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Click To Add Tit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第三章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引言,如果今天晚上你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是200元,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你发现你把最近买的价值200元的公交卡弄丢了。你是否还会去听这场音乐会?实验说明,大局部的答复者仍旧去听。可是如果情况变一下,假设你昨天花了200元钱买了一张今天晚上音乐会门票。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突然发现你把门票弄丢了。如果你想要听音乐会,就必须再花200元钱买张门票,你是否还会去听?结果却是,大局部人答复说不去了。,2024/11/17,2,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引言,可仔细想一想,上面这两个答复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不管丢的是电话卡还是音乐会门票,总之是丧失了价值200元的东西,从损失的金钱上看,并没有区别。之所以出现上面两种不同的结果,其原因就是大多数人的心理帐户的问题。,人们在脑海中,把公交卡和音乐会门票归到了不同的帐户中,所以丧失了电话卡不会影响音乐会所在的帐户的预算和支出,大局部人仍旧选择去听音乐会。但是丢了的音乐会门票和后来需要再买的门票都被归入了同一个帐户,所以看上去就好似要花400元听一场音乐会了。人们当然觉得这样不划算了。,2024/11/17,3,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第一节 心理账户的行为分析,2024/11/17,4,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1980年,萨勒认为:人们在消费行为中之所以受到“漂浮本钱的影响,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卡尼曼教授等提出的“前景理论,另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推测个体潜意识中存在的“心理账户系统(Psychic Accounting system)。人们在消费决策时把过去的投入和现在的付出加在一起作为总本钱,来衡量决策的后果。这种对金钱分门别类的分账管理和预算的心理过程就是“心理账户的估价过程。,一、心理账户的基本内涵,3.1 心理账户的行为分析,2024/11/17,5,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1981年,丹尼尔卡尼曼和特韦尔斯基(Amos Tversky)在对“演出实验的分析中使用“Psychological Account(心理账户)概念,说明消费者在决策时根据不同的决策任务形成相应的心理账户。卡尼曼认为,心理账户是人们在心理上对结果(尤其是经济结果)的分类记账、编码、估价和预算等过程。,3.1 心理账户的行为分析,2024/11/17,6,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1985,年,萨勒认为:小到个体、家庭,大到企业集团,都有或明确或潜在的心理账户系统。在作经济决策时,这种心理账户系统常常遵循一种与经济学的运算规律相矛盾的潜在心理运算规则,其心理记账方式与经济学和数学的运算方式都不相同。因此经常以非预期的方式影响着决策,使个体的决策违背最简单的理性经济法则。,3.1 心理账户的行为分析,2024/11/17,7,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20,世纪,90,年代,德布朗特与华纳根据心理账户的相关定义提出,投资者通常会按照资金的用途而将其分别归类,一些属于流通资产;一些资金归类于流通财富;还有一些则属于家庭产权以及未来收益。,总之,心理账户影响了人们的决策选择,是人们在心理上对结果的编码、分类和评估的过程。,3.1 心理账户的行为分析,2024/11/17,8,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谢夫林与斯塔德曼提出了,BLCH,理论,(,行为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人们一般会根据生命周期中不同财富的来尖与形式,将其收入来源分为三类,现有可支配收入、现有资产、未来收入。,三种不同的心理账户中,个体花费每一边际单位货币的消费倾向是不同的。其中,尤以现有的收入最容易被消费,即现在收入的特征是它具有最高的消费倾向;其次是现有资产;最后才是未来收入。,二、心理账户的理论分析,3.1 心理账户的行为分析,2024/11/17,9,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引言中,被测试者心里不自觉会产生两个心理账户:“音乐会账户和“公交卡账户。,第一种情况,即门票丧失时,相当于本来的“音乐会账户突然遭受损失,好似本钱加了一倍,人的感觉更可能是“我如果继续坚持要听音乐会,就相当于花了多一倍的钱买了一张票。由于“超支,最终导致大多数人选择放弃欣赏演出。,三、心理账户的行为表现,3.1 心理账户的行为分析,2024/11/17,10,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第二种情况,即公交卡丧失时,相当于现金账户受到了意外损失,与门票以及欣赏音乐会本身没有关系,既然不影响音乐会,自然也就会没有理由不参加音乐会。,由于人们的行为决策往往会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从而显示出异于传统经济理论的解释和结果。为此,塞勒提出了“得失框架理论。,3.1 心理账户的行为分析,2024/11/17,11,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得失框架理论:,人们在进行各个账户的心理运算时,实际上是对每一种选择的收益与损失做出证券和估价,而在这种心理运算的过程中,普遍特点是人们并没有追求理性认知范畴中的“效用最大化,而是追求情感层面上的“满意最大化,3.1 心理账户的行为分析,2024/11/17,12,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第二节 投资决策中的心理账户,2024/11/17,13,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塞勒提出了合账与分账的内容:,两件盈利的事件应该分账,两份损失最好能进行全账处理,大赢小输最能合账处理,小赢大输则需要个体地加以分析,一、心理账户中的合账与分账,3.2 投资决策中的心理账户,2024/11/17,14,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无论是在消费领域还是投资领域,财富的获取方式决定了人们对财富增加值的消费倾向。,“心理账户是投资者行为学中最普遍存在的效应之一。要想投资致富,首先必须要有一定的本金,而本金的来源,主要还是依靠工资收入与日常储蓄。