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自体输血技术的临床应用,自体输血是指采集自身体内或回收自体手术、创伤失血再自身回输。,它包括术前预存式自体输血、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以及术后引流血自体回输。,历史回顾,早在1818年,英国的Blundell就将自体出血用自制的输血泵输回给产后严重出血的产妇,60年代Dyer等对自体输血技术进行了临床和实验研究,开创了自体输血的新纪元,1968年Klebnoff借鉴心脏外科器具,研制出市售Bantley 100型术中自体输血装置,1976年Haemonetics公司也研制出细胞洗涤装置Cell Saver。,临床意义,避免传播传染性和免疫性疾病,输同种血的感染性疾病主要有:,1.病毒性疾病:输血后肝炎,发生率在西欧国家为8-17%,美国为2-5%,在我国则高达 10-20%。输血传播爱滋病的1%。此外,还有巨细胞病毒、EB病毒、克雅病毒等。,2.原虫传染性疾病:疟疾、丝虫病、利什曼病,3.细菌感染及梅毒等性传染疾病,避免引起免疫抑制,同种输血可引起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抑制,从而降低机体抵抗力,增加术后感染机会,使切口或吻合口愈合延迟,促进肿瘤的生长、转移和复发。,避免不良输血反应,溶血反应:输血常有无症状的溶血反应,严重急性溶血反应常因ABO血型不合所致,发热反应:主要与输入致热源、白细胞、血小板及血浆抗体成分有关,操作流程,术中血液回输的流程包括术野的血液收集、抗凝、过滤、储存、分离、浓缩和回输等步骤,血液的收集,用负压和双腔吸引管把患者术野的出血吸入储血器内,术者应尽量及时的将出血吸入吸引器内,以免血液凝固与丢失,负压吸引的压力一般应控制在-150mmHg以下为宜,以免过多的红细胞在吸引过程中受到破坏,抗凝,在吸血的同时,通过双腔吸引管的注入管,将抗凝剂滴入吸血管内与血液混合,起到抗凝作用。,抗凝时最主要的问题是抗凝剂与血液的混合比例,一般血液与上述的浓度抗凝剂的容量比为5:1,可根据出血的速度来调节抗凝剂的滴速。,滤过与储存,储血器内有多层过滤网膜,其网眼的直径在20150um之间,可将比红细胞大的杂质滤过。,储血罐的容量一般在2000-4000ml。,分离与清洗,离心机以5650rpm的转速将血细胞等有形成分留于杯底或黏附于内壁,而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抗凝剂及大部分血小板则被分流到一废液袋内。,随着进血量的增加,血层逐渐上升,直到被内置的血层探测仪感知,机器自动停止泵血,转入清洗程序。,用生理盐水或乳酸钠林格氏液,置换血层中的微小颗粒、血浆成分、游离血红蛋白、抗凝剂等。,清洗完毕后,血泵逆转,将浓缩的红细胞泵入回输血袋中保存,可于术中或术后回输给病人。,清洗液的量一般为离心杯容量的35倍,对明显有较多脂肪颗粒和组织掖的“不洁”血,清洗量为57倍,甚至于1012倍。,如果回收的血量足够,经自动清洗、浓缩后所得的红细胞悬掖,Hct可达5060%,临床适应证,在成人,一般估计术中出血在600ml以上,无细菌污染,出血中无恶性肿瘤细胞者,均可考虑应用血液回输。,小儿因为其全身血容量基数小,即使回收少量的血液(50100ml)也是有意义的,能明显减少异体血的用量。,创伤外科手术、外伤、战伤出血,如肝脾破裂、大血管损伤、脊柱外伤、大出血抢救等,心脏、血管外科手术,脑外科手术,骨科全髋置换、翻修术,脊柱手术,妇产科异位妊娠破裂大出血等手术,腹部外科肝脾手术,门脉高压分流术等,器官移植手术,泌尿外科手术,临床禁忌证,败血症,血液严重污染的病例,如口腔、肿瘤、胃肠道破裂致粪便污染、感染的支气管手术等,血液被恶性肿瘤细胞污染的病例,目前对于恶性肿瘤手术中是否应用自体血液回收仍存在争议,自体输血的优点,提高大出血时的紧急抢救成功率,避免手术中病人出血过多、过快,血源供应不及时或因战时血源缺乏造成病人生命危胁,不需要检验血型和交叉配血试验,无输血反应,并发症少,无异体输血引起的疾病,如爱滋病、肝炎等,扩容及时有效,节约血源,“废血”利用,节省开支,解决特殊血型(如Rh阴性)病例的供血问题,操作简单,易于推广,再循环过程简单,结合术前预储存自体血可解决大部分心血管等手术的供血问题,保持ATP和DPG水平,红细胞的活力较库存血好,携氧能力强,血未经冷藏,血温符合生理,减轻血库工作量,注意事项,经洗涤处理的血液仅含少量的凝血成分,在大量输入后,应注意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以免发生凝血障碍,造成术后大量渗血,经处理的血液中丢失了大量血浆,血液的胶体渗透压降低,在大量输自体血时应补充足够的胶体,以免组织水肿,回收的血液虽经大量液体清洗,但仍含有少量的抗凝剂,大量输注后,可能影响血液的凝血机制,较为谨慎的方法是在术终检测激活凝血时间(ACT),并ACT的结果来决定是否应用鱼精蛋白予以拮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