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医院环境微生物采样方法及注意事项,院感科,医院环境微生物采样方法及注意事项院感科,1,卫医发2000431号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第三十一条 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对空气、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的监测。,医院应每月对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室(ICU)、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骨髓移植病房、血液病房、血液透析室、供应室无菌区、治疗室、换药室等重点部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当有医院感染流行,怀疑与医院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卫医发2000431号医院感染管理规范,2,第三十六条 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应采取下列,控制措施:,一、临床科主必须及时查找原回,协助调查和执行控制措施。,二、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基本,步骤为;,1、证实流行或暴发,2、查找感染源:对感染病人、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原学检查。,3、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4、制定和组织落实有效的控制措施,5、分析调查资料,6、写出调查报告。,第三十六条 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应采取下,3,一、空气消毒效果监测,二、手消毒效果监测,三、物品和环境表面消毒效果监测,四、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测定,五、,医疗器械灭菌质量监测,六、,灭菌质量监测,一、空气消毒效果监测,4,一、空气消毒效果监测,非洁净区域空气消毒效果监测,(一)采样时间:消毒处理后,操作前进行采样。,(二)采样方法:平板暴露法和微生物采样器法。,一、空气消毒效果监测非洁净区域空气消毒效果监测,5,平板暴露法(我院采用的方法),1、布点方法:,(1)室内面积30 m2,设置内、中、外对角线3 个点,内、外布点部位距墙壁1m处;,平板暴露法(我院采用的方法)1、布点方法:,6,(2),室内面积30 m,2,,设4角及中央5 点,4角布点部位距离墙壁1m处。,1,2,5,3,4,(2)室内面积30 m2,设4角及,7,2、,采样方法:将血平板或普通营养琼脂平板(直径9cm)放在室内各采样点处,采样高度为距离地面1.5m,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扣放于平板旁,暴露,时间(类15min,类,5min,),,盖好立即送检。,3、,检测方法:将采样后平皿置37 温箱培养48h,,,计数并鉴定。,注意事项:,采样前应关好门窗和空调,无人走动情况下,静止,10min,再进行采样。,2、采样方法:将血平板或普通营养琼脂,8,医院环境微生物采样方法及注意事项概要ppt课件,9,4、结果判断,注:致病菌指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4、结果判断注:致病菌指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10,二、手卫生效果的监测方法,(一)采样时间:在接触患者、进行诊疗活动前采样。,(二)采样方法:被检者五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水液浸湿的棉拭子在双手指曲面从指跟到指 端往返涂擦,2,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cm2,,涂擦过程中同时转动棉拭子;将棉拭子接触操作者的部分剪去,投入,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及时送检。,二、手卫生效果的监测方法(一)采样时间:在接触患者、进行诊疗,11,外科手消毒监测采样,外科手消毒监测采样,12,(三)结果判断:,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4.4,手消毒效果应达到如 下相应要求:,卫生手清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2,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2,(三)结果判断: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13,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8,1,监测要求,医疗机构应每季度对手术室、产房、导管室、层流,洁净病房、骨髓移植病房、器官移植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母婴室、血液透析病房、烧伤,病房、感染疾病科、口腔科等部门工作的医务人员,手进行消毒效果的监测;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医,务人员手卫生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性微生物的检测。,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14,三、物品和环境表面消毒效果监测,(一)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进行采样。,(二)采样面积:被采面积,100c,2,取全部表面;采样面积,100 c,2,,取,100c,2,(三)采样方法:棉拭子法:用,55cm,的标准灭菌规格版,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含有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可连续采样,1,4,个规格板面积。