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完整版课件,*,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完整版课件,*,第五章,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病原微生物(,pathogennic icroorgansm,):能使宿主致病的微生物。,感染(,infection,),:,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与宿主相互作用并引起一定的病理过程。,第一节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致病菌:能感染宿主并引起疾病的细菌,非致病菌:不能感染宿主、也不引起疾病的细菌,1,完整版课件,第五章 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病原微生物(pathogenn,一、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一)正常菌群,概念:是指定居于人体体表和开放性腔道中的微生物群,在一般情况下,对机体有益无害。,2,完整版课件,一、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2完整版课件,生理作用:,生物拮抗作用,营养作用,免疫作用,抑癌作用,抗衰老作用,(二)机会致病菌(条件致病菌):,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感染的正常菌群或非致病菌,称为机会致病菌。,条件:,定居部位改变,机体免疫力低下,菌群失调:正常菌群中各种细菌之间比例改变,3,完整版课件,生理作用:3完整版课件,二、细菌的致病机制,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导致机体感染或引起疾病的能力。,毒力,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感染量(,ID,50,)。,(一)细菌的毒力物质:,侵袭力、毒素,1.,侵袭力:,是指细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1,)黏附素:,菌毛,非菌毛黏附物质:膜磷壁酸,机制:炎性反应性损伤、细胞凋亡,(,2,)荚膜和微荚膜:抗吞噬,,M,蛋白、,Vi,抗原、,K,抗原,(,3,)侵袭性物质:,侵袭性酶类:透明质酸酶、链激酶,侵袭素: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福氏志贺菌,4,完整版课件,二、细菌的致病机制4完整版课件,细菌生物被膜,概念:细菌菌群附着在黏膜上皮细胞或无生命材料表面并与之紧密结合,在定植处形成一层膜状结构。,成分:细菌、菌体外多糖,形成过程:细菌定植并繁殖成微群落,再黏附其他微群落,作用:,有利细菌的黏附和附着,阻挡抗生素等杀菌药物和免疫物质的作用,利于细菌之间的信息传递和致病基因的转移,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有关,与医院感染有关,5,完整版课件,细菌生物被膜概念:细菌菌群附着在黏膜上皮细胞或无生命材料表面,2.,毒素,(,1,)外毒素,特征:,G,+,细菌、某些,G,-,细菌,化学成分及结构:蛋白质,,A,、,B,亚单位,毒性作用:强,选择性:强,稳定性:差,抗原性:强,种类:多,a.,神经毒素:,b.,细胞毒素:,c.,肠毒素:,d.,其他毒素:,6,完整版课件,2.毒素6完整版课件,7,完整版课件,7完整版课件,(2),内毒素,来源及理化特性:,G,-,细菌、脂多糖(,LPS,),稳定、耐热。,生物学作用,发热反应:,IL-1,、,TNF-,、,IL-6,白细胞反应:白细胞增加,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血管活性介质 血流循环障碍,Shwarzman,现象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对机体的保护性效应: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8,完整版课件,(2)内毒素8完整版课件,9,完整版课件,9完整版课件,10,完整版课件,10完整版课件,(二)细菌入侵的数量,(三)细菌入侵的部位,(四)其他影响因素,毒力的基因调控:染色体、质粒、转位因子或前噬菌体。,致病岛(毒力岛):决定细菌毒力、可移动的,DNA,序列。,细菌的免疫病理作用,环境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细菌超抗原:某些细菌能产生一类高活性蛋白分子,与普通抗原不同具有超强能力,细菌的体内诱生抗原:,一些细菌基因组中存在体外培养不表达、只在感染宿主后受到诱导才表达的基因,称为体内诱生基因,其表达的抗原称为体内诱生抗原。,11,完整版课件,(二)细菌入侵的数量11完整版课件,三、细菌的感染源与传播途径,(一)感染的来源,1.,外源性感染:,传染源:病人、带菌者、患病及带菌动物,2.,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3.,医院感染:交叉感染、自身感染、医源性感染,(二)感染的途径,1.,病原菌传播方式,直接方式:吸入、食入,间接方式:接触,媒介方式:动物或昆虫叮咬,2.,感染途径:,12,完整版课件,三、细菌的感染源与传播途径12完整版课件,13,完整版课件,13完整版课件,四、感染类型,不,感染:,隐性感染:,细菌能在体内生长繁殖,但宿主不出现明显临床症状,亦称亚临床感染。,潜伏感染:致病菌与机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暂时处于平衡状态时,病原菌长期潜伏在病灶内或某些特殊组织中,一旦机体免疫力下降,潜伏的病菌大量繁而引起疾病。