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东西方管理学思想与理论,主讲人:张卫军,1,第一部分,东方管理学,2,第一章 东方管理学思想根源,东方文化的核心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线,以道家思想和佛教为副线的发展历程。只要提到东方文化或者中国的历史发展,都会和中国儒家学说联系在一起。可以这样认为,儒家学说以规则和说理的方式来传播,道家以一种辩证的思维使人信服,而佛教是以一种哲学的方式进入人们的信仰世界。,3,一、易经阴阳学说,一、易经阴阳学说,4,一、易经阴阳学说,一、易经名字简释,易的释义:基本有四种,1、金乌,大日,生命;2、变易、变化;3、简易,化简为易;4、日月为易。 经的释义,也为三个:1、通“径”字,路径;2、经典;3、方法。,5,一、易经阴阳学说,综合起来,易经就是指导如何提高生命能量,教导人们为人处世及适应生活的书。它涉及三项内容:修行学、哲学、占卜学。因此,它成为道教、儒教、阴阳术数的经典,三教在各自领域内对其有不同理解和应用 。,6,一、易经阴阳学说,二、三大原则: 1.简易:万事万物都是非常简单的,大道至简,像我们的治国方针, 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胡书记的“八荣八耻”,更何况我们身边的小事情呢,当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就向简单的一方面考虑,不能想太多,越想越复杂。,7,一、易经阴阳学说,2.变易:万事万物都是随时变化的,没有不变的人,事,物,今天晴空万里,说不定明天就倾盆大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成功不要得意忘形,失败也不要垂头丧气。 所以说易经从不讲宿命论,从不宣传迷信思想,人的命运是自己创造的,你的命运也是随时变化的,就看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8,一、易经阴阳学说,3.不易:万事万物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像四时交替,花开花落,地球永远绕太阳转,月球永远绕地球转,宇宙都如此,更何况我们只是宇宙中的飘渺一粟呢,我们人也是有规律的,人是有命运的,但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因为变易讲万事万物都是随时变化的。这两点毫不矛盾。,9,一、易经阴阳学说,三、四大技术:,1.全息对应论:万事万物都是相互对应的,没有单独存在的道理,一件事情的发生,往往预示着另一件事情也会发生 人,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一个人改变了,必会影响与其相关联的所有事物,一件事情改变了,必将影响与其相关的所有人,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全息网络中。,10,一、易经阴阳学说,2.五行生克制化论:万事万物都可以归类到五类元素:既:金木水火土,一物生一物,一物克一物,没有最强者,也没有最弱者。事物在相生相克中才能得到发展,我们人也分为五种人,相生规律是:水木火土金水,相克规律是:金木土水火金,从此可以看出只有相对最强与最弱,没有绝对最强与最弱。,11,一、易经阴阳学说,3.阴阳论:万事万物都分阴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纯阳纯阴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大慈善家也有见不得人的一方面,十恶不赦的罪人也是有良心的,阳久必阴,阴久必阳,阴阳是互相转化的 ,一个人的成就到达最高峰时必将走向衰弱,一个人失败到极点时,也是成功开始的时候,万事不能做的太绝,太绝对了容易出问题,要穷寇莫追,要网开一面。,12,一、易经阴阳学说,4.时空论:万事万物的变化都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或空间变了,事物也会随着变化 ,做事情不可冒进,也不可畏缩不前,不仅要逢时,还要逢位。 杰克韦尔奇是世界管理大师,让他来管理中国的企业,他也许或成为一个大笨蛋,因为空间变了,你在这个工作岗位不顺心,你可以换一个工作岗位,因为空间变了,人也会变化的,今年你非常倒霉,喝凉水都塞牙,说不定明年你就大展宏图。,13,二、道家学派,老子 庄子,14,二、道家学派,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汉族,楚国苦县(今安徽亳州涡阳)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最后不知所终。,15,二、道家学派,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16,二、道家学派,老子哲学,1、宇宙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道家看来,最完美的管理境界,应该象天地生成万物一样自然。天地阴阳,四时代谢,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没有一点人力强加的因素,而草木、禽兽、人类以至万物都在这自然而然的环境中生成发展,各得其所。,17,二、道家学派,2、价值观 老子的价值观由无、道、德三者所构成。,老子言无,尝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当宇宙尚未形成,万物不会存在,故称无。天地初开,形成宇宙,故称有。万物由有所衍生,而有从无所衍生,天下万物均起於有而终於无。,老子言德,认为德乃道之体现,而,18,二、道家学派,德应服从於道,故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家强调人应当好好行道,目的是助己之修养,避免犯过。,老子言道,尝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认为道是宇宙本体,乃万物之根源,故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于天地万物之先,独立长存于万物之外,不断循环运行,遍及天地万物,绝不止息。,19,二、道家学派,守柔,老子言守柔,尝谓: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刚。道之所以能循环不息,因为道具备了柔弱的特质,故言:弱者道之用。