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保护

上传人:he****18 文档编号:250122585 上传时间:2024-11-01 格式:PPT 页数:94 大小:7.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园林植物保护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园林植物保护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园林植物保护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一,园林植物病害概述,园林植物病害的概念,园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或种苗、球根、鲜切花和成株在贮藏、运输过程中,由于病原物侵染或不适宜环境因素的影响,生长发育受到抑制,正常生理代谢受到干扰,组织和器官遭到破坏,导致叶、花、果等器官变色、畸形和腐烂,甚至全株死亡,从而降低产量及质量,造成经济损失,影响观赏价值和园林景色,这种现象称为园林植物病害。,引起园林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称为病原。,植物病害的发生必须经过一定的病理程序。根据这一特点,风折、雪压、动物咬伤及其它人为的器械损伤等,因无病理程序,所以不称为病害,而称为伤害。,但是,并非所有发生植物病理变化过程的现象都称为病害。如异常美丽的金心黄杨和银边虎尾兰是因为受到病毒的感染;羽衣甘蓝是食用甘蓝病变的产物;绿菊和绿牡丹也是病害的杰作。这些植物都被视为观赏园艺中的名花或珍品,经济和观赏价值大大提高,一般不作为病害处理。,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识别,引起园林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称病原。被寄生的植物称为寄主。,(一)侵染性病害,引起园林植物病害的病原生物(简称病原物),称侵染性病原。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植原体、类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藻类和螨类等。病原物属菌类的称为病原菌。这类由生物因子引起的植物病害都能相互传染,有侵染过程,称为侵染性病害或传染性病害,也称寄生性病害。田间常先出现中心病株,有从点到面扩展危害的过程,。,(二)非侵染性病害,不适宜于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称非侵染性病原。如温度过高引起灼伤;低温引起冻害;土壤水分不足引起枯萎;排水不良、积水造成根系腐烂,直至植株枯死;营养元素不足引起缺素症;还有空气和土壤中的有害化学物质及农药使用不当等。这类非生物因子引起的病害,不能互相传染,没有侵染过程,称为非侵染性病害或非传染性病害,也称生理性病害。常大面积成片发生,全株发病。,园林植物病害的症状和类型,(一)病害的症状,园林植物感病后,在外部形态上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变化,称为症状。,症状可分为病状和病征。,病状是感病植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状态。