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药学专业)-补体系统

上传人:y****n 文档编号:248109281 上传时间:2024-10-22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3.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学(药学专业)-补体系统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微生物学(药学专业)-补体系统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微生物学(药学专业)-补体系统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补体系统,概 述,概念:,补体,(complement,,,C),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体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目前已知补体是由,30,余种可溶性蛋白、膜结合性蛋白和补体受体组成的多分子系统,故称为补体系统,生物学效应:,在补体系统激活过程中,可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引起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参与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扩大体液免疫效应,调节免疫应答。同时,也可介导炎症反应,导致组织损伤。,补体,系统的概念,调理、中和,B细胞激活,形成裂解,复合物,趋化和炎症反应,补体系统,凝血系统,纤溶系统,缓激肽系统,是一组由生物大分子组成的,连续而分级,的激活反应系统,。一旦激活,可介导一系列的对宿主重要的,生物反应,。,(一) 补体系统的组成及性质,1.,补体系统的组成,2.,补体系统的命名,3.,补体系统的生成与理化性质,1.补体系统的组成,根据补体系统各成分的生物学功能,可将其分为三类:,(,1,)参与级联反应的补体成分,(,2,)补体激活的调节蛋白,(,3,)补体受体(,CR,),参与级联反应的补体成分,是指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包括:,经典途径的,C1q,、,C1r,、,C1s,、,C2,、,C4,;,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激活途径的,MBL,和丝氨酸蛋白酶,;,旁路激活途径的,B,因子、,D,因子;,参与共同末端通路的,C3,、,C5,、,C6,、,C7,、,C8,、,C9,。,补体激活的调节蛋白,主要以可溶性和膜结合两种形式存在:,可溶性:,包括,C1,抑制物、,P,因子、,I,因子、,H,因子、,C4,结合蛋白、,S,蛋白等;,膜结合:,包括促衰变因子、膜辅助蛋白、同种限制因子和膜反应溶解抑制因子等。,补体受体(CR),补体受体可与相应的补体活性片段或调节蛋白结合,介导补体生物学效应。,包括,CR1-CR5,、,C3aR,、,C2aR,、,C4aR,、,C5aR,等,2.补体系统的命名,1.,“C”,- 补体的11种蛋白 (C1, C2, 等.),2.,英文大写,- 一些替代途径的成分 (B因子),3.,上划横线,- 具有酶活性的蛋白复,合物 (C4b2b),4.,英文小写,- 蛋白酶裂解的,片段 (C3a or C5a),5.,“R”,- 补体的受体 (CR1 or C5aR),6.,英文字母i:,表示灭活的补体片段(iC3b),3.补体系统的生成与理化性质,生成:,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即可合成补体各成分,出生后36 个月达到成人水平。体内多种组织细胞均能合成补体成分,其中肝细胞和巨噬细胞是产生补体的主要细胞。,1.,化学组成:,补体各成分的化学组成均为,球蛋白,,多数为,球蛋白,少数为,或,球蛋白。,理化性质,理化性质,2.,血清含量:,血清中的补体含量相对稳定,约为,4mg/ml,,约占血清总球蛋白的,10%,,其中,C3,含量最高,,约,1.3mg/ml, D,因子含量最低约,2g/ml,。,理化性质,3.存在形式:,正常生理状况下,多数补体成分以,非活化,形式存在。,理化性质,4.,特征:,补体成分,性质极不稳定,,,56,加热,30min,即可灭活,在室温下也会很快被灭活,故补体应保存在,-20,以下,冷冻干燥后能较长时间保存。许多理化因素如机械震荡、紫外线照射、强酸强碱、乙醇及蛋白酶等均可使补体灭活。