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古代中国思想科技史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45395142 上传时间:2024-10-08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4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古代中国思想科技史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精品)古代中国思想科技史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精品)古代中国思想科技史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中国古代思想、科技史专题复习,一、百家争鸣,高考试题,1,(,2010,山东文综,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B,这是墨子的话。大体意思是“看待别人国家就象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属于墨子的“兼爱”思想。这道题注意不要联系到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错选,A,项。注意儒家所宣扬的“仁爱”思想是有等级差别的爱,不可能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2,(,2010,浙江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A,本题为最佳选择题。“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B,、,D,项。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刍狗”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3,(,2010,上海单科,4,)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B,此题的关键信息有四:在同一地点;发掘时间;青铜器的数量巨大;青铜铭文内容,诸侯战争、土地交换。这些足以排除,ACD,。,(,2010,海南单科,1,)“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秦( ),A,儒家,B,法家,C,墨家,D,道家,C,本题主要考查材料的阅读,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繁为攻伐”“实天下之巨害”主张“非攻”为墨家学说,因此选,C,(,2009,年广东历史,32,)(,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公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妈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据,略讼孔子思想的阶级性,问题:,(,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3,分),(,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4,分),(,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2,分),(,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3,分),(,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4,分),(,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2,分),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方法:阶级分析、一分为二。(,2,分),结论: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2,分),(,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2,分),(,2009,年山东文综,27,题第(,1,)小题)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话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于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自讲求。,三字经,(,1,)材料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4,分)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4,分),答案要点:,(,1,)主要思想:礼、仁、义、中庸、孝、修齐、治平。积极作用:传承了儒家思想文化,汇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2009,广东理科基础,62,)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的思想共同点是,A,“仁”,B,“心外无物”,C,“理”,D,“格物致知”,A,(,2009,年山东基本能力,43,)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A,兼相爱、交相利,B,仁者爱人,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D,(,2009,年山东基本能力,42,题第(,3,)小题),2009,年,4,月,25,日,第十九届全国书交易博览会在山东举行。开幕式上由,10,部巨型“书”拼接而成的背景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B,C,D,D,(,2009,年山东基本能力,12,)孔子曾用“而立”“不感”“知天命”“耳顺”等描述人生的轨迹。“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名副其实,何虑无闻”与“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两幅寿联所贺寿主当时的年龄分别为,A,20,岁、,30,岁,B,30,岁、,40,岁,C,40,岁、,50,岁,D,50,岁、,60,岁,C,例,1,(,08,海南历史,,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A.,墨翟,B.,孟轲,C.,荀况,D.,韩非,例,2,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B,万物虚无,祸福相倚,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解析:考查先秦儒家思想的内容特点,仁者爱人是孔子的主张,民贵君轻是孟子的主张。突出说明了儒家“仁”的思想和民本思想,例,3,(,08,上海历史,,A,组,2,) 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D,A,D,1,(2004,上海,),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外国学者引用了,2300,多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B,孔子,C,孟子,D,荀子,2,孟子也曾周游列国,宣扬政治学说。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 ),A,兼爱非攻,B,仁政学说,C,以礼治国,D,以法治国,3,在对于人性本质的基本观点上,孟子与荀子,( ),A,观点相同,说法有异,B,观点不同,目的相同,C,观点不同,目标不同,D,互相借鉴,互相补充,4,墨家学说一度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最深刻的社会根源是,( ),A,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B,农业、手工业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壮大,C,墨家学说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要求,D,墨子主张“非攻”,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兼并战争,C,C,C,B,5,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出天与人“不相胜”的先秦思想家是,( ),A,荀子,B,庄子,C,孟子,D,韩非,6,“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这段论述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7,对战国时期孙膑思想影响较大的是,( ),A,孙子兵法, B,儒家学说,C,法家主张,D,墨家学说,B,c,A,1.,开创儒家思想篇,原因,春秋时期,礼乐被破坏,目的,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维护统治秩序,。