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过於水,而攻坚胜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老子强调以柔制刚,目的在教人谦卑逊让,以退为进。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意谓人可有雄心壮志,但不可逞强好胜,应抱持柔弱谦下之道,保持质朴本性。老子强调守柔,皆因认为除了道之外,世间万物总有没落的一日。要求人清虚自守,勿刚强好胜,否则不得善终。,20,二、道家学派,居后不争,老子认为人应有居后不争之心,尝谓: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只有仁慈、俭朴、谦让不争的人,方能具备道德勇气,进而博施於人,受人尊敬拥护而成大器。老子尝谓只要人能舍弃争先争胜之心,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理。莫自恃聪明,锋芒太露,应抱持以退为进的处世态度。,21,二、道家学派,寡欲,老子谓人应寡欲,故谓:罪莫大於可欲,祸其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人若怀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则贪念自生。只有知足带来的满足感,才是真正的满足。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沉醉於声色犬马和口腹物欲会使人神昏意乱,使身体的感官和灵性受损。故老子要求人无欲、去欲。,22,二、道家学派,善为下,“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仁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23,二、道家学派,老子着力提倡的是水的模式,他对水有着相当高的评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近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不争,故无尤。”这句话的意义是:最为理想的生活应该像水一样,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而甘处于别人所感到厌恶的地方,做人应和水一样,处处谦让别人,博施而不图报答,说话以诚信人,处事有条不紊,而行动时却又能很好地把握时机。,24,二、道家学派,上善若水,水是具有非常深刻的含义的:,水具有柔软性,自己没有固定的形状,所以能适应一切的环境,能够视对方的强弱来对自身作适当的调整。,水总是向低处流动的,象征着一种谦虚的精神,同时这种向低处流动,总是在不断地集聚着力量,最终汇百川向大海。,水总是柔弱的,但这只是外表,即使平静无澜的水流下也潜伏着巨大的能量。,水所形成的大海,是如此的博大,具有巨大的能量。是因为它的位置总是比其他的低,能容纳人类的污泥浊水,却向人类贡献出无穷的宝藏。,但是大海孕育着巨大的能量,可以用它汹涌澎湃的波涛摧毁阻碍它的一切阻拦。,水,用现代的科学表明,水分子是很难分开的,在任何地方都能保持着它的基本的化学形式。这就是水无论怎样适应环境,但是它始终保持着它的本色,出污泥而不染。保持着它的纯洁性。,因此人应该像水一样地活着。,25,二、道家学派,“无为而治”既然是一种理想的管理境界,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样一种理想境界呢?也就是说,“无为”究竟有哪些具体要求和具体原则呢?对于这个问题,老子又提出以下两个原则:,一、老子看来,要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遵照“道”的本性去做,要做到遵循规律,顺应自然。,26,二、道家学派,二、道家“无为而治”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精简政令,清静少事,以不扰动百姓、与民休息为原则。,道家认为,真正高级的管理水平,应该是“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即政令非常简约而且非常易操作,政事不多举行然而效果却很理想,这样才能够达到“上无为而下有为”的境界。,27,三、儒家学派,孔子 孟子,28,三、儒家学派,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汉族,英文:Confucius。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29,三、儒家学派,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30,三、儒家学派,一、儒家的管理思想及其发展,中国自从春秋战国以来,在诸子百家中,儒家是最幸运的。集大成者当首推孔子。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在春秋战国那个极度动荡的年代,他心怀救国救民的理想,四处奔走推广和讲解他的理论,尽管受到了巨大的挫折,但仍然坚持不懈,在他和他的弟子的共同努力下,终使儒家的学说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31,三、儒家学派,儒家学说由孔子开创并提出了主体的思想构架,再经较晚的孟子和荀子的进一步补充,最终正式形成了一门学科儒学。儒家的学说一开始并不是正统的理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儒家学说进行了限制,发生过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对儒家进行了彻底的否定。但是到了汉武帝时代,出了一个董仲舒,他在少年时研究春秋很有心得,于是痛下三年的功夫,把孔孟之学融会贯通,并提出了适应当时统治者的儒学新观点。,32,三、儒家学派,由于儒家学说本身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我们只能对其中一些主要的管理思想进行一些分析。我们可以把儒家的管理思想分为这么几个方面来看:首先是管什么?儒家的回答是“治人”;其次是谁来管?儒家的回答是“劳心者治人”;最后是怎样来管?儒家的回答是“和为贵”。对这3个方面儒家都有一些独到的见解。,33,三、儒家学派,二、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治人”,儒家十分重视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可以说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儒家理论的核心。