病征是,病原物,在感病植物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如大叶黄杨褐斑病,在叶片上形成的近圆形、灰褐色的病斑是病状,后期在病斑上由病原菌长出的小黑点是病症。所有的园林植物病害都有病状,而病征只在由真菌、细菌、寄生性种子植物和藻类所引起的病害上表现较明显;病毒、植原体和类病毒等引起的病害无病征;线虫多数在植物体内寄生,一般体外也无病征;非侵染性病害也无病征。植物病害一般先表现病状,病状易被发现,而病征常要在病害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才能显现。,(一)病状的主要类型,1.黄化,叶绿素含量减少,整株或局部叶片均匀褪绿。进一步发展导致白化。一般由病毒、植原体或生理原因引起。如香石竹斑驳病毒病、栀子黄化病、翠菊黄化病。,缺铁导致新叶黄化,棣棠,2.花叶,整株或局部叶片颜色深浅不匀,浓绿和黄绿互相间杂,有时出现红、紫斑块,界限明显。一般由病毒引起。如紫丁香花叶病、大丽花花叶病。,山茶花叶病,3.班驳,与花叶相似,但界限不明显。,观赏椒病毒病,叶片变色界限模糊,4.,碎锦,花瓣上的变色,郁金香碎色病。,发病,健康,4.斑点,多发生在叶片和果实上,形状和颜色不一。病斑后期有的出现霉点或小黑点。一般由真菌、细菌等引起。如月季黑斑病、凤尾兰叶斑病等。,凤尾兰叶斑病,小黑点,4.溃疡,枝干皮层、果实等部位局部组织坏死,形成凹陷病斑,病斑周围常为木栓化愈伤组织所包围,后期病部常开裂,并在坏死的皮层上出现黑色的小颗粒或小型的盘状物。一般由真菌、细菌或日灼等引起。如槐树溃疡病、杨树溃疡病。,红瑞木枝干溃疡病,5.腐烂,发生于根、干、花、果上。病部组织腐烂。多汁幼嫩的组织常为湿腐,如羽衣甘蓝软腐病。含水较少、较硬的组织常发生干腐,如三棱掌腐烂病。腐烂一般由真菌或细菌引起。,新芽腐烂,真菌霉层,橡皮树,6.枯梢,枝条从顶端向下枯死,甚至扩展到主干上。一般由真菌、细菌或生理原因引起。如马尾松枯梢病、柳黑枯病。,雪松枯梢,7.枯萎,由于干旱、根系腐烂或输导组织受阻,部分枝条或整个树冠的叶片凋萎、脱落或整株枯死。一般由真菌、细菌或生理原因引起。如榆枯萎病、唐菖蒲枯萎病、大理花青枯病。,菊花植株枯萎,8.畸形,通常包括叶片变小、皱缩、肿胀或形成毛毡,枝条带化,果实变形等。一般由真菌、螨类或其他原因引起。如桃缩叶病、月季带化病、李囊果病和阔叶树毛毡病。,扇叶状,皱缩卷曲,9.疮痂,发生在叶片、果实和枝条上。斑点表面粗糙,有的局部细胞增生而稍微突起,形成木栓化的组织。多由真菌引起。如柑桔疮痂病,。,大叶黄杨疮痂病,疮痂斑,10.肿瘤,枝干和根上的局部细胞增生,形成各种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瘤状物。一般由真菌、细菌、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或生理原因引起。如樱花根癌病、根瘤线虫病。,樱花根癌病,11.丛枝,顶芽生长受,抑,侧芽、腋芽迅速,生长,或不定芽大量,发生,发育成小枝,,小枝上的顶芽又受抑,制,其侧芽又发育成,小枝,这样多次重复,发展,叶片变小,节,间变短,枝叶密集丛,生。由真菌、植原体,或生理原因引起。如,竹丛枝病、泡桐丛枝,病。,竹丛枝病,12.流脂或流胶,病部,有树脂或胶质自树皮,渗出,常称之为流脂,病或流胶病。流脂和,流胶的原因比较复杂,,一般由真菌、细菌,或生理原因引起,也,可能是它们综合作用,的结果。如马尾松枯,梢病病梢上流脂、桃,树流胶。,流胶,桃流胶病,(二)病征的主要类型,1.粉状物,植物发病部位出现各种颜色的粉状物,如白粉(月季、黄栌、瓜叶菊白粉病)、黑粉。,白粉状物,蔷薇白粉病,2.,霉状物,植物发病部位出现各种颜色的霉状物。霜霉(葡萄、月季霜霉病)、灰霉(月季、仙客来灰霉病)、烟煤(山茶烟煤病)。