、反应选择模型,(一)主要内容,由,Deutsch,和,Deutsch,于,1963,年提出,他们认为,几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他们设想中枢的分析结构可以识别一切输入,但输出是按重要性来安排的,对重要的刺激才会作出反应,对不重要的刺激则不作出反应。 该理论认为注意是对反应的选择,因而称之为反应选择模型,(二)反应选择模型的图解,刺激信息,感觉登记,知觉分析,反应选择,组织输出,反应,(三)实验证据,:,Hardwick,(1969,),: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靶子词实验。,在实验中,向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一些刺激,其中包括一些靶子词。,这些靶子词呈现在右耳或左耳的数量相同,但呈现的顺序是随机的。要求被试不管右耳还是左耳听到靶子词,都要作出分别的反应。,实验结果:右耳和左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达到59%68%。双耳的反应率很接近。,(四)反应选择模型与知觉选择模型的比较,主要差别,在于对注意机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有不同的看法,一个认为在觉察和识别之间,一个认为在识别和反应之间。,刺激,觉察,识别,复述与反应选择确定,反应,知觉选择,反应选择,Treisman,和,Geffen,(1967),为了验证以上两种模型,设计了一个双耳同时分听实验。,在此实验中既设置了追随耳程序(即让被试复述追随耳,中所听到的项目),又设置了追随靶子词的程序(即在同时,呈现给两耳的刺激中,分别随机地安排一些特定的靶子词,,并要求被试无论是追随耳还是非追随耳听到靶子词时,都要,做出反应,分别记录两耳对靶子词的反应次数)。可以做出,如下预测:,若追随耳能听到靶子词并做出反应,而非追随耳听不到并不能做出反应,则支持过滤器模型;,若追随耳和非追随耳都可听到靶子词并做出反应,但追随耳对靶子词的反应次数应多于非追随耳,则支持衰减模型;,若追随耳和非追随耳都可听到靶子词并做出反应,并两耳对靶子词的反应次数接近,则支持反应选择模型。,实验结果:追随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是86%,而非追随耳的反应率是8%。这一实验结果有利于衰减模型,支持知觉选择模型。,Deutsch,等(1967)对,上述,实验设计提出批评。他们指,出,在,Treisman,的实验中,两耳实际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一耳为追随耳,另一耳不是;,* 在追随耳一方,对靶子词既要复述(即追随),又要做出敲键反应,共要做两次反应;而在非追随耳一方仅需对靶子词做出敲键反应,即一次反应。,* 这种设计会造成追随耳的信息比非追随耳的信息更重要,因此,追随耳对靶子词的反应次数比非追随耳的要多就不可靠。,Treisman,和,Riley(1969),听取了,Deutsch,等人的批评意见,又重新设计了一个实验。在新的实验中,要求被试当从追随耳中听到靶子词后,不要对其进行复述,使两耳在接受靶子词的条件上一致,其他安排与前一实验相同。,结果:追随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为76%,而非追随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为33%。,此结果仍然支持知觉选择模型。,这一新的实验设计仍然使两耳处于不等的条件。这,不仅因为一耳仍被确定为追随耳,而且就靶子词来看,,两耳也没有保持相同条件,即当追随耳的刺激受到逐个,复述,而听到靶子词时忽然停止复述,这反而会使靶子,词显得突出而变得重要,以致影响最后的反应,使追随,耳的反应率高于非追随耳。,目前,对于这两类模型,心理学界还没有充分依据来肯定一个而否定另一个。然而,从研究方法和研究的具体问题而言,这两类模型似乎还不至于那么对立。