有了人才有管理,这种观点和儒家的哲学是分不开的。儒家有一句话很能反映出这种哲学思想,即“天地之性人为贵”,所以,贵人的思想是儒家的一个根本观念。这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把人看成社会的最重要的财富有关,那时是以人口的多少来反映国家的强弱。所以在儒家看来,一切的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治人而展开的。,34,三、儒家学派,既然是管理人,那么就要对人进行分析。首先是对人性的假设。性善论是孟子的主张,从人天生的本性看,人可以成为善良的人,至于人的不善不能归于他的本性,这是由于后天的各种原因使他的善良的天性被遮盖起来了。另外,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而且一个人对于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这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去追求善,则善就会丢掉了,而表现出来的是恶。,35,三、儒家学派,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则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自然形成的东西叫做“性”。换句话说由于人的本性是相调和而产生的,由于人和外界事物相接触而反应的,进而经过后天的努力或者社会教化自然而然形成的,因此叫做“性”。,36,三、儒家学派,荀子的性恶论是直接为儒家的“礼”而服务的,也就是说,荀子不是和孟子进行争论,而同样是在于为实现国家的管理活动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因为人的性是恶的,所以,作为圣人的管理者们,必须对一般的老百姓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化和管理。这样才能使之从善,才能把国家管理好。,37,三、儒家学派,三、儒家对组织的独到认识,儒家在回答了管理的对象是“治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由谁来管的问题。劳心者治人,劳心者通过什么来管理呢?荀子认为,就人类而言,论力气比不上牛,论行走比不上马,但牛和马都为人所役使,这是为什么呢?他的回答是:“人能群,彼不能群,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在几千年之前儒家学说的奠基者就明白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能群、分、义。,38,三、儒家学派,群是建立组织结构,分是实行分工,而人之所以能建立组织结构和实行分工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义”。,儒家在管理上偏重于礼和义,认为这是达到管理目的的重要手段。对于礼和义,儒家学说都有较多论述,当群建立起来后利用分来进行分工,再用礼来规范,用义来和谐,使之达到良好的组织运行状态。,39,三、儒家学派,四、儒家的“为政以德”和“仁政思想”,进一步对怎样管理的问题,儒家的回答是“仁”、“德”、“礼”。,“仁”是儒家理论的核心,对于仁的解释也是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解释。儒家的仁的管理方法有三:一是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来带动其他人;二是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必须要有一种爱心,而且还要知道干什么事都会遇到困难,克服了困难,然后才会有收获;更为重要的是人在一个集体中活动,具有一种集体主义的精神才是一种真正的仁。,40,三、儒家学派,儒家管理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德”。“为政以德”是儒家的重要的管理思想。在孔子看来管理者要讲求道德,并以其作为自己的治国方针,这样就可以取得无为而治的效果。这就像将“德”放在北极星的位置上,其他的人都是围绕着它而运转的。因此在儒家看来,要治理一个国家,主要应集中精力制定和带头实行好的道德规范,这样就足以把国家治理好了。,41,三、儒家学派,在儒家看来,道德教化是一个国家管理的重要前提之一。要想使一种政治措施能迅速地推行,管理者就要以身作则;要想使广大人民迅速地归附,这种归附是心悦诚服的。这是要求管理者通过自身的模范行为,把一定的价值观念,灌输到组织成员的头脑中去,使之转化为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的行为,不是通过外在的而是通过内在的力量把人性中最积极的东西调动出来,实行内在的自我控制管理,来达到管理的目标。,42,三、儒家学派,儒家管理思想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礼”。他们用的是“礼”,即所谓的“齐之以礼”。所谓的“礼”就是,先王秉承上天的意志而指定,目的是为了治理人间的事情。所以,礼一定是来源于天,见效与地,贡献与鬼神,而表现在丧、祭、射、御、冠、婚姻、朝见、聘问等各种礼仪中,所以圣人按照礼来行事,天下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礼”,实际上是社会各种活动的规则,是社会的一种控制手段,其本质是在于规范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使得整个社会按照一定的规划联系在一起,这样才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这是一种外在的控制。,43,三、儒家学派,五、评价,总之,儒家的管理思想是以治国平天下为其管理的终目标,以管理者的自我修养为管理的前提条件,以强化对人的内外控制,教之以德为使之转化成为诚服的臣民为主要管理手段的极具东方特色的管理思想。,综观儒家的理论体系无处不体现了如何成为管理者(统治者),如何当管理者,管理者又应如何管理,这样一系列管理理论或学说始终面对的问题,这是一个十足的为官从政的理论体系。,44,三、儒家学派,它对封建统治者的统治确实提供了有利的管理思想武器,但作为一个国家主导文化理论,确实也带来了无穷的灾难性后果。试想所有的国民,都向士途这条路上挤,必然会导致长期以“官本位”思想评判人生的成败。