,内容,礼,目的,:,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名言:,于社会,:,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于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礼之用,和为贵。,不学礼,无以立。,克己复礼,作用:,约束、调和作用。,一、早期儒学,仁,中庸,地位: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名言: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子曰,:,仁者,爱人。,学而,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注,:,等,尊贤之等,礼所生也。,中庸,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倍,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学而,作用:来协调礼和仁的关系。,含义:爱人(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和等级的差别决定着人实际被爱的程度,这是社会的宗法等级关系在儒家仁爱观中的真实的反映。仁爱的等级差别思想,孔子说:“要治理好一个能出一千乘兵车的大诸侯国其实并不难,只要能做到以下三点就行了:慎重处理国事取信于人民,节省开支爱护人民,征用民工只在农闲之时。” 仁政治国,中庸之道,1,、中庸的含义,:,将仁和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当好处。,2,、中庸与仁礼的关系,1),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2),中庸是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依据。,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教育成就篇,(1).,教育对象:,(2).,教育目的:,(3).,教学方法:,(4).,教学内容:,有教无类(,开创私学),“,成人,”,、成,“,君子,”,因材施教,四经(六经),3.,整理古代文化典籍:,5.,孔子对后世的影响,(,1,)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联系必修,相关史实:孟子、荀子、汉武帝等),(,2,)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基础。,(,3,)孔子学说对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4,)孔子是世界公认的古代社会,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材料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于礼,有耻皆格。,论语,材料三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其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孟子,回答:,(,1,)分别归纳三则材料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共同之处。,(,2,)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评价上述观点。,(,1,)材料一:爱人并推已及人;材料二:以德治民;材料三:得民心者得天下。共同之处:主张建立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2,)评价:上述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值得弘扬;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法实现。(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6,、孟子和荀子的思想,1,)孟子,(,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2,)荀子,(,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二、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学派,代表,主要内容,影响,老庄,之学,老子,“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庄子,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法家,思想,李悝,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商鞅,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韩非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墨家主张,墨子,“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材料,主张,学派,“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刑过不避不臣,赏善不遗匹夫。”,儒家实行仁政孟子道家无为而治老聃,法家变法革新韩非子,例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为政以德,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地方方百里而可以为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材料二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贯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材料三 “不尚贤,使民之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材料四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也。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1),据上述材料,概括围绕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这一中心问题,先秦主要学派各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1),儒家重德治、礼教,主张施行仁政;墨家主张尚贤事能;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严刑重罚,实行法治。,(2),上述主张中哪家学说在战国时期更能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结合当时社会背景简析原因。,(2),法家。适应了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主题升华,从诸子百家思想中,你认为哪些思想对我们今天治理国家有借鉴意义?,儒学思想中哪些具有现实意义?,“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观),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税),维护国家统一:大一统思想,(,统一祖国,),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1,、创立:,2,、继承:,3,、重创:,4,、正统:,5,、融合:,6,、理学:,7,、批判继承:,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 “礼”的学说,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对“礼”深入讨论,秦朝,“焚书坑儒”,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时期,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了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三、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思想的演变),4,、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3,、秦,焚书坑儒沉重打击,1.“,天”的学说“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在中国哲学里,“天,”,的含义既包括自然,又包括君临自然的上苍。