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小学儿童心理学,授课对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 授课时数: 学时 授课时间: 年,月 年 月,授课教师,:,什么是心理学?,什么是小学儿童心理学?,你对心理学有什么认识和期望?,你希望通过学习心理学解决什么问题?,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思维、兴趣、爱好、能力、禀赋、习气,就没有教育。,苏苏霍姆林斯基,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心理学概述,第二节 小学儿童心理学概述,第三节 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 心理学概述,一、什么是心理学,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三、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四、心理的实质,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1)心理学是一门科学,(2)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3)心理学是揭示人的心理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中间科学;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简称心理活动或心理),心理过程,意志过程,:意志性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伴随,注意,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心理现象,(基础),(动力),(基础和动力的集中表现),(结果),(前提),(一)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有注意伴随。是人们心理活动的,共性,过程。,(二)个性心理,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是人和人之间的,心理,差异,。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关系:,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是统一的、具体的人的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二者是不可分割的。,(1)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并表现出来的;,(2)已形成的个性心理有制约着人的心理过程的进行。,三、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18501909):“,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个短暂的历史,”,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1.心理学的历史古老的过去,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孔子),西方古代的心理学思想(亚里士多德),2.心理学的现状年轻的现在,心理学的独立:,基础:有了内容体系和研究方法,标志,:,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Wilheim Wundt,1832-1920),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现代实验心理学的著名创始人之一。,西方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派:,心理学的现状与未来,第一,研究队伍发展,研究成果丰富。,第二,研究分支庞大,研究领域宽广。,第三,派系之争平息,研究手段现代化。,第四,应用日趋广泛,影响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四、心理的实质,1.心理具有物质基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列宁:“人的心理、意识是人脑这块按特殊方式,组成的物质的高级产物”。,从动物进化看,:,心理现象是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神经系统的发展而发展的。,从个体发育过程看,人的心理是随着脑的发育完善而逐渐发展进步的,。,脑的生理研究证明,任何一种心理活动都和脑的一定部位有关。,临床观察发现,任何脑部位的损伤,在其生理机能变化的同时也发生心理变化。,印度狼孩的故事,思考:为什么狼孩没有正常人的心理特点?,2.心理具有客观源泉,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和内容,3.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1)从反映的形式看,心理是主观的,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2)从反映的内容看,带有主观色彩。,(3)从反映的作用看,具有能动性。,4.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社会实践是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唯一途径,()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产生的基础,()人的心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综上,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健全的,人脑,为心理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是心理形成的,前提条件,;而,客观现实,和人类必要的,实践活动,则制约着心理的丰富程度和完善程度,是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第二节 小学儿童心理学概述,一、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三、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期的心理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科学。,1.,儿童期,的概念,2.,发展,的概念,3.,心理发展,的概念,小学儿童心理学,研究小学儿童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科学,儿童期:,广义: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熟,之间的 这一时期的整个年龄阶段。,狭义:指学龄初期,即介于幼儿期与少年期之间(小学阶段)。,成熟,一般指身心发育过程的完成,一般都认为人类个体的发育成熟大致在17、18岁左右。,发展,指个体身心整体的连续变化过程。 (数量的变化、质的变化、向前推进、衰退消亡的变化),常态的发展,:刻画了一个种系的大多数或所有成员发展变化的特点,是发展的典型方式。