另外,儒家的学说,很少提到效率和发展生产,这给中国几千年的生产力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作为一个主导的文化体系却忽视提高生产力,这不能不说是儒家的一个悲剧。,45,四、佛学思想,释迦牟尼,46,四、佛学思想,佛教作为世界性的宗教,在当今世界上,既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政治力量。我国实行开放政策后,各地广泛开展各种宗教活动。信仰佛教的人逐渐增多。,佛教原来流行于中印度恒河流域一带。在东汉时期,佛教传到了我国,宣称一般人都能脱离苦海,都能成佛,都能达到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被统治阶层和老百姓接受。佛教在中国传播历史较久远,与中国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渗透融合。,47,四、佛学思想,我们大家对佛教都不陌生,但是佛教思想根本是关注什么问题却不是人人都了解。用一个非常简洁的概念来概括佛教的思想就是“自觉”。这个“自觉”是“自我觉悟”的意思。佛教整个的思想精髓就是觉悟。怎么才叫觉悟?为什么要觉悟?觉悟是达到解脱的道路,人通过自我觉悟最终要达到这个解脱。这个时候“解脱”这个词就成为整个佛教展开的最为核心的概念。,48,四、佛学思想,说到“解脱”这个词,我们就要帮助大家建立一种哲学分析的方法。围绕着解脱,有四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要解脱”,第二“从哪儿解脱”,第三“解脱到哪儿去”,第四“怎么解脱”。对这四个问题的回答就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于是我们引出了佛教的第一个重要的概念“四圣谛”。“谛”就是真理,四个神圣的真理就是“四圣谛”。佛教的“四圣谛”说得无比简洁“苦”、“集”、“灭”、“道”,这四个字就把围绕着解脱的所有的问题都展开来了。,49,四、佛学思想,为什么要解脱?是因为“苦”。从哪儿解脱?从“苦”中解脱出来。注意这个“集”,“苦”跟“集”是一块儿的,“集”叫“苦集”,人生首先是苦,进一步人生是诸苦的汇集,人生无处没有这个苦。解脱到哪儿去?是“灭”,就是“涅槃”,涅槃就是灭苦。有人说涅槃就是重生的意思,而实际上是终极寂灭的意思。把苦整个消灭掉,从而进入到真如实境之中,与这个世界最饱满最真实的真相结合到一块儿,这就叫涅槃。“道”,就是方法,解脱的方法。,50,四、佛学思想,我们从“苦”字开始讲起。佛教把人生分为“八苦”。生、老、病、死,这是前四种;接着是“怨憎会”, “爱别离”,“求不得”, “五取蕴”,“取”就是“执着”,意思就是执着“五蕴”。换言之,整个的苦,其实根本上来源于这两个字“执着”,所以第八苦是对前七苦的总结,是前七苦的根由。人如果没有执着也就没有苦。如果消除掉了执着,也就灭掉了苦,从而达到了解脱。,51,四、佛学思想,怎么消除掉执着?围绕着“执着”这个词,我们可以分析出一个基本的结构。执着隐含了两个非常重要的要素,第一个是执着的主体谁在执着;第二个是执着的客体执着什么。执着本身是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只能在执着的主体和客体上下功夫。如果你认识到无我的话,连“我”都不存在了,我执着些什么?如果你同时意识到无物的话,事物也不存在,那你又执着些什么?如果既然你能做到无我跟无物,也就没有中间的这个执着,由执着产生的所有的苦是不是就消灭了?,52,四、佛学思想,1、人非是我,我不是我,而是非我。这就是说我并不是由现在说的我,而是由一堆肌肉、骨头等因为一个偶尔的缘故拼合而成的,我只不过是借了这个用用罢了。我之所以感觉到人世间喜怒哀乐是因为我还没有修炼到跳到三界以外,如果我不能跳出,那么下辈子还得受苦,这就是所谓的六道轮回。所以,只要我这辈子做好事,下辈子就可以过上好的日子了。,53,四、佛学思想,2、色空关系。由于物质都是由周围的环境所决定的,而且周围的环境是在不断地变化的,所有物质都处在刹那生灭的无常的变化之中,找不到可把握的永恒的主体,所以物质的本质是空的。色只不过是物质的表现形态,空是物质的属性,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不异”就是不相离异,二者是共存的,相互依存,不可分离。,54,四、佛学思想,这一理论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是有一定的解脱作用的:对于阐述它的色空关系,这是个具有相当辩证关系的理论;而对我们的思维和解决心理的压力方面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在管理方面,尤其是高级的领导人,一般都处在相当大的压力下,人在经受大的压力时容易犯错误,而在处理小问题时是不大容易犯错误的,如果把大的问题看成是小问题处理,就会显得相当的明智,也容易处理得多了。而解决这一问题,佛学的理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依据,因为什么事情都是空的,那就不必要为此而承担这样大的压力了。,55,四、佛学思想,最后,佛学的这样一个观点对管理上也是有用的,就是所有的众生都是佛,强调在佛面前人人平等,且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佛,只要他皈依佛门。这对于我们看待职员是大有好处的,因为要发挥人的积极性,在健全的规章制度下,就必须认为每个人都是能取得很好的成绩的。,56,五、法家学派,吴起 商鞅 韩非子,57,五、法家学派,法家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的认识和对人的管理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和西方的某些管理思想不谋而合。所以有些学者认为,如果中国不是以儒学为其正统文化而是以法家为其正统文化的话,那么中国就有可能在13世纪前就进入了工业革命时期。然而历史毕竟是历史。,58,五、法家学派,这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吴起、商鞅、韩非子等。他们反对依赖那些空洞的不切实际的绝对的忠信概念,以及那些主观的道德规范。因为人不是靠自觉就能遵守法律的,因此,他们主张使用客观的、具体的、强制的法律,通过铁面无私的奖罚制度,进一步强化司法的威严和检查的力量,以期确保每个人在各自的工作位置上都必须达到最高的和最大限度的工作效率,同时对没有达到目标甚至是消极怠工、腐败浪费等现象进行最严厉的惩罚。