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地表环境评估ppt课件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52938966 上传时间:2024-11-26 格式:PPT 页数:130 大小:30.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4章 地表环境评估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30页
第14章 地表环境评估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30页
第14章 地表环境评估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Click to edit Title Slid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第四篇 自然地理学的应用,方法、原理与实例,第十四章 地表环境评估与区划,第十五章 地表环境预测,第十六章 地表环境的规划与管理,第十七章 地表环境的优化与调控,第十四章 地表环境评估与区划,第一节 气候类型划分与气候环境评估,第二节 生物环境分区与评估,第三节 地形、地貌与地质环境评估与区划,第四节 水资源与水资源分布,第五节 土地分类、分级与评估,第六节 综合自然区划,第一节 气候类型划分与气候环境评估,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各种天气过程长时期的综合表现,包括天气多年的平均状态和极端状态。一般用某一地区各种气候要素(气温、湿度、气压、风、降水等)的统计量来表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世界气象组织建议将,30,年作为描述气候的标准时段,用气候要素,30,年的平均值作为气候的特征值。,气候分类,就是按一定的标准将全球气候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同一类型的气候,其热量、水等特征均符合同一规定的范围。,一、气候分类,柯本气候分类与主要的气候带和气候型,其中,A,、,C,、,D,、,E,带为湿润气候,,B,带为干旱气候,,H,带为高地气候。各带气候又据气温、降水及自然植被分布划分为若干气候型,用,f,、,m,、,w,等字母放在首位字母后表示,如,Af,表示热带雨林气候。在气候型的基础上又根据气温的差异划分出气候副型,用,a,、,b,、,c,、,d,等字母放在第三位来表示,如,Cfa,表示副热带湿润气候。,柯本气候分类系统中所用的符号及意义,全球六个气候带,(柯本气候分类系统),德国气候学家柯本(,W. Koppen,)以气温和降水为指标,参照自然植被状况于,1900,年建立了柯本气候分类系统,在气候分类法中属于经验分类。随后经过多次修订,已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气候分类系统。,在柯本气候分类系统中,首先根据气温状况将全球气候分为六个气候带,用,A,、,B,、,C,、,D,、,E,和,H,表示,在柯本气候分类系统中位于表示字母的首位。,气候类型图(据刘德生),第一节 气候类型划分与气候环境评估,(一)热带气候(,A,),热带气候以无冬区别于其他气候带,各月的平均温度均在,18,以上,以,21,27,为典型。气温的年较差小,通常小于,5.5,,相比而言日较差较大,有时超过,11,。,在热带气候带降水量和降水形式的变化要大于温度的变化。因此,降水形式就成为划分气候型的基础。据此将热带气候分为热带雨林气候(,Af,)、热带季风气候(,Am,)和热带疏林草原气候(,Aw,)三种类型。,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第一节 气候类型划分与气候环境评估,1.,热带雨林气候(,Af,),热带雨林气候位于赤道区域,由赤道向南、向北伸展到约,5,25,左右。,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炎热多雨,最冷月均温在,18,以上,年均温在,25,左右,最少月降水量在,60 mm,以上,年降水量大多在,2,,,000 mm,以上。这里是植物生长的乐园。未受人类影响的原始森林区森林高大茂密,树种繁多。,热带雨林,(,海南尖峰岭,),第一节 气候类型划分与气候环境评估,2.,热带季风气候(,Am,),热带季风气候位于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季风影响的热带海岸低地带。,热带季风气候区有一明显的干季,干季里至少有一个月的降水不足,61 mm,,但干季较短,且随后较长的雨季里丰沛的降水补偿了干季降水的不足,年平均降水量仍然超过,1,,,000 mm,,没有出现土壤水分亏空现象。热带季风区的植被主要还是常绿林,其间夹杂分布有一些草地。不过,这里的常绿林没有热带雨林区茂密,在与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区临近的地方常绿林逐渐过渡为热带旱生林。,海南尖峰岭,第一节 气候类型划分与气候环境评估,3.,热带疏林草原气候(,Aw,),热带疏林草原气候位于热带雨林气候的外围、赤道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过渡区,纬度位置一般位于南、北纬,5,15,。