,霜霉状物,葡萄霜霉病,霉状物,烟霉,灰霉,2.锈状物,发生在枝、干、叶、花、果等部位。病部产生锈黄色粉状物,或内含黄粉的疱状物或毛状物。由锈菌引起。如玫瑰锈病、海棠锈病。,3.点状物,是很多病原真菌繁殖器官的表现,褐色或黑色,不同病害粒点病征的形状、大小、突出表面的程度、密度或分散、数量的多寡都是不尽相同的。,凤尾兰叶斑病,小黑点,4.,菌核与菌索,病部先产生白色绒毛状物,后期聚结成大小、形状不一的菌核,颜色逐渐变深,质地变硬。菌索是由菌丝形成的,呈绳索状。如根腐病、禾草白绢病等。,菌核,菌核萌发,菌索,4.菌脓,细菌性病害常从病部溢出灰白色、蜜黄色的液滴,干后结成菌膜或小块状物。如天竺葵叶斑病、栀子花叶斑病。,菌脓,细菌溢检查,:,切取病叶上病健交界处叶片组织约,1,毫米,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加上盖玻片,静止,1,2min,后,用手持扩大镜或低倍显微镜稍暗视野下检查,有云雾状菌液自叶脉涌出。,云雾状,菌溢,一、真菌,真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空气、水、土壤中都有存在。在植物病害中,真菌是一类最重要的病原,大约有80%以上的植物病害由真菌引起。,真菌没有根、茎、叶的分化,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没有维管束组织,有细胞壁和真正的细胞核,细胞壁由几丁质和半纤维素构成,所需营养物质全靠其他生物有机体供给,营异养生活,典型的繁殖方式是产生各种类型的孢子。,二 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特征,真菌的一般性状,真菌的个体发育分为营养阶段和繁殖阶段。即真菌先经过一定时期的营养生长,然后形成各种复杂的繁殖结构,产生孢子。,1.真菌的营养体,真菌进行营养生长的菌体称为营养体。典型的营养体为纤细多枝的丝状体。单根细丝称为菌丝,菌丝可不断生长分枝,许多菌丝集聚在一起,称为菌丝体。菌丝通常呈管状,直径,56,m,,,管壁无色透明。,高等,真菌的菌丝,有隔膜,,称为有隔菌丝。,低等,真菌的菌丝一般,无隔膜,,称为无隔菌丝有些真菌的营养体为卵圆形的单细胞,如酵母菌。,真菌的菌丝,有隔,菌丝,无隔,菌丝,有隔,菌丝,真菌的菌丝,1.,有隔菌丝 2. 无隔菌丝,菌丝一般从孢子萌发而来,形成菌丝体,最后再产生孢子。,孢子萌发产生菌丝,后期菌丝产生孢子,菌丝生长,有些真菌的菌丝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态,交织成各种形状的特殊结构,如菌核、菌索、菌膜和子座等。它们对于真菌的繁殖、传播、以及增强对环境的抵抗力有很大作用。,鼠粪状菌核,菌核萌发,子囊盘,菌核,菌核,产孢机构,子座,菌索,2.真菌的繁殖体,营养生长到一定时期所产生的繁殖器官称为繁殖体。真菌的繁殖方式分无性和有性两种,,无性繁殖产生无性孢子,有性繁殖产生有性孢子。孢子是真菌繁殖的基本单位,相当于高等植物的种子。,真菌产生孢子的组织和结构称为子实体。子实体和孢子形式多样,其形态是真菌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真菌的孢子,真菌的生态特性,真菌的生长和发育,要求一定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不适宜时,真菌可以发生某种适应性的变态。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光和酸碱度等。