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核心理论及概念ppt课件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45195847 上传时间:2024-10-07 格式:PPTX 页数:37 大小:123.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核心理论及概念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社会心理学核心理论及概念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社会心理学核心理论及概念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科学。,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和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研究对象: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社会化研究个体一生的全部心理的发展变化及其一般的表现,以及与所受社会环境影响的关系,揭示个体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发展过程。,二、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接受社会影响,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成为符合该社会要求的社会人的过程。,一方面:个体接受社会影响,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使自己由自然人成为社会人。比如,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个体通过能动反应与选择,影响社会、影响他人。比如,今天的新新人类对社会的影响。,猪能成为社会化的猪人吗?,个体的社会化是以其遗传素质为基础的。,婴儿只能被动地接受社会的影响吗?,社会化的特点,(1),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辨证的统一过程,(,2,)个人的社会化具有能动性:接受教育与环境影响时具有选择性,(,3,)社会化持续终身,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就是抹杀了个性吗?,社会化的种类,政治社会化:形成某一特定社会所要求的政治信仰、态度和行为的过程。,民族社会化:形成本民族大多数人所共同具有的社会特性,包括本民族文化、生活方式等。,法律社会化: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纪守法行为的过程。,道德社会化:形成某一特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和与之相符合的行为的过程。,性别角色社会化:个体根据社会对男女基于不同性别所产生的不同角色要求和期望而形成的相适应的行为过程。,早期社会化:生命早期经历的最基本的社会化,主要指儿童掌握语言,学习基本的生存技能,学习社会规范与社会价值并将其内化,与他人沟通与互助并建立感情,从而与周围的环境保持一致。,预期社会化:引导人们学习今后将要扮演的角色,让人们明了今后的责任与义务,并为此学习必要的技能与规范的过程,如学校教育、企业对员工的入职培训、岗前培训等。,再社会化:个体放弃放弃原先的家长规范和标准,重新学习社会所要求的社会规范与行为方式的过程。如监狱里接受改造、精神病患者接受治疗等,反向社会化:年轻的一代将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等传递给其前辈的过程。,发展社会化:在早期社会化基础上,由于产生新期待、承担新任务、扮演新角色等而对旧有知识和观念进行补充和修正等,如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家庭:个体的社会化首先从家庭开始,学校:是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伙伴群体(同辈群体):由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相似的人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工作单位:学习职业技能,检验以前的社会化,大众媒介: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社会化影响因素(载体),三、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认识自己的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包括主我和客我。,主我:主观的我,对自己活动的觉察者。,客我:客观的我,被觉察到的自己的身心活动。,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中的,“,吾,”,指哪个,“,我,”,?,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自我认知:主我对客我的认知与评价。,自我体验:个体对自己怀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即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满、自卑等。,自我控制:个体对自己的言行与思想所进行的主动控制,即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控制与约束。可以是发动,也可以是制止。,自我意识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小在狼群中成长的狼孩同样由自我意识吗?自我意识影响个人的修养成长吗?,四、社会认知(社会知觉),社会认知:指人对人的认知或知觉。是社会个体根据认知对象的外部特征,对其心理状态、行为动机等内在属性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影响因素(三要素):,认知者:其经验、人格特征、价值观念等都影响着认知结果。比如警察凭经验认出小偷;认知者情绪情感使其情人眼里出西施。,被认知者:其特性将影响对其认知结果,还可以自我表演,认知情景:社会认知总是发生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中,社会认知的范围,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对他人人格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印象:认知者以,自己过去经验,为基础,对认知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后对其总体特征做出主观理解。印象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印象与印象形成,间接性:,社会印象则是在社会知觉的基础上,对知觉到的社会刺激材料进行加工和制作,使发生过的客体在大脑中的成像。,稳固性:实际上就是社会刻板印象。即指社会上对某一类事物产生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综合性:由于人的社会性表现很复杂,而我们感知出的社会品质又是很有限的,有些社会品质,比如勇敢、诚实等常常难以感觉得到,但我们在对他人形成有些时却会把种种社会品质综合在一起,而形成喜欢或厌恶,这中间靠的是估量。,(,1,)平均模式,平均模式是指我们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特征信息相加,然后再求其平均值,以此平均值为基础,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如果:第一次(,3+3,),2=3,分,第二次(,3+3+1+1,),4=2,如果:第一次(,1+1,),2=1,第二次(,3+3+1+1,),4=2,(,2,)累加模式,是指我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是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各种品质相加,求其和,以此形成对他人的总体看法。,第一种情况下:,一次(,3+3,),=6,分;,二次(,3+3+1+1,),=8,分。