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中国文学批评史,刘定祥,中国文学批评史讲授目录,导论,第一章:先秦文论,第二章:两汉文论,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论,第四章:唐代文论,第五章:宋金元文论,第六章:明清文论,第七章:近代文论,导论,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界说,二、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分期,三、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形态,四、中国文学批评的特点,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界说:,1,、文学理论,即古代人对文学的基本看法和对文学创作经验与发展规律的总结;,2,、文学批评,即古人对作家、作品所作的具体评论。,二、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分期,1,、郭绍虞“三分法 ”,(,1,)先秦到南北朝, 文学观念的演进期。,(,2,)隋唐到北宋,文学观念的复古期。,(,3,)南宋到现代(现代到辛亥革命) 文学批评的完成期。,2,、王运熙先生 “四分法”。,(,1,)先秦两汉时期,为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发展期。,(,2,)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繁荣期。,(,3,)唐宋是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入开掘期。,(,4,)元明清是传统诗文理论的总结期,新兴戏曲小说理论的发展期。,3,、张少康先生的“五分法”,(,1,)先秦萌芽产生期。,(,2,)汉魏六朝是发展成熟期,.,(,3,)唐宋金元是深化扩展期,.,(,4,)明清繁荣鼎盛期,.,(,5,)近代是中西结合期。,三、中国文学批评文本的形态,“今欲观古人文学批评之所成就,要而言之,盖有六端。自成一书,条理毕具,如刘勰、钟嵘之书,一也。发为篇章,散见本集,如韩愈论文论诗诸篇,二也。甄采诸家,定为选本,后人从此去取,窥其意旨,如殷璠之,河岳英灵集,,高仲武之,中兴间气集,,三也。亦有选家,间附评注,虽繁简异趣,语或不一,而望表知里,情态毕具,如方回之,赢奎律髓,,张惠言之,词选,,四也。他若宗旨有在,而语不尽传,照乘之光,自他有耀,其见于他人专书,如山谷之说,备见诗眼者为五。见于他人诗文,如四灵之论,见于,水心集,者,六也。此六端外,或有可举,盖不数数觏焉。”(,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序言,),四、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1,、材料比较零散,成体系的专著很少。,文心雕龙,、,沧浪诗话,、,原诗,呈体系特点。,但许多文论散见于经史子集、书信序跋、笔记评点之中。还有相当数量的不成体系的诗话、词话。,2,、偏重于具体批评和审美欣赏,文学理论的建构和研究比较薄弱。,3,、在理论阐释和具体评论时,不注重逻辑分析与透彻说理,偏重直觉体验式思维,喜欢借助形象加以描述,需要读者调动想象和联想,通过琢磨体会,才能把握。,阅读书目,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郭绍虞,诗品集解,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舒芜等人编,中国近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滕咸惠校注,人间词话,齐鲁书社,1981,年版,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1947 ,1999,年,3,月百花文艺出版社重印,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朱东润撰(章培恒导读),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郭绍虞 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新,1,版,蒋述卓等,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学术研究史,上海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章 先秦文论,概说,文学的起源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孟子的文学批评方法论,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老庄文论,概说,时间界限:殷商之际至秦统一六国,古代文论资料,最早见于,尚书,(但不可靠)、,诗经,等,以及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著作与史传著作。,这一时期总的特征是:文史哲不分,诗乐舞合一,还没有明确的、科学的文学观念。,一、先秦文论的特点:,1,、“文”的指涉还很宽泛,不专指文学,往往泛指文辞、文章、文献等。,2,、纯粹的文学理论批评极少,还无文学专论,而散见于经史子集中。有些言论本身与文学无关,但启发和影响了后世的文学批评。,文史哲不分,重要的文学思想蕴涵在哲学、政治思想体系之中,如儒家、道家的文学思想。,郭沫若曾说,一部中国文学史从庄子开始。老庄哲学最具有中国艺术精神。,台湾学者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一书有详细论述。,诗乐舞合一,墨子,公孟篇,记载:,“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乐记,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二、关注的主要问题:,1,、论诗乐的功用。,儒家认为对个人修养和社会政治有用、有益;,墨家、法家认为无用、有害,劳民伤财,影响生产和政事。,道家则强调超脱利害的考虑,崇尚自然的文艺。,儒、墨、法三家发展为功利主义文学批评,道家则开启了文艺审美批评。,2,、论文艺批评与文艺创造。,主要讨论文质关系、美善关系、言意关系、道技关系。,第一节 文学的起源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文学观念,即文学思想。是人们对文学现象、文学实践的看法认识,是文学实践在头脑中的反映。,一、文学的起源,1,、早期的文艺观和功利相联系、和巫术相联系,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起源于生产劳动,普列汉诺夫的,没有地址的信,、德国 格罗塞的,艺术起源,等都持这种观点。,文学起源于巫术宗教,英国的人类学家弗雷泽在其代表作,金枝,中较早提出文学和巫术的联系。,2,、早期的文艺观从“文” 字看,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是指由线条交错而形成的一种带有修饰性的形式。,系辞,“,物相杂,故曰文。”,乐记,“,五色成文。”,任何事物的形式只要具有某种“错画”性或修饰性,均可称之为“文”。,3,、早期的“文”实即文化的意思,论语,“,行有余力,则以文。”,“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墨子,非命,“,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荀子,大略,“,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谓学问也。和氏之璧,井里之厥也;玉人琢之为天下宝。子贡、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学,服礼仪,为天下列士。