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框图及其简化

上传人:沧海****B 文档编号:252096150 上传时间:2024-11-12 格式:PPTX 页数:39 大小:3.9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系统框图及其简化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系统框图及其简化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系统框图及其简化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11:22,共38页,#,18:51,共38页,1,系统结构图的基本组成,1.,信号线:带有箭头的直线,箭头表示信号的传递方向,且信号只能单向传输。,2.,方块单元:即一个元件或环节的传递函数方块图,该方块可以对信号进行数学变换,其变换关系为:,方块单元如图,2-25,所示。,3.,信号比较点:表示两个或多个信号在此代数相加。如图,2-26,所示。其中,“,+,”,号表示相加,,“,-,”,表示相减。,第,1,页,/,共,39,页,18:51,共38页,2,“,+,”,可省略不写。信号比较点的运算关系为,应注意:只有具有相同因次或量纲,的量才能进行加减运算。,4.,信号引出点:表示信号引出或测量的位置。从同一位置引出的信号在数值和性质上完全相同。如图,2-27,如果已知系统的组成和各组成部分的传递函数,就可以通过上述四种基本单元将系统各部分连接起来,构成整个系统的结构图。,第,2,页,/,共,39,页,18:51,共38页,3,1.,列写出系统各元件的微分方程。在建立方程时应分清 各元件的输入量、输出量,同时应考虑相邻元部件之间是否 有负载效应。,二、结构图的画法,2.,在零初始条件下,对各微分方程进行拉氏变换,并将 变换式写成标准形式。,4.,按照系统中信号的传递顺序,依次将各元部件的结构 图连接起来,便可得到系统的结构图。,3.,由标准变换式利用结构图的四个基本单元,分别画出 各元部件的结构图。,绘制系统结构图的步骤如下:,第,3,页,/,共,39,页,18:51,共38页,4,例,2-11,在图,2-28,的滤波电路中,输入电压为,u,r,,输出电压为,u,c,,试画出其结构图,解,:,1.,列写各元件的微分方程,第,4,页,/,共,39,页,18:51,共38页,5,2.,对上述方程进行拉氏变换,并整理成标准式。,第,5,页,/,共,39,页,18:51,共38页,6,3.,按标准变换式画出各元件的结构图,如图,2-29,所示。,第,6,页,/,共,39,页,18:51,共38页,7,3.,按标准变换式画出各元件的结构图,如图,2-29,所示。,4.,按照信号传递顺序,依次将各元部件的结构图连接起来。,第,7,页,/,共,39,页,18:51,共38页,8,例,2-12,在图,2-31,所示电路中,输入电压为,u,r,,输出电压为,u,c,,试画出系统的结构图。,解,:,对于,RC,电路系统,可直接运用电压、电流和复阻抗之间所遵循的定律来建立结构图。,在本例中,,R,1,和,C,并联支路的端电压为,u,r,-u,c,,流经,R,1,和,C,的电流分别为,i,1,、,i,2,,根据端电压、电流、及复阻抗之间的关系,可画出描述该并联支路的结构图如图,2-32(a),所示。,第,8,页,/,共,39,页,18:51,共38页,9,流经,R,2,的电流,i=i,1,+i,2,,,R,2,的端电压为,u,c,,故可画出其结构图如图,2-32(b),所示。,按照该电路信号传递的顺序,将上述结构图连成图,2-32(c),,可得到该电路的结构图。,图,2-32,例,2-12,的结构图,第,9,页,/,共,39,页,18:51,共38页,10,例,2-13,位置随动系统如图,2-33,所示。试画出系统的结构图。