,评价,:,多数倾向知觉选择模型,但无有力的证据支持,;,应用多种方法,做到集中性注意与分配性注意的平衡,主张知觉选择模型的人所研究的是集中性注意,如利用附加追随程序的双听技术,将注意引向一个通道,再来分析和比较两个通道的作业情况,;,而,支持反应选择模型的人多应用不附加追随程序的双耳作业,使注意分配到双耳,所研究的是分配性注意,方法的不同会反映在实验结果上,并影响理论分析,.,要利用,其他感觉通道,特别是,同时利用不同的感觉道,进行实验,这有利于揭示注意的实质和机制,.,思考:,如何用信号检测论方法中两个指标:,d,与,来考查两类模型?,多阶段选择理论,Johnston,等人提出了一个灵活的多阶段选择理论,认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这一理论的两个主要假设是:,(,1,)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得到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2,)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注意选择可以在感觉阶段、语义阶段与意识阶段中都可以发生,。,Johnston & Heinz,的实验:,在实验中要求被试完成两个任务:,第一项任务为标准的分听任务,这可能需要感觉表征,也可能需要语义表征。,第二项任务,对随机呈现的灯光按键作出反应,即只要求感觉表征。,语义表征比感觉表征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如果在第一项任务中,要求被试进行语义表征,那么第二项任务得到的认知资源就会减少;反之,如果第一项任务只要求进行感觉表征,那么第二项任务就可以获得更多的认知资源。,在获得更多的认知资源的情况下,被试对灯光的反应时会加快。,分听任务有两种条件:,其一,让被试追随物理特征(,感觉表征,)追随男声或女声。,其二,同一性别的声音(男声或女声),朗读语义范畴不同的词语(如家具类与水果类名称),要求被试进行,语义表征,。,结果(第二任务):?,Johnson,和,Wilson,(,1980,)实验,在实验中,给被试的两耳同时呈现各一个字词,被试的任务是检测事先规定的某一范畴的字词(即靶子词)。他们所用的靶子词都是双义词,即至少具有两个不同的词义。例如,事先规定的范畴为“衣着”,那么“,sock,”,一词就是双义靶子词,因为它具有”短袜“和”痛击“两个词义。当给一耳呈现靶子词时,给另一耳同时呈现非靶子词。,本实验有两个自变量,,自变量一,为非靶子词的特点,,自变量二,为靶子词的呈现方式。,自变量一,(非靶子词的特点)有三个水平,:,水平一,:偏向双义词的适当意义的词。例如,当靶子范畴是“衣着”时,靶子词“,sock”,的适当意义为“短袜”。形容词“臭的(,smelly,)”就可作为偏于“短袜”意义的非靶子词。,水平二,:偏向双义词的不适当意义的词。例如,当靶子范畴是“衣着”时,靶子词“,sock”,的不适当意义为“痛击”,“打击(,hit,)”一词就可作为偏于“痛击”意义的非靶子词。,水平三,:中性的词。如“周二(,Tuesday,)”,自变量二,(靶子词的呈现方式)有两个水平,:,水平一,:靶子词不固定的呈现给哪一只耳朵(注意的分配性),水平二,:靶子词只呈现在左耳,让被试追随左耳(注意的集中性),因变量,:靶子词的检测率()。,70,60,40,80,50,不适当的,中性,适当的,注意的集中性,注意的分配性,非靶子词的类型,在两种条件下非靶子词的类型对靶子词检测的影响,结果及其分析(一),(,1,)在注意分配性条件下,适当的非靶子词能够促进对靶子词的检测(检测率高:,67,),而不适当的非靶子词则不利于对靶子词的检测(检测率低,,46,);,(,2,)在注意集中性条件下,虽然检测率均高于分配性条件(,70,以上),但非靶子词的类型对靶子词的检测不起作用。,以上结果说明:在分配性条件下,因资源要分配到两耳中,所以其中一耳所得的资源就少一些;而在集中性条件下,被试只追随一耳,这一耳所得资源偏多,因而,集中性条件下对靶子词的检测率高于在分配条件下的检测率。,评论,“准确地发现选择过程发生于何处只是注意活动的很少一个部分,而且研究选择发生于哪个阶段并不能帮助理解这一现象为什么会发生,以及究竟是怎样发生的。,”,(,Styles,1997,),评价二:无,论是知觉选择模型还是反应选择模型都是以认知,系统,的加工能力或资源有限作为出发点的。