,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1,、文字创造中的方法,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是在创造文字以后。,许慎,说文解字序,“,仓頡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依类象形”的方法大约相当于后来诗歌创作中赋的方法;指事有象征意义,会意有比喻意义,大约相当于后来诗歌创作中的比兴方法。,2,、卦象与比兴,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易象通于诗之比兴”,“易象虽包六艺,与诗之比兴,尤为表里。”,“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的观念与文学的本质特征就非常接近。,3,、,诗经,中“美刺”的自觉,诗经,:,大雅,嵩高,云:“吉甫作颂,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巷伯。”,大雅,节南山,“,家父作诵,以究王汹,式讹尔心,以畜万邦。” 。,三、“诗言志”的提出,1,、出处,最早提到“诗言志”:,尚书,尧典,记载为舜对他大臣说的话。,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许多学者前者不可信,后者较为可信。,襄公二十七年乃公元前,546,年,大约是春秋末战国初期。,诗言志,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尧典,),左传,襄公二十七年,:,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子展、伯有、子西、子产、子大叔、二子石従。赵孟曰:“七子従君,以宠武也。请皆赋以卒君贶,武亦以观七子之志。”,伯有赋,鹑之贲贲,,赵孟曰:“床第之言不逾阈,况在野乎?非使人之所得闻也。”,卒享。文子告叔向曰:“伯有将为戮矣!,诗以言志,,志诬其上,而公怨之,以为宾荣,其能久乎?幸而后亡。”,“,诗言志”说战国时期成为流行的观点,庄子,天下,中说“诗以道志”;,荀子,儒效,中说“诗言是其志也”;,荀子,乐论,:“君子以钟鼓道志” ;,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诗言志”是当时,普,遍流行的观点。,尚书,尧典,中帝舜对夔说的这段话,可视为总结说。,2,、“诗言志”内涵及演变,所谓“志”,最初是一浑沦的概念,是对人的主观意识的整体概括,应包含情感和意志。,诗,志也,说文,云:“诗,志也,从言,寺声,”又云:“志者,心之所之也。,杨树达,释诗,中说:“志字从心。”“志”即是“心”,“心”借助语言来体现,即为“志”。,汉,诗大序,解释说:“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汉赵歧,孟子,公孙丑,注“心所念虑”。汉代郑玄,礼记,学记,注,“心意所趣向”。,“,志”有“情”的因素:,唐代孔颖达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正义,),故“诗言志”应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诗言志” 衍生先秦时代的若干诗学主张,其一,诗具有教育作用。虞舜命夔以诗乐“教胄子”,培养其敦厚的品德。,-,儒家诗教观念的起源。,其二,诗具有社会作用。夔说诗乐使“神人以和”,即建立起人与神之间的和谐关系。此未脱去上古巫文化的色彩。,孔子说诗“可以群”,是从人事本身立论。但两者之间可见相承。,其三, “赋诗言志”。先秦时代的诸侯卿大夫,在交往过程中“必称诗以谕其志”(,汉书,艺文志,)。,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指达于政事),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在春秋战国时代,所谓的诗言志,“言”的其实都是一些政治理想,而“诗”根本都是为政治服务的。,3,、“诗言志”说的影响:确立了中国诗学注重表现性的基本倾向。,“,言志”说强调表现志向抒发怀抱,西方文论中强调“摹仿”人的行动与自然。,中国诗学(艺术)重言志抒情、重写意、重表现,而不重摹仿、写实和再现。,朱自清认为“诗言志”是中国诗学的“开山的纲领”(,诗言志辨序,)。,第二节 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诗教”之说见于,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孔颖达,礼记正义,解释为,:“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一、,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子路,“,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二、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邢昺,论语注疏,说:“诗之为体,论功诵德,止僻防邪,大抵皆归于正,故此一句可以当之也。”,朱子语类,说:“思无邪,乃是要使读诗人思无邪耳,读三百篇诗,善为可法,恶为可戒,故使人思无邪也。若以为作者思无邪,则,桑中,溱洧,之诗,果无邪耶?”,三、论文学的社会作用,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兴,朱熹解释为“感发意志”,孔安国解释为“引譬连类”。,观,郑玄解释为“观风俗之盛衰”,朱熹解释为“考见得失”。,群,孔安国解释为“群居相切磋”,朱熹解释为“和而不流”。,怨,孔安国解释为“怨刺上政”,四、论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礼记,表记,中引孔子的话:“情欲信,辞欲巧。”,五、论雅乐与郑声,论语,卫灵公,:“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复邦家者。”,六、孔子文学理论批评突出特点:,(,1,)孔子强调音乐诗歌与政治教化之间的关系,对两千年的文学批评产生深刻影响。,(,2,)孔子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倡导文质合一、先质后文的思想也是后来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主流思想。,(,3,)重视文学的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审美趣味之一。,(,4,),“兴、观、群、怨”说涉及到诗的感发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与怨刺作用,是孔子对于文学的社会作用的全面论述,对后代文学思想特别是现实主义文学产生深远影响。,思考题:,分析孔子文艺美学思想的特征。,第三节 孟子的文学批评方法论,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民本思想。,在文学批评史上,主要提出了著名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一、“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二、“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三、“知言养气”,孟子,公孙丑上,:,“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小结,其一,文学批评的道德伦理化。,孟子,一书论及,诗,43,次,(,论语,18,次)。,论诗“以意逆志”,要求以仁义道德之意去求诗人之志向的。,告子,下中的有关,小弁,、,凯风,两诗的理解以“孝”这一伦理纲常为尺度。,其二,以性善论为哲学基础,以人为本位,注重作家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提倡以充实为美,乃是儒家人学思想在文学批评的具体应用。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之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理论基础。