,解,:,当位置随动系统工作时,由电位器,R,1,、,R,2,组成的角位移误差检测器检测出输入轴、输出轴的转角,r,和,c,,并产生与误差角,e,=r-c,成比例的电压,u,s,,,u,s,经放大器放大后加到电动机上,电机的轴经减速器和输出轴相联,并同时带动电位器,R,的电刷移动,如果,cr,,则,u,s,0,,放大后的电压,u,a,驱动电机转动,使,e,减小,当,e,=0,时,即,c=r,时,电机停止转动,从而保证了输出轴跟随输入轴而变化。,第,10,页,/,共,39,页,18:51,共38页,11,1.,根据系统中信号的传递顺序列写各元部件的微分方程。,误差检测器:,放大器:,电动机:,Ks,为误差检测器的灵敏度。,K,A,为放大器的电压放大系数。,K,b,-,反电势系数,,C,m,-,力矩系数,,J-,电动机轴的总等效转动惯量,,f-,电动机轴上的总等效粘性摩擦系数,,j,和,f,分别考虑了减速器及负载的转动惯量及粘性摩擦系数的影响。,M-,电磁转矩。,减速器:,i,为减速器的减速比,第,11,页,/,共,39,页,18:51,共38页,12,2.,对上述方程(在零初始条件下)进行拉氏变换,并整 理成标准变换式。,第,12,页,/,共,39,页,18:51,共38页,13,3.,按标准变换式,画出各元件的结构图如,2-34,所示。,图,2-34,第,13,页,/,共,39,页,18:51,共38页,14,3.,按标准变换式,画出各元件的结构图如,2-34,所示。,图,2-34,第,14,页,/,共,39,页,18:51,共38页,15,4.,按照信号传递顺序,依次将上图中的各结构图连接 起来,得到整个系统的结构图,,2-35,所示。,图,2-35,位置随动系统结构图,第,15,页,/,共,39,页,18:51,共38页,16,1.,串联连接方式的等效变换,前一环节的输出量是后一环节的输入量的连接称为环节的串联。如下图所示,各环节的传递关系为,三、结构图的等效变换,结构图变换应按等效原理进行,所谓等效,就是对结构图的任一部分进行变换时,变换前、后其输入、输出总的数学关系应保持不变。,第,16,页,/,共,39,页,18:51,共38页,17,串联后总的传递函数为:,这表明环节的串联可以用一个等效环节去取代,如下图 所示,等效环节的传递函数为串联各环节传递函数的乘积。写成一般形式为,第,17,页,/,共,39,页,18:51,共38页,18,串联连接的环节之间应无分支点和综合点,否则它们就不是串联。,在考虑两环节是否为串联时要注意以下两点:,环节之间应无负载效应。否则要考虑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而不能分为两个独立的部分。,第,18,页,/,共,39,页,18:51,共38页,19,输入量相同,输出量相加或相减的连接称为并联。如下 图所示,三个环节的输入部分都为,r(t),,而输出分别为,2.,并联连接方式的等效变换,第,19,页,/,共,39,页,18:51,共38页,20,故并联后总的传递函数为,这表明几个环节并联时,可以用一个等效环节去取代,如下图所示。等效环节的传递函数为各环节传递函数的代数和。写成一般形式为,第,20,页,/,共,39,页,18:51,共38页,21,3.,反馈连接方式的等效变换,如果将系统或环节的输出反馈到输入端与输入信号进行 比较,就构成了反馈连接,如 下图 所示。其中,G,1,(s),和,G,2,(s),可以是等效方块图,即它们可以是由若干元件方块串、并联 组成。按图中的传递关系有:,第,21,页,/,共,39,页,18:51,共38页,22,所以:,由此得:,可见,反馈连接可以等效为一个环节,如下图所 示。等效环节的传递函数如上式所示。,第,22,页,/,共,39,页,18:51,共38页,23,4.,分支点的移动规则,将分支点跨越元件方块图移动时,必须遵循移动前后所得的分支信号保持不变的等效原则。如下图所示,分支点在元件方块图的输入端,A,处时,两个分支端的输出分别为,第,23,页,/,共,39,页,18:51,共38页,24,将分支点越过元件方块图移动到,B,点,此时第一个支路的信号保持不变,而第二条分支信号将为,C,1,(s),,比变换前增大了,G(s),倍,为此,可在移动后的分支中串入一个元件方块图,其传递函数为,1/G(s),,如下图所示,于是,移动后的两个分支的输出分别为,显然移动前后的分支输出信号不变,达到了等效变换的目的。