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信息素养的培养及其意义,信息素养的培养及其意义,1,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素养,两个概念,以及相互关系,目前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偏差,如何培养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素养,2,ICT的迅速发展,ICT的迅速发展,3,PC,绝对拥有量和互联网用户都处于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是人均拥有量还远远落后,目前美国中小学计算机/学生为4.8,而我国2005年的目标小学是15,而且还说是在有条件的地区,PC绝对拥有量和互联网用户都处于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4,中国在互联网应用中领先的领域,中国在互联网应用中领先的领域,5,中国在互联网应用中领先的领域,中国在互联网应用中领先的领域,6,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回顾:,信息技术课(原称计算机课)进入学校课程还不到二十个年头,但其教学内容几经变迁从高级语言程序设计(BASIC)到文字处理(WPS、WORD)再到现在的网络、多媒体至少经历了四次重大的调整与变革。课程名从“计算机”改为“信息技术”不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教育理念与思想的转移,这门课不再是单纯的操作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这完全是因为技术变革飞快发展需要,使得课程内容不得不及时进行调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回顾:信息技术课(原称计算机课)进入学,7,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信息意识?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他们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8,什么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信息能力(掌握和运用技术),是对各种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活用能力,即对信息的获取得、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的理解和活用能力。,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从图书检索技能发展和演变过来的。,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和素质。,什么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信息能力(掌握和运用技术)信息,9,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之间的关系,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它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除信息能力外,,信息素养,还应包括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即对信息、信息社会、参与信息过程和信息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层面上的内容,这也是每一个信息社会的成员我们称这为信息人所必须具备的素养。,信息素养,信息能力,?,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之间的关系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它,10,两个关于网络的故事,发生在厦门某中的“DO COPY”故事,这故事发生在福建厦门某中一个初二学生身上。他自办了一个网站,取名叫做DO COPY 意思就是抄作业。他们将当天的老师布置的作业上传到网上,让其他学生下载抄袭。很快,参与的学生越来越多,从初二到到整个初中再漫延到高中,内容从语数外到政史地无所不包。学生们蜂涌而至,有上传供人抄的,也有下载抄袭的,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思锐”网站。,学生自费办了一个网站,有点评天下大事的,也有评论学校、老师的,还有学生作品园地、科技论坛、英语学习园地等等内容丰富,五花八门,两个关于网络的故事发生在厦门某中的“DO COPY”故事,11,美国利用网络教育的案例:,太阳下的身影:,教师向孩子们布置的作业是当某一天几个整点自己影子的高度,要求小学生将其测量下来,并利用EXCEL等将这些数据记录下来,形成柱形图,并要求家长代为拍摄一张中午十二点钟自己在太阳底下的影子数码相片,与别的州某小学进行交流。,第一声青蛙叫:,全美的小学生在当地仔细观察并聆听夏天青蛙的第一次叫声,,,网络地图上标出,于是整个五、六月份的一张动态的全美夏季图就诞生了。,美国利用网络教育的案例:太阳下的身影:,12,美国利用网络教育的案例:,网上英才教育:,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天才少年利用网络联系在一起,由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在这方面富有经验的专家教授为他们根据各个不同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利用因特网对他们进行专门辅导,在网上进行专题讨论。这些天才学生由于非凡的能力,完全可以进行自主化、个性化学生,利用因特网学习以及交流能力以及自学能力自不在话下的,再有专门为他自己的特点制定的教学计划,进行专门教学效果当然非同一般。