剪去手接触部分,并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试管内,立即送检。,三、物品和环境表面消毒效果监测(一)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进,15,步骤:,(在,25cm,2,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抹各,5,次,连续采,4,个规格板面积),步骤:,16,医院环境微生物采样方法及注意事项概要ppt课件,17,(四)结果判断,注:致病菌指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母婴同室、早产儿室、婴儿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不得检出沙门氏菌。,(四)结果判断注:致病菌指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母,18,四、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测定,(一)采样时间:采取更换前使用中的消毒剂与灭菌器械保存液;,(二)采样量及方法:在无菌条件下,用无菌吸管吸取,1.0ml,被检样液,加入,9.0ml,含相应中和 剂的采样管内混匀;,(三)结果判断:,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菌;无菌物品保存液应无菌生长。,注意:,采样时应无菌操作,正确选用中和剂,采样后,1,小时内检测。,四、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测定(一)采样时间:采取更换前使用中的,19,五、,医用物品的实验室监测,由外科手术、创伤性操作的对病人感染也是医院感染的一个主要途径。,如果医疗物品的消毒不够完善,对病人是潜在危险因素。如果对污染的医疗物品操作不当,对医务工作者也是一个危险因素。,对医疗物品尤其是医疗器械消毒十分重要。,五、医用物品的实验室监测由外科手术、创伤性操作的对病人感染也,20,采样方法和原则,采样方法:,对于大的医疗器械,用浸泡有无菌生理盐水的棉签在医疗器械接触病人的部分横竖来回涂擦,,并随之转动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后,将棉拭子投人,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试管内,立即送检。小的医疗器械直接投入洗脱液中送检。,检测方法:,同物体表表面采样后的检测方法。,采样原则:,对于医疗器械尽可能采取接触病人部分,尤其是接触病人粘膜的部分。,采样方法和原则采样方法:对于大的医疗器械,用浸泡有无菌生理盐,21,六,、灭菌质量监测,(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一)物理监测法: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二)化学监测法:应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进行化学监测。,(三)生物监测法:生物指示剂有芽孢悬液、芽孢菌片以及,菌片与培养基混装(自含式)的指示管,。,六、灭菌质量监测(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一)物理监测法:每次,22,我院使用的,我院使用的,23,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分析流程,正视结果,不要盲目,的重复采样,细菌学数据超标,回忆采样过程,是否存在污染,到一线去查看设施和,每个操作环节,询问,相关人员的日常操作,方法,检查操作记录,判断是否存在问题,重复采样,否,采取措施改进操作流程,是,否,是,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分析流程正视结果,不要盲目细菌学数据超标回,24,空气微生物消毒方法,紫外线灯照射,静电吸附,空气过滤,消毒剂熏蒸,,,如过氧乙酸熏蒸,喷雾,,,如用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进行超低容量喷雾消毒,,用一些消毒器械即时产生的化,学因子进行消毒,如可以用臭,氧进行空气消毒。,物理消毒,化学消毒,空气消毒,空气微生物消毒方法紫外线灯照射消毒剂熏蒸,如过氧乙酸熏蒸物理,25,空气消毒可采用最简便易行的,开窗通风换气,方法,每次开窗10到30分钟,使空气流通,让病菌排出室外。,物理除菌,空气消毒可采用最简便易行的开,26,紫外线灯,无毒、经济、有效、方便,照射30min至1h基本能使室内空气达,类环境标准。2h达,类环境标准,照射后3h内空气仍达,类标准。,而罩式、车式及固定贴墙式均因其罩背面空气阻挡了,2040,的紫外线照射,而降低了杀菌效果和维持时间。,要强调,最佳安装方式、合理安排消毒间隔时间,照射时保持室内清洁干燥、灯管无尘,温度60时适当延长照射时间,是保证消毒效果所必须的。,物理除菌,紫外线灯无毒、经济、有效、方便物理除菌,27,空气消毒方法的选择,1、自然通风是最经济、简便和有效的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减少细菌浓度的方法。在有人或无人在情况下均可使用。对防止非典的传播有很重要的意义。,2、在出现呼吸道传染病人后,单一的使用空气消毒方法,即使空气中的微生物全部被杀灭,但由于污染表面的微生物没有被杀灭,很快又可污染空气。这种情况较合理的方法应物体表面消毒和空气消毒同时进行,可选用过氧乙酸或过氧化氢等消毒剂进行喷雾或熏蒸。,3、人在时的空气消毒方法,可选用循环风消毒机或静电等空气消毒器进行连续动态消毒处理。使用这种空气消毒方法时,应结合室内表面的卫生清洁处理或先用消毒剂对污染表面进行消毒,以保证空气消毒效果。,空气消毒方法的选择1、自然通风是最经济、简便和有效的保持室内,28,空气消毒注意事项,1、对物品的腐蚀,过氧乙酸、臭氧等消毒剂对物品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使用时浓度不宜过高、喷量不宜过大,必要时,消毒后应及时用清水擦洗。,2、用消毒剂进行空气消毒时需关闭门窗,人员应离开消毒场所,消毒完成后应先打开门窗通风,待消毒剂驱除后方可进入。,3、紫外线照射时,不能直接照射暴露皮肤,眼睛不能直视紫外线灯。以免对皮肤、眼睛造成伤害。,空气消毒注意事项1、对物品的腐蚀,过氧乙酸、臭氧等消毒剂对物,29,谢谢大家!,谢谢大家!,3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