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研究,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内涵和要求。,2,、把握当前生态环境面临的重大问题和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基本要求。,3,、认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任务。,4,、了解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主张。,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生态环境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重大问题。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基本内容和目标要求。,1,、生态与生态文明,生态是指生物之间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存在状态。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社会和自然状态。,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形成的认识成果,也是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强调先进的工业文明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们在享有现代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又能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成果。,中共,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来,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把生态文明作为一项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重要战略任务加以明确。此后,生态文明建设逐步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一是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而且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而且要实现生态良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环境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GO ON,二是关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统筹好促进经济发展与保护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三是关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经济社会发展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既要考虑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子孙后代的发展需要;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自然规律;既要讲究经济社会效益,又要讲究生态环境效益,坚决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GO ON,四是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想。,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决禁止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坚决摈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做法。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五是关于走文明发展道路的思想。,要把推进生产发展、实现生活富裕、保持生态良好有机统一起来,坚持以生产发展为基础,以生活富裕为目的,以生态良好为条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意义,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持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意义:,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克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矛盾,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有利于在保护自然与生态的基础上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GO ON,建设生态文明,就要把文明发展的理念贯彻到生产、生活、生态各个领域,依靠科技进步,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新路子;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增强节约能源资源的能力;倡导科学合理的消费理念和低碳生活方式,逐步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资源节约型消费模式;综合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形成节约资源能源的体制机制;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保护环境的力度,逐步改善生态环境;等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也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必然要求。,1,、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制约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人口众多,又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尽管从总量上看中国是世界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按人均水平又是一个资源十分稀奇的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着巨大的资源压力。同时,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生态环境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各方面积累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历史的和现实的因素综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国资源环境的基本国情。,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各种资源环境问题在当代中国集中出现,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有,:,GO ON,耕地总量和人均占有量不断减少,部分重要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不足,石油、铁矿石等进口量和对外依存度迅速提高;粗放利用和破坏浪费土地、矿产资源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环境突发事故增多,环境隐患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饮水安全问题突出,相当一部分城市水资源污染严重;环境噪声扰民问题突出,核与辐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一些与环境污染相关疾病的死亡率或患病率持续上升;等等。,这些问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民的身心健康。,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基本国策,人口问题是中国的基本问题,人口多是中国的基本国情。经过长期努力,中国在控制人口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人口数量众多这一特点并没有改变;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虽然不高,但由于人口基数庞大,每年新增的绝对人数仍然庞大,人口整体素质还不高,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了很大的压力;人口的地域分布不平衡、人口的年龄结构不平衡、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等问题日益凸显。协调好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关系,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是贯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基本国策的要求。,GO ON,解决好人口问题的基本思路,,一是控制人口数量,。中国有,13,亿多人口,由于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规律的原因,控制人口数量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人口众多构成了对资源环境的巨大威胁,成为影响人均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二是提高人口质量,。中国是人口大国,但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国。提高人口质量,关键在于发展各类教育,把发展教育作为基本着力点,在普遍实施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现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三是推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改善出生人口素质,坚持男女平等,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偏高趋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等。,3,、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资源环境与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问题直接相关联,资源的使用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环境的保护是否能够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都关系都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就要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学会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更加科学地利用自然为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发展不能只顾眼前的经济增长速度,或者只顾局部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当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必须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实现经济发展指导思想上的根本性转变。,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基本要求,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坚持什么样的发展理念、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将决定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没有发展,就不可能摆脱贫困、实现温饱、迈向小康,但发展代价过于沉重又势必导致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根据中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作出的正确选择。,1,、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特征的社会体系。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供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来说,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途径,一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决禁止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坚决摒弃先破坏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做法,实行最严厉的环境保护措施。,二是推动节能减排,。通过加大节能环保投入,发展环保产业,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努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重点抓好污染防治、城乡饮用水源安全保障、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促进生态修复。,三是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GO ON,四是加强宣传教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共同参与和大力支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增强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倡从我做起,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每个家庭和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五是完善体制机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不仅要解决发展观念的认识问题,还必须在实践中形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通过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在宏观规划、制定政策、经费投入上体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明确导向,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四、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主张,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越来越成为国际经济政治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上,,发达国家欠下了许多的历史债务,发展中国家也遇到了严峻的现实挑战,。,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物质生产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以高投入、高耗能、高消费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对地球资源的索取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对生态环境和全球气候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无不走过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发展道路。随着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和认识日益深刻,加强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