,特殊的发展:,个体在发展的速度、程度或方向上的差异。,心理发展,指个体心理有规律的变化过程。(由于成熟或学习等因素引起的连续、有规律的心理变化),1.发展是毕生的过程,2.发展是多维度和多方面的,前进上升的变化(老年期以前占优势),衰退下降的变化(老年期以后占优势),3.发展的高度可塑的,4.个体的心理发展受个人的生活经历的影响,二、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儿童心理科学研究的先驱:达尔文、洛克(英)、卢梭(法),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W.Preyer),出版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著作,。这是儿童心理学史上第一个用观察和实验方法研究儿童心理的比较系统的科学著作。它,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则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对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建立有影响的心理学家还有,:,法国的比奈(A.Binet),美国的霍尔、盖塞尔(A.Gesell),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二、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发展,1.20世纪早期,霍尔:“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1)强调发展是成熟的结果,自然成熟理论,代表人物:,盖塞尔,(A.Gesell,18801961),主要观点:强调生物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身心的发展变化是受机体内部的因素,即生物因素固有的程序所制约。外部的作用虽不是不重要,但它只是为正常生长提供必要的条件,不能改变发展本身的自然的成熟程序。,(2)收集描述正常发展的材料,斯坦福比纳量表:找到儿童心理和行为正常发展的模式,并用它确定儿童的发展是否正常,(3)弗洛伊德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兴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主要观点,:,(1)强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童年期经验的重要作用;,(2)强调亲子关系的重要性,认为儿童早期是个性发展的关键期。,华生:,行为主义理论,主要观点:强调学习在发展中的作用。,(1)强调行为,反对以内部过程(如意识、心理状态、欲求、意志等)为研究对象;,(2)儿童的行为是由环境力量塑造的,只要具备或施加适当的环境条件;,(3)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只有量的增加,没有质的变化。,2.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1)阐明和解释儿童行为的理论,(2)强调环境对发展的影响,(3)偏爱实验室研究,3.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现在,(1)重新发现了皮亚杰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成熟和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2)重新研究遗传和成熟对行为的影响,(3)试图把认知发展和社会行为联系起来,(4)将儿童心理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三)中国儿童心理学的发展,1.中国古代的儿童心理学思想,孔子:,心理发展的先天与后天的关系问题,心理发展的过程问题,道德品质发展与培养的问题,2.中国近现代儿童心理学思想,陈鹤琴,黄翼,陆志伟、吴天敏,朱智贤,三、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基础理论研究,1.描述性的研究,提出规律(描述普遍模式),2.分析性、解释性的研究(解释原因和机制),应用研究,3.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讨论:学习小学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意义,第三节 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发展性原则,(三)教育性原则,(四)实践性原则,二、研究设计的类型,(一)纵向研究,与,横断研究,纵向研究(追踪研究),是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横向研究(横断研究),是在一特定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的不同个体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二)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是基于描述性的分析,研究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是共识的、灵活的、归纳的研究。,定量研究,是侧重数量化的统计分析,研究是用数字和量度描述。是结构性的、演绎的、寻求预测和解释性的研究。,(三)个案研究,与,成组研究,个案研究,是对一个或少数个体进行个别的系统的调查,可以追踪观察,也可以采取回溯的调查。,组群(成组)研究,是将同性质的被试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群体的样组进行分析。,抽取样组时最重要的是要考虑样组的,代表性,和,随机性,,,应采用,分层随机取样,三、研究的主要方法,(一)观察法,指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儿童的行为表现进行系统的观察以获取研究资料的方法。,从时间上看,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从范围上看,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从规模上看,分为,群体观察,和,个体观察,(二)调查法,是一类方法的总称,包括:,1.访谈调查,访谈法是通过谈话研究者与被调查者面对面的交流、谈论而从对象那里搜集到第一手资料的方法。,2.问卷调查,是指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书面让儿童据实报告他们的行为或观点,根据收回的答案,经过统计处理或文字总结,了解儿童心理活动的资料的方法。,(三)实验法,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个体某些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自然实验,:,是在儿童日常生活和活动的自然条件下,引起或改变影响儿童的某些条件来研究儿童心理特征变化的方法。,教育心理实验,:是指儿童心理的研究与一定的教育教学过程结合起来,从而研究儿童在一定的教育教学过程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某些心理过程或个性品质的规律。,实验室实验,:,指在特别创设的情境下,引起或改变一种或几种影响儿童心理变化的条件,从而观察儿童行为变化的方法。