,Broadbent(1958),最早提出“注意是资源有限的加,工系统的工作结果”的想法,他所提出的注意过滤器模型也体现了这种思想。,然而,前面的模型并没有用这种思想来具体说明注,意,没有成为注意的机制或解释注意的原则。,因而从70年代开始,一些认知心理学家已经开始避,开注意过滤器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而把注意,能量有限当作注意机制来解释注意。,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涉及,注意的协调与分配问题,(一个人同时执行两个或两个以上任务时的心理特性),一、认知资源理论的主要思想,认知资源理论把注意看作是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认知资源,刺激越复杂,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就得不到加工,因此就未被注意。,第三节 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认知资源有限性:指人对刺激信息进行分类、识别等加工的认知活动时受到心理能量的限制,只有当认知任务所需要的资源之和不超过注意的总资源时,注意协调和分配才能进行,用能量或资源的分配来解释注意的机制。,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加工处理任务的难度,练习,任务的相似性,二、认知资源能量分配,注意的认知资源分配模型:,凯尼曼(,D.Kahneman,),,1973,,,注意与努力,丹尼尔,凯恩曼(,Daniel Kahneman,),1934,年出生于以色列的特拉维夫。,1954,年在以色列的希伯来大学获得心理学与数学学士学位。,1961,年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博士学位。,现为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与公共事务教授。,2002,年诺贝尔奖授予给他的理由是:,“,把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与经济学融合到了一起,特别是在有关不确定状态下人们如何作出判断和决策方面的研究,”,。,(The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2002),认知资源分配模型的主要观点:,认知资源的有限性是相对的,不是一个固定的数量值,它与唤醒连结在一起,在某段时间内,唤醒水平将决定注意的认知资源数量,决定注意的关键是注意认知资源的适宜分配,认知资源的分配机制是灵活的,它能根据人的实际需要来调节与控制,优先加工自己认为更为重要的任务,因此注意分配受制于个体的唤醒水平,、,当时的意愿,、,对完成任务所需认知能力的评估以及个体的某些心理倾向,凯恩曼的注意认知资源分配模型,Kahneman,认为,注意认知资源的利用是由唤醒水,平决定的,唤醒水平高,可利用的认知能量就多。唤醒,水平是决定可利用的认知能量多少的关键。,当可利用的认知能量确定以后,就会根据各个方面,的需求来决定如何分配认知资源。这些方面包括个人的,长期倾向(如不随意注意过程中将认知能量分配给突然,转动的东西等新异刺激)、当前自己的意愿(如达到的,目标以及期望的满足等)、对完成任务所需能量的估计,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注意的分配。,从这个模型可知,只要不超过可得到的认知资源的总量,人就可以同时接受多种刺激信息或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同时进行两件事时感到困难,并非由于这两件事互,相干扰,而是因为完成这两项任务所需的认知资源超过,了人可得到的认知资源总量。这时,要同时进行第二件,事,必然使第一件事的反应退步。,1,、什么是唤醒?,唤醒是指一般的驱力状态,唤醒倾向于使我们知觉感觉事件的能量保持活跃。,2,、唤醒与操作水平,耶克斯,多德森定律(,Yerkes-Dodson Law,1980,):,唤醒与操作水平呈倒,U,字关系。这个定律只适应于困难最大的作业。