,第,24,页,/,共,39,页,18:51,共38页,25,类似的,如下图所示,分支点在输出端,B,处,两个输出分别为,将分支点越过元件方块图移到,A,点,则第一条分支的信号不变,而第二条支路的信号为,R(s),,比原分支信号缩小,G(s),倍。,第,25,页,/,共,39,页,18:51,共38页,26,因此,若在该分支中串入一个元件方块图,其传递函数,为,G(s),,如下图所示,则移动后两分支的输出分别为,显然,移动前后的分支信号保持不变,达到等效变换的目的,.,第,26,页,/,共,39,页,18:51,共38页,27,分支点移动的规则为:,若分支点从一个方块图的输入端移到其输出端时,应在移动后的分支中串入一个方块图,它的传递函数等于所跨越的方块图的传递函数的倒数。若分支点从一方块图的输出端移到其输入端时,应在移动后的分支中串入一个方块图,它的传递函数等于所跨越的方块图的传递函数。,第,27,页,/,共,39,页,18:51,共38页,28,5.,综合点的移动规则,将综合点跨越元件方块图移动时,应遵循移动前后总输出量保持不变的等效原则。如下图,(a),所示,当综合点在,A,处时,总输出量为:,C(s)=G(s)R,1,(s)-R,2,(s),当综合点移到,B,处时,必须使两个输入都经过元件方块图后再相加,如下图,(b),所示,此时,C(s)=G(s)R,1,(s)-G(s)R,2,(s),它和移动前是相等的,因而两图是等效的。,第,28,页,/,共,39,页,18:51,共38页,29,类似地,如下图,(a),所示,综合点在,A,处时,总输出为:,当综合点移到,B,点,从总输出量看,这相当于使,R,2,(s),增大了,G(s),倍,因此,必须在移动后的,R,2,(s),支路中串入一个方块图,其传递函数为,1/G(s),,如下图,(b),所示。这样,移动后的总输出:,它和移动前是等效的,故两图也是等效的。,第,29,页,/,共,39,页,18:51,共38页,30,综合点移动的规则为:,若综合点从一个方块图的输入端移到其输出端时,应在移动后的分支中串入一个方块图,它的传递函数等于所跨越方块图的传递函数。若综合点从一个方块图输出端移到其输入端时,应在移动后的分支中串入一个方块图,它的传递函数等于所跨越的方块图的传递函数的倒数。,第,30,页,/,共,39,页,18:51,共38页,31,当综合点之间相互移动时,如下图所示,因为三者输出都为,故它们都是等效的。可见,互换综合点的位置,不会影响总的输入输出关系。,C(s)=R,1,(s)-R,2,(s)-R,3,(s),第,31,页,/,共,39,页,18:51,共38页,32,四、系统结构图的简化,利用结构图的变换规则简化系统的结构图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简化方法。如果结构图只有简单的串、并联和反馈连接时,可先计算简单的串、并联和反馈连接部分,然后再逐步简化整个结构图。如果结构图中存在交叉连接或交叉反馈时,则先应作分支点或综合点的移动,消去交叉现象后,再按简单连接方式逐步简化。,第,32,页,/,共,39,页,18:51,共38页,33,例,2-14,简化下图所示多回路系统,并求出系统的传递函数,C(s)/R(s),解,:,这是一个没有交叉现象的多环系统,里面的回路称为局部反馈回路,外面的回路称为主反馈回路。简化时不需要将分支点和综合点作前后移动。可按简单串、并联和反馈连接的简化规则,从内部开始,由内向外逐步简化。,第,33,页,/,共,39,页,18:51,共38页,34,首先将局部反馈回路的前向通路按串联规则简化,反馈通路按并联规则简化,如下图,(a),所示。然后按反馈连接规则简化局部反馈回路,并进一步将主反馈回路化为最基本的反馈形式,如下图,(b)(c),所示。最后求得系统的传递函数。,第,34,页,/,共,39,页,18:51,共38页,35,最后求得系统的传递函数:,第,35,页,/,共,39,页,18:51,共38页,36,例,2-15,简化下图所示结构图,并求系统的传递函数,Uc(,s,)/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开题报告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