,(四)测验法,是通过心理测验来研究儿童心理或行为差异的方法。,(五)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对儿童作品的分析来了解儿童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END,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第一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第二节 年龄特征和发展阶段,第三节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第一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一、,发展,的概念,发展是指个体身心整体的连续变化过程。,不成熟成熟,小学儿童的发展特点,:,(一)思维方式由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转变,(二)儿童心理的随意性和自觉性获得发展,(三)集体意识和个性逐渐形成,二、发展的基本性质,1.,方向性与顺序性,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而且,不可逆,也不可逾越,2.连续性与阶段性,连续性,:,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 基础上发生的,相对平稳的、细微的变化属于量的积累,体现了发展的连续性。,阶段性,:,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取代了旧质要素而成为优势的主导地位,这时量变的过程就发生了质的飞跃,表现为间断现象。,3.,发展的不平衡性,(1)就总体发展来看,整个发展不是等速上升,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速度。,身体器官系统(动作技能),(2)不同的心理内容,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不同的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有不同。,(3)不同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速度,0,60,40,20,80,100,成熟的百分比,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年龄,出生,神经系统(智力),生殖系统(性的发育),4.,发展的个体差异性,(1)发展的速度,(2)发展的优势领域,(3)发展的最终水平,三、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实验研究,()洛伦兹的幼雏“尾随反应”研究,()哈里哈洛的猴子的情绪依恋的研究,“,印刻现象,”:,指小动物在出生后的一个很短的时期内,具有很容易形成的本能的追随反应。,(是一种依恋的形式,存在于跟随行为之中),。,.概念,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是随成熟发生而由遗传决定的时期,在此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难以弥补。,第二节 年龄特征与发展阶段,一、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心理特征。,(一)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时间维度,(二)心理年龄特征是指某一年龄段的整体特征,(三)心理年龄特征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可变性,思考: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对教育工作的启发,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稳定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措施。要求不能过高或过低,措施不能成人化和模式化。,适应发展,可变性,:教育不应消极适应年龄特征,应积极创造条件,走在发展的前面,以促进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向更高层次发展。,促进发展,二、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以某些年龄阶段儿童的共同的、概括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来划分心理发展的阶段,生理年龄(岁)及分期 现行学制阶段,皮亚杰智慧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托儿所,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第三节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明确:,在一般的理论探讨中,把制约因素分为两大类:,遗传因素,(生物特点、生理成熟),环境因素,(家庭、学校、社会),一、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学说,遗传和环境的争论经历了三个时期:,是谁起决定作用?各起多少作用?如何起作用?,(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的争论,1.绝对决定论 20世纪初,遗传决定论,高尔顿,(英 优生学代表人),环境决定论,华生,(美 行为主义创始人),把遗传和环境完全对立起来,或者强调遗传,决定发展,完全否定环境的作用;或者强调,环境决定发展,而完全否定遗传的作用。,遗传决定论(观点),:,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跑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只起一个引发的作用。,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高尔顿,:“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肌体的形态和组织之受遗传决定一样。”,桑代克,:“人当生命发生时,即精子与卵子结合成人之时,已具有无数确定的倾向。”,高尔顿的名人家谱调查,哥达特的K氏家族调查,巴赫家族调查,分析:,高尔顿通过调查发现,科学家、政治家和伟人多出自名人世家,由此得出:“天才由遗传决定”的结论。,是否正确?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解释。,名人世家的充裕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身心状况可给后代良好的,遗传前提条件,上层,社会生活环境,、高深的,文化背景,和良好的,教育决定性因素,个人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迫切,需要,动力,环境、教育、遗传、个人努力,环境决定论(观点):,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外界影响的被动结果,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华生:SR说,华生,:“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并在我自己特殊的天地里培养他们成长,我保证他们中任何一个都能训练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或巨商,甚至乞丐和小偷,无论他的天资、爱好、脾气以及他祖先的才能、职业和种族。”