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46576111 上传时间:2024-10-14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0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学指导意见:,基本要求:,理解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方面的主要内容;体会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决心和对先进文化的追慕之情。,发展要求:,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两个阶段在侧重点上的不同之处。,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1,、,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2,、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巩固统治,),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一、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一)特点:,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二)措施,俸禄制,(官制),均田制,(土地制度),三长制,(基层行政制度),租调制,(赋税制度),在冯太后主持下,重点是创建新制度,我们知道鲜卑人是骑马打天下,武力夺取天下的,一开始它的官员都没有俸禄。比如你在一个地方为官,那么你的收入怎么办?就是你在哪儿收赋税,你自己可以留一部分;另外就是通过打仗掠夺很多东西,然后赏赐。所以它就容易形成这样的局面:一个是对老百姓的剥削的加重,贪污成风;还有一个就是鲜卑人特爱打仗,一打仗他就能得到很多赏赐,尤其是当官的。,吏治黑暗,贪污成风,知识梳理,一、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吏治黑暗、贪污现象严重,因而影响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激化了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1,)原因:,(二)措施及影响:,1,、制定俸禄制,整顿吏治,(官制),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不许自筹;,惩治贪污。,(,2,)措施:,吏治有所好转,农民负担减轻。,(,3,)影响:,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贪污的目的?,一定程度上有,但不可能从根本上防止贪污现象。,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B.,移风易俗,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D.,迁都洛阳,A,一、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二)措施及影响:,1,、制定俸禄制,整顿吏治,(官制),2,、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2,)前提:,政府掌握大量的无主荒地,(,3,)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1,)原因:,接受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根本原因),政府和宗主争夺农户,(直接原因),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四点:,一,.,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分露田时会加倍或加两倍授给,以备休耕;,身死或年满七十岁,须还露田于官,桑田则为世业田,不须还官,;按照规定,桑田内要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至于不宜蚕桑的地区,则改受,麻田,,当中男子十亩,妇人五亩。,二,.,露田不得买卖,,,桑田限制专卖,,即,“,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三,.,奴婢受田数量和办法与农民相同。他们可得壮牛一头,田三十亩,但不再给桑田。,四,.,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新旧任相交接,,不许出卖,。 后代谓此,“,公田,”,为,“,职分田,”,或,“,职公田,”,。,2,、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恢复经济:,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5,)影响:,(,4,)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二)措施及影响:,演变:,开始实行(,北魏时期,),-,进一步发展(,隋唐,),-,逐渐瓦解(,唐朝中后期,),2,、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5,)影响:,(,4,)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二)措施及影响:,(,6,)均田制的局限性:,虽然能抑制土地兼并,但,没有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所以,土地占有不均,状况仍然存在;,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地矛盾无法避免;,政府,强制农民开荒,纳税,剥削、掠夺农民的劳动力。,1,、背景:,前者,是战国时,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后者,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大量荒地,,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学会汉族的农耕生活。,2,、内容:,前者,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后者,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3,、实质:,前者,实质是推行,土地私有制,;,后者,实质是推行,土地国有制,。,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的,不同,1,、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A,、整顿吏治,B,、迁都,C,、汉化政策,D,、颁布均田令,D,2,、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A,、民族融合的趋势,B,、政府与宗主争夺农户,C,、南北对峙的局势,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B,农民,宗主,北魏政权,北魏的行政体制,北魏政权怎么知道多少农民分到了土地,又怎么向他们征税、征发徭役兵役呢?,宗主督护制存在很多弊端,并且激化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目的:,(,1,)原因:,职能:,邻长,里长,党长,基层行政组织,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二)措施及影响:,1,、制定俸禄制,整顿吏治,(官制),2,、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3,、设立三长制,(基层行政制度),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2,)内容:,组织:,(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农民,宗主,北魏政府,农民,邻长、里长、党长,北魏政府,州郡,改革前,改革后,北魏基层行政组织:,三长制,影响?,宗主督护制存在很多弊端,并且激化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目的:,(,1,)原因:,职能:,邻长,里长,党长,基层行政组织,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3,、设立三长制,(基层行政制度),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2,)内容:,组织:,(,3,)影响:,