,显性感染:,1.,急性感染、慢性感染,2.,局部感染、全身感染,14,完整版课件,四、感染类型14完整版课件,全身感染,(,1,),毒血症:,细菌在局部繁殖、但不侵入血流,仅细菌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流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白喉杆菌,(,2,),菌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但未在血中大量繁殖,如伤寒或结核的菌血症。,(,3,),败血症,:,细菌侵入血流并在血中大量繁殖,造成机体严重损伤和全身中毒症状,如鼠疫耶氏菌。,(,4,),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在引起败血症的同时又播散至其他许多组织器官,引起转移性化脓性病灶。金葡菌,(,5,),内毒素血症,:,由于,G,-,感染使宿主血液中出现内毒素引起的症状。,带菌状态,:经过显性或隐性感染后,致病菌未被及时清除而继续存在于体内,与机体的免疫形成相对的平衡状态。,15,完整版课件,全身感染15完整版课件,第二节 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病毒感染:,病毒侵入机体并在体内增殖,与机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病毒性疾病:,病毒感染后出现具有临床症状的疾病。,一、病毒的传播途径,水平传播:病毒在宿主个体间的传播方式。,垂直传播:病毒通过胎盘或产道直接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传播方式。,局部感染、全身感染,播散方式:,局部直接播散:流感病毒,血液播散:麻疹病毒、,CMV,。,经神经系统播散:,HSV,、,VZV,、狂犬病病毒,。,16,完整版课件,第二节 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病毒感染:16完整版课件,二、病毒的感染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1.,急性感染:,流感。,2.,持续性感染:,原因:,机体免疫力低下,病毒的抗原性太弱,病毒存在受保护的部位或发生突变,基因整合,17,完整版课件,二、病毒的感染类型 17完整版课件,1.,慢性病毒感染:,常发生在急性感染后,病程长,病毒持续于体内并不断排出;,HBV,、,CMV,、,EB,病毒。,2.,潜伏性病毒感染,:,原发感染后,病毒基因组潜伏于机体内,某些条件下可激活而急性发作,反复出现。,HSV,,急性口炎,病毒在,三叉神经节潜伏,。,3.,慢发病毒感染:,(迟发病毒感染),潜伏期长,病情发展缓慢,但一旦出现症状,则多呈慢性进行性疾病而死亡。,病毒:,HIV,病原因子:朊病毒,羊瘙痒病、疯牛病、库鲁病、克雅病。,18,完整版课件,1.慢性病毒感染:18完整版课件,三、病毒的致病机制,(一)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1.,溶细胞型感染,:,细胞肿胀变圆、聚集、融合、裂解、坏死;称为,细胞病变(,CPE,),。,机制:,阻断细胞大分子合成:,溶酶体酶的作用:自溶,病毒抗原成分可插入,细胞膜表面,病毒蛋白的毒性作用,细胞器的损伤,杀细胞效应,19,完整版课件,三、病毒的致病机制杀细胞效应19完整版课件,2.,稳定状态感染,:,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或合胞体。麻疹病引起,华新氏多核巨细胞(,Warthin,),细胞表面出现新抗原,:,由病毒编码的新抗原。流感,病毒:血凝素。,3.,细胞凋亡,(cell apoptosis,),是由细胞基因自身指令发生的,一种生物学进程。,4.,病毒基因组的整合:,全基因整合、失常式整合。,5.,细胞的增生与转化:,SV40,细胞膜改变,20,完整版课件,2.稳定状态感染:细胞膜改变20完整版课件,6.,包涵体的形成,包涵体,:细胞被病毒感染后,在胞浆或胞核内可出现光镜下可见的斑块。,(二),病毒感染对机体的致病作用,1.,病毒对组织器官的亲嗜性与组织器官的损伤,流感病毒:呼吸道;脊髓灰质炎病毒:神经组织。,21,完整版课件,6.包涵体的形成21完整版课件,2.,免疫病理损伤,:,体液免疫病理损伤,新抗原,产生抗体,激活补体,细胞破坏。,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HBV,出现肝外症状:关节痛、荨麻疹、小动脉炎、肾小球肾炎,细胞免疫病理作用,细胞毒性,T,细胞(,CTL,)对细胞表面的病毒的杀伤作用;病毒蛋白与细胞某些蛋白有共同抗原引起自身免疫病,,HBV,。,22,完整版课件,2.免疫病理损伤:22完整版课件,3.,病毒感染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引起免疫抑制:麻疹病毒、风疹病毒、,CMV,。,对免疫活性细胞的杀伤:,HIV,引起,CD4,+,细胞减少。,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使隐蔽抗原暴露或释放出来。,23,完整版课件,3.病毒感染对免疫系统的影响23完整版课件,(三)病毒的免疫逃逸作用,24,完整版课件,(三)病毒的免疫逃逸作用24完整版课件,小结,1.,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正常菌群、毒力、,侵袭力、毒素、感染途径与类型,2.,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感染途径与类型、细胞变化、机体变化,25,完整版课件,小结1.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正常菌群、毒力、25完整版课件,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