(行为主义),2.共同决定论 20世纪中叶,1.会合论斯腾,2.成熟论盖塞尔,会合论:,观点:人类心理的发展既非仅由遗传的先天素质决定,也非只是环境影响的结果,而是两者相辅相成所造成的。即:,发展是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但比重可“因事而异”。,成熟论,实验,:,(,汤普生的,双生子爬梯实验,),汤普生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了什么?,基本观点,:成熟是学习或训练的基础,只有在成熟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或训练,才能有效而成功,否则是无效的,是浪费的。,(成熟学习原则),盖塞尔,:“评价成长的特点时,我们不应忽视环境影响文化背景、同胞、父母、营养、疾病、教育等,但这些必须把它们与最初的素质构成联系起来考虑,因为素质构成因素最终决定所谓环境的反应程度乃至反应方式儿童的成长特征实际上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最后产物的表现”,什么时间学习和训练效果好?,关键期,3.相互作用论(瑞士皮亚杰),两种因素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二)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遗传与环境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即:一个因素作用的大小、性质依赖于另一因素,()遗传的作用离不开环境因素,()遗传作用的大小也依赖于环境的变化,遗传提供的潜能有一定的范围,即:有它的上限,在这个范围内反应的高低就依赖于环境的变量。,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1)遗传的影响包含外部影响的因素,(2)某些遗传特性带有环境影响的痕迹,(3)遗传与环境的影响是相互选择的,3.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是动态的,简单的初级心理机能:受遗传、成熟的制约性大,复杂的高级心理机能:受环境教育的制约性大,结论:,总的说来,,遗传与环境、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对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可以理解为,发展的可能性,与,发展的现实性,之间的辨证关系。个体的生物因素规定了发展的潜在可能范围,而个体的环境教育条件则确定他在此可能范围内的现实水平。,环境在遗传提供的可能范围内决定个体发展的现实水平。,启示:,1.优生优教,2.从充分调动个体的潜能来说,应强调环境教育的影响,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最优最有利的环境影响,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潜能,3.便于家长、教师对儿童提出合理期望,在实践中人尽其才、各尽所能,二、影响和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个人心理本身内部的因素),生物因素(,遗传素质;生理成熟,),环境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学校、社会),勤奋( 主观努力,),实践活动,(一)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条件,遗传:,是指亲代将自己的生物特征传递给子代的过程。,遗传素质:,子代所获得的生物特征就是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二)环境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现实条件,1.社会环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2.社会环境决定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三)社会生产方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四)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五)个体需要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动力,end,第三章,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第一节 小学儿童的生长发育,一、小学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生长,形体的增长,即机体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细胞的繁殖、增大及细胞间质的增加。,发育,机能的发展成熟,即在形态改变的基础上细胞与组织的分化及功能的演进。,小学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一)新陈代谢旺盛,同化,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变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并且贮存了能量。,异化,构成身体的一部分物质不断氧化分解,释放出能量,并将分解的产物排出体外,小学儿童:同化大于异化,小学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二)体格发育在平稳发育的基础上,出现快速增长,小学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三)骨骼逐渐骨化,肌肉力量尚弱,(四)乳牙脱落,恒牙萌出,(五)心率减慢,呼吸力量增强,(六)进入青春期后,生殖系统开始发育,二、影响小学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一)内在因素,遗传,内分泌,性别,二、影响小学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二)外界因素,营养,疾病,生活制度与体育活动,社会因素,第二节 小学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一、神经系统的发育,(一)大脑的发育,脑重量,新生儿,约390克,约占成人脑重的25%,1岁,约占成人脑重的50%,2岁半到3岁,9001011克,约占成人脑重的75%,6岁,约1280克,达到成人脑重的90%,9岁,约1350克,12岁,达到1400克,大脑的分化和生长,脑的低级中枢(皮层下)发展最快,大脑最先发育成熟的部位,初级运动区,初级感觉区,儿童大脑皮层成熟顺序,枕叶颞叶顶叶额叶,大脑功能偏侧化,(二)神经的发育,由于神经的髓鞘化尚不完善,兴奋过程占优势,并且容易扩散,因此儿童易激动,易疲劳。,6岁左右大脑半球的一切神经传导路几乎都完成髓鞘化,使他们反射能力增强,条件反射的形成比较稳固。,(三)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的调节,78岁的儿童细胞分化基本完成,儿童运动的正确性、协调性得到一定发展。