,(二)补体系统的激活,在某些物质作用下,或在特定的固相表面上,补体各成分可按一定顺序依次被激活。在这一过程中,被激活的前一组分,即具备了裂解下一组分的活性,由此形成,一系列放大的补体级联反应,,最终导致溶细胞效应。,激活过程中,产生的多种补体片段,,也广泛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与炎症反应。,补体系统的激活主要有三条途径:即经典途径、旁路途径和,MBL,途径。,启动,扩增,效应,调控,经典途径,MBL,替代途径,(C3转化酶),(C3、C5转化酶),(MACs等),终末途径,甘露糖结合蛋白途径,级联放大,裂解效应,补体激活途径的,激活物质,经典途径,抗原抗体复合物,甘露糖结合蛋白途径,甘露糖、N乙酰葡萄糖胺,替代途径,脂多糖(LPS),补体激活的途径,经典途径 MBL途径 替代途径,C3a,C3,C3b,C5a,C5,C5b + C6-C9,终末途径,C3,是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蛋白。,同时因为它本身的活性,具有,放大,反应的作用。,C3,1.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以,抗原,-,抗体复合物,为主要激活物质,由,C1,启动激活的途径,是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方式。,激活物与激活条件,主要激活物:,抗原,-,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触发,C1,活化的条件为:,C1,只能与,IgM,或某些,IgG,亚类,(IgG1,、,IgG2,、,IgG3),的结合才能活化;,激活过程,参与成分:,包括,C1-C9,,按其在激活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三组:,1.,识别单位,(C1q,、,C1r,、,C1s),2.,活化单位,(C4,、,C2,、,C3),3.,膜攻击单位,(C5-C9),。,激活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识别阶段,2.,活化阶段,3.,膜攻击阶段,识别阶段,即C1 识别IC而活化形成C1 酯酶的阶段。,IgG1-3,和,IgM,与抗原结合,可导致抗体分子的构型改变,使,Fc,段上的补体结合部位暴露出来;,C1q,分子识别并与之结合后,发生构象改变,使,C1r,活化成为具有酶活性的,C1r,,进而激活,C1s,,形成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C1,复合物,即,C1,酯酶,。,C1s,C1q,C1r,C1qr2s2,40nm,Ag,Ab,Ag,C1:C1q,C1r2,C1s2,C1,C1q分子的头部由6个相同的花蕾状亚单位组成,其羧基端为球形结构,呈辐射状排列,是C1q与Ig Fc 段结合的部位。,活化阶段,即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形成阶段。,在Mg2+ 存在的条件下,C1可裂解C4,产生C4a和C4b两个片段。C4a 游离于液相;C4b可与邻近细胞表面或IC结合,形成固相C4b,而未能与膜结合的C4b 在液相中则很快被灭活。,C2对固相C4b有较高亲和力,能与之结合,继而被C1裂解为C2a和C2b。C2a 游离于液相;C2b则与固相C4b结合,形成稳定的C2b4b复合物,此即经典途径的,C3转化酶,。,在C3转化酶作用下,C3被裂解为两个片段:C3a游离于液相;C3b与细胞膜表面的C2b4b结合,形成C2b4b3b三分子复合物,即,C5转化酶,。,C1 及 C4的活化,抗体,C1qr2s2,40nm,抗原,抗原,C4,C4b,C4a,C1s,C3 转化酶的形成,C4b,C2a,C2,C1s,C4b,C2b,C4b2b,复合物即经典途径的,C3,转化酶。,C3 的活化,C3,C3a,C3b,C3转化酶,C4b,C2b,C5,转化酶,(,经典途径,),C5,C5b,C5a,C4b,C2b,C3b,C4b2b3b,三分子复合物即,C5,转化酶。,C4b2b,C3,转化酶,C,4b2b,3b,C5,转化酶,经典途径,IgM/IgG 复合物,C1q : r :,s,C4,C4b + C2,C4a,C2a,C4b2b,C3,C3b,C3a,Ca,+,Mg,+,Ca,+,(C3,转化酶,),(C5,转化酶,),C4b2b3b,膜攻击阶段,(,1,),即补体活化的末端效应阶段。此阶段形成膜攻击复合体(MAC), 导致靶细胞溶解。,C5转化酶裂解C5,C5与C5转化酶中的C3b结合,被裂解成C5a和C5b。C5a游离于液相;C5b仍结合在细胞表面,可依次与C6、C7结合形成C5b67三分子复合物,插入靶细胞膜脂质双层中,与C8结合,形成的C5b678复合物可牢固附着于细胞表面。