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2020-21学年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

上传人:91274****mpsvz 文档编号:252490771 上传时间:2024-11-16 格式:PPTX 页数:37 大小:7.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2020-21学年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2020-21学年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2020-21学年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0,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0,第一单元单元复习,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一单元单元复习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1,目录,阶段特征总结,貳,知识体系归纳,壹,单元重点阐述,叁,题目演练提升,肆,目录阶段特征总结貳知识体系归纳壹单元重点阐述叁题目演练提升肆,2,知识体系,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先秦史,秦汉史,中华文明的起源,早期国家,诸侯纷争,变法运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秦,汉,石器时代,夏商西周,古史传说,春秋战国,华夏认同,经济发展,百家争鸣,汉初政制,汉武盛世,两汉衰亡,秦的统一,秦的暴政,秦末战事,知识体系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先秦史,3,阶段特征: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政治上,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形成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贵族政治,但最高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经济上,石器锄耕过渡至铁犁牛耕,井田制变为土地私有制。文化上,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阶段特征: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得到确立与巩固。经济上,以小农经济为主要形式的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手工业、商业同时也得到恢复与发展。思想上,儒家思想逐步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统治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文化上,科技、文化有所发展。,阶段特征: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政治上,王位,4,第,4,课,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上的巩固措施,第,3,课,秦统一的措施及历史意义,第,2,课,社会变法与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意义,第,1,课,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单元重点,第4课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上的巩固,5,重点问题(解答),1.,中华文明起源的分布特点,多元一体、中原核心;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流域等大江大河流域;星罗棋布、多姿多彩。,2.,早期国家的特点,神权色彩浓厚,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同构;尚未形成最高权力中心的集权;等级森严。,重点问题(解答)1.中华文明起源的分布特点,6,分封制,目的:拓展疆土,拱卫王室。,对象:王族子弟、功臣、古代帝王后代,义务:镇守疆土、交纳贡赋、朝觐述职、随从作战。,评价:形成了“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独立性大,易成割据,周亡的制度性因素。,宗法制,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体系。,影响:解决了统治集团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重点问题,西周政制,分封制重点问题,7,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1.,经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井田制的崩溃;,2.,政治:,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进行争霸与兼并与兼并战争;,诸侯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3.社会:,各国纷争提供了相对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4.阶级关系:,士,阶层的崛起;,5.思想文化:,私学,兴起,从“学在官府”逐步过渡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人才,6.,根本原因:,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铁制农具和牛耕,土地私有制,分封制,社会环境,士,私学,学在民间,社会大变革,土地私有制,分封制,社会环境,士,私学,学在民间,社会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1.经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逐步推广;,8,项目,主要内容,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意义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社会,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评价,顺应历史潮流,积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项目主要内容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9,(一)政治上,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意为关爱他人,进而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推行,“仁政”,,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2.,孔子还主张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即,“,克己复礼,”,,但孔子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变;,3.,孔子还提倡,为政以德,。,(二)教育上,在教育方面成就显著。他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三)文化上,孔子晚年还对,诗、书、礼、乐及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这些文献对夏、商、西周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孔子思想,“仁”,“仁政”,克己复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私学,诗、书、礼、乐及春秋,(一)政治上孔子思想“仁”“仁政”克己复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私,10,老子的思想,道,(,核心思想,),小国寡民,(,理想社会,),朴素辩证法,(,观点,),无为而治,(,政治主张,),老子,孔子、老子所代表的阶级都是没落的奴隶主,旧贵族,阶级,老子的思想道小国寡民朴素辩证法无为而治老子孔子、老子所代,11,派别,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儒家,孟子,”,性善论,“,、仁政,荀子,”,性恶论,“,、隆礼重法,道家,庄子,逍遥自由,阴阳家,邹衍,”,相生相胜,“,理论,墨家,墨子,”,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法家,韩非子,以法治国、中央集权,诸子百家,派别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儒家孟子”性善论“、仁政荀子”性恶论“、,12,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3.,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4.,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5.