,大多数真菌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在90%以上,,黑暗和散光,条件,pH,值,范围为39,最适,pH,值为,5.56.5,的条件下生长好。,二、细 菌,(一)细菌的一般性状,细菌属原核生物界,单细胞,有细胞壁,无真正的细胞核。细菌的细胞壁外包有厚薄不等的粘质层。厚而固定的粘质层称为荚膜,便于忍受暂时的干燥。某些细菌的细胞内可以形成休眠的芽孢,以渡过不良环境。细菌的形状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植物病原细菌都是杆状菌,,一般大小为,13,m0.50.8 m,,,通常没有荚膜,也不形成芽孢。,绝大多数植物病原细菌生有鞭毛,,能在水中游动。生在菌体一端或两端的鞭毛,称极毛;生在菌体周围的鞭毛,称周毛。鞭毛的有无、着生位置和数目是细菌分类的重要依据。,植物病原细菌(杆状),细菌边毛的着生方式,1.,单极毛,2,、,3.,极毛,4.,周毛,(,二)植物细菌病害的特点,植物病原细菌主要通过气孔、皮孔、蜜腺等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侵染最主要的条件是高湿度。所以只有在自然孔口内外充满水分时才能侵入寄主体内。,细菌性病害的病斑初期有半透明水渍状晕圈出现,后期空气潮湿时有菌脓溢出。,细菌性病害的病斑初期有半,透明水渍状晕圈出现,后期空气潮湿,时有菌脓溢出。其症状有斑点、溃疡,、穿孔、癌肿、枯萎等类型。如美人,蕉芽腐病、鸢尾细菌性叶斑病、栀子,花叶斑病、榆叶梅穿孔病病、樱花细,菌性根癌病等。,菌脓,根癌,穿孔,植物病原细菌一般在病株或残体上越冬,主要通过雨水的飞溅、流水(灌溉水)、昆虫、线虫、风和带细菌病害的种苗、接穗、插条、球根或土壤等进行传播。一般高温、多雨,尤以暴风雨后,湿度大,施用氮肥过多等有利于细菌病害的发生和流利。,(四)植物细菌病害的防治,细菌病害的防治,主要在于预防,其中以杜绝和消灭植物病原细菌的侵染来源为主,如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措施,选育抗病品种,做好种苗消毒,加强栽培管理,注意苗圃、庭园及花坛、绿地的卫生,及时清除病株残体,进行土壤消毒,发病时用抗菌素进行药剂防治。此外,应避免形成伤口,及时保护伤口,防止细菌侵入。,三、病 毒,病毒是一种极小的、非细,胞形态的专性寄生物。在,几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病毒粒子的形态,为杆状、球状、纤维状3,种。病毒粒子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植物病毒的核,酸绝大多数为,RNA。,病毒,具有增殖、传染和遗传等,特性。,病毒基本粒子形态,1. 杆状病毒 2. 球状病毒 3. 纤维状病毒,病毒的寄生性很强,必须在活的植物组织中才能生活,一旦离开活体,便失去致病能力。,病毒主要通过叶蝉和蚜虫等刺吸式口器害虫、病健株之间的接触、嫁接等栽培操作活动及种苗调运等方式进行传播。,病毒由,微伤口,侵入植物后,进入韧皮部,在筛管内随营养液移动,先被带至植物根部,后向地上部分移动,病毒便扩展到植物全株,常引起,花叶、黄化、矮化、萎蔫、畸形,等类型的病状。如大丽花花叶病、月季花叶病、仙客来病毒病等。,植物病毒病只有明显的病状,没有病征。,有少数病毒侵染寄主植物后,虽然在寄主体内繁殖并存在大量病毒粒子,但寄主植物并不表现症状,这种现象称潜隐性病毒病。,目前,对于病毒病没有可行的防治药物,因此,在压制,传毒,昆虫的基础上,采用,无毒苗,显得十分必要。,花叶,畸形,皱缩,四、植原体,植原体(,Phytoplasma,),是植物菌原体的简称,是引起园林植物病害的一类重要病原。