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烛之武退秦师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5046009 上传时间:2021-07-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49.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烛之武退秦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7烛之武退秦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7烛之武退秦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课前准备的有关素材永州四中 陈鹏志【教学构想】1. 课文简析: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两国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2.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 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 1 第 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学生升入高中后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 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 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对于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心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标主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基于这种理念,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读探究,疏通词句,质疑问难,合作研讨;然后再重点突破,发现创新。同时要指导学生动脑动手编制语文知识卡片,积累语言知识。3教学目标:A.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 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 或用法。B.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诵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C .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 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4.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教学难点:烛学武的说辞赏析。5. 教法与学法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 重视积累、 感悟和熏陶, 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学习本文,主要采用诵读法(辅学以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通过质疑 激趣,让学生在兴趣中讨论,探究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在学法方面,主要采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 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6. 教学时数:三课时【有关素材】1 . “晋秦围郑示意图”2 .简介秦晋围郑形势图:这是秦国,都城为壅。这是晋国,都城为绛。这是郑国,都城新郑。晋郑毗邻, 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 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记述的就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 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有关探讨】1、烛之武为什么能三言两语退秦师?其游说妙在何处?提示:春秋无义战。所有的战争出发点为“利”。烛之武正是抓住“利”在做文章。以下分析供参考(1)以“利”巧攻心理。晋国围攻郑国,本来不关秦国的事,秦国所以出兵,一是公元前632 年 的城濮之战, 秦晋同属于一个军事集团的, 他们之间有盟约关系, 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 以扩大自己的势力。 两个原因中, 第二个原因是主要的, 烛之武看准了 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单刀直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作为郑国的子民,先讲自己国家的处境“既知亡矣”,隐含意思是说郑国灭亡是既定的事实,所以也无法考虑郑国的利益了, 但郑国的土地最后被秦国还是晋国得到呢?这还是个未知数。 烛之武从这点做 文章,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不仅消除了秦穆公的戒心,还赢得秦穆公的好感;“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过让步假设推理出 不攻郑的好处,以利益来引诱秦伯,让秦穆公动心;“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希望秦穆公为了秦国的利益不受损害而放弃围攻郑国的计划, 言辞恳切,从而坚定 秦穆公与晋国毁约的决心。(2 )以“害”巧析形势。一 从现实状况来看,“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郑亡后的情况如何呢?如果秦国得到了郑国的土地,“越国以鄙远”,是很难办到的,即使办到了,也是不好统治的;如果晋国得到了郑国的土地,“邻之厚,君之薄也”。一句话,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二从发展来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以晋的贪得无厌,让秦穆公真正感到危险的存在,从而快速作出决策,否则贻害无穷。烛之武说辞切 中要害,强而有力,且用反问句来加以突出强调,真是气势凌厉,锐不可当。(3 )以“史”巧施离问。烛之武挑拨离间的游说艺术在晋秦围郑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场。烛之武对秦晋两国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见秦穆公之后,只字不提郑国利益,在以“利”攻其心理,以“害”巧析形势的同时,始终不忘离间两国关系。如果说在“亡郑”还是“舍郑”的利害分析上,烛之武的挑拨离间还是隐性的话,那么他拿出历史事实,“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指出晋的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不可共事,则是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以“夫晋,何厌之有?”把火烧得更旺, 不仅使秦穆公觉得枉费心机, 又顿感危险将至。 烛之武用短短的125 字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真是妙哉!烛之武游说的成功还取决于语言的得体。 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 面对大国的君主,本是求人,却能够不卑不亢,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语重心长,迫使对方就范。可谓是有理有利有节有体,从而出色完成了游说使命。烛之武充分陈述了秦晋郑之间的三角利害关系, 准确、 深刻而又独到, 不能不令人信服。一是灭掉郑国对秦并没好处:“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邻之厚,君之 薄也。”