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育种学第四章茶树系统选种

上传人:e****s 文档编号:252836972 上传时间:2024-11-20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茶树育种学第四章茶树系统选种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茶树育种学第四章茶树系统选种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茶树育种学第四章茶树系统选种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三章,茶树系统选种,概念 根本理论 方法重点介绍早期鉴定方法,第一节 系统选种的意义,一、系统选种的概念,系统选种就是从茶树群体中,选择符合育种目标的类型,经过比较、鉴定和繁殖,培育出新品种的方法。,在选拔优良类型或单株时,要区分遗传变异与非遗传变异,选择非遗传变异是无效的因此,从无性系品种系内选择时,要注意鉴别是否是环境因素造成的非遗传变异,二、系统选种的优点,1.适合茶树育种特点,有利于降低育种本钱,快出成果。,茶树是典型的虫媒花,在自然条件下,茶树是一个随机交配的群体。既有自交,也有异交,而异交占主导地位。所以茶树的遗传组成极其复杂。,此外,茶树生育年龄长,采用杂交方式培育有性品种花时间长,并且茶树无性繁殖短穗扦插的繁殖系数较大,本钱较低。此外,系统选种是优中选优,比较可靠,所有这些都决定了系统选种是最适合茶树育种的方法之一。它不仅本钱低,而且见效快,对于一个单株,56年可繁育苗木5万株,以后呈几何级数显著增加,十年内可推广到100万亩以上。,2.优中选优,方法简便。有利于开展群众性育种活动,多出良种,加快良种化进程。比方八仙茶、政和大白茶、福鼎大毫等。,3.连续选优,品种不断改进提高。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新品种也会出现变异,为进一步育种提供选择的材料,这样,连续选优,使品种不断改进提高。,第二节:选择与选择育种,一、选择的实质与作用根底,第一、由于茶树的遗传组成极其复杂,个体之间差异明显,这种差异为系统选种提供了可能性。而且这些个体之间的差异是永远存在的。因为茶树是一个以异交为主导地位的随机交配群体,能不断产生变异,至于在个体杂合、群体同质的无性品种中,基因突变也能导致变异,这种变异使得个体之间的差异永远存在。,第二、对于有性茶树个体之间的某些差异是由遗传组成的差异所决定的,不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因此能在茶树的有性或无性后代表现出来。,第三、茶树易于无性繁殖,而且繁殖系数比较大,因此,有性个体之间的差异,或者说某个个体的特点,很容易用无性繁殖的方式固定下来。,综上所述,茶树以异交为主导地位的随机交配方式不断产生变异,变异的结果茶树个体之间产生遗传差异。这种差异为系统选种提供可能性,或者说系统选 种正是利用了茶树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而茶树无性繁殖特点又有利于提高系统选种的效率。,二、影响选择效果的因素,1、增加群体的形状变异幅度。形状在群体的变异幅度越大,选择潜力越大。所以不宜在无性系品种中选择。,2、提高形状的遗传力。应采用正确的实验设计,控制环境,降低环境饰变对结果的影响。,3、降低入选率,提高选择标准,增大选择强度。,第三节:选择的类别,一、一次选择和屡次选择。,一次选择是对育种材料进行一次性选择,其作用仅限于对现有变异类型的筛选。屡次选择那么是对育种材料进行屡次筛选,起到定向积累变异的作用。,二、单株选择、集团选择和混合选择,1、单株选择法 是从原始群体中选择优良单株,分别编号,分别繁殖,各单株单独种植成一小区,根据各株系表现进行鉴定的选择方法。,2、集团选择法是根据不同形状如发芽期、叶型等从群体中选择出单株,把形状相似的单株归并到一起形成假设干集团,不同集团分别采种或无性繁殖,分别种植于小区内,以便集团间及与对照品种进行比较实验,选出优良集团。,3、混合选择法是从原始混杂撒群体中按育种目标选择出假设干优良单株,混合繁殖,种植在同一块圃地,与同龄对照种及原始群体即未经选择的群体品种进行比较鉴定的选择方法。,三种方法比较,混合选择法最快,单株选择法最慢,但单株选择法效果最好,所以目前用该法最多。