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学孕育了政治理想(仁)和道德准则(礼);道家构成了哲学基础(道和辩证法);法家提供了变革精神,百家争鸣的意义,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13,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秦的统一,统一的背景,统一的进程,统一的意义,军事层面的统一,制度层面的统一,经济文化的统一,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秦的速亡,陈胜吴广起义,秦的速亡,楚汉战争,大兴土木、焚书坑儒、法家治国、始皇之死,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秦的统一统一的背景统一的进程统一的,14,皇帝制度,“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本质:,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皇帝制度“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15,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皇帝,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治粟内史,奉常,太仆,廷尉,典客,宗正,少府,郎中令,卫尉,三公,九卿,九卿泛指诸卿,分掌具体事务,太尉掌军务,但为虚职,丞相为百官之首,掌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有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的职能,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皇帝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治粟内史奉常太仆廷尉,16,异同点,项目,分封制,郡县制,不同点,盛行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划分基础,以血缘为基础,以地域为基础,上下关系,诸侯国独立于中央政府,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行政机构,官员任免,血缘世袭,贵族政治,皇帝任免,官僚政治,自身权力,独立权较大,行政管理权,历史作用,初期巩固统治,后期割据分裂,地方服从中央,有利于巩固统一,相同点,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后世影响深远,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异同点项目分封制郡县制不同点盛行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划分基础,17,秦统一的意义,1.秦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了广大人民的愿望,;,2.秦始皇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3.,秦朝所创立的,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完善和加强。,秦统一的意义1.秦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18,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西汉的建立,汉初稳定社会秩序的措施,“,文景之治,”,西汉的强盛,经济上的大一统,政治上的大一统,思想上的大一统,疆域上的大一统,民族上的大一统,东汉的兴衰,西汉史叙:武帝身后事,王莽改制,光武中兴,东汉衰亡,汉武盛世,两汉的文化,史学、文学、数学、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农学,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9,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20,皇 帝,尚书令,侍 中,常 侍,丞 相,御史大夫,太 尉,九 卿,内朝,外朝,上报,决策机构,执行机构,中央官制:中外朝制度,汉初,宰相位高权重,权力非常大。武帝即位以后,任用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他们组成内朝,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原来的三公丞相、太尉及御史大夫组成外朝,权力逐步被架空,退出决策层,成为执行机构。,集权于皇帝,皇 帝尚书令侍 中常 侍丞 相御史大,21,选官制度:察举制,汉武帝元光元年即公元前134年下发“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的诏令,表明察举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比较完备的仕进途径。,察举制:,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时 间:,两汉时期,标 准:,品德(西汉时期主要标准)、才能、门第,影 响:,有效地选拔了人才,促成了汉武帝时期人才辈出,东汉后期,为豪强地主所垄断,助长了其势力,选官制度:察举制汉武帝元光元年即公元前134年下发“初令郡国,22,监察制度:刺史制度,汉武帝时,把全国分为,十三,州部,作为,监察区,。每州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部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刺史官阶低于郡守,但巡察是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权力很大。,十三,监察区,刺史,监察制度:刺史制度汉武帝时,把全国分为十三州部,作为监察区。,23,货币官铸,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用五铢钱代替半两钱,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均输平准,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宏观调控,国家对商业贸易进行宏观调控,平抑物价,经济上的大一统措施,货币官铸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24,汉武帝不仅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了措施,而且也在思想上也加强了统治。,汉初经过60余年的休养生息,地主阶级的统治已经巩固,社会经济有了极大发展,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不能再适应统治的需求,主张君主集权,实行大一统的儒家思想便起而代之。公元前136年,朝廷设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思想上的大一统,董仲舒,汉武帝不仅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了措施,而且也在思想上也加强了,25,汉朝对匈奴三次反击战,01,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02,张骞出使西域,开辟陆路丝绸之路,03,设置西域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加强对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