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德育(教育精品)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50134945 上传时间:2024-11-01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章德育(教育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第十章德育(教育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十章德育(教育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十章 德育,第十章 德育,第一节 德育概说,第二节 德育内容、手段、方法,第三节 康德的道德教育哲学,第一节 德育概说,一、什么是德育,二、德育的必要性,一、什么是德育,(一)“德育”一词的由来,(二)古代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德育,(三)近代以来作为道德教育的德育,(四)当代我国的“大德育”,(一)“德育”一词的由来,18,世纪,78,、,80,年代,康德把遵从道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简称德育。,斯宾塞在,1860,年,教育论,中提出了“,moral education”,。,20,世纪初期传入我国,,1904,年王国维以“德育”、“知育”、“美育”三词介绍叔本华的教育思想。,1912,年蔡元培撰文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二)古代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德育,古代德育实际上是广泛的习俗教育或者社会意识教育,包括今天说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礼仪教育等等,相当于今天的思想教育。,(三)近代以来作为道德教育的德育,近代,随着生产领域的分化、社会生活领域的分化,社会关系日趋复杂,浑然一体的社会意识逐渐分化,形成了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由此,道德教育成为相对独立的领域。,世俗的道德教育取代宗教教育,大力提倡政治教育、公民教育、民主教育,“德育”专门指道德教育。,(四)当代我国的“大德育”,中国有传统的“大德育”的习惯,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人生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统称为德育,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20,世纪,80,年代,受到政治斗争的影响),德育即思想、政治、品德的教育(,19881995,),德育即社会意识、个性心理教育(,1995,年以后),(五)学者的观点,德育应该是严格意义上的道德教育。,道德与政治、法律、世界观人生观存在重大差别,学生生活中存在“道德领域”与“非道德领域”,学习事件,如没做作业、没有预习复习等不是“道德问题”,犯“政治错误”的人不一定“缺德”,“犯法”行为比“缺德”行为严重的多。,由于精神失常骂人不是不道德的行为,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目的和手段都不能同一。,政治教育可以采用灌输,道德教育与礼仪训练不同,一个彬彬有礼的纳粹分子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教育与心理咨询在对象、目的、内容、方式方法、等很多方面多有不同。,二、德育的必要性,关于道德必要性的反对意见,道德虚无主义:,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社会失道,才需所谓道德;人失去本性,才需所谓道德),道德相对主义:无所谓决定的善恶对错,不必强求道德上的一致性。,道德天赋论:道德是天生、与生俱来的。,环境自发影响论:道德是后来学习的结果,有意的道德是多余的。,取消学校道德教育,: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地方,家庭与社会承担更多的道德教育责任。,我们为什么需要学校德育,个人成长的需要,道德教育是人性的需要,社会的进步需要道德教育,维持学校生活需要道德教育,第二节 德育内容、手段、方法,一、德育内容,二、德育手段,三、德育方法,一、德育内容,(一)从类型上分,以家庭伦理为主的古代德育,古代希伯来人的德育体现在“摩西十戒”,古希腊注重虔敬、好客、勇敢、节欲、自制。,古罗马注重年轻人的刚毅、坚贞、勇敢、虔敬、忍耐、好客、自制等。,古代中国的孝、悌、忠、信、义等等,内容日趋丰富的学校教育,私德,公德,职业道德,(二)从道德层次上分,道德理想:具有激励功能,例如“三热爱”,道德原则:具有指导功能,例如八荣八耻,道德规则:具有约束功能,例如不准随地吐痰等,(三)从结构上分,知,情,行,中国学校德育:促进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斯洛汀的故事,原子物理学家,1946,年,在实验室用螺丝刀轻轻把一块块钚片聚集成一团,是大到足以产生链式反应。不幸的是,螺丝刀突然滑落,钚片一下子靠得太紧。瞬间,每个人观察的仪器都显示出中子正在剧增,表明链式反应已经开始,整个房间充满放射线。斯洛汀立即用自己的赤裸的双手把钚片分开,这是一个自杀行动,因为他暴露在大量的放射线下。然后,他平静的要求,7,名合作者精确的标出他们在故事发生时所处的位置,以便确定每个人收到放射的程度。