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二章 会计的概念结构,第一节 会计目标,会计目标,是指人们通过会计工作所预期达到的目的。,会计目标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需要。,会计目标有决策有用和受托责任两种观点。,决策有用观,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的目标是为了向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来帮助他们做出合理的决策。,个人和单位在参与经济活动中,不可避免要做出各种决策。任何一种决策都需要信息的支持,决策者要在详细了解所面临的各种方案后,才能通过比较分析找到最佳的方案。,会计正是一种可以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系统。在现代社会中,会计可以为,各种信息决策者,提供信息。,受托责任观,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的目标是为了向,委托人,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在经济活动中,经常存在着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关系。委托人将某些责任交付给代理人承担,由代理人具体开展经济活动,然后再将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向委托人报告。,当经营管理者不直接由所有者担任时经营管理者有义务履行责任,并且定期向所有这报告,他们可以定期编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报告,汇报所有者财产的保值和增值情况以及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第二节 会计基本前提,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所作的合理设定。,会计核算对象的确定、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数据的收集都要以这一系列的基本前提为依据。,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也称为经济实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只要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都需要进行会计核算,都是会计主体。,会计主体前提的基本含义是明确企业会计必须,站在企业的具体立场,上观察。,判断和记录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必须与企业所有者及其他利益团体的经济业务区分开来。,会计主体前提的作用表现在:,第一、明确了会计处理与财务,报告的空间范围。,第二、确定了会计的独立性。,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会计主体并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作为法律主体是指在政府部门注册登记、有独立的财产、能够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实体,它强调企业与各方面的经济法律关系。,会计主体则强调企业的会计活动的空间范围,它是按照正确处理所有者等其他经济组织与企业本身的经济关系的要求而设立的。,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经常出现差异,:,企业集团,持续经营,持续经营前提的基本含义是,企业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事项的确认与计量,应以企业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以它现时的形式并按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的经营下去为前提。,现实中的企业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随时都有可能终止经营、破产清算,企业究竟何时终止经营是个不确定因素,这一不确定性会影响企业按照既定目标开展其经营活动,会,影响企业正常地选择、使用会计方法,。,持续经营是指能按其既定的目标开展其经营活动,按已有的承诺去清偿债务,按常规的方法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持续经营前提只适用于正常状态下的会计主体,如果一旦企业宣告破产而清算,则此前提就不再适用,会计方法也要进行相应改变,按国家关于企业清算的规定办理。,持续经营前提为企业编制会计报表及选择会计方法奠定了基础,其作用主要表现在:,1.,在一般情况下,资产以其取得的历史成本计价,而不按其立即进入解散、清算状态的现行市价计价。,2.,对长期资产的摊销,如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问题的处理,均以企业在折旧年限或摊销期内会持续经营为前提。,会计分期,会计分期前提的含义是,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分期是以持续经营为前提的。,我们假设企业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保持其经营状态,这就产生了在持续经营过程中,何时向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各方提供会计信息的问题。为了保证信息的及时性,企业绝不可能等到结束其经营活动之后再提供相关信息。,因此,就需要将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分期核算和反映。明确会计分期前提对于会计核算有着重要影响。,第一、由于会计分期,产生了,当期与其它期间,的差别,从而出现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第二、由于定期提供信息的需要,会计上不得不对某些业务采用,估计,的方法来核算,使得会计信息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期间可以分为年度和中期。以一年确定的会计期间称为会计年度,中期指短于一个会计年度的会计期间,如半年、季度和月份。按年度编制的财务报告称为年报,以中期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告称为中报。,在我国,会计年度自公历每年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西方一些国家,企业可以采用自然年度,如从4月1日到次年的3月31日止。,货币计量,货币计量前提的含义是,会计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定量描述时,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即只有能用货币反映的经济活动,才能纳入到会计系统中。,企业经济活动的计量尺度有三种,即实物计量、劳动计量和货币计量。,由于会计提供的是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综合的财务信息,而实物度量和劳动度量显然无法作为统一的计量尺度。只有货币度量才能使企业不同形态的资源具有价值的质的统一性,从而使企业对大量复杂的经济业务进行统一汇总和计量成为可能。,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尺度是建立在币值不变的基础上的,因为,对不同时点的货币金额进行汇总,必须以在不同时点上的,货币等值为前提,,否则,不同试点货币量的汇总就会失去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持续通货膨胀或币值波动已成为事实,建立在币值不变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用性因此受到影响,如何解决,币值变化对会计的影响,,是会计界正在努力解决的一大难题。,在我国,企业会计通常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第三节 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单位为了实现会计目标需要对经济业务进行专门的处理与加工,基本环节包括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会计报告。,会计确认,会计确认是指会计人员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应输入会计信息系统的内容、输入时间及对输入经济业务的内容应归述的会计要素进行识别、选择,并在此基础上对账户中已记录的会计信息是否全部列入会计报表及如何列入会计报表所进行的识别确定。,会计确认,会计确认包括初次确认和再确认。,初次确认是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开始,是确定有关经济数据能否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的初始工作,确认的对象为原始凭证本身及其所记载的反映会计主体业务的原始信息,包括原始凭证的手续是否齐备,所载内容应否输入会计信息系统,何时输入及其内容的属性。,再确认是指对于经过一定加工整理反映到账户的信息应否列入会计报表,列入哪种报表以及以何种口径列入会计报表的再认识。,会计计量,会计计量与确认是密切相联的,是指对确认的项目进行数量确定的过程。,由于会计的特点,决定了只有具备可计量特征的经济业务和相应项目才有确认的可能。没有会计计量所确定的结果,经济业务就无法进入会计信息系统,账户的记录与报表的编制就无从谈起。因此,会计的核算过程实质就是一个不断进行会计计量的过程。,会计计量的对象是会计要素,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一是要运用计量单位,即主要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二是选择计量标准,即,计量属性,。,计量属性,计量属性,是指所予计量的某一要素的特性方面。