,尽管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区通常能拥有,750 mm1,,,750 mm,的年降水量,但干季的时间更长,已有土壤水分亏空现象出现。干季时间的长短和干燥程度随着距赤道距离的变化而有所变化,距赤道越远干季时间越长,干燥程度越严重。当热带辐合带向极地方向移动时带来夏季的降水和多云的天气,在副热带高压带影响下,干季温暖而天气晴朗。这里的植被以高草原为主,散生的耐旱乔木点缀其间。,第一节 气候类型划分与气候环境评估,(二)主要的干旱气候(,B,),干旱气候区的潜在蒸发量总是大于降水量,全球,35,以上的陆地属于干旱气候,干旱气候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一种气候类型,一般出现在两类地方。第一类,由分别位于,30N,和,30S,附近的两条不连续的干旱带组成。这类干旱带受半永久性的副热带高压控制。第二类,是冬季受冷高压气团控制的,水汽无法到达的大陆内部和与海岸平行的沿岸山脉背风坡的雨影区。,干旱气候并不一定全年都干燥,年降水量可以波动于,0,625 mm,,接近热带的干旱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可以达到,750 mm,之多。,第一节 气候类型划分与气候环境评估,1.,干旱荒漠气候(,BW,),根据热量条件,干旱荒漠气候又细分为低纬度热荒漠气候(,BWh,)和中纬度冷荒漠气候(,BSk,)两种气候副型。,(,1,)低纬度热荒漠气候(,BWh,) 即热带、亚热带荒漠气候,年均温在,18,以上。这种气候副型一般集中分布于大陆的西岸。降水主要来自夏季的对流雨。有的地方几乎没有任何形式的降水,而另一些地方年降水量可达,35 mm,。,(,2,)温带冷荒漠气候(,BWk,) 该气候副型的分布区面积较小,主要分布在中亚各国、和亚洲的蒙古等地。该气候副型区的年均温低于,18,,而年均降水量仅在,150 mm,左右。,第一节 气候类型划分与气候环境评估,2.,半干旱草原气候(,BS,),根据热量条件,半干旱草原气候又可细分为低纬度热草原气候(,BSh,)和中纬度冷草原气候(,BSk,)两种气候副型。,(,1,)低纬度热草原气候(,BSh,)。该气候副型一般位于热荒漠气候区的外围。副热带高压的季节性变动形成干的夏季和湿的冬季。年均温在,18,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低于,600 mm,。,(,2,)中纬度冷草原气候(,BSk,)。该气候副型主要分布在北半球,而南半球很少。年降水变率较大,波动于,200 mm400 mm,之间。,第一节 气候类型划分与气候环境评估,(三)温暖带气候(,C,),温暖带气候以至少有一个月的平均温度低于,18,区别于热带气候(,A,),但最冷月的温度在,0,以上。以丰富的降水量区别于干旱气候带(,B,)。从全球规模上,温暖带气候可以看成是热带气候和冷温带气候之间的过渡带气候。根据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夏季气温状况,可将温暖带气候分为夏干温暖气候(,Cs,)、冬干温暖气候(,Cw,)和常湿温暖气候(,Cf,)三种气候类型和若干种气候副型。,第一节 气候类型划分与气候环境评估,1.,常湿温暖气候(,Cf,),根据夏季气温状况(表,14-1,),常湿温暖气候可分为:亚热带湿润气候(,Cfa,)和温带西海岸海洋性气候(,Cfb,、,Cfc,)。,亚热带湿润气候(,Cfa,):分布于南、北半球,20,30,之间的五个主要大陆的东南部。流向极地的暖洋流在这些地区的海岸带经过。湿润的海洋气团常常带来午后的暴雨降水。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温带西海岸海洋性气候(,Cfb,、,Cfc,):中纬度气旋从海洋上给临近的陆地带来稳定的温带湿润海洋气团。在没有地形障碍的地方,,Cfb,气候可以从北大西洋向东延伸数百千米。但在有山地阻碍湿润的向岸风的地方,这样的气候仅局限于海岸地带。全年丰沛的降水孕育了常绿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第一节 气候类型划分与气候环境评估,2.,夏干温暖气候(,Cs,),又称为地中海式气候。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大陆西岸有冷流流经的地区,包括地中海沿岸、加利福尼亚沿岸、智利中部、南非的西南部海岸和澳大利亚西南部与南部沿海。,夏干是受副热带高压带影响的反映。,Cs,气候区每年从,5,月到,9,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形成干燥的夏季。随着秋季的来临,副热带高压向赤道方向移动,气旋锋面活动的频率增加,降水随之增加,形成湿润的冬季,年降水量的,79,集中于冬季。,夏干气候可导致夏季水平衡的亏损。冬季降水重新补给土壤水,夏干温暖气候区的自然植被为耐旱的硬叶常绿灌木林。,第一节 气候类型划分与气候环境评估,3.,冬干温暖气候(,Cw,),又称冬干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印度北部、巴西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非洲南部亚热带内陆高原和中国南部等地。,一般情况下,伴随着冬季的离岸风是导致冬干的主要原因。在亚洲南部和东南部,以及澳大利亚东北部,降水主要是由湿润的夏季风带来的。在其他情况下,如非洲中南部,冬干是热带辐合带随着太阳移向北半球的结果。