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019/2/2,#,“否定”对系统的破坏,否定对于个人的伤害极大,直接破坏系统的稳定和个人的自我价值,与自己相关的所有系统关系都是属于个人系统的范畴,系统整体的不可缺失,保证完整性是维护系统的基本法则,对于个人系统内的元素,事件、情绪,状态,发展进程的否定,都是对系统的否定,对自己的否定,人不接受对自己的否定,如果否定自己就是否定了自己的价值,系统中元素及成员被否定或自我否定,就是价值感丧失,意味着失去在系统中的意义,就形成系统性的排斥,整体的破坏,面对父母的行为,孩子的状态,伴侣的语言,同事朋友的互动,如果存在否定,就是否定自己,接受是一种正向积极的行为,但是却与自我本能需求相反,接受的不是那些影响事件和状态,这些情况本身有意义应该被接受,不做否定就是在对思维模式,语言和行为模式进行改变,“否定”对系统的破坏,不愿意接纳,持续否定,每个人会更加痛苦,就是不想尝试连接,身体僵化,心灵僵硬,陷入情感僵局,感觉自然就不再明显,丧失感觉的身体和内心是不可能支持自我完成连接与和解,改善从身体开始,让自己的身体靠近,距离心灵拉近,恢复感觉,不要寄希望外界给予自己温暖,没有内心的温暖不可能达到效果,不愿意去改善自我原因:外界的社会价值判断和头脑意识要求太多,外界的需求本身就是和内心感受相互对抗,当内心感受的爱和温暖萌发,往往被头脑意识所控制,并作出否定,无论内心感受和情绪或积极或消极,意识都会作出否定判断,内心感受与现实生活距离很远,而自我意识与外界世界联系紧密,这就造成习惯性的否定,而不是用内心去感受世界,内心世界与现实的距离是因为感受不能直接呈现,并被自我觉察,内心的感受和感觉状态必须有一种表现能被觉察,能投射在现实中,“否定”对系统的破坏,拉近内心感受与现实的距离,需要一个平衡的过程,是否能够创造内心感受与现实的投射,依照内心感受在现实中去做,在这个过程中,不论付出的多少,就会首先让自己身心恢复感受,在恢复感受的过程,自身的改变就会被系统中的其他成员看到,不要因为自己所做的改变力度不够和时间不长而否定自己,如果否定自己的改变就不可能获得改变可能,做到平衡的条件就是爱,内心对温暖感觉的渴求,这份渴求对让内心感受到痛苦,这样会制约平衡的表现,迎面痛苦是很难做到的,而痛苦的根源就是没有办法表达内心的爱,付出就是一种喜悦,一种温暖,但是却要直面痛苦去付出,穿越痛苦的纠缠,体会到喜悦就会促使自己坚持,如果自己不能坚守内心对爱的需求,就不会感受到喜悦,迎接风雨的洗礼,向前迈进最终才能达到平衡状态,如果坚持自我的清白感和道理,只会让自己持续的受苦而没有改变,放下对自己的否定,放下对别人的否定,“否定”对系统的破坏,1,、不否定自己,2,、不否定身边的人,3,、不否定身边的人所产生的感觉,4,、不否定自己产生的感觉,5,、不否定系统中所有的角色元素和状态,需要适当的肯定给予自己,否则过多的肯定会造成自大,肯定会增强自我价值感,但是这种价值感的增强也会造成自我迷失,当自我价值感超越外界,会再次陷入到清白感的状态中,破坏平衡,这种在清白感和罪恶感之间的状态变化,就是否定在良知的表现,做到不否定自己,就要深入进行,不再去否定身边的人,而身边最核心的系统成员就是两性系统,不要否定自己的亲密爱人,以两性系统为核心,原生系统为基础,亲子系统作为发展方向,家庭关系建立在两性之间的吸引,性吸引的目的是构建亲子系统,两性之间的亲密状态是了解彼此内心世界的基础,每个人会自然的呈现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否定”对系统的破坏,呈现给伴侣看到的内心状态是自己与父母的互动模式(情感与行为),伴侣会彼此适应对方的情感模式,自然的扮演这种互动模式里的父母角色,这样的两性关系并不是真正的两性关系,而是融入对父母的需求,当两性关系与原有的情感模式发生冲突,就会产生破坏效果,男女双方必须是独立的个体并且具备完善自我的整体,从原生家庭中成长,并离开原有系统的个体走入两性系统,将问题解决在原生系统中,不是向两性关系的对方寻求父母的需求,男人从女人身上找母亲的感觉不可能实现,仅仅是行为和感受相似