人们使用这词语时,有时着重在“自然”,有时则着重在“上苍,”,。这样来理解“天”的含义,可能较为恰当。,金岳霖,在董仲舒的哲学体系中,“天”是最高的哲学概念,主要指神灵之天,是有意志、知觉,能主宰人世命运的人格神。,王永祥,董仲舒评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汉书,董仲舒传,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董仲舒的理论认为,一个国君的统治是由于天命,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有了合法的根据;但同时又对君王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汉朝的皇帝和此后历朝的皇帝,每逢天灾时,都程度不等地要省察自己执政的表现,刻责自身,谋求改进。,董仲舒,的理论还有一层作用就是宣告,一个朝代不能企望无限期地统治下去。无论一个皇朝多么好,它的统治仍然是有限期的。在大限来到时,它就必须让位给另一个朝代。新皇朝的创立者将另外承受天命。这是儒家为约束绝对君权而提出的一种限制。,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西汉学者更不信有万世一统的皇室。皇室变动,在中国人脑里,只有两途,一是尧、舜禅让,一是汤、武革命。禅让是主动的,你好,让你做。革命是被动的,你不好,让我做。与其革命,不如禅让。弥漫在战国游士圈中的禅国让贤论,到汉代复活了。尤其是汉武帝以后,一辈知识分子,屡劝汉皇室及早让贤,甚至像盖宽饶、眭弘,继续因此招受杀身之祸,但那种理论依然继续扩大,继续普遍。连汉宗室大儒刘向也说:“从古无不亡之国”,到他儿子刘歆,便公开赞助王莽来接受汉帝之让位。,钱穆,中国传统政治,2.“,三纲五常”,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3.“,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春秋公羊传注疏,一统者,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春秋公羊传,此言诸侯皆系统天子,不得自专也。,颜师古,阅读下列四则材料,材料一,大英百科全书,在谈到考试制度时,明确地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公元前,1115,年,),,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公元前,212,年,),。,材料二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晋书,刘毅传,材料三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王定保,:,唐摭言,散序进士,材料四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拟题,回答:,(1),据材料一所述,我国早在什么朝代就有了考试制度?,(2),材料二中所描述的局面反映了我国哪个朝代的什么选官制度,?,(3),材料三与材料四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什么,?,(4),结合所学内容客观评论科学制度在我国历史上的作用。,(1),商朝。,(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3),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终生于科场之中拼搏。明代以来八股取士极大地钳制了读书人的思想。,(4),宋朝以前的科举制度起了积极作用,以后尤其是明朝弊端丛生,钳制了思想,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可联系史料加以说明。),阅读材料,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李斯上秦,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架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摘自张贷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引自,汉书,董仲舒传,(1),三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如何评价?,(3),概括材料二中李斯的言论与材料三中董仲舒言论的异同。,(1),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但造成的影响不同,,战国形成百家争鸣,推动文化的发展;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推动了儒学的发展,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4),相同点: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加强思想控制。,(,可拓展为:都主张以一种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来取代思想自由的局面;用政治权力干预和控制思想和学术的自由发展,),。,不同点: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他各家,后者强调以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前者主张用残暴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主义,后者强调教化和灌输;前者主张以法治国,后者主张以德治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周敦颐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太极图,易说,材料二 张载说:“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正蒙,太和,材料三 程颢说:“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阳长则阴消,善增则恶灭。”,遗书,卷十一,材料四 朱熹认为,“静亦动也。动静如船在水中。动静如船在水,潮至则动,潮退则静”。,朱子语类,卷十二,请回答:以上四则材料包含了什么样的哲学思想,?,由此你得到什么样的启发,?,试结合相关知识简要概述。,以上四则材料包含了什么样的哲学思想,?,由此你得到什么样的启发,?,试结合相关知识简要概述。,(1),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2),作为一种哲学化的儒学,理学具有双重性。我们在看到它的出现更加强化了封建主义的精神压迫,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的统治,桎梏人们的创造思维的消极作用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宋明理学又是儒学思想中的精华的发扬光大。理学家们的辩证思维言论,体现出丰富的价值。,8,理学思想的核心是,A,“理”或“天理”,B,“仁”,C,三教合一,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9,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分歧在于,A,程朱理学强调格物致知,B,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C,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D,强调三纲五常,10,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A,A,C,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共同点是,( ),A,理气一体,理在气先,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C,内心反省,以致良知,D,纲常伦纪,即为天理,解析: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主张以三纲五常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消除人们的私欲,维护专制王朝的统治秩序。,(,08,年广东单科,,5,)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A,孔子,B,程颢,C,朱熹,D,王阳明,解析:王阳明的主张是“心学”,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形成“心即理”的主观唯心论宇宙观 。材料中的禅宗六祖慧能的主张“心动”,.,显然也是主观唯心主义。