已知由植原体引起的植物病害有100多种,在园林植物中有荷包牡丹丛枝病、夹竹桃丛枝病、天竺葵丛枝病、绣球花绿变病、紫罗兰绿变病、丁香绿变病、长春花黄化病等多种植原体病害。,植原体是一类,无固定细胞结构,,极为微小的低等生物,许多性质近似于病毒。它没有细胞壁,但有一分为3层的单位膜,厚度为812,nm。,有细胞结构,细胞内含有蛋白体、纤维状的核糖核酸(,RNA),及去氧核糖核酸(,DNA),和代谢物质等。直径一般在80800,nm,,形态多变,常见的为近圆形到不规则椭圆形的球状体。,泡桐,丛枝病,竹丛枝病,植原体病害的防治应在消灭传毒昆虫的基础上,采用,茎尖组织培养脱毒,法,建立,无病苗圃,,对种苗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用,四环素、金霉素、地霉素、土霉素等抗菌素,对病株反复浸根,防治效果较好。,五、线 虫,(一)园林植物线虫的性状,线虫是一类低等动物,属于,线形动物门,线虫纲。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土壤内和植物上的不少线虫能危害植物,引起植物线虫病。目前为害较严重的有菊花、仙客来、牡丹、月季等根结线虫病,菊花、珠兰叶枯线虫病、水仙茎线虫病,以及检疫病害松材线虫病。线虫除直接引起植物病害外,还成为其它病原物的传播媒介。,寄生在植物上的线虫都非常微小,体形细长、线状,一般体长在,0.51,mm,之间,宽为,0.030.05,mm,。,大部分线虫两性异体,同形。少数线虫的雌虫发育呈近球形或梨形,但在幼虫阶段仍呈线形。线虫体壁通常无色透明或为乳白色。,1.幼苗根部被害状 2.卵 3.卵内孕育的幼虫 4.性分化前的幼虫 5.成熟的雌虫 6.在幼虫包皮内成熟的雄虫 7.雄虫 8.含有卵的雌虫 9.产卵的雌虫,根结线虫病,菊花叶枯线虫病,寄主,传病介体,松墨天牛,松材线虫,松材线虫病,(,二)园林植物线虫的防治原则,防治植物线虫病的基本措施有:加强植物检疫;增施有机肥;选用高抗性或免疫植物与感病植物轮作或间作;进行种植材料处理和土壤处理;药剂防治。,六、寄生性种子植物,在种子植物中,有少数种类由于缺少叶绿素或某种器官发生退化而成为异养生物,在其它植物上营寄生生活,被称为寄生性种子植物。寄生性种子植物都是双子叶植物,全世界大约有,2 500,种以上,分属于,12,个科。其中最常见和危害最大的有桑寄生科,Loranthaceae,、,菟丝子科,Cuscutaceae,和列当科,Orobanchaceae,等。,(一)桑寄生科寄生植物,桑寄生科植物为常绿小灌木,有27属,多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最常见的为桑寄生属,Loranthus,。,该属在我国最常见的有桑寄生,Loranthus,para-siticus,和樟寄生,L.,yado-riki,两种,常寄生于山茶、石榴、木兰、蔷薇、金缕梅等植物上 .,桑寄生在树,体上寄生状,槲寄生,桑寄生科植物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没有根系而寄生在其他植物上,其导管与寄主的导管相连,夺取部分营养物质,因此,称为,半寄生,。,槲寄生,寄主枝干,槲寄生木质部,寄主,木质部,桑寄生,槲寄生,南洋楹,槲寄生,阔叶树,槲寄生,桑寄生科植物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没有根系而寄生在其他植物上,其导管与寄主的导管相连,夺取部分营养物质,因此,称为半寄生 。,(一)菟丝子科寄生植物,菟丝子为一年生攀缘草本植物,仅有一菟丝子属,Cuscuta,,,多分布在暖温带地区。在我国以中国菟丝子,C.,chinensis,Lam.,和日本,菟丝子,C. japonica,Choisy,最为常见。