,13-14岁时,能较快地建立各种条件反射,但仍较难掌握复杂精细的动作。,二、小学儿童的大脑活动,(一)活动特点,1.优势兴奋,小学儿童进行学习活动时,其有关的大脑皮层区域处于良好的兴奋状态。若这一区域的兴奋占有优势,就形成“优势兴奋灶”。,小学儿童处于“优势兴奋灶”的特点,有良好的反应能力,条件反射容易形成,学习、活动能力和效率较高;,它是随着生物适应性和生活目的性而形成的;,“优势兴奋灶”比较容易消失,年龄越小,这个特点越明显。,(一)活动特点,2. 镶嵌式活动,3. 动力定型,将条件刺激按固定不变的顺序重复多次后,大脑皮层上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关系就固定下来,由此建立的条件反射越来越稳定准确,人们把这种反应现象称为动力定型。,(一)活动特点,4. 始动调节,在儿童刚开始学习或活动时,大脑皮层的工作能力较低,以后逐渐提高,这种起动性现象称为始动调节。,5. 保护性抑制,小学儿童如果连续学习的时间过长,学习难度较大,就会使大脑疲劳,大脑皮层的兴奋转为抑制,神经细胞的活动降低,使大脑细胞暂时休息,出现超保护性抑制。,(二)大脑工作能力的变化规律,一节课中的变化规律(40分钟),课堂时间,学生状态,课堂安排,第2,5分钟,准备进入课堂,组织课堂、回顾复习,第5,10分钟,课堂教学内容成为大脑兴奋的中心,进入课堂教学,第10,20分钟,大脑工作能力达到最强的阶段,教学效果最好,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第21,35分钟,大脑开始疲劳,效率开始降低,巩固练习、教师个别辅导与巡视,第36,40分钟,终末激发现象,总结、复习及布置作业,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身体健康,小学儿童身体健康的标准,形态指标:,身高、体重、胸围、坐高、骨盆宽、肩宽等。,机能指标:,脉搏、肺活量、血压等。,素质指标:,50米跑、立定跳远、斜身引体(男)、仰卧起坐(女)、50米乘8往返跑、立位体前屈等。,体格检查项目:,视力、沙眼、心脏、肺、肝、脾、龋齿、脊柱侧弯等。,小学儿童的常见疾病,近视眼,弱视,沙眼,龋齿,寄生虫感染,营养不良,脊柱弯曲异常,疾病及其对心理发展的影响,疾病所致的心理反应,指疾病本身影响脑功能而造成的心理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导致易怒、急躁、情绪兴奋或抑郁等。,疾病对儿童产生的心理压力,如不自信,自我认识的缺陷等,二、小学儿童的身体健康与保健,(一)营养,1.营养不良,2.营养过剩肥胖,肥胖度 (实测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 100,(二)睡眠,(三)体育锻炼,第四章 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认知:,就是人的认识活动,指人们如何获得、存储、转换、运用以及沟通信息的过程。,广义地说,,指人的认识活动,包括注意、知觉、学习、思维和记忆。,狭义地说,,认知就是思维和记忆。,第一节 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皮亚杰的理论、维果斯基的理论、信息加工理论),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注意,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感知,第四节 小学儿童的记忆,第五节 小学儿童的思维,第六节 小学儿童的想象,第一节 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和新皮亚杰主义,维果斯基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18961980)是瑞士当代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或,发生认识论专家,。主要研究儿童,认识,、,智力,或,思维,的发展。,(1)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探讨认识的起源和发展的问题),(2)著作: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儿童智力的起源、智力心理学等专著40部,论文200多篇。,(3)研究方法:,临床法,(一)发生认识论的基本思想,1.发展的实质,(1)皮亚杰的发展观(相互作用论的观点),皮亚杰是从内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看儿童心理发展的,即:既强调内因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的和质的变化。,(2)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儿童的心理(思维、智力)来自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一种结构,而且这种结构从出生到成熟一直处于不断编织、演进和递进的过程中。,(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完善、由较低水平过渡到较高水平的过程。),皮亚杰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基本概念。,图式,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或:指动作(行为策略)有组织的系统。,图式,组织(动作、概念),迁移、概括,结构(认知),指思维或动作的一种组织化的模式。,决定了儿童的认知水平,决定了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或限度,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认知结构体现出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来自无条件反射,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适应,儿童心理(智力、思维)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适应,:是有机体能够应付情境需要的能力,是认知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的两种形式:,同化,顺应,平衡,:,就是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即:指儿童的知识、心理水平和正在接受的刺激、正在经历的事情之间的均衡的关系。,平衡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过程,同化:,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中去,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指改变主体的动作以适应客观的变化,。,同化与顺应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有同化,必然有顺应。,思维的机制就是同化与顺应两种适应机能不断从低级的平衡达到高级平衡的过程,。,2.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1)成熟,。主要指神经系统的成熟。,(2)物理环境,关于客体的物理经验-是对客体自身属性的反映。,数理的逻辑经验-理解动作间的协调结果。