,59,五、法家学派,在这种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其管理的核心是以奖惩的强制性来求得公平并以此实现其最高的社会理想。可是,这种赏罚的公正来源于客观可靠的资料谈何容易,因此越想公平就会越不公平,人们在这样高压的作用下,又没有任何的人情味,长期下去,人们极易对法律本身的公正性产生质疑,并由此对其种种措施和手段引发心理对抗。本来极有效率的组织很可能逐渐地瘫痪,变得极端腐败无能,无可救药。,60,五、法家学派,所以,法家的管理思想在短期内能够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但是如果要长期地实行,或实行得不彻底的话,反面的效果会逐渐暴露出来,而且可能是破坏性甚至毁灭的。所以法家的管理思想奏效的前提条件在于其整个体系的完整、科学和高效,特别是其监督执行和考评环节将最终决定其管理是否取得成功。,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法家是有相当地位的,“用儒家的心肠,法家的手段”来管理被认为是管理的最优组合状态。,61,五、法家学派,在先秦诸子中,针对社会问题,儒家提倡仁爱;墨家主张兼爱;而道家则认为,仁爱和兼爱都不能救世,唯一的方法就是什么都不做,即“无为”的思想。三家激烈争论,但他们都主张回到过去。此时,主张面对未来的法家横空出世。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时期的商鞅和韩非。,法家,是先秦诸子中的另类。在先秦诸子诸家当中,唯独法家的思想,是必须献出性命来实践,流出鲜血来祭奠,是血染的思想。,62,五、法家学派,反对礼制,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63,五、法家学派,法律的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浅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64,五、法家学派,“好利恶害”的人性论,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65,五、法家学派,“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66,五、法家学派,“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区别,最大的就是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而且是绝对的。这点应该注意。法家其他的思想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利用。,67,六、墨家学派,墨子,68,六、墨家学派,墨子(约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今山东省滕州市人,汉族,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曾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69,六、墨家学派,墨子哲学的基本思想,兼爱,完全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对反,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亲人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战争对于败者的伤害及,伤人命、损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行动。而对于胜方而言,仅仅是获得了数座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也是巨大的,所以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70,六、墨家学派,尚贤,不分贵贱唯才是举。,尚同,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有一说法为“上同”,认为天子是百官之首,而百姓听令百官,与上而同,此乃“上同”之意。),天志,掌握自然规律。(有一说法为天子代天行政,并借由上同的观念推论出人民以天的意志而行事。),71,六、墨家学派,明鬼,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有一说法认为墨家说鬼所为并非迷信,而是希望以神鬼之说使人民警惕,不行邪恶。),非命,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非乐,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古代音乐费时耗事,花费甚大,于国家并无生产的行为,乃无用之事。),72,六、墨家学派,节葬,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儒家的厚葬耗钱财,守丧则需三年,三年过后人虚弱需要人扶才能起行,影响国家生产力,乃浪费之事。),节用,节约以扩大生产。反对奢侈享乐生活。,73,六、墨家学派,此外还有逻辑学等;墨子还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在力学、几何学、代数学、光学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是当代诸子所望尘莫及。墨家在科学上的成就为众多学者所称赞,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认为:“先秦唯墨子颇治科学”。历史学家杨向奎称“中国古代墨家的科技成就等于或超过整个古代希腊。”,74,七、兵家,孙子,75,七、兵家,孙武也就是孙子,出生于约公元前552年,字长卿,后人又尊称孙武子,齐国乐安人,汉族。,公元前552年,即孔子出生的前一年,在齐国都城临淄以北的莒邑(今山东广饶县境内,与乐安邑为同一地面),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他就是被后世并称为山东文武两圣人之一的武圣,也称“兵圣”孙武。,76,七、兵家,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是一个竞争中国最终统治者的时代,是一个比实力、比智慧、比谋略的时候。无论是谁都想富强,其中最直接的办法是采取战胜和攻取的方法,把人家的东西抢过来,变成自己的。要不要战和攻,这是经济的考虑,能不能战和攻,是政治上的考虑,至于战必胜,攻必克,则是军事上的考虑。