,第一节 气候类型划分与气候环境评估,(四)冷温带气候(,D,),冷温带气候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温暖带气候区(,C,)的北部。北半球的陆地东西向延伸长达数千千米,因此大陆的内部受海洋的影响很小。全年至少有一个月的平均温度高于,10,,而最冷月的均温在,0,以下。该气候带占全球面积的,7,,但却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1,。,冷温气候以全年温度较低为其特征,降水主要出现在温暖的夏季。,第一节 气候类型划分与气候环境评估,(五)极地气候(,E,),在北极圈和南极圈内,夏季和冬季与白天和黑夜是相对应的。在两极附近,夏季可有,6,个月的白天,月均温“跃”至,22,,而冬季则有,6,个月的黑夜,持续的辐射损失导致全球极低温和面积广大的冰原的出现。极地气候有两种主要类型,即苔原气候(,ET,)和冰原气候(,EF,)。,第一节 气候类型划分与气候环境评估,1,苔原气候(,ET,),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尤其是北冰洋沿岸。冬季严寒而漫长,最热月均温介于,0,10,,相应的植被为苔藓、地衣和矮灌木。来自北冰洋的水汽,如果未冻结的话,常给沿海地区带来雾天。夏季因排水不良,常形成滞水环境,成为蚊、蝇孳生的场所。降水主要出现在温暖的月份,但年降水量很少超过,300 mm,。,第一节 气候类型划分与气候环境评估,2,冰原气候(,EF,),冰原气候主要分布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岛内部,以及北 冰洋中的浮冰上。严酷的气候条件使气候资料的积累变得十分困难。最热月的均温在,0,以下,年降水量在,90mm,左右,降雪是主要的降水形式。,第一节 气候类型划分与气候环境评估,(六)高地气候(,H,),在高山地带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降低,风力增大,日照增强,在一定坡向和一定高度范围内,降水随高度增大而增大,并在一定高度达到最大降水量(即最大降水量带),随后降水又随高度增高而减少。这就导致高地气候具有明显的垂直带性。这种高度带性随山地所处纬度不同而有所不同。,三、气候对人类的影响,主要气象要素对人体的直接影响,:,氧气,:人类只能忍受大气氧分压,20%,的降低,因此一般来说,人在高于海拔,2000,米的地方就会出现高山反应;,温度,:一般来说人体只能忍受体内,4,o,C,的变化。体温低于,32,o,C,就会失去知觉,高于,41,o,C,就有可能导致人体循环系统的崩溃。,热、湿的综合影响,:温度,20-24,o,C,,湿度,40%-60%,是体感最舒适的温湿度范围。,气候对人类健康的间接影响,(不同气候区和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典型疾病,其发病率也不同。风湿病、关节炎的发病率在冷湿地区是干热地区的,4,倍),气候或气象灾害,(不同气候区有不同气候和气象灾害,对人类生活与生产均带来影响),人对温、湿度感觉分类,温度,20,24,,湿度,40%,60,是体感最舒适的温、湿度范围。当环境的炎热和潮湿组合时,人的感觉极不舒服。温度与湿度的组合情况可以用温湿度指数,THI,来表示。,第二节,生物环境分区与评估,生物对地表环境的塑造,尤其对地球化学作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参与地表化学元素的迁移,(二)改变大气圈、水圈的组成,(三)参与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四)参与岩石和非金属矿物的建造,一、生物与地表环境,生物在地表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参与岩石和非金属矿物的建造,生物在地表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参与地表化学元素的迁移,改变大气圈、水圈的组成,参与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二、生物环境评估指标,1,、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多种活有机体(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有序地结合在一起的总称。它既是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复杂相互关系的体现,也是生物资源丰富程度的标志。 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通常从物种的丰富程度,以及物种的优势和均匀程度两方面来衡量一个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状况。,生物环境评估指标,2,、静初级生物生产率:,绿色植物被称为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其生产量称为初级生产量。植物在地表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经光合作用生产的有机物质的速率,减去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有机质的速率,叫做净初级生产率。只有净初级生产量才能被人或其他动物所利用。