,第二种情况下:,一次(,1+1,),=2,二次(,3+3+1+1,),=8,(,2,)加权平均模式,认知对象的各种品质或特征的重要性并不完全一样,如果一个人最注重美貌,那么认知对象的美貌特征的权重就会大于其他品质。,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在人们交往时所发生的这种先入为主的作用。卢钦斯用实验加以了论证。,社会认知的偏差(偏见、效应),近因效应:新得到的信息比以往所得到的信息更加强烈,会给我们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从而使我们,“,忘记,”,以往的信息,而凭新获得的信息对他人作出判断。,个人好恶评价: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定的好恶标准与好恶范围,而个人的好恶评价可能使社会认知产生严重的偏差。,晕轮效应:当认知对象有某些好品质时,我们可能将其他一些他并不具有的好品质也赋予他。比如,“,爱屋及乌,”,。,内隐的人格理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发展了自己的人格理论,一套关乎个人各种特征是怎样相互适应的、未言明的假定,这种理论之所以是隐含的,是因为它很少以正式的词汇表述出来,甚至个人自己也并不意识到它的存在。伯曼(,J.S.Berman),等人把这种理论又称作相关偏见。,社会刻板印象:人们对人或事物所持有的一套笼统、概括、固定的看法,并以这种看法作为评价人或事物的依据。,社会认知的归因,归因:个体根据外在的信息和线索对自己或他人内在状态或行为原因进行解释与推测的过程。,情景归因:归因于外界力量,如运气、工作难度,个人倾向归因:归因于个人本身特点,如能力、努力、兴趣、态度等,海德,成败归因,稳定 不稳定,内在 能力 努力,外在 任务难度 运气,维纳,归因的偏差,基本归因错误:人们常常低估情景的作用,而高估行为者个人的作用。比如,地位高的人,认为其由能力。,行动者和观察者偏差:行动者常高估外因对自己行为的影响,而观察者常高估行动者本身的作用。比如,有人滑倒了,滑倒者认为路太滑,观察者认为此人不够小心。,防御性归因偏差:人们出于保护自己自尊心等原因而产生的归因偏差。比如,八成功的原因归于自己,失败的原因归于外因。,五、社会态度,态度:是个体对人、对事、对周围世界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性与一致性的反应倾向,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其中认知成分相对独立。,认知因素是基础,当三者发生矛盾时,情感因素起决定作用,凯尔曼的提出了态度形成的三阶段论:他认为态度的形成与转变是一个顺从到认同到内化的分阶段过程,1,、顺从:由于外界压力或为了达到某种重要目标,比如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或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上的行为。是一时性的态度改变,或一种权宜之计。,态度的形成与改变,3,、内化:这是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的观点而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态度。,2,、认同:人们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或团体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要求相一致。,并不是所有的态度转变都要经历这三个阶段,转变态度的具体方法,说服宣传,参与活动,群体影响(群体规定),角色扮演,六、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举例起来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是人与人心理距离的反映,是人们彼此在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上满足状况的反映。,人际关系可以用社会测量法进行测量,即通过向群体成员提问题的方式来收集具体资料,并将资料进行分析处理。,1,、熟悉性和邻近性:近水楼台先得月,2,、相似性与互补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角色作用不同时,通常互补性更起作用。,3,、外貌:一般情况下,美丽是社会生活中比较有效的通行证,4,、对等性或互惠性:圣经上说,“,你想让别人用什么量器给你,你就先用什么量器给人,”,。,5,、能力:,“,犯错误效应,”,。,人际吸引,七、利他与侵犯,利他行为:不期望回报的自觉自愿的助人行为。,以帮助他人为目的;,不期望物质或精神的回报;,自愿的;,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利他行为的特征,紧急情景下的利他行为:旁观者效应,非紧急情景下的利他行为,利他行为的分类,侵犯行为(攻击性行为):故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手段性侵犯行为,目的性侵犯,侵犯行为的特征,有意识、有意图的行为,外显行为,伤害他人身心健康行为,侵犯行为的分类,侵犯行为的解释,生物学解释:洛伦茨从动物的攻击性来解释人的攻击性;还有从雄性激素和遗传基因来解释,心理学解释:,弗洛伊德的本能论:死本能,道拉德的挫折侵犯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八、社会影响与群体心理,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引起个体的思想、情绪和行为的变化。,从众(社会遵从),:个体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比如随大流。,从众原因:群体人数、群体凝聚力和吸引力、成员在群体中的地位、与自己类似地位的群体成员从中与否、个人的心理特点。,服从,:由于外界压力,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服从研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1963,):惩罚与学习效果的实验,暗示,:在无对抗条件下,用某种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为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思想。,直接暗示:把事物的意义直接提供给受暗示的人,使之迅速地、不假思索地接受。,间接暗示:把事物的意义间接地提供给受暗示者,使之迅速地、不加怀疑地接受。,自我暗示:受暗示者依靠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语言,向自己发出刺激,从而影响自己的认知、情绪、意志或行为的过程。,他人暗示,自我暗示,模仿,: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自觉不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仿。只能对外显行为模仿,不能模仿内隐心理。可分为:,模仿实质上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播、流行过程。,模仿也是一种社会学习的过程,是个人实现社会化的一种重要手段。,群体心理,群体,:一群人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和共同规范的约束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一个组合。,社会促进,:当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其他人同时参加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旁观而使其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就是社会促进或叫社会助长。,观众效应:有人在场观看而使活动效率提高,社会抑制或叫社会致弱或社会干扰,:,当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其他人同时参加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旁观而使其活动效率降低的现象。比如,一个新手在老工人的监督下学习复杂的新操作。,群体决策,:对一个事情由群体共同商讨所做出的决定。,群体决策的极化现象,:群体决策常常不会走向中庸,而是常常具有极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