军事上的胜和败是一国之大事。打仗不得不讲究兵法。,77,七、兵家,这里介绍孙子兵法的一些主要的思想。孙子兵法总共不到6000多字,但是全篇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几乎全部都是主要的兵法纲要。孙子首先在开篇就提出了:“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必须要仔细地进行深入的研究。他提出了军事斗争的重要性,把它提到了一个涉及到生死的高度。,78,七、兵家,紧接着,怎样才能察呢?提出了非经五事不可,这五事是“一日道,二日天,三日地,四日将,五日法”。一下子就将军事斗争涉及到的各个关键的要素都提出来了:道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天是客观的形势;地是所处的各种条件;将是领导人物的素质,即智、信、仁、勇、严,提出了一个决策者的素质是作为军事制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法是规矩,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这样只要知五事就能取得胜利,开宗明义地将战争的重要性和规律提出来了。,79,七、兵家,在当今的市场竞争中,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兵法在市场上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主要是日本在经济发展中将中国的兵家思想充分应用于国际市场的竞争,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使中国的兵家思想在世界上又一次的发扬光大。,80,七、兵家,这里要说明的是,今天的市场竞争比军事战争要复杂得多,有许多特殊的地方。军事战争敌我双方阵线分明,胜负明白,而且战争的对抗时间相对是比较短的。而市场竞争就比较复杂了,不仅阵线不清,而且胜负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决定的,同时现在取得了胜利,也许在以后还会失利的。所以在现代管理上利用兵法的管理思想,要有更加高超的艺术和能力才行。这也是为什么西方管理学界在新的经济环境中向东方寻求答案的一个重要方面。,81,八、名家,惠子,82,八、名家,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者是惠施(惠子)、公孙龙等,它们的观点在管理上并不是专在鼓励普遍劳苦工作或树立具有典范意义上的良好的劳动习惯,而是在于制定完美的计划和通过有效的沟通交流来进行完成这一行动的计划。在他们那里,计划是由许多的概念和定义合在一起的,这是一种合理的联系,这样就形成了完美的计划。,83,八、名家,而有效的沟通,就是说话的人通过语言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在听者来说,能明白地领会说话者的意愿和确实的含义。这就是说,在一个组织中,从事任何一种活动,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着信息的交流的,而交流的质量如何在于对所说的每个词语的概念和定义要有明确的规定,要使得双方都明白。否则就是各说各的话,这样必然会导致一团混乱,这样团体的合作就是不可能的。,84,八、名家,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如果也是这样的话那管理起来就非常困难了。领导发布的命令,每个下属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解释,领导的命令可能是含糊不清的,下属不敢打破砂锅问到底,于是就依靠自己的理解和猜测,结果使事情没办好,大家都埋怨,越弄越糟。有许多事情都是由于没有充分理解、明白对方的词语,而产生误解的。,85,八、名家,所以,管理者必须要掌握自己的思想、语言、语法的明确的表达方式,尤其在说服别人的时候。当然这里又有一个适当的问题,当过于强调言辞的时候就有可能发展成强词夺理而不利于使人心服口服。因此,要解决这个难题只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法运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是比较理想的。人类的历史证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少数服从多数是一条比较能令人信服的原则,如果一个人手中有强权的时候,这种原则遭到破坏的时候就会使组织行为发生巨大的偏差。,86,九、纵横学派,纵横学派是以口舌为武器进行的一种外交对抗。他们认为战争会使人类发生大量的死伤,而如果把军事换成外交,把武器换成三寸不烂之舌,也一样能取得战争同样的效果。这是费小而利大,事少而利多的事,为什么不这样去做呢?所以,历史上就有了苏秦片言之间取得六国的相印,这就是合纵,而张仪连六国而事秦的事叫连横,这就是这个学派的来历。,87,九、纵横学派,鬼谷子,88,九、纵横学派,鬼谷子,姓王名诩,一说为春秋时代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一说为战国时代卫国人;但具体生卒日不详。 其长于持身养性和纵横术、精通兵法、武术、奇门八卦,著有鬼谷子兵书十四篇传世。民间称其为王禅老祖,中国春秋战国史上一代显赫人物,是“诸子百家”之一,纵横家的鼻祖,也是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经常进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鬼谷,所以称鬼谷子先生。,89,九、纵横学派,这个观点主要是通过谈判来达到预定的目的的。他们把那些谋划、计策、战略、战术等通过谈判来解决,大自世界国家,小至个人福利,无论是正义权威、财富、地位甚至是男女的情爱都可以通过谈判来解决。由于武器就是舌头,达到目的既不流血又不费财,因此可以说这种方法是一种最进步、最明智的方法。所以,如果把这一思想扩大到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的交往上,这就可以说,谈判就是管理。,90,九、纵横学派,然而如果把这个思想绝对化了也是有问题的。因为过分地依赖于谈判,就会将目前的问题作为所有问题的根本,因为会忽略了长期战略计划,同时还会引起任何事情都是随着人的舌头的变化而变化。这里就不再有什么信念、正义和立场,会形成满天要价,就地还钱。你会要,他会还,这里就有妥协的问题。