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社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金盛华,第九章 价值取向,社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金盛华第九章,本 章 要 点,*价值取向的界定,*价值观理论,*价值取向的关联心理变量,*价值观的测量,*价值取向的本土化研究,*中国民众价值取向状况,本 章 要 点*价值取向的界定,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第二节 中国民众价值取向状况,第三节 中国企业家价值取向,第九章 价值取向,第九章 价值取向,第一节,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一、价值取向的界定,二、价值观理论及测量,三、价值取向与主要关联心理变量的关系,四、价值取向的本土化研究,五、价值取向的最新研究进展,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第一节,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一、价值取向的界定,(一)价值,主体说:外界事物有无价值的评判主要在于主体的感受和体会;,客体说:价值是客观事物本身就有的一种属性,不会以评判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关系说:事物有无价值取决于客体的属性和主体的需求之间是否具有一致性和适宜性。,心理学研究中的价值强调主体的重要性,也强调事物的本质属性,还充分考虑到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动态变化过程)。,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一、价值取向的界定,第一节,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二)价值观,克拉克洪(,Kluckhohn,1951,)把价值观界定为一种外显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它影响人们可能会选择什么行为方式、手段和结果来过日子。,罗克奇(,Rokeach,1973,)则认为价值观是指一般的信念,它具有动机功能而且不仅是评价性的,还是规范性的和禁止性的,是行动和态度的指导,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现象。,施瓦茨(,Schwartz,1998,)认为价值观是合乎需要的超越情境的目标,在个人的生活中或其它社会存在中起着指导原则的作用。,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二)价值观,第一节,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三)价值取向,人们对特定事物所采取的价值观。它是和具体事物、情境相关联的,是人们在特点对象之上所进行的价值选择(金盛华,,1995,)。,价值观,vs,价值取向,价值观强调的是“观”认知层面,注重人们判断事物价值的视角,具有系统性和静态性等特点;,价值取向的指向性更为明确,与更为具体的行动选择相关联,是个人价值观的体现。,很多研究情境中,价值观可以和价值取向互换,不过价值取向的说法更强调了主体与客体的关联性和主体对客体的选择性。,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三)价值取向,第一节,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二、价值观理论及测量,(一)奥尔波特的六维分类,理论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审美的、宗教(,人的类型,,,Spranger,1928,),价值观研究量表(,Allport,1960,Vernon,,,1960,),经济型的人务实,对有用的东西感兴趣;,理论型的人以发现真理为主要追求;,审美型的人以美的原则评价事物;,社会型的人追求权力、影响和声望;,宗教型的人信神或寻求天人合一等;,政治型的人重视权力、地位和影响力,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二、价值观理论及测量,第一节,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二)罗克奇的工具性、终极性价值观理论,终极性价值观(,terminal values,):欲达到的最终存在状态或目标,如和平的世界、舒适的生活等;,工具性价值观,(instrumental values),:为达成上述目标所采用的行为方式或手段,如负责任的和自我控制的等。,价值观调查表(,M.Rokeach,1973,):由,36,项价值观信念构成的,分别测量这两类价值观(两类各,18,项)。,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二)罗克奇的工具性,第一节,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三)莫里斯的生活方式理论,“价值”一词包含实际价值(,operative value,)、想象价值(,conceived value,)、客体价值(,object value,)三种涵义。,价值观是一种对理想生活方式目标的憧憬,价值观不同,生活方式也会有所不同。,生活方式问卷(,ways to live questionaire,1956,),13,种生活方式(想象价值,即理想价值观)。该量表不同于传统的价值观测量工具,它的基本假设前提就是价值观不同的人,生活方式也不同。这种假设前提把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同,虽然比较极端,但是据此可以把抽象的东西用具体的行为阐述出来,可以完成形而上向形而下的转换。,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三)莫里斯的生活方,第一节,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四)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理论,豪福斯塔德,(Hofstede,1980),:个人主义是指在团体、组织中情感相对独立;而集体主义的“我们感”很突出,在组织中重视成员资格,对组织有情感依赖,强调忠于本集体的那些价值观。,Hui,和,Triandis(1986),:集体主义是有关人际间感情、理想、信仰、观念和行为间的一种综合体。,特里安迪斯(,Triandis,,,1989,):个人主义的核心含义是优先考虑个人目标而非小组的目标,强调服务于个人的价值观、个人爱好、与众不同、独立;集体主义的核心含义是优先考虑小组的目标而非个人的目标,强调服务于小组的价值观,为了保护小组的完整、成员的独立及和谐的关系可以把个人的目标放在次要的地位。,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四)个人主义集,第一节,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五)施瓦茨的价值观理论,施瓦茨设想人类存在着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的价值观的心理结构。