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改革,瑞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黄安楣,一、建构主义简介。,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三、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四、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 方法。,五、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能否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的教学模式。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教学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学习并研究一些建构主义理论,同时开展其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对于我们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教材改革,将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一、建构主义简介。,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1,、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图式,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法。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同化,指个体在感受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顺应,指学习者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当学习者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平衡,指学习者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2,、建构主义的发展历史。,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科恩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部刺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的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打破,而通过顺应(修改或创造新的图式)寻找新的平衡。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科恩伯格在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的基础上对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强调个体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区分了个体发展的两种水平即现实发现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建构主义理论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最根本的分歧点,由此产生了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括哪些主要因素等,因此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内容包括“学习的含义”与“学习的方法”两方面。,1,、关于学习的含义(即什么是学习)。,什么是学习,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谓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前面提到的图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由以上所述的“学习”的含义可知,学习质量取决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能力,而不是决定于重现教师思维过程的能力。换句话说,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是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2,、关于学习的方法(如何进行学习),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方法对学生要求:,1,、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2,、在建构知识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3,、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联系”与“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如果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同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知识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协商有自我协商与相互协商(也叫“内部协商”与“外部协商”)两种。自我协商是指自己和自己争辨什么是正确的,相互协商是指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之间的讨论与辨论。,建构主义学习方法对教师的要求:,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3,、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的或补充片面的认识。,三、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建构主义所蕴含的教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教学原则,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如数学学科的性质),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实用的方法。(如牛顿万有引办定律只适用于宏观世界,欧几里德几何只适用于平面几何)。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如什么是房子),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习是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一个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部信息本身没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地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因此学习不是象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人的认知水平发展就是同化、顺应循环往复,平衡不平衡相互交替的过程。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认知结构的重组(俗语说读书从薄到厚再到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有些问题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作借鉴,但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与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的知识经验,而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的生长点、学习的起点。,师生间、生生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习者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千差万别,而这些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建构主义虽然非常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但也不排除外部的引导,亦即教师的影响作用。,4,、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保证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保持平衡,培养学生认知加工。,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恰当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自主建构还应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即学习的主人。较之传统教学学生需承担更多的掌握自己学习的机会,教师应当注意使机会永远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辅导。,5,、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要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的情境,这是最重要的环节。,要创设协作学习的环境。协作在一定意义上是协商的意识(包括自我协商和相互协商),要把协作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之中。,要创设交流对话的环境。交流是协作最基本的方式,它可使群体智慧共享,推进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