事实告诉我们,妥协有时把政权、主义、理想等都妥协掉了,道德和人格也会妥协掉,有时连生命也会因之而结束。,91,第二篇 用人篇,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令君致尊。,墨子亲士,92,第二篇 用人篇,原理一:贤主劳于求贤,而逸于治事,这一原理出自吕氏春秋,其意思是说,贤明的管理者把精力放在求贤用人上,而在管理具体事务上则采取超脱态度。,93,第二篇 用人篇,管理者在求贤、用人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1、有强烈的成就欲与功名欲;,2、有不同于常人的坚忍不拔的精神;,3、有时有不能见容于社会的行为。,94,第二篇 用人篇,二、善用人者为之下,凡是能建立“非常之功”的人,大都有一些性格。因此,管理者必须对他们十分尊重,否则,他们是不肯为之用命的。古人说:“海唯能下,故川泽之水归之;人君唯能下,故天下之善归之”,这是非常有道理的。,95,第二篇 用人篇,三、善用人者不恃人,管理者在善用能人,尊重能人时,还应该注意“善用人者不恃人”,即不能造成对能人的依赖局面,以至出现“将能而君难御”的局面。,96,第二篇 用人篇,四、善用人者,私怨不入公门,一个善于使用人才的管理者,一定不会在使用人才的时候考虑这个人才与自己的私人恩怨关系。这里,道理是明显的:作为一个追求卓越的管理者,他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使自己所领导的组织取得成功。而要做到这一点,他就必须起用各种人才,哪怕其中一些人才曾经与自己有过“私怨”。,97,第二篇 用人篇,五、将能而君不御,“将能而君不御”,就是说,当下级管理者能力很强,能独立完成任务时,上级管理者不要轻易加以干预。这一原理说起来容易,但实际做起来,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1、上级管理者对下级管理者不放心;,2、管理者不快甚至猜忌下级不主动向上级管理者做必要的回报。,98,第二篇 用人篇,六、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前面已经说过,凡是人才,都是具有一定性格的人,因此,要对他们表示尊重。同时,凡是人才,都具有“独知之虑”因此对他们的一些做法,不应轻易怀疑,以便他们能够实现自己的设想。否则,就不可能用好人才。,99,第二篇 用人篇,原理二 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这一原理出自曹操的“论吏士行能令”,意思是说,社会安定时要崇尚德行,重用有德之人,但多事之秋则应当赏识能建功立业之人。,这里的有德之人并非是没有任何才能的庸人,有能之人也并非道德极差的小人。,100,第二篇 用人篇,一、“仁人”与“能人”的特色对比,1、在管理哲学方面,仁人:以德服人 能人:以能取威,仁人强调管理者必须有高尚的人格,注重自身在道德上与业务上的修养,强调管理中已立立人的内圣外王之道。并认为只有做到了“内圣”,才能对外称王,成为一个杰出的管理者,仁人“崇尚王道”,强调以德服人,以才辅之。能人崇尚霸道,强调管理中能力的重要性和正式组织的权威,主张以能取威,以力服人。,101,第二篇 用人篇,2、在坚持原则方面,仁人:不懂如泰山 能人:难测如阴阳,仁人的特点是对组织忠心耿耿,因此,对组织的原则,他们是绝对不会用原则去做交易的。而能人的特点是灵活多变,他知道,有时为了组织的整体利益而在一些次要的方面显示灵活性是必要的。,仁人容易死守原则而不知变通,而能人则容易过于变通而损害原则。,102,第二篇 用人篇,3、在以身作则方面,仁人: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能人: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仁人强调以身作则,他们认为,禁令如果能够约束住自身,就能行之于民众。而能人则认为,为了干成一件大事,细小的地方不必拘谨,不必推辞谦让。,103,第二篇 用人篇,4、在待人接物方面,仁人:为政以大德,不以小惠,能人:交友须带三分义气,为人要有一付侠骨,仁人在管理中的信条是:管理一个组织,要尽心竭力实现组织目标,给组织全体成员带来好处,这是大德。大德既成,就尽到了作为一个管理者的职责,不需要用小恩小惠的办法来取悦人心。而能人则喜欢讲江湖义气,结交朋友,并对“哥儿们”特别关照。,104,第二篇 用人篇,5、遇事果决方面,仁人: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能人:暴虎冯河,死而无悔,仁人由于他们对组织目标具有高度的责任性。他们宁愿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组织的目标,而不愿急功近利,因冒险失误而欲速则不达。另外,由于仁人比较注意听取群众意见,吸取群众的智慧。但仁人有时会显得优柔寡断。,对能人并不是指“能人”蛮干,而是指他们在有一定把握的情况下敢于果断决策,不怕失败。另外能人的主见性较强,果断有余,但对别人的意见听取不足。,105,第二篇 用人篇,6、仁人与能人的任用,仁人:德厚者令牧民,能人:才优者使治事,这两句话出自朱元璋之口。意思是说:对有道德的人,让他管理人民;对有才能的人,委任他去办各种难办的事。这里正好用来说明一个组织中仁人与能人的搭配使用。,总而言之,上述仁人与能人在各方面的对比告诉我们,应当任用仁人于内部管理,而起用能人于对外开拓。,106,第二篇 用人篇,二、仁人与能人:谁主沉浮,仁人与能人各有特点,应当兼收并蓄。那么,在一个组织中,究竟应当是以仁人为最高管理者,还是以能人为最高管理者呢?,对于“仁人与能人谁主沉浮”这个问题,关键是双方要能熟知自己的短处与对方的长处。当仁人为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时,他要起用能人与对外开拓方面的工作;当能人为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时,他要起用仁人于组织的内部管理。但一般来说,仁人比能人更能用人,从这一点说,以仁人为组织的最高管理者较好。,107,第二篇 用人篇,原理三,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这一原理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之口,其意思是说:对聪明的人用其计谋;对愚钝的人,用其气力;对勇猛的人,用其威势;对胆小的人,用其谨慎。这一原理可称为“因人任事”原理。,108,第二篇 用人篇,管理者在因人任事时,需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一、着眼长处,对一个人,是着眼长处,还是挑剔短处,效果会大不一样。