,布罗德斯特(,Broadhurst,,,1957,)使用容易、中等难度和困难的视觉辨别作业证明,,当辨别作业困难时,倒,U,关系是明显的,但容易、中等难度时则不明显。,伊斯特布鲁克(,Easterbrook,1959,):唤醒与操作之间的关系可能和线索的利用有关。,当唤醒水平提高时,就有限制应用指导线索范围的倾向。当唤醒水平降低时,选择性也降低,无关和有关的线索都受到注意。随着唤醒水平的提高,被试集中于有关线索,而忽视无关线索。然而,如果唤醒水平继续提高,选择性变得非常狭窄,因而一些有关线索也被忽视。,注意与唤醒的早期工作开始于二战对警觉的研究,特别是与雷达装置的使用有关,后者要求观察者长时间地观看荧屏以搜寻敌机。,几项实验结果都表明,当警告信号先于反应信大约,0.2,0.5,秒时,反应操作最佳。更长或更短的潜伏期(线索之间的间隔)导致缺少警觉性或准备不足。,3,、模型的两个中心成分,分配策略:,第一,,反映不随意注意规则的持久倾向,(如,给任何新奇的刺激、给突然运动中的任何对象、给其中提到自己名字的任何交谈提供能量)。,第二,,瞬时意向;,第三,,对要求的评估,,有一个规则,当两种活动要求多于现有的可用能量时,完成一种活动;,第四,,唤醒效应。,能量需要的评价,三、资源限制过程和材料限制过程理论,诺曼(,D Norman,)和波布罗(,D Bobrow,)把人的认知活动或认知操作分为两类:资源限制(,Resource-limited,)和材料限制(,Data-limited,),(一)资源限制过程,资源限制是指由于资源有限,因而一旦它们全部被使用,则没有更多的资源去执行其他任务。资源限制任务是指:,如果把执行这项任务的作业分配给较多的资源,那么这项作业便得到改善。,(二)材料限制过程,材料限制任务是指,执行这些任务的作业所受到的限制,,不是由指派的资源有限造成的,,而是由材料的质量问题造成的,。,(三)、,双作业操作的互补原则(,principle of,complementarily),在进行双作业操作过程中,其中一个作业的操作所需,的资源增加多少,就会使另一作业操作可得到的资源相应地,减少多少。,支,持实验,Posner,和,Boies,(1971),的实验:,被试要同时做两个实验任务。,主要任务(即被试必须集中注意的)是字母配对项目。视觉警告信号出现后,被试先看到一个字母(如,T,),约持续50,ms,,,第二个字母于1,s,后出现,被试决定是否与第一个字母相同,以按键表示。如果字母相同,被试以右手食指按键,如果字母不同,被试以右手中指按键。,第二个实验任务是听觉探测任务,以耳机呈现声音刺激几次,被试若听到声音,则以左手食指尽快按键表示。,第,1,点为出现警告信号之前,探测出声音的平均反应时,这点是作为比较的基础。,若声音出现在字母前,合理的假设是认为被试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声音上;反之,声音出现在字母后,很可能会把认知资源分配在主要的实验任务(判断字母)上,从而使对声音的探测时间增加。,当警告信号出现时及稍后,探测声音的反应时减少。警告信号的功能是增加了被试的警觉性,增加可利用用的注意资源。,在第,4,点的反应时最短,这是当被试已辨认出第一个字母,声音立刻呈现的情形。,此结果支持,Kahneman,的假设:当整个情境要求不超过可用容量时,被试能处理互相竞争的刺激。警告信号的警觉效果并不持久,在第二个字母尚未出现时,被试可能从感觉记忆中引出第一个字母的代码,并在工作记忆中产生较持久的认知代号,这是第6点反应时增加的理由。,但反应时增加最多的是第7点和第8点,在这两点以,上,第二个字母已经出现,被试忙着分类、辨认并判断。,这些活动占用了被试大多数的可用资源,剩下少之又少的,资源来处理声音。因此这个发现也支持,Kahneman,的预,测:当所需资源超过容量时,听觉探测任务的成绩必然退,步。,一、,Stroop,效应,(一),Stroop,的实验发现,John Ridley Stroop,生平,1897,出生于田纳西州路斯坦县一个名叫霍山的农庄。,Stroop,1921,年毕业丁大卫,里普斯库初级大学,,1924,年又从乔治,彼博迪学院(现为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次年又获硕士学位,,1933,年获得博士学位,主修实验心理学,辅修教育心理学。