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第七章 人格的认知功能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48019041 上传时间:2024-10-21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1.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第七章 人格的认知功能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精品)第七章 人格的认知功能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精品)第七章 人格的认知功能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七章 人格的认知功能,人格的认知功能指不同的人会从情境中获取不同的信息,并以不同的方式看待自己和世界,同时,获取信息和看待世界和自我的方式进一步塑造着人格的过程。认知取向的人格研究是在认知革命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但事实上,这种取向可以追溯到,Kurt,Lewin,的场论那里。,Lewin,认为,人们在其“生活空间”中,每个人对重要的要素表象进行组织时,都有自己不同的方式。在认知革命之前,较早从这一角度进行人格研究的人就有,Gorge Kelly,、,Julian,Rotter,等。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认知在人格研究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投身于这一取向的研究者也越来越多,如,Walter,Mischel,、,Albert,Bandura,等。,一、人格认知理论的基本范畴,(一)强化理论的扩展与认知的重要性,Bandura,创建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理论观点,包括交互作用理论、观察学习、替代强化和自我效能等。所有这些观点均基于对强化理论的扩展和对人类行为中认知因素的重视。虽然,Bandura,承认强化在行为塑造中的作用,但他不赞同使用强化理论解释人类的所有行为,因为人们仅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后果就能得以学习。这种学习只有用强调认知的理论才能得到有效的解释。,相互作用论,相互作用论又称三元交互决定论。,Bandura,认为,行为、内因和外因三者是动态的交互作用的关系,三者相互联结、相互决定。这一过程涉及三个因素的交互作用而不是在两因素的结合或两因素之间的单向作用。但具体的行为、外因和内因三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在不同条件下对不同的人来说可能是不同的。在某些条件下,外因可能对行为起决定作用;同样在某些条件下,内因也可能成为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相互作用论的独到之处在于把人的行为与认知因素区分开来,指出了认知因素对行为的决定作用。此外,相互作用论注意到了人的行为及其认知因素对环境的积极作用,不再将人及其行为视为环境的消极产物。,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即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获得学习。,Bandura,承认,观察学习这一简单的概念要成为学习理论的基础还需进一步使其精细化。个人并不是生搬硬套地模仿他人的动作,而是有选择地观察榜样的行为并加以总结并形成全新的行为模式的,个人首先在记忆中对这些信息进行编码和储存,然后这些信息的混合体被整合成一种全新的、独一无二的风格。,Bandura,对观察学习过程的研究受到了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他用信息加工的模式把观察学习分成了四个过程:,注意过程,:这个过程决定着学习者在榜样大量的示范事件面前要观察什么和学习什么。,保持过程,:这一过程使示范者将示范经验转化为表象或言语符号保持在学习者的记忆中,形成示范活动的内部形象,这些记忆代码在日后便能指导操作。,动作复现过程,:这一过程是把以符号形式编码的示范信息转化成适当的行为。,动机过程,:这一过程可使观察者将习得的示范行为表现出来。观察者习得的行为是否表现出来又由动机所决定。没有动机,注意、保持和动作复现过程都不会发生,观察学习就无从说起。,(二)认知,情感人格系统,Mischel,从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学习理论出发,用人格的认知变量来解释个体差异以及人的信息加工过程,并由此提出了人格的认知情感系统理论。