二是不灭郑国对秦也没坏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三是晋国的信义有问题:“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朝济而夕设版焉。”四是晋国最有野心,扩张称霸,是晋国的本质:“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观烛之武之论,由“若”、“且”、“夫”三字连贯起来的四层意思, 环环相扣, 层层相生, 如早春的惊雷, 醒脑益智,又如搏击的雄鹰, 敏捷有力。 这四层意思包含有巨大的智慧力量, 因而能给对方以有力的冲击。一番议论之后,秦穆公是如拨云雾见青天,不但不再围攻郑国,反而命令三位将领留守下来。 秦晋联盟出现裂痕, 两国关系从此渐行渐远。 三年之后 双方在崤山正面交锋,秦军三位主帅被俘,士卒无一生还。归结起来,烛之武的成功之处在于, 恰当地把握了当时当地的国情、 人情, 准确地利用了对方心理,因 而,他成功了。烛之武是自信的,他自信有能力引导秦穆公的思路,他自信千军万马也不过弹指一挥间的问题, 他的自信来源于对当时国际形势的洞悉, 他的智慧当 在众人之上, 他思路清晰, 说理透彻, 他从容不迫, 超然淡静,从这个意义上讲, 他实在是世俗世界生长出来的一株仙花奇草, 异香满面, 清爽可人。古人总体评价烛之武言辞的评论如此辞令,真无一字不妙,无一着不老靠圆密。春秋时祖此者甚多,此不特千古辞命之祖,亦千古处难济变之师也。拜服,拜服! 【明】魏禧左传经世钞卷四退秦词令,势透机圆。 【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三烛之武为国起见,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转斗无前,不虑秦伯不落其彀中也。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一2、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给我们什么启示?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本素材并运用到写作中【素材清单】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难,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郑国被秦、晋联军攻打, 形势十分危急, 烛之武受命前往秦军前往秦军驻地。 面对强悍的秦伯,他凭借自己高超的语言艺术、外交思想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说服秦王退兵。【写作素材】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 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 封, 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 ”秦伯说, 与郑人盟。【素材激活】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烛之武退秦师中,面对郑伯之请,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话语间,流露出长期不被重用的委屈,以至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诚意和对形势的分析,让烛之武尽释前嫌,毅然受命,“夜缒而出”,说服秦伯,与郑结盟。结果是,晋国悻悻退兵,郑国化险为夷。烛 之武的可贵之处在于,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国家利益而摒弃个人恩怨。 正因为如此, 烛之武成了千古传颂的爱国志士, 其深明大义的品质影响了千千万万的 华夏儿女。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春秋时, 在秦晋合兵围郑的危急时刻, 郑伯老臣烛之武只身赴秦营, 向秦伯幡然醒悟,遂与郑结盟。于是,秦晋联盟瓦解,晋国被迫撤兵,解除了郑国之危。烛之武凭借自己的巧言机智, 使郑国不费一兵一卒, 保住了国家社稷, 百姓免遭涂炭,还与秦结成了联盟,使晋国不敢轻举妄动,可谓一石二鸟。战国策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信然。一鸣惊人源于默默积蓄烛 之武退秦师中,从烛之武对晋国历史和国君的为人了解之清楚,对联秦伯心理和秦晋恩怨把握之全面, 可以看出: 他虽然长期怀才不遇, 却一直关注天下形势,思 考安天下济苍生的方法。长期的默默积蓄,使其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沉稳自信,也使其具备了能言善辩,巧妙退兵的高超智慧。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迎来了 瞬间释放的闪亮时刻。长期的默默积蓄,使老迈的烛之武最终一鸣惊人,名垂青史。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板凳要坐十年冷”。读书、治学,都要有这种精 神,才能为将来报效国家积蓄力量。【写作运用】【适用话题】 可用于“自强”“自励”“意志”“逆境与奋斗”“国难之时大丈夫当显英雄本色”“口才与成功”“智与勇”“责任”等写作话题。【运用指南】运用时选取恰当的角度,可结合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来论证,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应自强不息,用坚强的意志武装自己, 从而实现人生新的跨越; 还可联系当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来论证,增强文章的时代感和说服力。【运用范例】(一) 语言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重要区别, 是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桥梁, 它是化解仇恨的有效手段,它是国与国合作的基础?我这一生最景仰的人便是烛之武。 不是他肯放开私人恩怨而为国挺身而出的品质,而是他竟能用一段话使秦师从边境退去,挽救一个国家,一个即将灭亡的国家。“若郑亡而有益与君, 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且君尝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这些语句句句击中要害, 简洁而又明了, 让秦伯感受到亡郑的害处而放弃攻郑。 这就是语言促进沟通的力量呀!怎能叫人不佩服?(二)烛之武可以忍让,虽然曾不被王重用,但面临着国危家难时,毅然可以作出退让, 所谓“国之不存, 家将焉附?”他选择放下心中个人的怨恨, 于是他的忍让,他出山了,他的一番言辞铸就了一个大侠的形象。(三)左传僖公三十年记下了郑国大夫烛之武语言的力量。我佩服烛之武, 不只因为他放下个人恩怨, 为国挺身而出的高尚品质, 更因为他竟能用一席话说退秦国 虎狼之师,挽救了面临危亡的祖国。“若亡郑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运,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简洁明了,步步紧逼,句句击中对方心理要害,足以让秦伯切感亡郑对自身的危害而放弃与晋国的联盟。这就是语言促进沟通的力量呀!怎能叫人不佩服?(四)烛之武虽已达垂墓之年,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锐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 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 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 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感叹号。(五)因为心中铭记着祖国,你夜缒而出,单身前往秦军驻地。那是一个清冷的夜晚,月光像一杯饯行的酒撒到了大地上。因为形势的严峻,周围的空气,每一棵草木似乎都 散发着紧张的气息。 高高的城墙上, 只有你在吃力地向下坠落着。 已到暮年的你没有了年轻时的活力, 每一个动作都似乎显得有点笨拙。 在那堵寂寞的围墙上,你显得是那么无助,但同时一股坚定的力量从你身上散发出来。一切只因为心中那份铭记,那份对祖国的铭记。见到秦伯的你,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用尽自己 的机智与渊博的知识,让郑国与郑人盟,为自己祖国化解了一场危机。后人永远的记住了你烛之武。其实, 当你答应郑伯时, 人们便永远记住了你。 因为忘记与铭记这个很难拿捏的问题,终于在你身上找到了尺度;忘记无谓的,铭记必需的。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