在他的大学时代,,Stroop,就开始了长达,40,年的教师生涯。开始他在中学执教,后来回到乔治,彼博迪学院教数学、英语和现代语言学等课程。,1928,年以后,,Stroop,成为心理学和教育学教授。在乔治,彼博迪学院,Stroop,担任教务长达,11,年之久。在,1948,到,1964,年出任心理系主任。,1967,年退休。,1967,1968,年担任俄亥俄山谷学院院长,后担任大卫,里普斯库学院的圣经学名誉教授,直到,1973,年月,1,月逝世。,Stroop,以博学和深信宗教为人称道,还富于幽默感和喜用双关语。,第四节 控制性加工与自动加工,材料:,呈现彩色条与彩色字,(,颜色与字意不一致,),。,任务:,要求被试尽快地对彩色条与彩色字进行命名。,对于彩色条我们不受干扰,但是对于彩色字则影响较大。让被试进行为期,8,天的命名任务实践,则干扰减少;,Stroop,干扰在儿童学习阅读时开始出现,在二三年级达到高峰,然后随年龄逐渐减少。,任务,1,(念字),红 绿 蓝 黄 蓝 绿 黄 红 绿 红 黄 蓝,任务,2,(念字),绿,红,黄,蓝,绿,红,黄,蓝 黄,红,蓝,绿,任务,3,(唱色),绿,红,黄,蓝,绿,红,黄,蓝 黄,红,蓝,绿,任务,4,(唱色),蛋,草,花,天,鹅,海,墙,火 竹,金,菜,叶,任务,5,(唱色),任务,6,(唱色),任务,7,(唱色),绿,红,黄,蓝,(二)何谓,Stroop,效应,1,、概念,当命名用红墨水写成的有意义刺激,“,绿,”,和无意义刺激,“,XX,”,的颜色时,会发现前者的颜色命名时间比后者要长得多。这种,同一刺激的颜色信息(红色)和词义信息(绿)相互发生干扰现象,就是著名的,Stroop,效应。,2,、,Stroop,效应的渊源,在,Wandt,的指导下,,Cattell,曾探讨人们命名物体或物体特性(包括颜色)的时间和命名物体名称的时间。,Cattell,发现,读词(命名物体名称)的时间比命名物体或物体特性(包括颜色)的时间要少得多。如今为入们所熟知的任务是,Stroop,(,1935,)对前人的思想和实验程序创造性综合的结果。,(三),Stroop,效应的理论解释,l,、相对加工速度理论,最简单的也是最为古老的解释,其依据是读词快于颜色命名这样的实验发现。,认为,人们对刺激的两个维度(颜色和字词)的加工是平行进行的,但加工速度不一样。,读词总是快于颜色命名,所以字词首先到达加工的反应阶段。如果字词信息和颜色信息一致,就对颜色命名产生促进;如果不一致,就要克服字词信息的影响,因而对颜色命名产生干扰。,因为颜色信息总是晚于字词信息到反应阶段,所以颜色信息对读词加工不会产生影响。,2,、自动化理论,自动化理论也是一种比较流行的解释,它考虑了注意在加工中的作用。其基本思想是,区分了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这两个概念。,自动加工快速,不需要注意,能随意发生。相反,控制加工相对较慢,需要注意,在有意控制下才能发生。,这样,自动加工比控制加工更可能摆脱选择性注意的控制。,在,Stroop,任务中,读词属自动加工,颜色命名属控制加工,因此,读词能对颜色命名产生干扰,反之则不能。,二、两种加工过程的理论,(一)理论概述,在能量有限理论的前提下,,Schneider,和,Shiffrin,(,1977,),提出了加工过程理论,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加工。,是否应用注意,容量,是否受意识控制,应用领域,控制性加工,是,有限,是,困难的或涉及不熟悉项目的任务,自动加工,否,无限,否,容易的、涉及高度熟悉的项目,(二)练习与自动加工,练习与自动加工有密切的关系。,Shiffrin(,印第安纳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谢弗林,),和,Schneider,(施奈德)(,1977,)进行了许多实验。,其中,在一个视觉搜索实验中要求被试在一系列字母中搜寻目标字母,而目标从,1,6,个随机变化,因变量为反应时间。结果发现:,未经练习的被试,其反应时随目标字母数增加而增加。,经过反复练习的被试,其结果是他们搜寻,6,个目标字母与搜索,1,个目标字母的反应时间几乎相同。