,(3),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4),平衡,决定因素,平衡是一种调节者和主要的工具。,平衡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过程。,(二)皮亚杰对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1),感知运动阶段,儿童思维的萌芽(02岁),(2),前运算阶段,表象或形象思维(27岁),(3),具体运算阶段,初步的逻辑思维(712岁),(4),形式运算阶段,抽象逻辑思维(1115岁),1.,感知运动阶段,儿童思维的萌芽(02岁),这是语言和表象产生前的阶段,特点:,儿童用感知和动作反馈来认识客观世界。,成就(标志),:,建立了“,客体永久性,”(即,当儿童通过任何感官都不能发现某一物体的情况下,依然认为它是存在的,)。客体永久性的建立标志着儿童已把主客体划分开来。,对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产生了最初的协调,动作的目的性越来越明确。,2.前运算阶段,表象或形象思维阶段(27岁),特点:,(1)具体形象性。儿童凭借表象来进行思维。,(2)不可逆性。儿童不能从事物的变化中掌握概念的比较永恒的、一般的性质。,(,3,),自我中心,(刻板性),指儿童只能注意主观的观点,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4)刻板性,3.具体运算阶段,初步的逻辑思维(712岁),特点:,(1)思维具有可逆性,(2)掌握了类包含的概念,(3)能够完成序列化的问题,(4)思维的去自我中心性,(5)掌握了群集的概念,4.形式运算阶段,抽象逻辑思维阶段(1215岁),特点:,儿童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能对命题进行运算,(三)评价,优点:,1.创立了认知发展领域,留下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结论。,2. 理论影响广泛,带动了成千上万的研究者开展认知方面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儿童思维的发展作出了宝贵的贡献。,缺点:,1.理论表述的问题。,2.研究方法的问题,(四)皮亚杰的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1.教育要关注儿童思维的结果,更要关注儿童思维的过程,2.不要对儿童进行成人化的思维训练,3.承认发展进程的个体差异,4.认识到儿童的自主性与积极参与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皮亚杰:“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能从事创新活动的有独创性的发现者,而不是培养简单重复前人工作的模仿者”,二、信息加工理论和新皮亚杰主义,凯斯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1.感觉运动操作阶段,2.表象操作阶段,3.逻辑操作阶段,4.形式操作阶段,三、 维果斯基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观),简介:,维果斯基,(18961934):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他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他提出,社会文化发展观,。,(一)心理发展的实质,创立“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两种心理机能,(1)低级的心理机能:生物进化的结果。,(2)高级的心理机能:由历史发展的结果,即以精神生产工具为中介。,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这两种心理机能是融合在一起的。,发展,是指心理的发展。所谓,心理的发展,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表现在心理过程上,也表现在个性特点上),(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3)形成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结构的个性化,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1)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3)高级的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二)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教学的概念,广义:是指人通过活动和交往掌握精神生产的手段,它带有自发的性质。,狭义:是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最系统的实际形式,它“创造着”学生的发展。,文化历史理论的教学观,维认为,由于人的心理是间接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而在心理发展上,作为传递社会文化经验的,教学起着主导的作用,。,心理发展离开了教学就无法实现,。,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思想,1.最近发展区,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发展水平,(指由于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的结果而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解决问题的水平(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靠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水平,即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在现有发展水平和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两个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要以成熟和发育为前提,但重要的是必须首先建立在正在开始尚未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主张教学内容应该略高于儿童现有的水平,这样教学才能够促进发展),3.关于学习的最佳期,如果脱离了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是不利的,它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任何一种认知能力的教学都应该以儿童的成熟和发展为前提,在相应的关键期内进行。,(三)认知发展的,内化学说,维果斯基分析智力形成的过程,提出内化学说。即:新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活动形式,首先是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而形成的,以后才“内化”,转化为内部活动,才能默默地在头脑中进行,。