中国菟丝子,主要为害草本植物,以豆,科植物为主,还寄生于菊,科、藜科等植物。常为害,一串红、翠菊、美女樱、,长春花及扶桑等植物。,菟丝子在苗木上寄生情况,中国菟丝子,日本菟丝子,日本,菟丝子,寄主为三角梅,日本菟丝子主要寄生在木本植物上,常为害杜鹃、六月雪、山茶花、木槿、紫丁香、榆叶梅、珊瑚树、银杏等。,菟丝子科植物无叶片或叶片退化成鳞片,没有叶绿素或叶绿素很少,所需营养全由寄主体内夺取,所以称为全寄生 。,(三)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害的防治,防治桑寄生,应清除病枝。桑寄生在寄主落叶后易于辨认,因此,最好在冬季或其果实成熟前铲除,特别要注意铲除其吸根和匍匐茎。防治菟丝子主要应精选种子和实行种苗检疫,防止将菟丝子带入苗圃和未发生地区。此外,用生物制剂,“鲁保一号”,防治菟丝子,效果显著,。,七、瘿螨类,螨类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瘿螨总科,俗称四足螨、锈壁虱。虫体微小,长,0.10.3,mm,,,多呈蛆状,有,2,对足。虫体大多隐匿在螨瘿中,刺吸汁液为害,肉眼不易看到。瘿螨为害多种园林花木,引起毛毡病、瘿瘤病等。如杨树皱叶病等。,螨类不仅直接引起植物病害,还能传播病毒。,杨树皱叶病,八、藻 类,在藻类植物中,有少数是引起植物病害的病原。最重要的是绿藻纲桔色藻科,Trentepohliaceae,的头孢藻属,Cephaleuros,,,本属在热带和亚热带分布最广,为叶生藻类,常引起多种植物的藻斑病。,藻体在植物叶表面附生或寄生。头孢藻属有13个种,其中以头孢藻,Cephaleuros,virescens,Kunze,分布广、为害大。藻体,绿色到橙色,,寄生,以,游动孢子,繁殖,以不规则分枝的单细胞的假根伸入寄主植物叶表皮细胞间吸收养分。,我国藻斑病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为害山茶、茶梅、玉兰、含笑、阴香、冬青、海南红豆、白兰花及梧桐等多种花木,引起严重的叶斑、早期落叶和顶枯。,叶片,藻斑,枝条,藻斑,藻斑病原,藻斑病,危害山茶、荔枝等,藻斑病原,侵染性病害的发生过程和侵染循环,一、植物病害的发生过程,从病原物与寄主感病部位接触侵入,到引起植物表现症状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称为病害的发病过程,简称病程。病程大致可划分为接触、侵入、潜育和发病四个时期。实际上病程是一个连续的侵染过程。,(一)接触期,从病原物同寄主接触到开始萌发入侵称接触期。接触期的长短因病原物种类不同而有差异。病毒、植原体和类病毒的接触和侵入是同时完成的,细菌从接触到侵入几乎也是同时完成的,都没有明显的接触期。,真菌接触期的长短不一,一般真菌的分生孢子寿命较短,同寄主接触后如不能在短期内萌发,即失去生命力;而当条件适宜时,孢子在几小时内即可萌发侵染。也有些真菌接触期可长达数月。例如,桃缩叶病菌的孢子在芽鳞内越冬,次年新叶初放时才进行侵染。,在接触期,病原物在寄主体表的活动受外界环境条件,寄主的外渗物质,根周围和茎、叶表面微生物活动的影响。这些微生物与病原物之间产生明显的颉抗作用或刺激作用。因此,病原物同寄主植物接触并不一定都能导致侵染的发生。但是病原物同寄主植物感病部位接触是导致侵染的先决条件。阻止病原物同寄主植物感病部位接触可以防止或减少病害发生。,(二)侵入期,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建立寄生关系这一段时期,称侵入期。病原物的侵入途径一般有三种:,伤口侵入,伤口的种类很多,如修枝伤、叶痕、虫伤、灼伤、冻伤及机械损伤等。