,二、心理账户对收入来源与消费倾向的分析,3.2 投资决策中的心理账户,2024/11/17,15,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普通人对于不同收入设置心理账户的情况:,人们习惯于根据收入的来源和时间段来分置不同账户。,人们会因为收来源的差异形成不同的消费货币与风险偏好,人们还会对于数量不同的资金进行不同方式的消费选择。,3.2 投资决策中的心理账户,资金来源,/,支配方向,第一,第二,第三,正常工资收入,日常必需开支,储蓄,家庭建设,普通资金获取,储蓄,人情花费,家庭建设,彩票中奖所得,人情花费,享乐休闲,储蓄,2024/11/17,16,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行为投资组合,BPT,理论:,认为:现实中的投资者所建立的投资组合,是基于对不同资产的风险程度的认识以及投资者个人的目的,从而形成一种金字塔式的行为投资组合。,三、心理账户在投资领域的应用BPT理论,3.2 投资决策中的心理账户,2024/11/17,17,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3.2 投资决策中的心理账户,现金、国库券、货币市场基金,低风险资产层,CDs,、各类公司企业债券,中风险资产层,各类股票,期货等高风险衍生品,高风险资产层,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又称为信贷违约掉期,也叫贷款违约保险,是目前全球交易最为广泛的场外信用衍生品。,高,高,低,收入价值,风险,行为资产组合金字塔图,2024/11/17,18,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3.2 投资决策中的心理账户,家庭资产投资组合金字塔,2024/11/17,19,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传统的理性投资组合理论认为:投资者应该从全局出发,关心并考虑他们投资组合的整体期望收益。,但在实际中,由于存在着心理账户效应,几乎都倾向于将其资金分类为:,3.2 投资决策中的心理账户,2024/11/17,20,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平安账户:,作为保障其根本生活水平与财富的一局部。,风险账户:,作为超出根本生活层次需求的资产,并试图用作高风险投资甚至投机的局部。,3.2 投资决策中的心理账户,2024/11/17,21,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某个工程的行为决策与对该工程的原始本钱预期密切相关,相对储蓄比绝对的储蓄更为重要。当绝对储蓄的水平开始增加时,这种效应也就逐渐消失了。,另一方面,从消费的角度看,绝大多数的消费者无论是不是有意识的,都会采用某种特殊的预算程序,不仅可以确保不同的消费类别有相应的货币分配,而且可以作为检查这些消费的一种手段。,四、心理账户在证券投资中的体现,3.2 投资决策中的心理账户,2024/11/17,22,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例如:,如果人们开车去旅游可以节约,5,元,通常都会不屑一顾。然而,几乎所有的人为买一件价值,20,元的衬衣时,为了节约,5,元而花大功夫与店主讨价还价一番。,3.2 投资决策中的心理账户,2024/11/17,23,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在证券投资中,投资者会根据价值的大小,一层一层地建立起金字塔式的投资组合。不同的层次对应不同的目标以及其对风险的特殊态度。(前面的金字塔图),心理账户效应的内在影响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引入各类金融产品的设计中去。,证券创造者、股市经纪人等也越来越多地、有意识地将投资者所能获得的现金流入尽可能多地进行拆分。,3.2 投资决策中的心理账户,2024/11/17,24,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第三节 案例分析与实践,2024/11/17,25,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根据财政学的基础知识,当一个国家内需缺乏的时候,为了拉动经济增长,各国政府一般都会采取一些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国内的消费“减税,主要方式有:,一、心理账户与税收政策,3.3 案例分析与实践,2024/11/17,26,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调低税率:即直接减少纳税人纳税额。是最简单的减税方法。,税金返还:如出口退税等。,财政结余返还。是一种隐含式退税方式。,三种方式有效程度是不同的,哪种方式最有效?,3.3 案例分析与实践,2024/11/17,27,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现实中第三种最为有效。,原因是心理账户效应的影响,使得人们对这三种方式的态度不同,从而影响其实际消费倾向。,第一种方法,采取直接的减税政策,尽管从本钱、核算、手续等角度看其相比退税和给钱的政策更加便捷,但是这样却无法改变这笔少缴纳的钱在人们心目中的性质。人们仍然认为是“自己辛苦挣得的而舍不得消费。,3.3 案例分析与实践,2024/11/17,28,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第二种方法,退税的方式效果会好些,但本质上与第一种类似,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效果比较适中,国内消费需求不会因此有很大的提高。,第三种方法则是行上缴与以往数目相同的税金,这样这笔钱就不再属于自己的“血汗钱心理账户了,之后过一段日子,却意外收到政府给予的似乎与税金无关的钱,人们一般会用于消费。,3.3 案例分析与实践,2024/11/17,29,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政府为了到达刺激消费的目的,采取“迂回给钱的方式相比“直接减免的方式会更加有效。,讨论案例东莞政府向户籍人员发放红包的政治意义与经济意义。,3.3 案例分析与实践,2024/11/17,30,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3.3 案例分析与实践,2008,年,7,月,10,日,2024/11/17,31,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可以被替代的,即各种来源、用途的资金在理论上讲应该都是等价。,请同学们讨论,通过工作收入2000元和通过买彩票中2000元,会是什么样的心理账户?哪种收入更愿意去消费?为什么?,二、心理账户的可替代与不可替代,3.3 案例分析与实践,2024/11/17,32,第三讲 心理账户与投资者行为,基于心理账户效应认为,即便是币值币种完全一样的资金或财产,其在人们的心目中还是存在着“非替代性,的特点,原因有三:,视收入来源的不同而产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