净初级生产率的高低,综合反映了地表无机环境的优劣,同时也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决定了人类生活的物质基础,因此净初级生物生产率可以作为生物环境评估的重要指标。,世界大陆净初级生产率,(,Huggett,1998),从世界海洋和陆地生物净初级生产率分布图不难看出,生物净初级生产率,陆地高于海洋,近岸浅海高于开阔大洋,森林高于草原,沼泽高于河流、湖泊,草原高于沙漠,草甸高于冻原等等。,三、世界生物环境分区与评估,不同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率(根据,Strahler,1997,),生物环境分级评价结果,四、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及其分布,地球上任何一种生物都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这些个体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占据一定环境空间的同一种生物的个体群,称为,种群,。,群落,是种群集合体,是一个比种群更高级更复杂的生命组织层次。生物群落则是在一定地域的环境空间里,由彼此在发展中有密切联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有规律地组合而成的生物群体。,根据生物群落所居空间环境特征的不同,可将地球表层的生物群落分为,陆地生物群落,和,水域生物群落,。,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的季相变化,群落的演替,群落的演替,湖泊到森林,裸底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挺水植物阶段,沼泽湿地阶段,旱生演替,森林,世界陆地生物群,(Mackenzie,,,1998),四、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及其分布,(一)热带雨林生物群落,热带雨林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南、北纬,5,10,以内的广大地区,在大陆的向风海岸可延伸到南、北纬,15,25,地区。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和非洲的扎伊尔河流域是热带雨林生物群落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其次为亚洲的东南部、澳大利亚的东北部,以及居于它们之间的印度尼西亚群岛地区。世界上近一半的森林分布在热带雨林区。,四、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及其分布,热带雨林生物群落的生物组成极其丰富,热带雨林生物群落是个多优势种或无优势种的生物群落,单位面积内物种数很多,但每个种的个体数并不多。在热带雨林中,相邻的两棵树木很少是同种的。,热带雨林生物群落的结构极其复杂。林冠稠密,在真正的热带雨林顶级群落,能透射到地面的阳光有时仅为,1,。因此,林下只有少数耐阴植物生长。乔木高大,常达,40,60 m,。乔木的根通常较浅,常有板状根作为支撑。层间植物种类繁多,主要有藤本植物、绞杀植物、附生植物和寄生植物。动物以树栖攀援型为主。,热带雨林生物群落分布区有机物质分解迅速,因此林下地面积累的枯枝落叶很少。一旦天然植被被清除,强烈的淋滤作用将导致氧化土表层硬化,生态恢复困难。,热带雨林生物群落,热带雨林生物群落,四、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及其分布,(二)热带疏林草原生物群落,热带疏林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的外围,常见于东非、南美洲巴西高原、澳大利亚北部、印度半岛等地。,从外观看,热带疏林草原主要由,1,3 m,高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构成。在草原的背景上,旱生乔木呈单株散生或小丛分布。旱季来临草木枯萎,常因自然或人为原因发生火灾,抑制了许多乔木的生长。,动物以地栖为生,食草动物占优势地位。随着雨季的到来,植物生长茂盛,各种食草动物和许多食肉动物一起来到草原,昆虫及穴居动物开始活动,草原呈现一派生机。当旱季到来时,草本植物枯萎,乔木落叶,鸟类和许多哺乳动物向水草丰盛的地方迁徙,昆虫等进入蛰伏状态,整个草原寂静而无生气。,热带疏林草原生物群落,热带疏林草原生物群落,四、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及其分布,(三)荒漠生物群落,荒漠生物群落的分布与干旱荒漠气候区(,BW,)的分布基本一致。在北半球,从非洲北部的大西洋海岸开始,向东北经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伊朗沙漠,直到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塔尔沙漠,以及亚洲中部的沙漠均有荒漠生物群落分布。此外,荒漠生物群落还分布在北美洲的西部、南美洲西部沿海、澳大利亚中部和非洲南部。,荒漠生物群落分布区植物种类十分贫乏,地表植被稀疏,地面大多裸露,景色单调而荒凉。植物多为一年生的,在很短的生长季节里完成整个生命周期。,因荒漠植被稀疏甚至缺失,荒漠动物的种类也很少,且数量少,密度低。以啮齿类和爬行动物为主。