,未练习的反应时间成绩,练习后的反应时间成绩,(三)两种加工过程理论的实验依据,Shiffrin,和,Schneider,的记忆扫描实验,在实验中,先让被试识记,l,4,个项目,然后再视觉呈现再认项目,l,4,个,要求被试判定在再认项目中是否有以前识记过的项目,,“,有,”,按,yes,键;,“,无,”,按,no,键。在实验中,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设置两种条件:,不同范畴条件,其中识记项目均为字母,而再认项目中只含一个字母,其余的为数字或再认项目均为数字(也可字母和数字倒过来设置) 。,相同范畴条件,其中识记项目均为字母(或均为数字),再认项目中也全部为字母(或全为数字),在再认项目中可包含也可不包含曾识记过的项目。,实验结果发现:,在相同范畴条件下,当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均为,1,个时,要达到,80,的正确反应率,再认项目的呈现时间需,120ms,;而当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均为,4,个小时,要达到,70,的正确反应率,再认项目的呈现时间需,800ms,。,在不同范畴条件下,不论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的数量多少,再认项目的呈现时间只需,80ms,,就可达到,80,以上的正确反应率。,结果说明:,不同范畴条件下的再认或搜索优于相同范畴条件,而且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的数量对不同范畴条件下的反应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在相同范畴条件下,随着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的增多,判定所需的时间也增加。,实验结果解释:,Schneider,和,Shiffrin,认为,,在相同范畴条件下,被试所进行的是控制性加工。它将每一个再认项目与同一范畴的每一个识记项目按顺序进行比较,直到匹配为止。,在不同范畴条件下,被试从字母中搜索出数字或从数字中搜索出字母。他们所进行的是自动加工。,由于采用加工方式不同,所以表现出判定速度的不同。,被试在不同范畴条件下所进行的自动加工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分辨字母和数字的结果。,Schneider,和,Shiffrin,另一个类似的实验。,在实验中,将英文字母表中的,B,与,L,之间的辅音字母作为识记项目,而将,Q,至,Z,之间的辅音字母作为再认项目。结果发现,被试要经过,2100,次试验,才能达到上述的自动加工的作业水平。之后,他们把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对调。结果发现,被试相应地要进行,2400,次试验的练习,才能达到上述的自动加工的作业水平。其中仅仅为了达到对调前实验开始时的作业水平,就需进行,1000,次试验的练习。,练习对自动加工的重要性;,已形成的自动加工是难于改变的。,三、特征整合理论,(一)特征整合论的主要思想,区分了客体和特征,将特征看作是某个维度的一个特定值,而客体则是一些特征的结合。,特征整合论的核心是将客体知觉过程分成早期的前注意阶段和特征整合阶段。,理论的出发点是知觉的特征分析。,知觉在前注意阶段是对特征进行自动的平行加工,无需注意;而在整合阶段,通过集中注意将诸特征整合为客体,其加工方式是系列的。,对特征和客体的加工是在知觉过程的不同阶段实现的。,(二)两个阶段的加工,Neisser,(,1967,)的理论观点,第一个阶段是分散注意,人利用平行加工,自动地对特征进行登记。,分散注意是相对低层次的加工,粗略地等同于自动加工。这种加工几乎不需要努力,以至于我们甚至意识不到它的发生。,第二个阶段为集中注意(整合阶段),主要进行系列加工,。粗略地等同于控制加工。,(三),Treisman,的视觉搜索实验,实验程序:,在实验中,向被试视觉呈现,1,30,个不同颜色的字母,要求他们从其中搜寻一个特定的靶子,这靶子或者是一个客体(如绿色的字母,T,),或者是一个特征(如兰色的字母或一个字母,S,)。同时,记录被试的反应及所用的时间。,结果,:,(,1,),当靶子是一个客体时,呈现的项目数量对观察靶子所需的时间有很大影响,项目数越多,所需的时间也越长。