病毒和植原体从伤口侵入,寄生性较弱的细菌如棒杆菌、野杆菌、欧氏杆菌多从伤口侵入,许多兼生真菌也从伤口侵入,内寄生植物线虫多从植物的伤口和裂口侵入。,自然孔口侵入,有些真菌可以从气孔、皮孔、水孔、蜜腺等自然孔口侵入。如锈菌的夏孢子,许多叶斑病的病原菌都是从气孔侵入的。寄生性较强的细菌如假单孢杆菌、黄单胞杆菌多从自然孔口侵入,少数线虫也从自然孔口侵入。,冻伤,虫伤,灼伤,机械伤,气孔,植物体,表面的皮孔,皮孔,皮孔,叶面上的排水器官(水孔),1.,水孔,2.,通水组织,3.,导管的末端,排水孔,直接侵入,真菌孢子萌发以后,可借助芽管的机械压力或酶的分解能力,直接穿透表皮层和角质层而侵入植物体内。大多数锈菌的担孢子都能钻透角质层而侵入。苗木立枯病菌可以从未木质化的表皮组织穿透侵入。寄生性种子植物以胚根直接穿透枝干皮层,少数植物线虫从表皮直接侵入。,真菌孢子直接穿透寄主表皮的全过程,病原物能否侵入寄主,建立寄生关系,这与病原物的种类、寄主的抗病性和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环境条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湿度和温度。大多数真菌孢子萌发都离不开水分,甚至必须在水滴中才能萌发。如蔷薇白粉病菌在相对湿度,95%98%,时,萌发率为,99.2%,,而相对温度在,28%30%,时,萌发率只有,53.5%,。南方的梅雨季节和北方的雨季,植物病害发生普遍而严重;少雨干旱季节发病轻或不发病。适宜的温度可以促进真菌孢子的萌发,并缩短入侵所需的时间。此外,光照、营养物质对病原物的侵入也有一定影响。保护性杀菌剂的作用主要是防止病原物侵入。喷洒保护剂、减少和保护伤口、控制侵染发生的条件,是防治植物病害的重要措施。,(三)潜育期,从病原物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开始到寄主表现症状为止这一段时期,称潜育期。潜育期是病原物在寄主植物体内生长、蔓延、扩展和获得营养物质、水分的时期。潜育期的长短与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寄主的生长情况,抗病性以及环境条件都有关系。如病毒、类病毒、植原体所引起病害的潜育期一般在,327,个月,常见的叶斑病潜育期一般为,715d,,幼苗立枯病潜育期只有几个小时。,环境条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潜育期缩短。如毛白杨锈病,在,13,以下,潜育期为,18d,;,1517,为,13d,;,20,为,7d,。了解潜育期是植物病害预测预报的主要依据。,(四)发病期,从寄主开始表现症状而发病到症状停止发展为止这一段时期,称发病期。这一阶段由于寄主受到病原物的干扰和破坏,在生理上、组织上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继而表现在形态上,病部呈现典型的症状。植物病害症状出现后,病原物仍有一段或长或短的扩展时期。叶斑和枝干溃疡病斑都有不同程度扩大,病毒在寄主体内增殖和运转,病原细菌在病部出现菌脓,病原真菌或迟或早都会在病部产生繁殖体和孢子。在外界环境条件中,温度、湿度、光照等对真菌孢子的产生都有一定影响。植物病害症状停止发展后,寄主病部组织呈衰退状态或死亡,侵染过程停止。病原物繁殖体进行再侵染,病害继续蔓延扩展。,初期,中期,末期,初期,中期,末期,二病原物的越冬,病原物越冬期间处于休眠状态,是其侵染循环中最薄弱的环节,加之潜育场所比较固定集中,较易控制和消灭。因此,掌握病原物的越冬方式、场所和条件,对防治植物病害具有重要意义。病原物越冬场所主要有以下几种:,1.,种苗和其他繁殖材料,带病的种子、苗木、球茎、鳞茎、块根、接穗和其他繁殖材料,是病菌、病毒和植物菌原体等远距离传播和初侵染的主要来源。