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取代了为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也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均田制的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也建立起来,这里指的是(),A.,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B.,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C.,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俸禄制,D.,改行三长制,迁都洛阳,A,(二)措施及影响:,1,、制定俸禄制,整顿吏治,(官制),2,、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3,、设立三长制,(基层行政制度),4,、推行租调制,(赋税制度),改革后,影响:,内容:,租(缴纳粮食)调(缴纳绢帛),改革前,赋税征收混乱,农民负担重;,改变了赋税混乱的现象,,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编户齐民增多,国家的租调收入大为增加了(,国家加强了对人口与收入的控制,),认识:,1,、前期改革措施的关系:,彼此影响、相互作用,2,、前期改革的结果:,(,1,),均田制,和租调制,是各种制度的,经济基础,;,(以均田制为核心),(,2,),俸禄制,是各项制度建立实施的,政治保障,;,(,3,),三长制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实施。,总之,,这些制度彼此影响,相互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从严格意义上讲,,迁都洛阳事件,并不是孝文帝本身的内容,然而人们大多都把它看作是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什么?(从迁都洛阳的原因及迁都在整个改革过程中的地位等方面考虑。),迁都洛阳,材料:,史书记载,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拔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今山西大同,),,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大意为:洛阳一带是古来帝王所居,),,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拔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为什么孝文帝要迁都洛阳?,洛阳地理位置优越,农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且为数朝之都(东周、东汉、曹魏、西晋曾定都于此),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为当时南齐的国力较弱,迁都洛阳还便于举兵南下,实现孝文帝南北统一的愿望。,项目,平城,洛阳,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地理上,文化上,项目,平城,洛阳,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地理上,文化上,北魏旧都,保守,势力,强,,阻力重重,不利于,改革,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生产不能满足需要,易,受北方强敌,“,柔然,”,威胁,,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远离故都,阻力小,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合作,地处黄河之,南(中原)农业,生产发达,举兵南下,征服,较弱,的,“,南齐,”,先进汉族,文化,,数朝都城,偏居塞上难以,有效控制中原,中原政治文化中心,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探究学习,史学新观点,摆 脱 母 权 阴 影 说,孝文帝的父亲献文帝,14,岁继位,冯太后临朝称制,孝文帝自幼由冯太后抚养,继位时仅,4,岁,冯太后再次执掌朝政,冯太后聪明贤达,富有才干,孝文帝对其非常尊敬崇拜,在冯太后死后,孝文帝在平城为其营造了一座规模巨大的陵墓,并在太后陵东侧为自己修建了一座规模相对小的陵墓,表示要永远高山仰止般的陪伴太后、忠于太后。他真的愿意葬入陪陵吗?真的愿意不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要笼罩在母权的阴影中吗?特别是平城是鲜卑贵族的老窝,长期以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母权政治势力,这对孝文帝掌握权力构成极大威胁。北魏的建立者拓跋硅、还有第三代皇帝拓跋焘都是在这种内乱中被杀的。孝文帝为摆脱母权的阴影,把皇权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它选择了,“,走为上,”,,于是便有了太和十八年的迁都。,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2,、迁都过程:,以,“,南伐,”,为借口,,493,年,495,年由平城迁到洛阳。,3,、迁都洛阳的影响:,(,1,)积极:,避开了保守势力雄厚的平城,,,减轻了改革的阻力。,为孝文帝深化改革创造了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政治统治秩序的稳定,,有利于民族融合,,是北魏政权进一步封建化的有力保障。,说明:,改革不仅要顺应历史潮流,还要讲究斗争策略。,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出现了一批“冬则居南,夏则居北”的候鸟般的“雁臣”,这种现象说明(),部分鲜卑贵族对迁都存在对立情绪,鲜卑族人与故乡的联系难以彻底割断,孝文帝通过局部的让步来保证全局,来源,:Z+xx+k.Com,迁都因为多数人的反对最终宣告失败,A., ,B., ,C., ,D., ,A,三、改革后期: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特点,:,孝文帝亲自主持,,实行汉制、移风易俗,措施,:,移风易俗,“,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马克思,1,、措施:,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选拔人才;,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2,、影响,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力推动了北魏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有利于民族融合。,三、改革后期: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独孤云是北魏孝文帝统治后期一名年轻的朝廷官员,下列行为将导致他受到惩处的是(),A.,公然穿戴汉人样式的冠服,B.,用鲜卑语与同僚交谈,C.,将自己的姓氏改为汉姓刘,D.,娶汉族士族地主之女为妻,B,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C,小结:,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哪些主要措施?分别有哪些主要作用?,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禁止官吏贪赃枉法。结果使吏治有所好转。,2,、推行均田制。,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它缓和社会矛盾,便于赋税和徭役的执行。,3,、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健全了县以下的地方行政组织,使国家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4,、推行新的租调制。,改变了原先赋税征收的混乱现象,使人民的负担大为减轻;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增多,国家的租调收入大为增加。,5,、迁都洛阳。,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加强了对中原的控制。,6,、实行汉制与移民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促进了鲜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