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按一下以編輯母片標題樣式,按一下以編輯母片,第二層,第三層,第四層,第五層,*,*,*,非游離輻射Non-ionizing Radiation,教化部平安衛生通識課程教材,1,大綱,前言,非游離輻射的定義,環境中非游離輻射的來源,環境中非游離輻射的暴露概況,非游離輻射的生物效應,非游離輻射的管制標準,避开過度暴露於非游離輻射的策略,結語,2,前言,輻射(radiation),傳遞或發射能量的一種方式,游離輻射(ionizing radiation),非游離輻射(non-ionizing radiation),游離輻射,若运用或防護不慎可能造成人體健康的不良效應,非游離輻射,仍無法全然知悉對生物體或人類的健康效應,3,非游離輻射的定義,多屬能量小於10電子伏特(eV)的電磁場,10電子伏特,頻率約為2.410,15,赫(Hz),波長則約為0.124微米(m),不足以使原子產生離子或自由基,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微波與射頻輻射,極低頻電磁場,靜電場,4,非游離輻射在電磁場譜上的位置,(資料來源 :/mcw.edu/gcrc/cop/powerlines-cancer-FAQ/toc.html#spectrum),5,非游離輻射之波長與頻率範圍,種類,波長,頻率,部份紫外線,200400 nm,7.510,5,1.510,6,GHz,可見光,400700 nm,410,5,7.510,5,GHz,紅外線,700 nm1 mm,300 GHz410,5,GHz,微波,1 mm1 m,300 MHz300 GHz,射頻輻射,1 m100 km,3 kHz300 MHz,極低頻電磁場,1,000 10,000 km,30300 Hz,nm10,9,公尺;mm10,3,公尺;km10,3,公尺;kHz10,3,赫;MHz10,6,赫;GHz10,9,赫,6,決定非游離輻射能量的因素,電磁場的能量凹凸由其頻率所決定,C=quantum speed=3 108 m/sec=f,E=radiant energy of quantum=h f,h=6.625x10-27 erg-sec(Planks constant),=波長(公尺),f=頻率(赫),頻率愈高,能量愈大,紫外線:非游離輻射中能量最高,射頻輻射與極低頻電磁場:能量較低,7,非游離輻射的生物及健康效應,熱,與人體組織接觸時被吸取而產生,局部高溫造成身體特定部位的傷害,如皮膚、眼睛,生物體暴露於非游離輻射的主要效應,8,各種游離輻射的環境來源,9,紫外線的環境來源,大氣層遭遇人類活動破壞,地球上某些地區的遠紫外線強度增加(右圖取自環保署網站資料),日常生活接觸多屬近紫外線,-遠紫外線(即波長295 nm以下的紫外線)多被大氣所吸取而無法到達地面,10,可見光的環境來源,多來自太陽光,波長介於400700 nm,不具危害性,但不適當的照明強度或對比則對眼球會造成傷害,雷射產品,利用激勵可見光輻射放射而再加以放大光而產生,多运用於精密加工作業,如飛機/汽車製造,精密儀器加工,材料表面硬化/處理等,11,紅外線的來源,環境來源,太陽光,職場來源,以從事紅外線進行烘乾作業及乾燥處理作業的人員暴露於過量紅外線的機會最高,加熱金屬零件、紡織品、紙張、皮革、肉製品、蔬菜等之脫水作業,其他,以氧化鋁、氧化鋯、二氧化鈦、三氧化釔等礦物質製成的精密陶瓷,經通電後亦可激發遠紅外線,12,環境中的紫外線、可見光、與紅外線多來自太陽光,資料來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監測及資訊處(:/epa.gov.tw),13,微波與射頻輻射的環境來源,微波與射頻輻射,3kHz-300GHz,隨處可遇,大多是人為產生,工業科學醫療(Industrial-Scientific-Medical,ISM)頻率電磁場,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將13.56,27.12,40.68,915,2,450,5,800及22,125 