从会计的角度,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它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一般情况下,对于会计要素的计量,应当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特殊情况下采用其他计量属性(比如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 以弥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缺陷。,会计报告,会计报告是指根据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按照一定格式将会计信息提供给信息使用者,据以进行分析、预测和决策。,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 权责发生制,根据基本准则的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权责发生制是指凡属本期已经实现的收入,不论其款项是否收到,都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处理;凡属本期应负担的费用,不论其款项是否付出,都应作为本期的费用处理。反之,凡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即使款项已经收到,也不作为本 期的收入处理;凡不属于本期应负担的费用,即使款项已经付出,也不作为本期的费用处理。,权责发生制的核心是根据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和影响期间来确认企业的收入和费用,或者说是以应收应付为标准来确认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因此又称为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是,收付实现制,,它以实收实付为标准来确认本期的 收入和费用,因此又称为现金制或实收实付制。,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采用权责发生制,可以正确反映各个会计期间所实现的收入和为实现这些 收入所应负担的费用,从而可以把各期的收入和费用进行配比,正确确定各期的 经营成果。所以,凡是经营性的企业单位,都应采用权责发生制。,而采用收付实现制,难免出现本期收入与费用不相关联的情况,从而不能正确反映各期的经营成果,因此它只适用于业务比较简单的行政事业单位。,第四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使用者决策有用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会计信息质量要求,1.客观性: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会计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2.相关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3.明晰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4.可比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5.实质重于形式: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仅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6.重要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重要交易或事项。,7.谨慎性: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8.及时性:企业对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延后,第五节 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会计要素作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又是会计报表的基本构件。,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这六大要素可以划分为反映财务状况的要素和反映经营成果的要素两大类。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包括收入、费用和利润。,资 产,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资源,如货币资金、厂房场地、机器设备、原材料等等,这些都是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物质基础,都属于企业的资产。此外,像专利权、商标权 不具有实物形态,但却有助于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无形资产,以及企业对其他单位的投资等,也都属于资产。,资产的特征,(1)资产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2)资产是为企业拥有的,或者即使不为企业拥有,也是企业所控制的。,(3)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资产的分类,资产按其流动性不同,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归类为流动资产:,(1)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变现、出售或耗用;,(2)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3)预计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变现;,(4)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交换其他资产或清偿负债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其他应收款、存货等。,非流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主要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无形资产等。,负 债,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 。,负债的特征分类,负债的特征:,1)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2)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负债按其流动性不同,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对于任何企业而言,其资产形成的资金来源不外乎两个:一个是债权人;一个是所有者。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形成企业负债,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形成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所有者权益具有以下特征与分类,所有者权益具有以下特征,(1)除非发生减资、清算或分派现金股利,企业不需要偿还所有者权益;,(2)企业清算时,只有在清偿所有的负债后,所有者权益才返还给所有者;,(3)所有者凭借所有者权益能够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者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收 入,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包括日常活动如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收入具有以下特征,(1)收入应当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2)收入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该流入,不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3)收入应当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费 用,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以工业企业为例,一定时期的费用通常由产品,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两部分构成,产品生产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个成本项目构成。,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三项。,费用具有以下特征,(1)费用应当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2)费用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该流出不包括向所有者分配的 利润。,(3)费用应当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利 润,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利润有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营业利润是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营业税费、期间费用(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加上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投资净收益后的金额。,利润总额是指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金额;,净利润是指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后的金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