,荒漠生物群落,荒漠生物群落,荒漠生物群落,四、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及其分布,(四)温带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两大区域:欧亚大陆中部和北美洲中部。植物群落的组成以禾本科、豆科和莎草科占优势,以丛生禾草针茅属最为典型。菊科、藜科和其他杂草类也占用重要地位。群落外貌呈暗绿色,随季节不同,有明显的季相变化。,与草原环境相适应,动物群落的种类比较少,但各个种的个体数量较多。以穴居的啮齿类和大型群居的有蹄类最为繁盛,猛禽和小型食肉兽相应地也较多,爬行类和两栖类较少。,温带草原生物群落分布区是受人类开发利用最广泛的区域。这里素有世界粮仓之称,盛产谷类(小麦、玉米和大豆),也饲养大量家畜(肥猪和牛)。,温带草原生物群落,温带草原生物群落,四、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及其分布,(五)温带森林生物群落,温带森林生物群落主要有两类:温带落叶林生物群落和温带常绿林生物群落。温带落叶林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美国东部、欧洲和中国东部。温带常绿林生物群落主要见于有丰富降水的温带西部海岸。,温带落叶林生物群落常见的树种有橡树、山毛榉、桦树、山胡桃树、胡桃、枫树、榆树等,林下草本植物茂盛,并生活有多种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北半球的温带常绿林生物群落在外貌上与针叶林相似,在北美洲的西北部沿海带,代表性的乔木有红杉、美国黄杉、云杉、雪松等。,温带落叶林生物群落,温带落叶林生物群落,温带落叶林生物群落,温带常绿林生物群落,温带常绿林生物群落,四、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及其分布,(六)地中海式灌木林生物群落,地中海式灌木林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加利福尼亚沿岸、澳大利亚的南部和西南部与地中海式气候(,Csa,、,Csb,)分布区一致。这里夏季热而干燥,冬季凉而湿润。,地中海式灌木林生物群落中的植被由分布稀疏的常绿或落叶树(松树与橡树)和稠密的常绿硬叶灌木构成。生活在这里的大型食草动物有各种鹿,食肉动物有美洲草原小狼、狼、美洲野猫等。此外,还有许多啮齿类动物及其他小型动物和多种鸟类。,地中海式灌木林生物群落,地中海式灌木林生物群落,四、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及其分布,(七)寒温带针叶林生物群落,寒温带针叶林生物群落横贯北美洲和欧亚大陆北部形成一条完整的针叶林生物群落分布带,其北界就是整个森林带的北界。,寒温带针叶林生物群落中,植物种类贫乏,乔木主要由耐寒的云杉属、冷杉属、松属和落叶松属等裸子植物构成,林下有不密集的灌木层和草本层,发育较好的苔藓等常覆盖整个地面。动物的种类也较贫乏,主要由耐寒的或广适性种类组成。,寒温带针叶林生物群落,四、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及其分布,(八)苔原生物群落,苔原生物群落是分布最连续的陆地生物群落,几乎不间断地分布在北半球大陆的极地区域。此外,在南极洲附近的岛屿上和不同纬度带的高山森林线以上地区亦有分布。,只有那些耐寒的植物才能在严酷的苔原环境里生存。最常见的是苔藓、地衣和莎草科的植物。在针叶林带的边缘有时还有矮小的灌丛。,苔原生物群落,苔原生物群落,多样性梯度,热带到两极、低海拔到高海拔、水深的加大,第三节 地形、地貌与地质环境评估与区划,一、地形、地貌与地质环境评估的途径,海拔高度,:生物的生产量、人口、经济密度,都随着海拔高度增大而减小。,地面组成,:从地面组成的元素含量高低,来估价人类生活的元素地球化学环境,将人类的元素地球化学环境划分为好、一般和差。,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环境。,地面起伏,:地面起伏越大,人类生活越不方便,根据地面起伏度的大小,将人类生活的适宜度划分为四级:小于,100,米为适宜,,100-500,米为一般,,500-1000,米为不适宜,大于,1000,米为很不适宜。,地貌部位,:不同的地貌部位其环境条件也是不同的。,海拔高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分级,从目前的状况看,无论是生物的生产量,还是人口的密度,都存在随着海拔高度增大而减小的趋势。因此可以说,在目前的科技和经济条件下,对大多数人来说,高海拔地区仍然是不太适合居住与生活的地方。如果要对海拔高度进行分级的话,可以借鉴原来对山地、丘陵的分类标准。,海拔高度分级及其对于现在人类生活的适宜程度(王建,,2000,),海拔高度(米),分级,适宜程度,5000,5,很不适宜,5000-3500,4,对于多数人不适宜,3500-2000,3,有所不适,2000-500,2,适宜,500,1,最适宜,地面元素组成与人类的元素地球化学环境(王建,,2000,),地球表层存在很多种元素,根据它们与人体、生物的关系,可以将其划分为必需元素、非必需元素和有毒元素。由于不同地区的地面组成物质的不同,导致了元素在各个地区的分布不平衡,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要评价一个地区地面物质组成对人类环境有利或不利,适宜或不适宜,就要从这些元素的含量高低以及对人体有害还是有利来评价。