,女人从男人身上找父亲的感觉也不可能实现,如果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出现破坏两性关系的现象,男人在妻子身上找母亲,在女人身上找妻子,女人在丈夫身上找父亲,在男人身上找丈夫,为了弥补自己在两性关系中的缺失,就会去寻找内心感受的满足,首先会在自己的子女身上去获得这种缺失的两性情感需求,“否定”对系统的破坏,破坏现象的持续:,例:父亲,女儿,在女儿那里寻找妻子的情感需求,女儿出于对自己在系统中的价值感需求,愿意给予父亲情感的满足,女儿成年就会需求一个与父亲相同情感特质的男性做为丈夫,这样就形成了情感模式的循环,这种状况不是必然产生破坏结果,只有在特定事件出现才会有影响,这是问题的核心根源,表现的现象各有不同,良好的两性关系需要彼此发现自己的情感模式,发现对父母的需求,彼此尊重对方的情感模式,并主动改善,不去否定自己和对方,不要隐藏自己的情感,不要对自己的伴侣隐藏自己的内心感受,忠于自己的原生家庭,忠于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各种感受,认可、认同自己形成于原生家庭的情感、行为和思维,认可并认同自己的原原生家庭及成员,寻找解决的方法一定要回归原生家庭,而不能向自己的伴侣索取,伴侣不能提供解决的办法,只能提供支持,“否定”对系统的破坏,熟悉并了解自己的情感模式不是用来去分析伴侣和婚姻好坏,而是要将自己所了解到的内容作为有价值的感受,属于自己的感受,原生系统与亲子系统,子女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东西都是有价值的,最有价值的就是生命,生命不可能归还,也不可能倒流,神话故事中的哪吒尝试进行生命归还,但却以结束生命的形式呈现,父母并没有从中直接获得生命,哪吒仅仅是基于忠诚而做了替代,父母给予子女的东西都有价值,但是子女却会产生不同的感受,父母自身的价值体系和生活背景,不是子女能做选择的,因此子女就不要取舍父母给予自己的东西,不增不减的接收,父母给予子女生命,随同生命而来的还有父母给予的东西,当子女只接受生命而排斥其他的东西,就是在堵塞生命的通道,不可能体会到生命的感觉,也不会感受到爱,结果就会否定爱,否定生命,否定父母,否定系统和自己的存在,“否定”对系统的破坏,想要增加自己的内心感受,获得更多就是吸引,想要拒绝接收就是在排斥,排斥会产生委屈和愧疚的感觉,委屈,拒绝让自己感觉受到了伤害,愧疚,拒绝让自己感觉伤害了父母,最终形成愤怒感觉,直接指向父母,因此,父母在被子女接受的时候,就会产生深深的满足感,父母希望能得到来自于子女的反馈,而不是得到子女的回报,这份反馈仅仅就是我们已经吝惜表达的“谢谢”,子女情愿用其他的事情来替代“谢谢”,比如为父母所做的回报,以及自己替代父母所做的事情,必要的语言模式表达还是需要的,这是情感的沟通过程,即便父母的一些行为具有伤害性,并不是有意为之,而子女对这些伤害行为也是希望接收并保留的,自己的社会价值判断,个人意识,道德标准形成之后就拒绝接收,对这些具有伤害性行为的拒绝,造成对父母给予的其他事物的排斥,进而否定父母,也就是否定了父母对子女的爱,否定了自己的需求,“否定”对系统的破坏,父母对子女索要和索取的一切也正是子女想要给予和回报的,子女对于父母的索求产生的烦躁和怨言是因为子女没有能力回报,因为自己不能回报而产生的愧疚感,进而产生烦躁和怨恨,对于父母给予自己的生命,没有任何可以替代或回报的,子女仅需要尽自己所能和内心的感受去做回馈就可以,没有好父母的概念,没有好坏的区分,仅仅是完成父母的角色,如果要区分好坏,就要明确标准,而事实并没有这样的标准,所有的标准仅仅是行为层面的标准,而没有内心情感的标准,只用行为去衡量父母的标准是偏差的,是不准确的,所有对父母的感受只能源自内心,是感觉,而核心只是爱的需求,对父母最终的准确判断可能只存在于子女自己生命结束的时刻,生命的起点是父母,生命的终点是父母,每个人由父母创造并带到世界,在走向死亡的时候,父母已经在死亡那里等候他们的子女,“否定”对系统的破坏,从出生开始,直到生命的消亡,父母重来都没有离开过子女,父母永远都和