如百日菊黑斑病、百日菊细菌性叶斑病、瓜叶菊病毒病、天竺葵碎锦病毒病等。由此而长成的植株,不但本身发病,而且成为苗圃、田间、绿地的发病中心,通过连续再侵染不断蔓延扩展,甚至造成病害流行。,种子、苗木、鳞茎、块根、接穗等带菌,合欢枯萎病,四季海棠线虫病,唐菖蒲青霉病,中国菟丝子,2.,有病植物,病株的存在,也是初侵染来源之一。多年生植物一旦染病后,病原物就可在寄主体内定殖,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来源。如枝干锈病、溃疡病、根癌病等。感病植物是病原细菌越冬的重要场所。病原真菌可以营养体或繁殖体在寄主植物体内越冬。由于园林植物栽种方式的多样化,使得有些植物病害连年发生。温室花卉病害,常是次年露地栽培花卉的重要侵染来源,如花卉病毒病和白粉病等。,3.,发病植物残体,有病的枯枝、落叶和病果,也是病原物越冬场所。次年春天,产生大量孢子成为初侵染来源,如多种叶斑病菌都是在落叶上越冬的。,病株,病株,病株,病落叶,4.,土壤肥料,对于土壤传播的病害或植物根部病害来说,土壤是最重要的或唯一的侵染来源。病原物以厚垣孢子、菌核、菌索等在土壤中休眠越冬,有的可存活数年之久。如苗木紫纹羽病菌。还有的病原物以腐生的方式在土壤中存活,如引起幼苗立枯病的腐霉菌和丝核菌。一般细菌在土壤内不能存活很久,当植物残体分解后,它们也渐趋死亡。此外,在肥料中常混有未经腐熟的病株残体成为侵染来源。,综上所述,查明病原物的越冬场所加以控制或消灭,是防治植物病害争取主动的有力措施。如对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的病原物,可采取收集并烧毁枯枝落叶,或将病残组织深埋土内的办法消灭病原物。,三病原物的传播,病原物的传播是侵染循环各个环节联系的纽带。它包括从有病部位或植株传到无病部位或植株,从有病地区传到无病地区。,通过传播植物病害得以扩展蔓延和流行。因此,了解病害的传播途径和条件,设法杜绝传播,可以中断侵染循环,控制病害的发生与流行。,1.,气流传播,真菌病害的孢子主要由气流传播。孢子数量很多、体小质轻,能在空中飘浮。风力传播孢子的有效距离依孢子性质、大小及风力的大小而不同。有的可达数千公里远,大多数真菌的孢子则降落在离形成处不远的地方。,病原物传播的距离并不等于病菌侵染的有效距离,大部分孢子在传播途中死亡,活孢子在传播途中如遇不到合适的感病寄主和适宜的环境条件也不能侵染。因而传播的有效距离还是有限的,如梨桧锈病菌孢子传播的有效距离是,5km,左右。红松疱锈病菌孢子传播的有效距离只有几十米。,2.,雨水传播,雨水和流水的传播作用是使混在胶质物中的真菌孢子和细菌得以溶化分散,并随水流和雨水的飞溅作用来传播。土壤中的根癌细菌可以通过灌溉水来传播,雨水还可将空中悬浮或移动的孢子打落在植物体上。水流传播不及气流传播远。一般来说,在风雨交加的情况下病原物传播最快。,气流传播,雨水传播,3.,动物传播,为害植物的害虫种类多,数量大,也是病毒、植原体和真菌、细菌、线虫病害的传播媒介。传毒昆虫不仅能携带病原物,而且在为害植物时,把病原物接种到所造成的伤口中去。如松材线虫病由松褐天牛传播。,4.,人为传播,人类活动在病害的传播上也非常重要。人类通过园艺操作和种苗及其他繁殖材料的远距离调运而传播病害。如某些潜伏在土壤中的病原物,在翻耕或抚育时常通过操作工具传播。许多病毒和植物菌原体可以借嫁接、修剪而传播。松材的大量调运,加速了松材线虫病的扩展和蔓延。加强植物检疫,是限制人为传播植物病害的有效措施。,寄主,传病介体,松墨天牛,松材线虫,松材线虫病,嫁接,嫁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