,地面起伏分级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地面起伏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大多数人来说,在平坦的地面生活要比在高低不平的地面生活更方便些。用地面高度值的标准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面的起伏程度,可以称之为地面起伏度。根据地面起伏度,可以评价其对人类生活的适宜度。,地面起伏度与人类生活的适宜度(王建,,2000,),二、中国的地形、地貌与地质环境特征,三大阶梯,;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并且由青藏高原起周围呈阶梯状降低。,三横三纵加一弧的山文特征,中国地表结构的骨架,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三大阶梯与西高东低的地势,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并且由青藏高原起向东呈阶梯状降低。三大阶梯是中国地形总轮廓的真实写照。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5000m,之间,是最高一级阶梯,也是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的东面和北面则是由一系列盆地和高原组成的第二级阶梯,平均高度在,1000,2000 m,之间;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向东海拔大多低于,500 m,的低山、丘陵、平原区,构成了第三级阶梯。由于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大都由西向东流。比如,中国大的河流长江、黄河、珠江、淮河、海河等都是如此。,地壳活动性的区域分布规律,根据地震、火山活动和断裂活动的情况,可以将中国划分为几个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1,)环青藏高原地壳活动带,沿青藏高原边缘及其周围分布,包括喜马拉雅活动带、冈底斯活动带、滇西活动带、南北向山地活动带、河西走廊活动带和塔里木盆地南缘活动带;(,2,)天山及阿尔泰山活动带;(,3,)华北活动带;(,4,)华南沿海活动带,包括台湾、福建沿海及广东潮汕地区;(,5,)东北东部(延吉鸡西)活动带。,外动力地质灾害的区域分布特征,青藏高原和东北北部以融冻、冰川灾害为主;西北干旱区以风沙灾害为主;青藏高原南、东缘山地以及东北、西北地区的山地,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比较严重;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及黄土湿陷最为严重;西南石灰岩地区岩溶、塌陷灾害比较严重;三江平原及某些沿海平原地区盐碱化相对比较突出;华中、华南的山地丘陵地区,滑坡、泥石流也比较发育。,健康地理环境分区,以硒的区域分异和生态景观类型划分为例,我国存在一个自东北到西南的低硒带。由此带向两侧,硒含量有增高的趋势,逐渐变为边缘硒生态景观、中等含硒量生态景观和高含硒量生态景观。在低硒带,从土壤、粮食到人发,其硒含量都比较低,说明低硒带的地理生态系处于低硒生态循环。这个低硒带与我国克山病、大骨病带的分布完全吻合,说明克山病、大骨病的发生可能与缺硒有关。,地球上各种形式的水体通过水循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完整的水圈。从广义上说,水圈中的水对人类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利用价值,都可以视为水资源。但就目前的技术、经济条件而言,对含盐量较高的海水、分布在极地和高山、高原的冰川,以及埋藏在地下较大深度的地下水,还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因此,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可供人类生产、生活直接利用的地表淡水和埋藏较浅的地下淡水资源。这部分水量尚不足地球总储水量的万分之一。,第四节 水资源与水资源分布,一、水资源特性,补给的循环性,变化的复杂性,利用的广泛性,利与害的两重性,不可替代性,水资源的特性,地球上的水体总量约有,1.3610,10,km,3,,其中,97.22,为海水,而淡水仅占,2.78,。淡水中又有,77.14,,为冰,而可供人类直接利用,占人类用水总量,4/5,的河水却只有,1,,,250 km,3,,仅占淡水的,0.003,,地球总水量的,0.000,,,1,。就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而言,人均可达,5,10,6,L,,完全可以满足人类对水的需要。问题的关键不是水量不够,而是水资源在区域分布上的不平衡,导致某些地区缺水出现水荒,某些地区水过多出现水灾,而另一些更为不幸的地区则受到水荒和水灾的双重威胁。,二、水资源的分布特征,第四节 水资源与水资源分布,水圈的组成,世界河流年径流量图,(,Jones,1998),全球年均降雨量图,水圈的组成,三、水资源评价,水资源评价就是对一个地区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条件的全面分析评价。