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知识结构图,知识结构图,简单机械知识结构图课件,简单机械知识结构图课件,易错盘点,易错点一:对杠杆五要素的认识,易错现象:,1,画杠杆的示意图时,找不准支点、不会作力臂。,2,对杠杆的分类判断不准确。,易错盘点,【例,1,】如图所示的装置可以看作一个杠杆,请在图中找出它的支点,并画出这个杠杆的五要素。,【例1】如图所示的装置可以看作一个杠杆,请在图中找出它的支点,【错解】,【错因分析】在作图题中,,画杠杆的示意图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同学们往往找不准支点、不能正确确定力的方向。其实,只要认真分析,这些量是能准确找到的。整个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就是支点;各个力一定要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把这两点弄清楚是画对杠杆示意图的关键。,【错解】【错因分析】在作图题中,画杠杆的示意图是一个重要的考,举一反三,1,如图所示,轻质杠杆可绕,O,点转动,杠杆上吊一重物,在力,F,的作用下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l,为,F,的力臂,请作出力,F,的示意图。,举一反三,B,【例,2】,从杠杆分类的角度分析,下列杠杆中哪一个与其他三个不属于同一类,(,),B【例2】从杠杆分类的角度分析,下列杠杆中哪一个与其他三个不,【错解】,D,【错因分析】四个杠杆中只有作用于面包夹的力在杠杆中间,误选,D,。杠杆是省力还是费力,有两种方法判断:比较力臂、比较距离。筷子、镊子、面包夹都省了距离,都是费力杠杆,只有核桃夹子是省力杠杆。,【错解】D,D,举一反三,2,以下杠杆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D举一反三,易错点二:滑轮组省力费距离的规律,易错现象:,1,滑轮组中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有时判断错误。,2,省力与费距离的倍数关系有时弄反。,3,在确定绳子自由端的拉力时,忽略动滑轮的重力。,易错点二:滑轮组省力费距离的规律,D,【例,3,】如图所示是由相同的滑轮组装的滑轮组,甲、乙两人分别用两装置在相等时间内将质量相等的重物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绳子自由端所受的拉力分别是,F,甲,、,F,乙,,若不计绳重和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中有,3,段绳子承担物重,B,乙有,3,段绳子承担物体重力,C,甲的拉力是乙的拉力的,3,倍,D,乙拉绳子的速度大小是甲,拉绳子速度大小的,2,倍,D【例3】如图所示是由相同的滑轮组装的滑轮组,甲、乙两人分别,【错解】,B,、,C,【错因分析】甲中是两个定滑轮,只起改变力的方向的作用,并不省力,也不费距离,不计绳重和摩擦,则,F,甲,G,物,;乙中是一定一动两个滑轮,承担物体重力的只有两段,,F,乙,,所以,F,甲,2,F,乙,。,【错解】B、C,200,400,举一反三,3,体重是,600 N,的人站在重为,200 N,的木板上,如图所示。则站在木板上的人要,_N,的拉力才能使木板水平静止,此人对木板的压力为,_N,。,(,不计滑轮重和绳与滑轮间的摩擦,),200400举一反三,D,【例,4】,用如图所示的三个滑轮分别拉同一物体沿同一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所用的拉力分别为,F,1,、,F,2,、,F,3,,那么,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A,F,1,F,2,F,3,B,F,1,F,2,F,3,C,F,2,F,1,F,3,D,F,2,F,1,F,3,D【例4】用如图所示的三个滑轮分别拉同一物体沿同一水平地面做,【错解】,A,【错因分析】在第一种情况中使用的是定滑轮,不省力,第二、三种情况中都是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而没分析,F,3,是作用在滑轮上的,不仅不省力,而且费力。,【错解】A,D,举一反三,4,如图所示,用,12 N,的水平拉力,F,拉滑轮,使足够长的物体,A,以,0.2 m/s,的速度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 N,。若不计滑轮重、弹簧测力计重、绳重和绳与滑轮间摩擦,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地面受到的摩擦力为,6 N,B,滑轮移动的速度为,0.4 m/s,C,绳子拉物体,A,的功率为,1.6 W,D,在运动过程中若将拉力,F,增大到,16 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仍为,2 N,D举一反三,B,【例,5,】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每个滑轮重为,20 N,,绳重及摩擦不计。用它匀速提升重为,100 N,的物体,所用的拉力,F,是,(,),A,50 N,B,60 N,C,70 N D,120 N,B【例5】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每个滑轮重为20 N,绳重及摩擦,【错解】,A,【错因分析】在该滑轮组中有两段绳子承担物体重力,物体重,100 N,,绳端拉力为,50 N,,没有考虑绳子还提起了动滑轮,在滑轮的使用中,动滑轮的重是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错解】A,A,举一反三,5,用一个定滑轮、一个动滑轮组合提起,400 N,的重物,若每个滑轮重,50 N,,不计绳子与滑轮间的摩擦,则绳子自由端的拉力至少为,(,),A,150 N,B,165 N,C,110 N,D,220 N,A举一反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