做完这些事,斯洛汀向医疗救护站报警,然后向同事们道歉,并且说:他将死去,而大家肯定会康复。,二、德育手段,(一)语言,规范性用语,祈使句,陈述句,疑问句,评价性用语,表扬与批评,“好”的评价性含义与描述性含义,褒义词与贬义词,解释性用语,(二)榜样,行为示范与观察学习,教师树立的榜样与学生择定的榜样,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三)情境,说明的情境,实验情境,体验情境,道德两难情境,体谅情境,后果情境,冲突情境,(四)环境,教师的道德表率,有道德感染力的集体生活氛围,(五)体验,引导学生通过践行来体验道德,(六)奖赏与惩罚,表扬要求实事求是,奖赏不能滥用,惩罚的三个标准:必须是学生违反规则的后果、对违反规则的学生有意的施加某汇总痛苦或不快、由权威执行。,惩罚的理由:报应论、改造论、惩戒论,学校惩罚的伦理原则:正当程序、教育性原则、必须针对道德过失、以恰当的方式惩罚,三、德育方法,(一)说服,(二)示范,(三)讨论,(四)角色扮演,(一)说服,说服不是押服,说理的逻辑,演绎的推理,归纳的推理,类比推理,结果论与非结果论,结果论强调行为的善恶取决于行为的后果,非结果论强调道德规则具有普遍性,没有例外,适用于所有人的规则适用于每个人。,(二)示范,以德服人,直接示范与间接示范,(三)讨论,(四)角色扮演,第三节 康德的道德教育哲学,“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康德的座右铭,一、康德的道德哲学的三个层次,1.,通俗道德哲学:普通人的道德准则。,从普通人的生活中找寻道德的先天原理。,2.,道德形而上学:找寻道德哲学的基础,康德坚信人性里面有形而上学的根基。,3.,道德形而上学的前提:道德形而上学何以可能。,体会到逻辑的美了么,?,1.,通俗道德哲学,日常生活喜欢评头品足的现象表明,人有一种克制不住的本性,即喜欢用绝对的道德尺度去衡量别人。康德发现:人们总是对别人做好事的动机提出苛刻的要求。所以,真正的道德行为是“为道德而道德、为义务而义务”,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规则,不要骗人,不要自杀,发展自己的才能,帮助别人,完全的义务,消极的义务。,没有条件所讲,必须要做,不完全的义务,积极的义务,某些情况下不做事可以原谅的,2.,道德形而上学,通俗的道德哲学如果缺乏可靠的理性原则作为最后的裁定,所以很容易变质,必须找寻道德格言背后的道德律。,第一条道德律,你必须要这样行动,即你的行为准则(主观的),成为一条普遍的法则(客观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试想一下,一旦把它普遍化,会导致一个怎样的自然后果,是自我取消还是自我维持?,第二条道德律,人是目的,历史上,人们通过自然淘汰来选择道德行为,如果这样,人的地位就降低了。,如果从效果上谈论道德,还是带有功利性。,所以从动机和目的来看道德才能摆脱功利性。,主观目的总是偶然的、依对象的不同而变化的,只有客观目的才是一切有理性者普遍必然的目的,具有绝对的价值。,第三条道德律,每个人的意志都是立法的意志。,每个人都出自自己的自由意志为自己立法,而不是听从别人的教导。,3.,道德形而上学的前提,要使你的行为准则愿意永远成为普遍的法则,那么它的前提是什么?它可以可能?,每个人的意志都是立法的意志,那么这种意志的前提是什么?,道德律何以可能?,康德的答案,自由意志,每一个人应该为自己所做的行为负责。,为什么自由是最终的根据?自由是不可认识的,可认识的就不是自由。所谓自由就是不可决定。如果能够为自由找到根据、原因,它就不是自由了,它就被纳入机械因果性的链条中了。,意志的本质就是“善”的。所谓“善”的意志,即是“良心”。它的为善并非要达成某种目的“善”只在于其立意是纯粹为行善而行,不夹杂性好物欲,故又称为“纯粹意志”。,善良意志之所以善不是因为它所产生或取得的成就,也不是它对实现特定目的的效用性,而是因为意愿的愿意。它本身为善,(its good of itself),。,自由意志与善的意志的关系,自由必然意味着善么?自由就是有可能为善也可能为恶。,亚当和夏娃如果不摘苹果,就不会犯罪,但也没有自由意志,他们是上帝决定的动物。追求自由的目的不在于善,而是要把人从动物提升上来。赋予人以高贵性,把人当作有尊严的生物。,有尊严,可善可恶。恶棍也可能是高贵的,因为他是有自由意志的,自由意志坚持一贯,敢作敢当,他也可以保持人格上的高贵,当然我们在道德上要谴责他。我们追求的是这样的自由,并不是说有了自由一切都好了。恰好相反,有了自由一个人通常首先做坏事。但只要有自由,他在做坏事中就可能会慢慢做起好事来。他会发现真正要自由得到满足的还是做好事。做坏事是一时的,接下来就是不自由了。,亚当夏娃被赶出伊甸园,但上帝说“他们已经与我平起平坐了”。人通过犯罪与上帝平起平坐了,也就是人已经高贵起来了,凭着他的高贵就会一步步走向善。自由意志起点是恶,终点是善。(邓晓芒),二、康德的道德哲学对道德教育的启示,1.,道德教育过程:让每个人用自己的理性去思考,勇于用自己的理性走出被监护的状态(儿童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启蒙。,2.,道德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为了道德而道德的自律性,而不是他律性。,3.,反对利用从众心理树立榜样的做法,道德行为应该是自律的,而是对他人的模仿。,4.,反对功利奖赏,行善必须是出于自由自律,若是为了奖赏而行善,将成为一种道德贿赂,若是凡行善将以贿赂为前提为之,而害怕责罚而不为恶,将降低儿童的羞耻心,如此教育将失去意义。,“如果儿童做了坏事就受到惩罚,作了好事就收到表扬,那么,他就会仅仅为了得到奖赏而做好事。以后,当他进入一个并无这种奖惩的世界,做好事没有奖赏、做坏事没有惩罚时,他就会变得只关心自己在世上过的怎么样,行善抑或作恶完全取决于哪一种行为对他最有好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