,其三,注重文学批评的一般方法论阐述,“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是文学批评和审美鉴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中国文学批评方法论体系之建立,打下了基础。,其四,仍属于孔子开创的语录体式,且多以问答形式出之,但较,论语,,孟子好辩论,,孟子,不再是只言片语,而是大段论述,表现出论说文特点,初具逻辑思辨性,对后世文论著作形式影响颇大。,思考题:,孟子对文艺批评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三节 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荀子的诗学思想是先秦儒家诗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主要表现在他的,乐论,之中。,一、奠定了传统的文学观,郭绍虞先生认为荀子奠定了传统的文学观,即原道、征圣、宗经的思想滥觞于荀子。,原道、征圣、宗经,征圣:“凡议必将立隆正,然后可也。无隆正则是非不分,而辩讼不决。,故凡言议期命以圣王为师。”(,正论,),原道、宗经:“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儒效,),二、发乎情,止乎礼义,乐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三、乐合同,礼别异,乐论,:“且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管,管乎人心矣。穷本极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第四节 老庄文论,一、老子,(一)老子生平与思想,老子,生卒年不详,中国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 是先秦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又称,道德经,,共章,五千余言,上篇道经、下篇德经,合称道德经。,老子哲学跟文学批评关系:,老子是一个哲学家,对文学批评的影响主要是从哲学的和形而上的层面去讨论文学批评。,(二)老子文学批评,1,、对礼乐文明的反思。,孔子及儒家主要是一种从礼乐道德出发 去观察、研究文学和文学批评现象。,老子主要从“反者道之动”的角度,从礼乐文明及文学现象的反面观察来深入的研究文学和文学批评问题。,“,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四十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第,5,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第,18,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老子第,19,章,三国魏,王弼,老子指略,:,“,老子之書,其幾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第十二章子,老子认为,当时的审美背离了人生。,真正的音乐与文艺应当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人类的生活方式应该保持在一种知足、素朴、清静、淡泊的基础上。,2,、“大音希声”与“ 有无相生”,老子推崇自然无为的人生方式和审美方式,“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34,章,老子并不是真正不要文艺,他要求一种完全摒弃人为而合乎天然的文艺,与道相合的美的境界。,“道”的境界,“,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老子,(四十一章),大音:完美的音乐。大象:完美的形象。,晋人王弼在“大音希声”下注曰,:“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道德真经注,),有声是指具体的声音,它只能是声音之美的一部分,而不可能是全部,所以最完美的音乐是不能完全听得到其声的。,同理,最完美的形象也是不能完全看到其形的。,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有与无、实和虚,“,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11,章,从审美和文学批评的方法上来说,老子提出:美和丑、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都是相对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第二章,“,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老子,四十五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老子,十章),二、庄子的文艺思想,庄子(约前,369286,),名周,宋之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做过蒙漆园吏。他继承老子的思想,崇尚自然无为之道,批判仁义礼乐。,(一)崇尚自然,反对人为,庄子,胠箧,:“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天籁”、“天乐”,子游曰:“地簌则众窍是已,人簌则比竹(按:竹箫)是已,敢问天簌。”子綦曰:“夫吹万(风吹万种窍孔)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鼓动)者其谁邪?”,齐物论,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天道,),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天道,),“,河伯曰:“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庄子,秋水,(二) “虚静”说,庄子,人间世,:“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达生,:“梓庆削木为鐻成,见者惊犹鬼神,人问何术?对曰: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斋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斋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斋七日,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也。”,“,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挠)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庄子,天道,(三)“物化”说,庄子,达生,:,“工倕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不桎。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四)“得意忘言”说,庄子,天道,“,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指与物化,说明表现的能力,技巧已经与被表现的对象没有距离了。这表示出最高的技巧的精熟。”,要做到“指与物化”,首先必须“心与物化”。 (梓庆削木为鐻、庖丁解牛 ),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思考题,:,试论庄子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的重要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