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四章 经 络,第四章 经 络,1,【,目的要求,】1.,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2.,掌握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和大体循行路线。,3.,掌握奇经八脉的概念、主要功能,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和基本功能。,4.,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5.,了解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循行路线和基本功能。,6.,了解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7.,了解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学时,】8,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2,人所共知,西医学依据解剖学上的组织结构联系,将人体分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而中医学与此不同,中医学据据经络联系和脏腑功能反映,将人体分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功能系统。以西医解剖学观点衡量,简直是不可思议。,人所共知,西医学依据解剖学上的组织结构,3,然而,医疗实践却证明,一些在解剖结构毫不相干的部位在生理病理存在特殊联系,而这种联系正是经络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肺与大肠,在解剖结构上毫不相干,但由于肺与大肠的经脉相互络属,故临床上可见肺气不降,而致大肠传导失常而大便秘结,可用降肺气之法治疗;反之,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可致肺气上逆,而致喘咳胸满,可用泻热通便法治疗。,然而,医疗实践却证明,一些在解剖结构毫不相干的,4,又如:肾与耳,在解剖结构毫不相干,但临床上肾虚病人,常出现耳呜、耳聋的症状,而通过滋肾之法,可使症状改善,甚至消失。,以上说明经络在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中,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又如:肾与耳,在解剖结构毫不相干,但临床上肾虚,5,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一、经络学说的含义,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等相互关系的学说。,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一、经络学说的含义,6,灵枢,经脉篇“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张从正:“不诵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李梃:“医者不明经络,犹人夜行无烛”。,7,二、经络学说的起源与形成,(一)黄帝内经的成书,标志着经络学的形成。,系统地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属络脏腑及十二经脉发生病变时的证候,并记载了十二经别、别络、浮络、孙络、经筋、皮部及奇经八脉等内容。,二、经络学说的起源与形成(一)黄帝内经的成书,标志着经络,8,(二)形成的客观依据:,1、经络发于四肢腧穴说,(1)经络是体表反应点和针刺传导感应现象的归纳。,a,、体表反应点:,是指机体某一内脏发生病变,有时在体表一定部位可触摸到压痛点或出现其它特殊变化,如皮下硬结、皮肤颜色发生改变。这种现象被称为“反应点”。,(二)形成的客观依据:,9,b,、传导感应现象:,当针刺体表某一部位时,机体产生一种酸胀麻重的感觉,并且这种感觉会沿着一定的方向放射,这种现象称为“针刺感传”现象,古代称“得气”和“行气”。现代研究称之为“经络现象”。,b、传导感应现象:当针刺体表某一部位时,机体产生一,10,(2)经络是穴位疗效规律性的总结。,“穴位”的发现与针灸治疗有密切关系,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步发现主治范围基本相同的穴位。往往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线上,这就由“点”的认识发展到“线”的概念,从局部到整体,是古代经络概念形成的重要起点。,(2)经络是穴位疗效规律性的总结。,11,逐渐地在“线”上又发现许多新的“点”,同时这些“点”与“线”又与不同内脏的生理病理变化密切相关,成了给“线”命名的基础。,医疗实践使人们对经络的认识不断深化。通过由“点”连“线”,“线”上又布新“点”的归纳和总结,形成了 经络学说。,逐渐地在“线”上又发现许多新的“点”,同,12,2、先经络后腧穴说。,认为先发现经络,后发现穴位。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基出过的帛分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最早记载经脉学说的古代文献,是灵枢经的祖本,但记述的经脉不如内经完整规律,因其没有穴位记载,故认为先经络后腧穴。,2、先经络后腧穴说。,13,三、经络的基本概念:,(,一)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的一种特殊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经络的基本概念:(一)概念:,14,“经络”一词首见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1、经:经是经络系统中纵行的干线,是主干,主要的通路,释名:“经,径也,如径路无所不通“。,辞海“纵线,南北为经”。,2、络:络是经络系统中细密繁多,错综联络的分支,说文:“络,絮也”,言其细密繁多。,“经络”一词首见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经,15,(二)经脉与络脉的区别与联系,1,经脉与络脉的区别:,经脉 络脉,位置 深而不见 浅而常见,形态 粗大 细小,循行 直行(除带脉)纵横交错,数量 主干 较少 分支 较多,十二正经奇经八脉 十五别络浮络孙络,(二)经脉与络脉的区别与联系1经脉与络脉的区别:,16,2、经脉与络脉的联系:,经与络相互贯穿,交叉穿插,共同构成人体经络系统,完成体内气血的运行,联络沟通的作用,将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二者密不可分,故常合称经络。,2、经脉与络脉的联系:,17,二、经络系统的组成:,详见,p 107,表4一2,十二经脉(正经),1、经脉 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别出纵行经脉),别络(较大分支、十五别络),2、络脉 浮络(浮于体表络脉),孙络(别络分细小络脉),二、经络系统的组成:详见 p 107表4一2,18,十二经筋,外连,3、连属部分 十二皮部,内属五脏六腑,19,(一)经脉:,1十二正经,:,(1)循行特点:有一定的起止,其走向、交接分布和循行有一定的规律,与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2)主要功能: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一)经脉:1十二正经:,20,2奇经八脉:,(1)含义:十二经脉以外的重要经脉。包括:督、任、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脉。,(2)循行特点:循行部位比较离奇没有共同规律。,(3)主要功能: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2奇经八脉:,21,3十二经别:,(1)含义:是十二正经别出的纵行的经脉,又称“别行 的正经。”,(2)循行特点:,离:从四肢部分(多在肘膝以上)离出。,入:进入体腔脏腑深部。,出:浅出体表(多在颈项部)而上头部。,合:每一对相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共为“六合”。(阴经的经别合入阳经的经别),3十二经别:,22,(3)基本功能:,1、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2、加强了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3、加强了十二经脉与头面的联系。4、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5、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与心脏的联系。,(3)基本功能:,23,(二)络脉:,1别络:十五别络,(1)含义: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包括十二经脉各一支,督任各一支,脾之大络,共为十五别络。,(二)络脉:1别络:十五别络,24,(2)主要功能:,A、,加强和沟通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B、,统率其它络脉,加强了人体前,后,侧面的统一联系。,C、,渗灌气血,濡养全身。,(2)主要功能:,25,2浮络,(1)含义:分布在肌肤体表的络脉。灵枢经脉:“诸脉之浮而常见者。”,(2)主要功能:沟通经脉,以输达肌表。,3孙络,(1)含义:是别络再行分支的最细者。灵 枢脉度:“络之别者为孙。”,(2)主要功能:溢奇邪,通营卫。,(奇邪:奇,异也,邪自皮毛而溢络者,以左注右,以右注左,其气无常处,而不入于经者,为奇邪。,),2浮络,26,(,三)经筋十二经筋,、含义: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其功能活动受十二经脉调节和其气血的濡养,故称“十二经筋”。,(三)经筋十二经筋、含义: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27,、功能:有联缀四肢百骸,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如素问痿论所说:“宗筋 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功能:有联缀四肢百骸,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如素问,28,(四)皮部十二皮部,1、含义: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有一 定的分布范围。也就是说十二经脉之气散布体表的体系。,如素问皮部论说:“皮有分部。”,(四)皮部十二皮部1、含义: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29,经络教学课件,30,2、功能:,()加强十二经脉在皮肤各区域中的联系。,()抗御外邪。,()为外治法奠定理论基础。,2、功能:,3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