施瓦茨价值观量表(,Schwartz Value Survey,,简称,SVS,),57,项价值观,用以代表,10,个普遍的价值观动机类型:,(,1,)权力(,Power,):社会地位和特权,控制或统治他人和资源;,(,2,)成就,(Achievement),:根据社会标准通过能证明个人成功的竞争;,(,3,)享乐主义,(Hedonism),:追求生理上的满足及愉悦;,(,4,)刺激,(Stimulation),:兴奋、新奇和生活中的挑战;,(,5,)自我导向,(Self-Direction),:独立的思想和行为,选择、创造、探索;,(,6,)世界主义,(Universalism),:理解、欣赏、容忍和保护所有人和未来的福利;,(,7,)仁慈,(Benevolence),:保护和提高那些个人交往较多的人们的福利;,(,8,)传统,(Tradition),:尊敬、接受传统文化和宗教要求的习惯和思想;,(,9,)遵从,(Conformity),:抑制引起他人不安或伤害他人及违背社会期望与规范的行为、倾向和冲动;,(,10,)安全,(Security),:社会交往和个人的稳定、安全、和谐。,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五)施瓦茨的价值观,第一节,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三、价值取向与主要关联心理变量的关系,(一)价值取向与态度,价值观比态度更广泛、更抽象。,态度是情境性的;,价值观是超越情境的。,态度与具体行为的距离更近,对行为的预测作用更为明显,而价值观没有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价值观,态度,行动,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三、价值取向与主要关联心,第一节,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二)价值取向与需要系统,1.,需要和动机,2.,情绪和情感,3.,兴趣和爱好,价值观,需要,需要是价值观产生的基础和判断尺度,(是否有价值,在于其满足人的需要的程度),对需要进行调控,需要是激发人行动的基本动因,需要层次较低,而价值观的层次较高,价值观对需要有规范或定向作用,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二)价值取向与需要,第一节,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三)价值取向与行为,1,行为是价值取向的表现;,2,价值取向引导行为;,3,行为可能诱导价值取向的改变,价值观,行为,(重大行为),重大行为之前,个体有价值判断的过程(有意识,直接),习惯行为:头脑中的图式起作用,也受到价值观影响(无意识,间接)。,可能,诱导价值观的改变,解释、预测、导向,行为的改变会导致价值观的改变(哪怕是表面的,暂时的妥协),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三)价值取向与行为价值观行,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四、价值取向的本土化研究,(一)国内价值取向研究的阶段,第一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此阶段最典型的特征是对国外价值观研究概念、理论和方法的全面介绍、移植和验证阶段。,第二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研究的主要思路是对价值观研究的“中国化”或“本土化”。这一时期中的价值观研究仍然基本遵循实证研究的思路,但是在研究理论构建、概念提出及其解释方面却显示出浓重的本土化特色。,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四、价值取向的本土化研究,第一节,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二)中国传统文化定向的价值取向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定向的价值取向研究,杨中芳(,1994,)认为,文化价值观是一个文化中的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被教导的一套价值,大体上,这一套价值是共存于文化成员之中的。,施瓦茨(,1994,)也认为在一个社会成员有意无意的价值社会化(,value socialization,)中会表露出某种共同性,而这种“共同性”就是所谓的文化价值观。,跨文化,本土,从中国人,共同,的,,独特,的心理、行为出发,不同文化下的行为比较,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二)中国传统文化定,第一节,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1,、以“己”为中心的价值观,费孝通先生于,1947,年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他认为中国人是以“己”为中心,就像把一粒石子投入水中水面出现的波纹一样,最中心的是自己,然后“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一般人,重要他人,自我,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 1、以“己”为中心,第一节,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2.,以社会、关系、情境为中心的价值观,杨国枢(,1992,)曾把人类社会比作一个生活圈,认为在这个生活圈中人们有两种不同的主要运作方式,一为个我取向(,individual orientation,),这种取向是以自主性为重,强调的是个体如何经由支配、控制、改变及利用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以满足自我的欲望、兴趣及情绪。一为社会取向(,social orientation,),这种取向是以融合性为重,强调的是个体如何经由顺服、配合及融入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以与环境建立及保持和谐关系,甚至化入环境而为一。,中国人是比较典型的社会取向。这种取向具体表现为家族取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和他人取向四个次级取向。,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2.以社会、关系、,第一节,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3.,富贵与道德追求,文崇一(,1993,)提出了“富贵与道德”的二分模式,并认为,中国人的价值观始终在正面的“富贵与道德相容”与负面的“富贵与道德冲突”之间徘徊。,根据中国人在富贵,道德两个维度上的不同组合将中国人的价值观分成以下几类:富贵与道德相容:富贵而道德;道德而富贵。贫贱与道德相容:贫贱而道德;道德而贫贱。富贵与道德相斥:富贵而不(轻)道德;不(轻)道德而富贵。贫贱与道德相斥:贫贱而不(轻)道德;不(轻)道德而贫贱。,第一节 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3.富贵与道德追求,第一节,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问题,4.,人情与面子,黄光国(,1983,)在其所著,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提出了他的人情与面子模式。资源支配者的心理历程可能存在三种不同的关系以及相应的做事法则和决策策略。,工具性关系对应公平法则,其决策策略是客观决策;,情感性关系对应需求法则,其决策策略是亲情困境;,混合性关系对应人情法则,其决策策略是人情困境。,西方人的社会是一种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