,C5b678可与12-15个C9分子结合成C5b6789大分子攻膜复合体。,膜攻击阶段(,2,),电镜下可见,,MAC,为中空的,C9,聚合体,其插入靶细胞的脂质双层膜,形成一个内径为,11nm,的跨膜通道。该孔道允许可溶性小分子和离子等从胞内逸出,而蛋白质类的大分子则难以从胞内逸出,导致,胞内渗透压发生改变,,致使大量水分子内流,最终导致细胞肿胀并破裂。,此外,,MAC,嵌入靶细胞膜可,使致死量钙离子向胞内被动弥散,,从而导致不依赖渗透作用的细胞死亡。,2、补体激活的旁路途径,是由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面,,从,C3,活化,开始,有,B,因子,D,因子参,与的激活过程,又称第二途径或旁,路途径。,(1)激活物与激活条件,主要激活物:,是某些细菌、革兰阴性菌的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凝聚,IgA,和,IgG4,等。,激活物为补体旁路途径的激活提供了保护性微环境和接触表面。,意义:,这种激活方式不依赖于特异性抗体的形成,从而可在,感染早期,为机体提供有效的防御机制。,(2)激活过程,C3,是启动旁路途径的关键分子。,1.,生理情况下的准备阶段:,在生理条件下,血清中,C3,可受蛋白酶等作用,缓慢而持久的自发降解,产生低水平的,C3b,。,在,Mg2+,离子存在下,,C3b,可与,B,因子结合形成,C3bB,复合体,血清中活化的,D,因子可将结合状态的,B,因子裂解为,Ba,和,Bb,。,Ba,释放入液相;,Bb,仍粘附于,C3b,,形成,C3bBb,,即旁路途径,C3,转化酶,,可裂解,C3,。,C3bBb,极不稳定,可被迅速降解。血清中,P,因子可与,C3bBb,结合成,C3bBbP,,使之稳定。,替代途径的激活,C3,LPS,C3b,Factor,D,Factor,B,*,参与C3转化酶形成的蛋白,Factor,B,LPS,C3b,C3b,Bb,Ba,C3 转化酶的形成,Factor,D,C3bBb即旁路途径C3转化酶,C3 活化,LPS,C3b,Bb,C3a,C3 转化酶,C3,C3b,(2)激活过程,体液中的,H,因子可置换,C3bBb,中的,Bb,,使,C3b,与,Bb,解离,游离的,C3b,立即被,I,因子灭活。在生理情况下,,I,因子和,H,因子调控着液相中,C3bBb,产量,使之保持在很低水平,避免,C3,大量裂解及后续补体成分的激活。,这种,C3,的低速裂解和低浓度,C3bBb,的形成,对补体的激活具有重要意义,可视为生理情况下的准备阶段。,(2)激活过程,2.,旁路途径的激活阶段,若存在激活物质,可为,C3b,或,C3bBb,提供不易被,I,因子、,H,因子灭活的保护性微环境,使旁路途径从缓慢进行的准备阶段过渡至激活阶段。,结合于激活物表面的,C3bBb,或,C3bBbP,,即固相,C3,转化酶,可使,C3,大量裂解,产生更多,C3b,。,C3b,与,C3bBb,结合为,C3bBb3b,(或,C3bnBb,),此即旁路途径,C5,转化酶,。,C5,转化酶一旦形成即进入末端效应阶段,其后续激活过程及效应与经典途径完全相同,最终形成,MAC,,导致靶细胞溶解。,(,旁路途径,),LPS,C3b,Bb,C3,转化酶,C3b,C5,C5b,C5a,C3,C5,转化酶,形成,C3b与C3bBb 结合为C3bBb3b(或C3bnBb)即旁路途径C5转化酶,C3bBbP ,C3,转化酶,C3bnBb ,C5,转化酶,P,(备解素 ): 与 C3bBb结合并使之稳定.,补体激活的途径,经典途径 MBP途径 替代途径,C3a,C3,C3b,C5a,C5,C5b + C6-C9,终末途径,终末途径,三条激活途径的,C5,转化酶,C5,C5a+C5b,攻膜复合体,(MAC),C5b,C9,多聚体,C5b+C6+C7+C8+C9 =,攻膜复合体(MAC),攻膜复合体的结构,C7,C6,C8,12-15,攻膜复合体,在细胞膜上打孔,补体杀死病原体,MACs,效应,经典途径,替代途径,抗原-抗体,C1qr,2,s,2,C1qr,2,s,2,C4,C4b,C4a,C4b2b,C4b2b3b,C2,C2b,微生物表面成分,C3,C3b,C3a,Factor D,B,Ba,C3bBb,C3bBb3b,C5,C5b,C5a,(,C3转化酶,),(,C5 转化酶,),C6C7C8C9,MAC,C3,C3b,C3a,C3a,启动,扩增,效应,调控,经典途径,MBP,替代途径,(C3转化酶),(C3、C5转化酶),(MACs等),终末途径,甘露糖结合蛋白途径,级联放大,裂解效应,二条激活途径的比较(1),补体的二条激活途径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各自特点。,旁路途径在初次感染或感染早期发挥作用,对机体自身稳定和防御原发性感染有着重要意义。,经典途径则通常在疾病恢复或持续过程中发挥作用 。