,内化是外部的实际动作向内部智力动作的转化,(四)维果斯基的理论对教育的启示,1.在教学活动中应实行“辅助”学习,2.教学应着眼于儿童的潜能发展,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注意,一、注意的概述,(一)什么是注意,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二)注意的功能,1.注意是选择者,2.注意是放大器,3.注意是指南针,4.注意是分派者,(三)注意的外部表现,出现适应性动作,停止无关动作,呼吸运动的变化,(四)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1.无意注意,(1)定义,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2)无意注意产生的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指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相对强度更具意义),刺激物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刺激物的新异变化,主观因素,需要和兴趣,情绪情感,知识经验,机体状态,2.有意注意,(1)定义,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对目的任务的理解,对兴趣的依从性(间接兴趣更重要),活动的合理组织,对个性的依从性,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无意注意是注意的初级形式,有意注意是注意的高级形式。,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和代替。,在有效的实际活动中,两种注意是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的。,3.有意后注意,定义:,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特殊形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高级的注意形式,(五)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1)定义,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2)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对象的特点,个体的知识经验,活动任务的特点,个体的情绪状态,2.注意的稳定性,(1)定义,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事物或活动上的时间。,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分心),(2)影响注意的稳定性的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主体的状态,干扰的作用(无关刺激、单调刺激),3.注意的分配,(1)定义,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2)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活动的熟练程度,活动之间的内在关系,4.注意的转移,(1)定义,根据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征。,(2)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原来注意的紧张度,新注意对象的特点,人的神经类型和习惯,二、小学儿童注意的发展特点,(一)小学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1.无意注意的发展,2.有意注意的发展,(1)有意注意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逐渐提高,(2)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二)注意品质的发展,注意集中性(稳定性)的发展,(深度不足、集中的时间短),注意广度(范围)的发展,注意的分配和注意转移能力的发展,三、小学儿童注意的培养,(一)在教学中组织儿童的注意,1.注意力分散的表现及成因,2.注意力分散的避免与控制,(二)在教学中培养儿童的注意力,1.合理组织教学条件,运用注意的规律培养儿童的注意,2.培养儿童的相关心理品质,第三节 小学儿童感知的发展,一、感觉和知觉的概述,(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1.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2.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二)感觉的规律,1.感受性与感觉域限,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域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感受性与感觉域限的关系,:,感受性的高低是以感觉域限的值的大小来衡量的,它,们之间呈,反比关系,。,2.感觉适应的规律,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受性的变化的现象。,3.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分为同时性对比和继时性对比两类),感觉的相互作用,规律:微弱的刺激能提高对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刺激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降低这种感受性。,联觉:,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三)知觉的基本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涵义:,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知觉只对部分刺激进行清晰的反映,而对其它刺激反映的比较模糊的特性。,清晰反映的事物被称作知觉的对象,其余事物则为知觉背景。(对象与背景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客观因素,知觉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性,知觉对象的运动,刺激物自身的特点,主观因素,过去的经验,动机,情绪,2.知觉的理解性,涵义:,知觉的理解性,指,人在知觉时,依据过去的知识经验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其具有一定意义的特性。,影响知觉的理解性的因素,个人的知识经验,言语的制约作用,3.知觉的整体性,涵义,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在知觉事物时,往往把事物的各个属性和各个部分作为完整的整体来反映的特性。,影响知觉的整体性的因素,知识经验,知觉对象的特点,4.知觉的恒常性,涵义,知觉的恒常性,指由于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并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仍能保持相对稳定性的特性。