,三、独立淘汰选择和形状加权选择,独立淘汰选择法是对所选择的各个形状都规定一个最低标准,供选个体只要其中的一个形状不够标准,不管其他形状如何优良也不入选。,形状加权选择法是对选择的形状按其不同的重要性和遗传力等因素给予适当的加权评分指数,然后根据全部形状的加权总分决定取舍。,茶树育种目前采用独立淘汰选择法较少,而采用形状加权选择法比较多采用形状加权选择法关键是如何确定各个形状的权重,这处决于育种目标和经验然后按公式记算出各个材料的选择指数例表3-2选择指数公式见P90。,第四节:茶树经济性状的鉴别,一、性状鉴别的方法,、直接鉴定法:根据目标性状的直接表现进行鉴定。,、间接鉴定法:根据与目标性状有高度相关的形状的表现来评定该目标性状。,、自然鉴定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育种材料或品种进行的鉴定。,、诱发鉴定法:人为诱发条件下对育种材料或品种进行的鉴定。,本地鉴定法:把育种材料或品种在当地自然条件下种植,对材料的性状进行鉴定。,、异地鉴定法:把育种材料或品种置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差异的异地进行的鉴定。,、田间鉴定法:对需要在生产条件下才能表现的形状、那么应在有一定代表性的地块上进行鉴定。,、实验室鉴定法:在实验室借助专门的仪器设备对性状进行测定。,二、早期鉴定的意义:,1.早期鉴定的概念:,早期鉴定是指在对原始群体进行系统选种或对杂种实生苗进行选择时,根据茶树苗期或幼年期某些性状进行测定分析,以此来推测茶树成年后在产量、品质、抗逆性等方面的可能表现的过程。,2.早期鉴定的意义,茶树品种的鉴定分直接鉴定和间接鉴定两种方法。前者是指通过一些相关性状的鉴定来推测品种的经济性状的鉴定。后者是指通过一些相关性状的鉴定来推测品种的经济性状的优劣。,茶树早期鉴定属于间接鉴定的一种。由于茶树是一个随机交配的群体,遗传组成极其复杂,对茶树遗传研究工作又比较薄弱,因而茶树育种存在相当大的盲目性和局限性。再加上茶树生长周期长,因而育种的周期也长。正是由于盲目性和周期长,使茶树育种工作量大,本钱高,通过早期鉴定,能减少盲目性和缩短育种周期,因此能降低育种本钱,提高育种工作效率。,三、茶树产量性状的鉴别,构成茶树的产量因子,可归纳为多、重、早、快、长五个字。,1.多。指树冠面可供采摘的芽头多。这主要是采面上新梢密度问题,因此,有时也用“密字来代表“多。,2.重。指单位芽数重量。如百芽重。,3.早。指茶树春天萌发期早。,4.快。指新梢生长速度快,可供采摘的轮次多。,5.长。指茶树年生长周期长。,上述五个因子构成了茶树主要的产量性状。其中多与产量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快。而且这五个因子之间既互相促进,双互相制约。表现出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早与长、快与多;也表现出相互消长的关系,如多和重。因此,在考虑产量形状时应统筹考虑,兼顾各因子的平衡性。比方说多和重方面,通常选择发芽密度大的中芽型。,除了上述五个产量因子外,茶树其它性状也与茶叶产量有状见课本P表。,茶树产量早期鉴定方法,相关性状观察法扦插发根测定法定型修剪称重法,1.相关性状观察法:就是对入选单株进行产量相关性状的观察和测量。比方萌发期、百芽重、开花结实率、萌发芽密度、分株角度、叶夹角等。,2.扦插发根测定法:就是通过测定在短穗扦插过程中,对发根时间及根冠比测定来预测该品系成年期产量。,3.定型修剪称重法:在安排品系比较试验中,通过在对幼年期茶树的定型修剪过程中修剪下来的枝条进行称重来测定其生长速度。定剪枝叶重与产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42,四、品质性状优劣的鉴别,茶叶品质除受加工工艺影响外,还与茶鲜叶品质采摘标准和品种关系密切。,构成茶鲜叶质量因子,1.芽叶形状,芽色:色淡宜制红茶,色浓宜制绿茶,黄绿色宜制乌龙茶、紫色制红、绿均差。,芽大小:芽小宜制条茶碧螺春、珍眉,芽大宜制毛尖、银针君山银针、白牡丹,中芽宜制扁茶。,茸毛:茸毛多宜制银针、毛峰、毛尖,茸毛少宜制扁茶。,持嫩性柔软度:对外形、色泽有利。叶片柔软度大的适制乌龙茶。,2.叶色、叶形,一般而言,大叶种适制红茶,中、小叶种适制绿茶。长形叶宜制眉茶,圆形叶宜制珠茶。叶厚宜制绿茶,叶薄适制红茶。此外,中叶较厚无茸毛少芽毛的适制乌龙茶。,3.生化成分,茶多酚,A、茶多酚与红茶品质相对系数达极显著水平r=0.4572。