科学地评价水资源状况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前提,可为水资源的规划、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水资源评价的范围和内容,水质状况,变化状况,供需状况,来源与分布,水资源评价的原则,:,地表水与大气水、地下水,相互转化的综合性原则,水资源量和质统筹兼顾的原则,水资源调查、开发与管理,协调一致的整体性原则,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系统性原则,各大陆潜在供水量、,2010,年估计人口及人口倍增时间对比,随着人口增长,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在减少。而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需水量在不断增加。据估计,在不远的将来,全球将有大约,80,个国家面临水资源短缺问题。,水资源评价的主要方法,1,、可利用地表水资源数量评价方法:,(,1,)可利用水量和用水量对比法,(,2,)不具备充分调蓄条件的典型年法,(,3,)河川径流被控制并可多年调节时的以丰补歉评价法,2,、区域地下水可采资源量评价方法,3,、河流水体水质评价方法,4,、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1,)单项污染指数法:,PIi=i/iB,(,2,)综合污染指数法:,PI=,(,3,)综合水质指数法,PIB=,四、中国地表径流资源分区,中国境内河川径流主要依靠降水补给,在地区分布上与降水量的分布密切对应,具有明显的地带性规律。按各地径流量的多少,参照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地区分布,大致可分为丰水区、多水区、过渡区、少水区和缺水区五个不同的区域(天津师范大学地理系等,,19986,)。,四、中国地表径流资源分区,1,丰水区,:年径流深大于,900mm,,年径流系数大于,0.6,。包括东南和华南沿海、云南西部和西藏东南部。台湾中部及西藏东南角径流深可达,2000,4000mm,。,2,多少区,:年径流深,200,900mm,,年径流系数一般为,0.4,0.6,。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长江中下游以及云贵和广西广大地区。,3,过渡区,:年径流深,50,200mm,,年径流系数一般为,0.2,0.4,。包括黄淮海大平原,陕西、山西和东北大部,四川西北和西藏东部。,4,少水区,:年径流深,10,50mm,,除部分冰雪融水补给山区河流外,年径流系数,0.1,0.2,。包括东北西部、内蒙、宁夏、甘肃大部、新疆西部和北部。,5,缺水区,:年径流深不足,10mm,,大部分地区年径流深接近于零,有面积广大的无流区。包括内蒙、宁夏、甘肃的沙漠、青海柴达木盆地、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准格尔盆地。,第五节,土地分类、分级与评估,(,1,)土地是自然综合体:土地是在空间上具有立体结构的多要素相互作用的陆地上的地域系统。,(,2,)土地是历史自然体:土地是一定地段陆地表层自然环境发展、演化到某一阶段的产物,受自然规律制约,在发生学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3,)土地具有一定的人文属性:因为土地是人类活动和生产的场所,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和改造。,一、土地与土地系统,土地分级:,就是指土地个体地段的划分,是一种小区域内的地域个体单位的,划分。,三级分级系统:,1.,相,相(立地)是综合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土地地段,是土地分级的最小单位。也就是说,同一个相的土地,位于同一地貌部位,具有相同的岩性、土质、水状况,并具有同一种小气候、同一个土壤变种、同一个植被群丛。,2.,限区(土地单元),限区是相有规律地组合而成的中级土地分级单位。限区内具有一个初级地貌形态、一个小气候组合、一个相同的潜水条件、一个土壤变种组合、一个植被群丛组合等。,3.,地方(土地系统),地方是限区有规律的组合而成的高级土地分级单位。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一套或一组限区,因此其内部结构复杂,相当于特别复杂的初级地貌形态单元组合,在其范围内没有统一的物质迁移方向。地方通常表现为几种初级地貌形态单元在其范围内典型地重复出现或彼此叠置分布。,二、土地分级与分级系统,土地分级单位自然要素比较(陈传康,,1993,),三级分级系统:,相(立地):综合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土地地段,是土地分级的最小单位。,限区(土地单元):相有规律地组合而成的中级土地分级单位。,地方(土地系统):限区有规律的组合而成的高级土地分级单位,从相(立地)、限区(土地单元)到地方(土地系统),其内部结构从简单到复杂,其内部一致性越来越弱,而差异性越来越明显。,三、土地分类系统与土地类型,个体单位和类型等级的关系,一般来说,借助于生物分类的方法,以种、属、科等作为土地类型的单位。如,在相一级基础上的土地类型划分,可以把性质相似的某些相归纳为相种,性质相近的相种归纳为相属,性质相近的相属归纳为相科。,同理,性质相近的限区可以归纳为限区种,性质相近的限区种可以归纳为限区属,性质相近的限区属可以归纳为限区科。