如果不是着眼长处,而是挑刺短处,那么上面四句就变成了“智者取其诈,愚者取其蠢,勇者取其莽,怯者取其懦”,智愚勇怯者无一可用。,109,第二篇 用人篇,二、短中取长,管理者在用人时,不仅对一般的人要着眼长处,而且,对短处明显的人也要努力短中取长。其实短处明显的人往往会有一种自卑感。对这种人,管理者若能短中取长,必定会使他们感激涕零,对管理者的知遇之恩以涌泉相报。,110,第二篇 用人篇,三、避短取长,人才总是长处短处兼有。问题是要避短扬长,把人才放在那些长处能充分发挥而短处又无伤大雅的位置上。这样,各种人才就能避短扬长,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否则,若舍长用短,则事无不败。,111,第三篇 法治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老子第十七章,112,第三篇 法治篇,原理四 法者,天下之至道也,这一原理出自管子任法,其意思是说,法律是天下的最高管理之道。,113,第三篇 法治篇,一、以法治者强,以政治者弱,治理一个国家或组织,有两种方法以法律的手段治理或以行政手段治理。从长远来看,以法律手段治理,就能成为强者,而仅以行政手段治理,则不能把国家治理好。,114,第三篇 法治篇,二、不为君欲变其令,令尊于君,既然在一个国家或一个组织中,以法治者强,以政治者弱那么,就要求不能以最高管理者的欲望而改变法令,也就是令尊于君。,115,第三篇 法治篇,三、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对一个国家来说,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的主张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是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情况就不相同了,在一个组织内,往往本身就没有详细的,可对照执行的处理员工过失的明确的规章制度。而且,与国家行政管理人员与执法人员相分离的情况不同,以一个组织内,管理者与执法者往往是合二为一的。,116,第三篇 法治篇,管理五 令之以文,奇之以武,这一原理出自孙子兵法,其意思说,根据法规和制度的条文来命令下属;若有违规,则要用惩戒手段来齐整下属的行为。,117,第三篇 法治篇,一、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如果下的命令都能得到执行,下令禁止的行为都能被禁止住,那么,作为一个杰出的管理者要做的事(王者之事)也就是这些了。,118,第三篇 法治篇,二、强人之所不能,法必不立;禁人之所必犯,法必不行,“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然而,这个“令”,必须是可行之令;这个“禁”,也必须是可止之禁。如果强人所难,禁人所欲,则管理这不但不可能“令行禁止”,做不成王者,而且还可能倒台。,119,第三篇 法治篇,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也就是说,在处罚过失者(刑过)时不避开大臣,而在奖赏做得好的下级时则不应遗忘小人物。,120,第三篇 法治篇,四、积怠之俗,赏不隆则善不劝,罚不重则恶不惩,管理者为了达成“令行禁止”的“王者”目标,需要动用赏、罚两种手段。但是,到底是厚赏重罚,还是清赏薄罚?,121,第三篇 法治篇,管理六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源也,这一原理出自荀子,意思是说,法律是治理的开端,而能够公正执法的“君子”则是法律的根本。,122,第三篇 法治篇,一、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荀子认为:法律并不能独立成立;在没有法律的情况下,采用类比判例的做法,也不可能自行判案。无论是按法律判案,还是以类比法判案,首先需要有人来立法,来类比;其次,更重要的是需要有理想的执行人选。,123,第三篇 法治篇,二、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中国历史的发展呈现出这样的规律:当奉行法律的人能够强力维护法制,国家就强大;当奉行法律的人不能强力维护法律,国家就弱。,124,第三篇 法治篇,三、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能很好地执行法律的人,就必须刚毅正直,不为权贵,如果不能做到刚正不阿,就不能客观去执法。,125,第四篇 纳言篇,良药苦口,唯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唯达者能受之。,三国志吴书,126,第四篇 纳言篇,原理七 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智虑,则无不知也,这一原理出自六韬大礼,其意思是:管理者依靠群众的眼睛来观察,则无所不见;依靠群众的耳朵来倾听,则无所不闻,依靠群众的智慧来思考,则无所不知。,127,第四篇 纳言篇,一、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这句话的意思说,对群众的议论,若个别地听取,则可能会受人愚弄;而如果综合地听取,则会变得圣明。,128,第四篇 纳言篇,二、勿妄而拒,勿妄而许。许之则失守,拒之则闭塞,这句话的意思是:听的技术是不要妄加拒绝,不要轻易许诺。轻易许诺会丧失原则,妄加拒绝会闭塞言路。,129,第四篇 纳言篇,原理八 治国之道,劝之使谏,宣之使言,这一原理出自潜夫论,明暗,其意思是:治理国家的方法是鼓励人们当面提出批评建议,允许人们公开宣泄其不满情绪。这样,君主就能明察真情,使治理的各方面情况上下通达。,130,第四篇 纳言篇,一、管理者如何“劝之使谏”,1、受谏谨防“三心”,宋代的黄裳曾用“三心论”所谓三心,一曰私心,二曰胜心,三曰忿心。黄裳认为:由于国君有私心,因此,不愿意听到不同的意见,听到了也要想法设法驳倒他,从而产生“胜心”,但由于国君理亏,不能使谏者心服口服,谏者仍强谏不止,故导致国君产生“忿心”。,131,第四篇 纳言篇,2、劝谏宜有措施,在一般情况下,群众向管理者主动进谏总是少数。因此,管理者要纳言,就需要有主动劝谏的措施。这里开展“群众建议书面征集”工作,是管理者纳言的有效方法。,132,第四篇 纳言篇,二、管理者如何“宣之使言”,1.被动接受宣泄容忍背后议论,2.主动进行宣泄约请当面交谈,133,第四篇 纳言篇,管理九 主道明不利幽,利宣不利周,这一原理出自荀子,正论,其意思是,管理者主政之道宜明不宜暗,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