,影响知觉的恒常性的因素,在知觉熟悉的事物时,,经验,影响知觉的恒常性;,在知觉不熟悉的事物时,,参照系统因素,影响知觉的恒常性。,二、小学儿童感知觉发展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一)感觉的发展,(二)知觉的发展,1.空间知觉的发展,形状知觉,方位知觉,2.时间知觉的发展,3.运动知觉的发展,(三)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发展,观察: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1.小学儿童观察的特点,(1)对形象的熟悉性影响观察的准确性,(2)观察具有自我中心倾向,2.小学儿童观察品质的发展特点,(1)观察的精确性,(2)观察的目的性,(3)观察的顺序性,(4)观察的判断力,三、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培养,(一)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二)要使儿童具有知识准备,(三)指导儿童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技能,观察要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运用多种感觉,勤于思考,让儿童学会比较的方法,全面细致地观察,发挥言语指导作用,(四)重视对观察结果的处理,(五)观察要持之以恒,养成习惯,第四节 小学儿童记忆的发展,一、记忆概述,(一)什么是记忆,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二)记忆的种类,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1)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2)情绪记忆,是以个体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3)运动记忆,是以操作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4)语词逻辑记忆,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内容的记忆,根据记忆的目的性划分,分为,:,(1)无意记忆,是没有预定目的,不用专门的方法,自然而然 发生的记忆。,(2)有意记忆,是有明确的记忆目的,在意志努力的积极参与下进行的记忆,根据记忆保存时间的长短,可以把记忆分为:,(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是指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在感觉通道内保留一瞬间(0.252秒)的记忆。,(2)短时记忆,即信息储存在1分钟的记忆。,(3)长时记忆,即信息保持1分钟以上乃至终生的记忆。,(三)记忆的基本过程及规律,识记保持再现,识记信息编码,保持信息储存,再现信息提取,影响识记的因素:,识记的目的和任务,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不同感觉通道的影响,识记的方法,保持,遗忘,遗忘的定义:,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回忆或再认,或是错误的回忆或再认。,影响遗忘的因素,时间因素遗忘的规律,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材料的序列位置,材料的意义和情感价值,学习程度,一般,150%的学习程度既比较省时,保持量又大,再认和回忆,(1)再认,再认指经历的事物再次出现时能够辨认的过程,(2)回忆,回忆指经历过的事物在人们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3)再认与回忆的关系,再认与回忆是记忆过程的同一环节,同属信息提取过程,再认与回忆的保持程度不同,再认比回忆容易,能回忆的材料一般都能再认,而能再认的材料不一定能回忆,(四)记忆的品质,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储备性,二、小学儿童记忆的发展特点,(一)儿童记忆在量方面的发展,记忆广度,记忆保持时间,儿童记忆保持时间久暂的影响因素,(1)对记忆对象的感知程度,(2)儿童的知识经验和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3)儿童的情绪状态,(4)对被记忆对象的兴趣,(二)儿童记忆在质方面的发展,记忆态度的发展:无意记忆 有意记忆,中心记忆课题、偶发记忆课题,记忆方法的发展:机械记忆 意义记忆,为什么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儿童主要运用 机械记忆的方法?,记忆内容的发展:形象记忆 语词记忆,表现了儿童记忆发展的一般趋势,(三)记忆策略的发展,1.复述策略,2.组织策略,3.精加工策略,(四)元记忆的发展,三、小学儿童记忆的培养,(一)明确记忆的目的性和增强记忆的积极性,(二)培养儿童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识记材料,(三)正确地组织复习,第五节 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一、思维概述,(一)什么是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地、间接地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二)思维的种类,1,根据思维所凭借的对象,思维可分为,:,(1)动作思维:,依赖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2)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或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3)抽象思维,:用抽象概念或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思维。,2根据思维过程的指向性不同,思维可分为:,(1)聚合思维,:把问题提供的各种信息聚集起来,得出一个最好的解决问题方案的思维;,(2)发散思维,:依据问题提供的各种信息,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获取多种答案的一种思维。,3根据思维的主动性和独创程度划分,思维可分为:,(1)习惯思维,:用常规的方法和现成的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2)创造思维,:应用全新的方案和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三)思维的心智操作,1.分析与综合,分析,是把事物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的心智操作。,综合,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合成一个整体的心智操作。,2.比较与分类,比较,是在头脑中确定事物异同的心智操作。,分类,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心智操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