(,2,)当靶子是一个特征时,呈现的项目数量对觉察靶子所需的时间没有实际意义的影响。,解释:,Treisman,认为,搜索特征比搜索客体快,并不受所呈现的项目数的影响,是因为对特征的加工是自动的平行式加工;而搜索客体则是系列加工。,(四)错觉性结合,指在注意分散或过载时不同客体的特征彼此发生交换的现象。如呈现绿色的,X,和红色的,O,,被试却报告绿色的,O,和红色的,X,。,Treisman,和,Schmidt,采用字母、图形和文字作为刺激材料,都发现了相应的错觉性结合。,表明在知觉初期,特征处于一种,“,自由漂移状态,”,,以后才出现特征间的结合。,视觉集中注意,聚光灯模型,变焦透镜模型,Reaction time to expected, unexpected and neutral signals that occur 7 degree to left or right of fixation,80% stimulus on expected location, 20% on unexpected location. Posner, Nissen & Ogden,1978.,Position of probe,Result from LaBerge(1983): Reaction time to a probe when attention is focused on the third letter of letter string.,RT=500+?,双侧任务范式,要求被试注意呈现在画面中央的字母,忽略呈现在两侧的字母。中央为,T,时左手反应,中央为,H,时右手反应。,H,T,H,实验结果:当两侧字母与中央字母一致时,被试反应快;不一致时,反应慢。,两侧字母距离越远,干扰作用越小。,T,T,T,Erikson(1978),觉察实验,根据中央的字母反应,出现,S,或,C,时,按上键反应;,出现,H,或,K,时,按上键反应。,刺激呈现形式:,S S S,C C C H H H K K K,S C S C S C H K H K H K,靶子与干扰项属于同一反应,S H S C K C S K C C H S,H S H K C K K S H H C K,靶子与干扰项属于不同反应,靶子与干扰项的距离有远有近,基于空间的注意与基于客体的注意,以上视觉集中注意的研究属于基于空间的注意。,Duncan(1984),开始了基于客体注意的研究。,要求被试对矩形长宽和开口作判断(属于同一客体),或者对矩形长宽和线段的性质进行判断(分属不同客体),特征整合模型,特征整合模型(,Treisman,1977,1980,),它的核心内容是将知觉分为两个阶段:早期的前注意阶段和特征整合阶段。,早期的前注意阶段以自动并行的方式对一些基本特征等进行加工,迅速而无需注意。,集中注意提供胶水(,glue,),把先前独立编码的一些特征结合为客体。,Treisman & Gelade,1980,特征整合模型,实验证据:,错觉性结合实验,1,字母错觉性结合实验,2,图形错觉性结合实验,3,字词错觉性结合实验,非对称性搜索,错觉性结合实验,采用双任务作业,导致注意分散,6,T,S,N,2,被试报告的结果中出现了,“,结合错误,”,,即被试报告的字母或颜色确为刺激卡所有,但不在正确的位置上。,这个实验存在着几个问题:,(,1,)记忆因素,由于实验是让被试自由报告,被试的报告离不开记忆信息的提取,所以错觉性结合也可能发生在回忆阶段。,(,2,)言语编码,由于这个实验要求被试口头报告,所以错觉性结合也许是言语码而不是知觉码的交换。,X,O,H,O,S,X,O,H,S,S,X,O,H,O,X,字母同时匹配实验,25.4% 21.4% 40.0%,dab dam,say hay,kay dax,tay dar,靶子词,“,day,”,set pen,ten sewr,wen len,seg sev,靶子非词,“,sen,”,(a) (b) (c) (d),非对称性搜索,表征,“,特征有,”,非对称性搜索,表征“特征多”,表征“偏离特征”,对结合性靶子的快速搜索,理论修正:特征抑制假设,注意负启动实验,正、负启动的实验范式,C,D,B,Ignored repetition,primes,A,H,control,pr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