,Mischel,主要强调三点:(,1,),强调情境具体性,,认为个体的行为具有可变性,情境是影响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2,),强调人类认知机能的识别力,,个体对其行为环境有一个了解和建构的过程。研究者应从认知层面去了解个体的行为并进而界定个体的人格。(,3,),强调人格的自我调节机能,。,Mischel,对人们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某一特定情境非常感兴趣。,情境具体性,Mischel,等对野营男孩的行为进行了研究。这一研究的目的是考察人们随自己所知觉到的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行为模式,也即“如果,就,”,这一“个人,情境”的关系模式。这一研究所强调的是行为在同一类型的情境中存在一致性,但在不同类型情境中存在区别性。,这一研究是在一个专为有行为问题的儿童举办的夏令营里进行的,研究者观察记录了夏令营里男童的行为,主要记录了以下五种行为:(,1,)言语攻击,(,2,)身体攻击,(,3,)哭泣,(,4,)顺从,(,5,)亲社会交谈。同时记录下儿童的上述五种行为在下列五种情境中各自的反应情况:(,1,)当同伴做出正向的接触时,(,2,)当同伴嘲笑、威胁或挑衅时,(,3,)当受到成人表扬时,(,4,)当受到成人警告时,(,5,)当受到成人惩罚时。,研究结果表明,个人在相同或相似情境中行为具有稳定性,而在不同的情境中行为则会不同,每类情境都与个人特有的行为方式对应。他们还发现,个体在五类情境中有跨时间的稳定性的行为模式,也就是说稳定的人格还是存在的。,Mischel,认为,正是这种稳定的人格与认知到的具体情境间的交互作用,形成了个人独有的行为模式。,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人的行为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现出相当明显的一致性,但在研究中又发现这种跨情境性并不存在。这可能是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往往是他们所希望看到的。假如我们认为某个人不友好,那么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注意他,(,她,),对别人的敌意态度,而忽视他,(,她,),对别人的友善言行。,Mischel,和,Peake,用“认知原型”来解释这一现象。我们通常是在某个特定情境中认识某个人的,并形成了对这个人的,“认知原型”,,以为这个人不管在什么情境中都是这种情境下的样子。事实上,如果情境不发生改变,我们用认知原型来认识不同时间里的这个人,的确可以发现个体的行为具有一致性。但是这种一致性只是时间上的一致性,并非情境上的一致性。因为,认知原型是在我们对这个人在其他情境中的行为表现一概不知的情况下形成的,它忽视了情境对这个人的行为的影响。如果所处的情境不再是我们认识这个人的那种情境时,我们就会发现个体的行为就没有一致性了。,认知层面的人格变量,(1),个人建构和编码策略。每个人对其所遇到的人际和物理方面的事物都有其独特的建构和分类编码等加工方式。,(2),个人的价值观念和目标。人都有价值观念,而且能对所追求的价值(目标)进行心理表征,并据此做出目标导向的行为(,Cantor&,Zirkel,,,1990,)。,(3),预期。个人对行为的可能后果存在特定的预期。要预测一个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我们必须考察其特定预期。情境相似,预期不同,行为就会不同。,(4),认知和行为能力。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认知和行为能力,也就是说每个人加工信息的方式和具体的行为技巧不同。这种能力可能会在行为中有所表现,也可能并不表现出来。因此,,Mischel,提出,我们应该注重一个人能做什么,而不是他已经做了什么。,自我调节机能,个体的行为是由情境和人格认知变量交互作用决定的。情境对行为的影响依赖于个体的认知,人格认知变量对行为的作用依赖于人们对具体情境的适应和调节。那么,人们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某个特定情境的呢?个体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又是如何调节自己的行为的呢?哲学心理学家们曾使用意志自由或意志活动等模糊的术语探讨过这些现象。,Mischel,也对这些现象非常感兴趣,不过他用的是自我调节机能,(self-regulating function),这一概念。自我调节机能指的是个体形成和执行长期计划、确定目标并维持目标、抵制诱惑、在遇到挫折时仍坚持不懈的能力。人们在确立了自己的目标后,便为实现这些目标而选定计划,在追求这些目标的过程中,检测自己的行为,评价自己的成绩,有所进步时便奖励自己,并为本可避免的错误而惩罚自己,(,Pervin,1996/2001,pp.83,84),。由此可见,在,Mischel,看来,人不只是反应性的而且是主动的,人能为自己设定目标,进行自我强化和自我调节。