MHz指定供应工業、科學探讨、與醫學方面的用途,14,行動電話基地台與電腦終端機產生的非游離輻射均屬於射頻輻射,15,極低頻(頻率介於30300Hz)電磁場的環境來源,來源為現代電力系統(主要為50/60 Hz),室內來源為家電設備以及配電系統(如牆壁內的配電線),戶外來源為住家旁边的電力設施,如變電所、高壓輸電線、配電線等,高暴露族群,電焊工人、變電所工作者、影片放映技師、影印工作者、裁縫師等職業,16,家電或辦公室設備為室內極低頻電磁場的主要來源,17,變電所與輸配電線為室外極低頻電磁場的主要來源,18,電焊工人、電力工作者是極低頻電磁場的職場暴露者,19,環境中各種非游離輻射暴露概況,20,紫外線與紅外線的暴露概況,紫外線指數超過7,即紫外線過量,20分鐘即可曬傷,台灣在夏天(59月),紫外線指數超過7的日數,北部有四成,中部約六成,南部約八成,21,我國行政院環保署所公佈之紫外線指數預測圖,22,個人通訊射頻輻射的暴露強度,頻率介於860900 MHz以及18002200 MHz,多屬人為產生,行動電話基地台,功率1600 W ERP,架設於距離地面40至83公尺,最大的射頻輻射功率密度,出現在距地面2080公尺的塔架旁边,約為0.002毫瓦特/平方公分(mW/cm2),23,個人通訊射頻輻射的暴露強度,最常發生之射頻輻射功率密度,0.0001至0.005 mW/cm,2,之間,行動電話所產生之功率密度,0.010.03 mW/cm,2,之間,遠低於射頻輻射能產生熱效應的最低強度(即10 mW/cm,2,),24,英國國家輻射防護局(NRPB)公佈之家電設備極低頻磁場值,家電種類,極低頻磁場分佈範圍(單位mG),3公分,100公分,電視,25-500,0.1-1.5,微波爐,750-2,000,2.5-6.0,吹風機,60-20,000,0.1-3.0,電冰箱,5-17,0.1,電鬍刀,150-15,000,0.1-3.0,洗衣機,8-500,0.1-1.5,吸塵器,2,000-8,000,1.3-20,檯燈,400-4,000,0.2-2.5,25,戶外輸配電線與其它電力設備所產生的電磁場暴露,42所學校校區上空有高壓(69/161/345 kV)輸電線跨越(台電,1989),23所為國中小學或无趣園,磁場強度最大值介於2.5170 mG之間,26,1996年美國加州公立小學校園極低頻磁場量測資料,5403,個測量點,其中,3193,個為教室,-79.9%,的校園屋外環境磁場強度高於,1,mG,,,高於,2 mG,者有,6.9%,,高於,4 mG,者則僅有,1.5%,-,教室內的測量點,高於,1,、,2,、,3,、或,4 mG,者各有,83.1%,、,5.7%,、,2.1%,、與,1.2%,27,非游離輻射的生物效應,28,紫外線的生物效應,320400 nm(近紫外線),對皮膚的穿透力最大,可達真皮層,皮膚曬黑,損傷彈性纖維,皮膚老化,誘發皮膚癌,角膜炎、白內障、以及眼球水晶體之眩光,280315 nm,只達表皮,但會讓皮膚紅腫、脫皮、曬黑,是曬傷的罪魁禍首,角膜炎、結膜炎、白內障、皮膚紅斑、皮膚癌等,29,可見光的生物效應,炫光,使眼睛產生不適感,是可見光最常見的影響,當光線足够時,甚至可能造成眼球的傷害,可見光較少會傷害到皮膚,30,紅外線的生物效應,皮膚會產生熱的感覺,5000 nm以上完全由皮膚的表層所吸取,7501500 nm造成皮膚的燒傷以及眼球的傷害。,多屬於熱的生理危害(與紫外線相同),31,微波與射頻輻射的健康效應,熱效應,皮膚紅腫、白內障、以及男性不孕等熱,非熱效應,癌症與生殖危害等,32,個人通訊射頻輻射之非熱效應探讨,環境中由行動電話或基地台所產生之射頻輻射,強度均遠低於射頻輻射能產生熱效應的最低強度(即10 mW/cm2)。