按照同样的方法,可以将地方划分为地方种、地方属、地方科、地方目、地方纲、地方门。,据伊萨钦科,两列指标网格法,土地分类以后,可以用顺序法表示,即按照科、属、种的顺序直接列出各级分类单位,一般用拉丁数序,、,、,、,、,、,来表示科,用英文字母,a,、,b,、,c,、,d,、,e,、,表示属,用阿拉伯数字,1,、,2,、,3,、,表示种。最后按科、属、种依次组合为,a,1,、,b2,、,c3,、等来表示土地的分类级别及其关系。也可以用两列指标网格法表示。,据陈传康,土地分等与土地评估的依据,土地适宜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土地对某种经济利用的适宜程度。,多宜性,即同时适宜于农、林、牧等多种生产;,双宜性,即同时适宜于农、林、牧等之中的两种生产;,单宜性,即只适宜于农、林、牧等之中的一种生产;,不宜性,即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还不具备利用的价值。,土地限制性,是指某种或某些不利因素对土地适宜性和生产潜力的抑制程度。,土地经济效益,是衡量土地质量高低的主要依据之一,它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土地能够提供的有效收益。,土地生态效益,是指某种生产利用条件下土地生态系统的质量。,四、土地分等与土地评估,土地分等图式,土地等级是土地评价的最终结果,也是土地分等研究的核心部分。土地等级的数目应按评价区域的复杂程度和评价的目的要求确定。目前,通常采用的土地等级为八级制。从一等地到八等地,土地的适宜性及生产潜力依次减小,而限制性因素增加;等级相同的土地,其适宜性及生产潜力大致相同。,五、土地结构与土地利用,土地结构是指各种土地类型在某一区域内的组合方式、比例和彼此间的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土地结构包括各种土地类型的质与量的对比关系。,所谓质的对比关系是指土地的类型及其组合关系;,所谓量的对比关系是指各种土地类型所占的面积比例。,递变型组合(据陈传康),土地结构通常可以分为两大类:递变型结构和重复型结构。递变型结构,是指各种土地类型在空间上按一定的顺序依次排列,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定的序列。,重复型结构(据陈传康),重复型结构,如果土地类型在空间上不按一定顺序更替,而是呈相间排列或斑块状分布,这样的结构叫做重复型结构。如遭受冲沟切割的台地区,分布有浅凹地的草地区的土地结构,就类似于重复型结构。,六、中国的土地资源区划,第六节 综合自然区划,自然区划,是根据一定地域自然地理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划分或合并自然地域单位,并按这些地域单位彼此间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形式的地域等级系统的研究方法。,发生一致性原则;,形态类似性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的原则。,自然区划的原则,综合自然区划的方法,部门区划叠置法;,地理相关分析法;,主导标志法;,自上而下逐级划分法;,自下而上逐级合并法。,由双列系统获得单列系统及各单位之间相互关系示意图,自然地域受到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异因素的共同制约与影响。根据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确定的区划单位等级系统,分别称为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两者并列合称为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的双列等级系统。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从高到低的序列为:自然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自然次亚带。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从高到低的序列为: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亚地区,-,自然小区。,单列系统逐渐划分示意图,(据陈传康改绘),有些学者认为,地表自然区域间的差异和区域单位空间分布的规律性是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综合反映。因此主张在区划中采用,一种能综合反映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统一的区划等级系统,从高级到低级依次由带段,-,自然国,-,地带段,-,自然省,-,亚地带段,-,自然州,-,次区地带段,-,自然地理区(景观)等区划单位组成。,综合自然区划,14.6.4,中国自然区划,青藏高原高寒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三大区”,14.6.3,世界自然区划,极带,冷温带,暖温带,热带,青藏高原高山区,赤道带,“,五带,”,+,“,一区,”,世界自然区划,世界自然区划,中国三个大区的主要特征,(据席承藩,丘宝剑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