通过期望、设定目标以及自我强化等认知机制,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命运。,a,b,c,d,e,f,g,h,i,j,认知,情感系统,行为,Walter Mischel(1974),关于延迟满足(,delayed gratification,)的研究是自我调节机能的一个具体证明。他让,4,岁大的孩子在立即给予的小奖励和延缓给予的大奖励中选择。,Mischel,在孩子们面前拿出一个小的棒棒糖并告诉他们,如果他们能等到他取东西回来再吃,就会有一个更大的棒棒糖作为奖励;如果他们等不了,只能得到这个小的棒棒糖,但可以马上吃。于是这些孩子就被单独留下来,对着诱人的糖果呆上,15,分钟。结果,有三分之二的孩子都能克制自己,他们会往别的地方看,分散注意力,等待更大的奖励。另外三分之一的儿童却不能忍耐,很快地就咽了下去。最让人关注的是很多年后,当这些孩子成长为青少年时,那些在学前期能抵住诱惑的儿童,明显拥有更强的社交能力;他们在学校的表现更好,拥有与他人更密切的友谊,对消极的情绪也能很好地控制。,综上所述,个体是在其认知,情感人格系统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下,以某种特有的行为模式进行反应的。,(三)预期价值模型,1954,年,和,Kelly,一起任职于俄亥俄州立大学的,Julian Rotter(1916,)出版了,社会学习与临床心理学,一书,发表了他的人格社会学习理论。虽然其理论和,Kelly,的个体建构理论一样,都强调人格中的认知层面,但两者在许多方面又迥然不同。,Rotter,人格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的行为都是在与人交往的经验基础上习得的。而那些用于解释低等动物行为的学习原理不足以解释人类的复杂行为。他认为,人格具有整体性的特点,要预测某人的某一具体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就必须同时考虑个体的认知、预期和价值观等变量。由此他提出了其理论中的四个主要概念:行为发生的可能性(,behavior potential,,,BP,)、预期(,expectancy,,,E,)、强化物的价值(,reinforcement value,,,RV,)和心理情境(,psychological situation,)。,二,.,信息加工的人格理论,(一)信息加工的历程,我们的感官总是不断地接收来自周围环境的各种刺激。尽管这些刺激原本是一点、一点传到感官的,但是我们的大脑会将这些零碎的信息整合起来,使自己感知到完整的信息,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过程。作为信息加工系统,人与计算机在功能结构和过程上,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两者都有信息编码、储存和提取,都需要依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加工。信息加工理论将计算机作为人的心理模型,企图对人的行为和计算机的行为做出某种统一的解释,发现信息加工过程的一般原理(王甦,,1992,,,p.2,)。,按照,Newell,和,Simon,(,1972,)的观点,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符号加工系统,由感受器、效应器、加工器和记忆组成的。对人这个信息加工系统而言,感受器主要包括视觉和听觉等感觉系统,主要功能是接收外界信息并进行初步的编码。加工器则包含三个因素,一是制作、储存或销毁符号等基本信息过程,是进一步的编码;二是工作记忆,对人注意中心的信息进行精细加工;三是将基本信息过程和工作记忆整合起来的解说器。这三个因素都可能需要从记忆中提取信息。记忆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提取符号结构,对人而言,记忆主要是指长时记忆库,里面储存了大量来自加工器的信息,如图式、脚本、归因、信念等;同时,这些长时记忆的信息也会参与到编码和工作记忆过程中,影响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最后,效应器对外界做出反应,包括行动、语言和表情等。,(二)图式,图式是有关某一概念或刺激的一组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包括对某一概念或刺激的认知、相关的各种认知的关系及具体的例子,其内容可以是特定的人、社会角色、自我、对特定客体的态度、对群体的刻板印象或对共同事件的知觉。,图式(,schema,)就是我们头脑中对世界的编码表征,包括所有储存在长时记忆库中的信息组织结构,它将存在于我们周围和头脑中的大量信息分门别类,帮助我们以相对经济的方式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对图式这一概念的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