,美國國家標準局之最高暴露建議值,約1.2 mW/cm2,距天線5公尺內或職業族群(但仍低於10 mW/cm2),日常运用行動電話或居住於基地台旁边,並不會有马上的熱生理危害現象,但有可能會干擾心律調節器或其他植入式醫療設備儀器,33,個人通訊射頻輻射之非熱效應探讨(續),流行病學探讨至目前為止無一样性的發現,也缺乏合理的致病機轉解釋,未發現行動電話运用者之全死因死亡率與一般民有所差異,零星流行病學探讨指出暴露於行動電話電磁場會增加罹患腦瘤的危險性,34,極低頻電磁場非熱效應之探讨,現代電力系統與設備所產生,高壓電線極低頻電磁場與小兒癌症之死亡有關,1979年Wertheimer 和 Leeper 發表之流行病學探讨,居家及職業場所暴露於極低頻電磁場與人體健康效應之探讨,極低頻電磁場所可能產生的生物效應在過去二十多年間亦為一熱門的科學辯論話題,35,高壓電線產生的極低頻電磁場是否會產生健康危害始终困擾著許多人,圖片資料來源:,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ESTABLISHING A DIALOGUE,ON RISKS FROM ELECTROMAGNETIC FIELDS,WHO,GENEVA,SWITZERLAND,2002,36,被懷疑與極低頻電磁場有關之疾病,流行病學多針對磁場之生物效應進行探討,極低頻電場易受建築物或樹木屏蔽,磁場則幾乎不受屏蔽,許多探讨指出居家或職場極低頻磁場暴露與癌症的有關(包括白血病/腦瘤/乳癌),部分探讨探討異常生殖或神經行為改變(包括睡眠障礙/沮喪/自殺/神經退化性疾病等),37,有關極低頻磁場生物效應之流行病學證據,長時間暴露(職業或居家)可能與白血病(特別是15歲以下的小兒白血病)的發生有關,長時間暴露與流產、先天畸形等異常懷孕結果,及與異常神經行為改變(例如,失眠、頭疼、甚至是自殺等)的相關性較低(或不明顯),38,流行病學探讨數據僅能供应有關極低頻磁場生物效應之部分證據,目前動物或細胞的探讨結果並無法完全支持流行病學有關極低頻磁場探讨的發現,圖片資料來源:,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ESTABLISHING A DIALOGUE,ON RISKS FROM ELECTROMAGNETIC FIELDS,WHO,GENEVA,SWITZERLAND,2002,39,頻率300 GHz以下非游離輻射的管制建議值,40,台灣對於頻率300 GHz以下非游離輻射的管制現況,1994年12月環保署公布實施之環境影響評估法,輸電線路工程,其345kV輸電線路鋪設100公里以上者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2001年1月環保署訂定非游離輻射的管制建議值,對於環境中極低頻磁場暴露的建議值為833mG,行動電話基地台GSM 900與GSM 1800電磁場的平安值規範上限分別為每平方公分0.45與0.90毫瓦,41,我國環保署有關非游離輻射的建議暴露值(與ICNIRP-1988平安標準同),Frequency range,E-field strength,(V m,-1,),H-field strength,(A m,-1,),B-field,(T),Equivalent plane wave power density,S,eq,(W m,-2,),Up to 1 Hz,3.2 10,4,4 10,4,1-8 Hz,10,000,3.2 10,4,/,f,2,4 10,4,/,f,2,8-25 Hz,10,000,4,000 10,4,/,f,2,5,000/,f,0.025-0.8 kHz,250/,f,4/,f,5/,f,0.8-3 kHz,250/,f,5,6.25,3-150 kHz,87,5,6.25,0.15-1 MHz,87,0.73/,f,0.92/,f,1-10 MHz,87/,f,1/2,0.73/,f,0.92/,f,10-400 MHz,28,0.073,0.092,2,400-2000,MHz,1.375,1/2,0.0037,f,1/2,0.0046,f,1/2,f,/200,2-300 GHz,0.1,0.16,0.20,10,f,:freque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