,D,D,“阳明心学”的思想核心是,( ),A,发明本心,B,致良知,C,格物致知,D,心即理也,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A,求“理,”,的方法不同,B,“理,”,的根本出发点不同,C,前者是唯物论,后者是唯心论,D,对封建统治者的态度不同,朱熹和王守仁对“天理”的阐释有一定区别,但是本质意图有着相同之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否定佛、道教义,B,广大儒家学说,C,维护封建专制,D,激励人们奋发图强,B,A,C,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大学章句,材料二 “心之良知,是谓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自然致之者,圣人也;勉强致之者,贤人也;自蔽自昧而不肯致者,愚不孝也。愚不孝者,虽具蔽昧之极,良知又未尝不在也。苟能致之,即与圣人无异矣。”,大学问,请回答:,(1),材料一主要体现了朱熹怎样的观点,?,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王守仁怎样的观点,?,与朱熹相比,阳明心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1),格物致知。“穷理”,朱熹把“理”作为认识的最终目标。,(2),通过内心反省以“致良知”。突出特点是认识到天理就在自己心中,无需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更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1),材料一主要体现了朱熹怎样的观点,?,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王守仁怎样的观点,?,与朱熹相比,阳明心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1,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B,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礼教,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2,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成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这说明他认为,( ),A,八股取士与焚书坑儒的危害都是败坏人才,B,八股取士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危害更大,C,明清之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D,焚书坑儒与八股取士一样是思想文化专制,3,明夷待访录,中载:“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体现出,( ),A,农民反封建的强烈愿望,B,封建社会未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C,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愿望,D,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要求,B,B,B,4,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A,反对君主专制统治,B,反对封建土地私有制,C,要求建立君民共主的社会,D,反对中央集权的制度,5,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点是,( ),反传统反教条反封建专制 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A,B,C,D,A,A,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黄宗羲,),尝谓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束书而从事于游谈。故问学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不为迂儒,必兼读史。读史不多,无以证理之变化;多而不求于心,则为俗学。故上下古今,穿穴群言,自天官、地志、九流百家之教,无不精研。,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七,材料二,(,顾炎武,),生平精力绝人,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所至之地,以二骡二马载书,过边塞亭障,呼老兵卒询曲折,有与平日所闻不合,即发书对勘;或平原大野,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 ,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八,材料三 亡考自少喜从人间问四方事,至于江山险要,士马食贷,典制沿革,皆极意研究。读史读注疏,于书志年表,考驳同异,必详慎搜阅之,而更以见闻证之。,王敌,(,注:王夫之之子,),大行府君告状,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三所述,说明三位思想家学风的相同点。,(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学风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的特点。,(1),勤奋好学,脚踏实地,注重调查研究。,(2),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腐朽;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脱离实际的风气;商品经济发展使社会风气发生重大变化。,明清之际的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发展的光辉灿烂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站在时代的前列,冲破思想禁区,提出了具有民主气息的进步思想。,请回答:,(1),明清之际批判思想产生的经济和思想因素是什么,?,(2),这些批判思想有何特征,?,(3),这些批判思想是否占据了主流地位,?,为什么,?,(4),与欧洲的启蒙思想相比,两者的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1),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八股取士使思想界呈现因循守旧、空谈义理的习气。,(2),主张学以致用的经世之学,反对空谈义理的学风;政治上主张限制君权,反对君主专制独裁。,(3),否。因为占主流地位的是理学。,(4),不相同。批判思想不属于资本主义思想,根本原因是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中国只是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运用继承与发展的观点把握儒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方法点拨:在从春秋末期到明清时期的儒学发展过程中,其思想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运用继承与发展的观点分析归纳儒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内容特点,对于深刻理解其思想内涵和发展脉络,具有重要作用。,目标落实:,(1),春秋末期孔子提出“仁”和“礼”的学说,奠定了儒学的思想基础。战国时期的孟子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成为系统的“仁政”学说,提出了“王道之治”“重民”“民贵君轻”的主张;继承孔子“性相近”的人性学说,主张“性善论”。荀子基本上继承了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2),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既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民本”和“仁政”思想,又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3),宋代的“二程”和朱熹在继承儒学的基础上,吸收道、佛两教的某些思想,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一一理学。,(4),明朝的王守仁在继承宋代陆九渊“心即理”的基础上,提出“致良知”的主张,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形成了儒学发展史上继宋代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变革。,(5),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端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君主批判的主张,从而使儒学重新获得新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