两者呈直线方程,BQ红茶品质78.0774+0.2667ph。茶多酚在35以下时,随着含量增加,品质上升较快,此后上升速度明显变慢。GC和ECC与品质达显著水平正相关。,B、茶多酚与绿茶品质呈负相关r=-0.602。两者呈二次曲线方程,GQ2。以该方程推断茶多酚的品质逆转阈值仅为7.08,几乎所有茶树的茶多酚含量都超过7.08。因此,应该说茶多酚含量与绿茶的品质是负效应。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如果将ph转换成对水浸出物的相对量即ph/we100,得出一条二次曲线,即:GQ=80.23+0.3058(ph/we)-0.0037(ph/we)2。以此曲线推断出(ph/we的品质逆转阈值是4060,超过这个范围品质便显著下降。假设以we为40计,ph在1624时,GQ最正确。因此茶多酚对绿茶的品质的影响还受到水浸出物的含量制约。,氨基酸,A、氨基酸A与BQ呈负相关r=-0.5891。两者之间呈二次曲线关系,即:BG73.84+15.41384.9612A2,假设当A1.25时,随A增加BQ上升,当A2.0时,BQ随A上升而下降。,B、A与GQ呈极显著正相关r=0.5095,P=0。二者呈直线曲线关系,即GQ79.94+2.3652A。,酚氨比P/A,A、酚氨比与红茶品质之间呈二次曲线关系,即:BQ78.65960.4919P/A-0.0089P/A2。P/A在2035之间BQ最好,在1020之间尚可。因此可把P/A在2035作为红茶品种选择指标。1020作为红绿茶兼用品种选择指标。,B、酚氨比与绿茶品质呈直线关系,即:GQ87.880.2107ph/AP=0,说明P/A愈低,GQ愈好,当然这种“低是建立在ph和A都较高的根底上的。,C、一般来说,P/A小于适制绿茶,在之间红绿茶兼制,大于适制红茶。表,咖啡碱,A.咖啡碱与红茶品质之间是正相关r=0.65。二者是渐近曲线关系,即:-1;cf在4.5以下时,随cf增加,BQ增加较快,以后便减慢。,B.咖啡碱与绿茶品质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二者之间呈二次曲线,即:GQ2。品质逆转阈值为3.84.5。在此之前,cf与ph、A等的络合物起主导作用,因而随cf增加,GQ上升,但超过逆转阈值后,cf增加,而非络合态的cf也逐渐增加。导致苦味显露,GQ下降。,水浸出物,A、水浸出物we与红茶质量极显著正相关r=0.543。二者呈直线曲线,即BQ67.1204+0.4196we,we愈高,BQ也愈高。,B、we与GQ呈负相关r=-0.3409。二者之间呈二次曲线关系,即2;由于we增加,ph也随之增加,当ph在we中的比重超过一定限度后,GQ下降。因此,当we增加到一定量时,由于ph比重超过阈值,从而导致绿茶品质下降,因此,we与GQ之间的关系还受到ph的制约。,复原糖,A、复原糖与红茶品质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B、复原糖与绿茶品质之间呈负相关r=-0.4291。二者呈直线曲线关系,即:GQ。这可能是由于S与A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r=-0.5521*)的缘故。,4.发酵性,茶叶的发酵性反映了茶叶中茶多酚含量的上下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上下。发酵性与茶叶品质关系密切,影响到成茶的色、香、味、形诸方面。一般而言,发酵性好的茶树制红茶品质较优,而发酵性差的茶树制绿茶品质较优,茶叶品质早期鉴定方法,相关性状观察法生化成分分析法发酵鉴别法小样制茶法,1.相关性状观察法:就是通过观察、测量入选单株的一些与品质相关的性状,如芽色、芽形、叶色、叶形等,来推测入选单株的制茶品质。,2.生化成分分析法:就是通过对入选单株进行与品质相关的生化成分分析,如茶多酚含量分析、氨基酸含量分析,同时进行发酵性试验来推测入选单株的适制性及制茶品质。,3.小样制茶法:就是通过一些特制的小型加工机具来加工茶叶,并对其进行审评,以此来鉴定品系的制茶品质。,五、抗逆性强弱的鉴定,随着无公害茶叶和有机茶生产的开展,抗性育种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构成茶树抗逆性的因子,1.抗寒性。茶树原产于我国的西南地区,是典型的亚热带植物。因此,茶树在引种推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