子女在一起,只是子女自己认为父母离开了自己,错误的认为父母给予自己的不够多,但是最终仍然要回归父母,给予、发现、表述自己的时候,就能喜悦的接纳父母给予的礼物,学习的目的,成长的结果就是能够如实的表达,调整自己的行为,子女受到的伤害仅仅是父母的行为和语言,而认为父母不爱自己,不要将这种错误思维和感受传递给下一代,就要学会爱的表达方式,检定行为语言模式对于调整与下一代的关系至关重要,而发现情感互动模式则是调整与上一代关系的重要标志,尊重系统,尊重系统的成员,尊重父母,不能表达爱的时候,会表达恨,恨的核心是恨你不爱我,还是爱的需求,行为和语言的变化改变不了内心的爱的需求,行为和内心的需求相违背会带来内心的痛苦和纠结,“否定”对系统的破坏,爱要如何表述?,即使当下还不能做到,处于调整中,还没有完全改变,我们可以去做一些事情来支持自己,能否将自己的爱以某种形式或方式固化,将这份爱能传递到社会,最终从这个过程中获得内心的支持,回归家庭,回归父母来表达自己的爱、需求和关注,这就是系统排列工作坊对于参加学员的集体疗愈效果的原理,在排列个案中扮演某类角色,就是将对于家庭的爱以物化形式呈现,在这样的过程中去感受,而将这份感受投入社会,则是一份大爱,注:不要将这样的形式当做对家庭的爱,而在外界去需求替代,固化的行为方式的目的是为了回归家庭表达自己的内心需求,这样的付出过程不是逃避的目的,而是主动的选择,指向改变,系统排列就是生活,在系统排列中去感受生活,回归朴素的生活,“否定”对系统的破坏,问答:不适合参加系统排列的人群类别:,1,、未成年人,未成年人中考虑到不同年龄的心智状态,可以有所取舍,但是很难进行判断,因此不建议给未成年人做排列,未成年人可以参与做代表,未成年人的问题可以由父母问题进入,2,、重症精神类疾病患者,可以做排列但是不建议做,很难判断当事人当下所处状态是否为精神与内在统一,对于重症的排列,重点在发病根源的探究,和家庭成员关系的调整,对于重症的症状,以及发病状态是系统排列不能现场控制的,因此即使做排列,也必须是个人清醒和身心统一状态才能进行,“否定”对系统的破坏,3,、严格禁止孕妇做排列,不是不能做排列,而是孕妇做排列必须面对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排列个案本身就要当事人面对自己的家庭,并直面自己的情绪,内心,思维,身体都在做调整,释放情绪以及对抗内心的纠结,当下没有人可以承诺或确定,这样的情绪释放过程对胎儿 的影响,系统排列是有积极效果的,为了避免排列过程可能造成的胎儿影响,禁止给孕妇做排列。孕妇也不适合做代表,避免情绪感觉的影响,排列是利用代表的身体呈现感觉,这个过程需要消耗代表的体力,孕妇作为代表的过程,体力消耗和情绪的变化过程要避免影响胎儿,孕妇可以参与排列工作坊和学习,只作为学习和观摩、参观,所有的限定条件具备,系统排列就可以适用所有的群体,“否定”对系统的破坏,4,、系统排列个案不要因为好奇而排列,每个人的家庭系统都存在缺失和破坏,本来并不清楚的事实呈现,可能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难以完成连接,而造成当事人困扰出现,家族的事件会在家族传递过程中一代代的消减影响力,不要让自己的好奇而呈现这种影响力,造成自己直接承接这些影响,寄语:每个家族都有离散的人,一定要有自己的问题才需要排列,没有问题,就将排列作为学习,改善自己的生活,而不要探究秘密,哪一个家族没经历过战乱,没经历过谋杀,没经历过生死离合,都存在这样的事情,只是影响大小和影响时间不同,家族就如同海洋,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事件会随着时间慢慢消减净化,家族中的一些成员就成为净化的工具,目的是为了系统的发展,本身系统的发展,这些成员贡献了自己就存在价值,何必去探究,每个人能触及到的家族仅仅是几个世代,不要奢望去探究整个系统,“否定”对系统的破坏,家族系统中存在影响,但是要看具体发生的世代和具体事件,三、五代之间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