,美国利用网络教育的案例:网上英才教育:,13,信息素养的五个方面,信息意识(前提),信息知识(基础),信息能力(核心),信息道德(规范),信息运用(目的),信息素养的五个方面信息意识(前提),14,信息素养主要具有六大特征,捕捉信息的敏锐性,筛选信息的果断性,评估信息的准确性,交流信息的自如性,应用信息的独创性,使用信息的规范性,信息素养主要具有六大特征捕捉信息的敏锐性,15,信息素养的目标,Anyone,Anywhere,Anytime,Anyway,Anything,(即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来学习任何知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信息素养的目标Anyone(即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16,目前教学中存在偏差,单纯的模仿不是真正的学习,任务与作业的区别,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不明确,套用传统课堂的教学设计思想来理解和实施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目前教学中存在偏差单纯的模仿不是真正的学习,17,单纯的模仿不是真正的学习:,把操作“技能”灌输到学生头脑中去,然后判别他们是否能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应用这些“技能”。虽然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也能学到一些“技能”,但就本质而言,练习只是一种重复工作而已。,仍将信息技术课单纯地视作一门操作技能,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内容过于死板单一,过多的应用软件训练,从而使信息技术课成为“微软的中国最大培训班”。,单纯的模仿不是真正的学习:把操作“技能”灌输到学生头脑中去,,18,任务与作业的区别,“任务”没有“唯一答案”,给学生较多的想象空间,以利于学生创造与发挥。,完成“任务”的知识、技能经常是需要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方式完成。,“任务”通常是多门课程的整合。,布置任务要具体、真实性,要贴近学生,学生能够理解,并具可操作性。,任务与作业的区别“任务”没有“唯一答案”,给学生较多的想象空,19,新课程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创设学习情境。,控制学习进程。,提供学习中技术指导、咨询与相互学习。,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意,纠正错误倾向。,组织学生相互评价,欣赏作品。,新课程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创设学习情境。,20,传统课程环境与新课程环境的区别,表现方式,传统的课程环境,新的课程环境,教师与学生的位置,教师中心,学生中心,学生发展的关注范围,单方面发展,多方面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状态,接受学习,探究式学习,学生的学习反应,被动接受,有计划的行动,学习活动的内容,基于事实知识的学习,批判思维和基于选择、决策的学习,教学的背景,孤立的人工背景,仿真的、现实生活中的背景,教学媒体,单一媒体,多媒体,信息传递,单向传递,(双向)多项交换,传统课程环境与新课程环境的区别表现方式传统的课程环境新的课程,21,如何培养信息素养,两条途径,信息技术课程,在学科课程中培养,信息技术,素养,培养信息技术素养不是学科课程的固有任务,如果牺牲教学效果来提高,ICT也不是正确的选择,如何运用ICT的优势?,收集处理什么样的信息?,如何培养信息素养两条途径,22,途径一:信息技术课程改造,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造,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更应该关注和有效实施,ICT与课程整合,教材与资源,信息技术课的教学,首先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应该充分体现,ICT,与课程的整合,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教学活动,,学习手段和学习目的的统一,需要改编现有的教材与教学环境,构建,ICT教学,环境,作为一种技能性的素养,需要不断的练习,途径一:信息技术课程改造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造,23,途径二:整合方式的突破,在学科学习中应用ICT也是培养ICT素养的关键之一,这就是整合问题,整合的方式不应该只改变教学和学习方式,而是在适当的学科、适当的内容和适当的条件下运用ICT进行学习和教学活动,CAI方式的误区,课件制作给教师带来的压力,效果仅仅指向记忆和低级技能,不利于培养高级认知和学习能力,途径二:整合方式的突破在学科学习中应用ICT也是培养ICT素,24,途径二:整合方式的突破,改变以内容呈现为核心、制作课件为主要特征的整合模式,不仅为了减轻教师负担,关于网络资源的利用问题,把,ICT,作为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支持和认知工具,建设支持学习和教学的基础平台,美国和欧洲的情况,综合使用不同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途径二:整合方式的突破改变以内容呈现为核心、制作课件为主要特,25,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学习革命,今天,我们学习什么?,今天,我们如何学习?如何教?,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学习革命今天,我们学习什么?,26,今天我们学习什么?,学生篇,A、,教科书提供的知识,B、,教师个人知识,C、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A,B,C,A,B,C,今天我们学习什么?学生篇A、教科书提供的知识B、教师,27,今天我们学习什么?,教师篇,创新和实践能力,文化素养与底蕴,教育理念与方法论,今天我们学习什么?教师篇创新和实践能力文化素养与底蕴,28,无效教学,:,只注重效率忽视甚,至漠视能力;,强调统一性和熟能,生巧,忽略甚至抹,杀个性、差异性、,创新性;,凸显教师的控制性,作用。,无效学习,:,生吞活剥、死记硬,背;机械募彷;被,动学习。,无效教学:,29,总结之一:,教育的辩证法,教育理想与理想教育,教育信息化:,网络的现代性与反现代性,课程与教学:,经验的批判与继承,总结之一:教育的辩证法教育理想与理想教育,30,总结之二:,今天我们如何当老师?,教师角色的转换:,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方法论的转换:,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教师要从重“教”转向重“学”学生的“学”和教师自己,的“学”;,教师要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教师要学会利用、开发课程资源。,总结之二:今天我们如何当老师?教师角色的转换:,31,谢谢!,谢谢!,3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