,补体二条激活途径的比较 (2),经典激活途径,替代激活途径,激活物质,起始分子参与的补体成分,所需离子,C3转化酶,C5转化酶,生物学作用,抗原抗体复合物,C1、C4、C2、C3、C5-C9,Ca2+Mg2+,C4b2b、C4b2b3b,参与特异性免疫的效应阶段,感染后期发挥作用,肽聚糖、酵母多糖、脂糖、凝聚的,IgAIgG4,C3、C5-C9、B因子、D因子,Mg2+,C3bBb,C3bnBb,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阶段,感染早期发挥作用,(三)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1.,溶细胞作用,2.,调理作用,3.,免疫粘附作用,4.,引起炎症反应,5.,清除免疫复合物,6.,免疫调节作用,补体的功能,MAC,细胞溶解,靶细胞,清除免疫复合物,吞噬细胞,吞噬细胞,调理,炎症,肥大细胞 ( 脱颗粒 ),补体,补体的受体,免疫复合物,1.溶细胞作用,补体系统被激活后形成膜攻击单位,插于靶细胞膜上,使细胞膜表面形成许多小孔,最终导致靶细胞溶解,这是机体抵抗微生物感染的重要防御机制。,除溶菌作用外,补体还能溶解多种靶细胞,如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和肿瘤细胞等。,2.调理作用,抗体和补体与细菌或其他颗粒性抗原物质结合,可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称为调理作用。,C3b,、,C4b,等可与中性粒细胞或巨噬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从而作为靶细胞(或免疫复合物)和吞噬细胞间的连接成份,促进了吞噬作用。,3.免疫粘附作用,是指结合在细菌或其他颗粒及,IC,上的,C3b,或,C4b,可与表达,CR,的红细胞、血小板或某些淋巴细胞结合,形成较大的聚合物,易被吞噬清除的现象。,由于表达,CR,的红细胞数量多,其表面受体丰富,故成为清除,IC,的主要参与者。,4.引起炎症反应,1.,激肽样作用,C2a,具有激肽样作用,能增强血管通透性,引起炎症性充血,故称其为补体激肽。,2.,过敏毒素样作用,C3a,、,C4a,、,C5a,均具有过敏毒素作用,可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生物活性介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等。,3,趋化作用,C3a,、,C5a,有趋化作用,能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向炎症部位聚集,发挥吞噬作用,增强炎症反应。,5.清除免疫复合物,体内形成中等大小循环免疫复合物(,IC,)并发生沉积,可激活补体,从而造成周围组织损伤。,补体成份的存在有助于减少,IC,产生,并使已形成的,IC,解离或溶解,发挥自我稳定作用,避免,IC,过度生成和沉积所致的组织损伤。,循环,IC,可激活补体,,IC,借助,C3b,与表达,CR,的红细胞结合,并通过血流运送到肝脏而被清除。,表达,CR,的红细胞数量多,成为清除,IC,的主要参与者。,6.免疫调节作用,补体成分可与多种免疫细胞相互作用,调节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例如,,C3b,与,B,细胞表面,CR,结合,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补体的生物学效应,C3,C5,调理作用,中和作用,B细胞活化,C3a,C5a,裂解复合体的形成,趋化作用,炎症反应,C3b,C5b,趋化作用,炎症反应,C3a/C5a,生物活性,*,过敏和趋化因子,*,引起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 (释放组织胺),*,血管渗透性增加,水肿,*,促进细胞因子的释放,粘附分子和急性反应蛋白的表达,*,促进/加剧呼吸爆发,C5b,生物活性,*,启动,膜攻击复合物的形成,:,非蛋白水解相联的 C5b, C6, C7, C8 和 C9 导致水解膜的孔复合物的形成,*,细胞的,信号传导,C3b,生物活性,*,抗原-抗体复合物清除的调理作用,*,溶解免疫复合物,*,中和侵入的病原微生物,补体系统的效应,经典途径,C3,旁路途径,活化巨噬细胞,C5,活化肥大细胞,C5a,C5b-9,MBP途径,直接杀伤靶细胞,MAC,C3b,C3a,调理作用,补体的其它生物学功能,一、名词解释,补体系统 C3,二、简答题,1.试述,补体系统的生物学活性。,2.补体系统有哪二条途径激活途径,比较二条激活途径的特征。,复习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