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性质表与现改革

上传人:wuy****ng 文档编号:245118366 上传时间:2024-10-07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3.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有企业性质表与现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国有企业性质表与现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国有企业性质表与现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国有企业的表现与改革,天则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经过近一年的研究,在2011年7月12日发布了国有企业的性质、表现和改革这份研究报告。,这份报告力图回答三个重要问题:,(1)国有企业的当下表现如何?,(2)从规范的意义上讲国有企业应当成为什么性质的机构?,(3)应当怎样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分三部分讲述,第一部分 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第二部分 国有企业的表现,第三部分 国有企业政治经济分析与改革出路,第一部分 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从“放权让利”改革开始,之后经历了“两权分离”改革、建立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等不同阶段。,一、国有企业以“放权让利”为主要特征的改革(1978-1986),二、国有企业以“两权分离”为主要特征的改革阶段(1987-1992),三、国有企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特征的改革(1993-至今),一、国有企业以“放权让利”为主要特征的改革(1978-1986),所谓“放权让利”,就是通过向企业下放部门经营权与收益权来达到调动企业经营者和职工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产出以保证财政收入增长的目的。放权让利改革主要包括“扩大企业自主权”、“利改税”、“租赁制”等多种形式。,1979年底开始全面推广扩大自主权的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初步改变了政府对国有企业管得过死的局面,在奖金收入刺激下,广大职工开始关心并设法提供企业的经济效益。,到1983年初,利润包干制度在更大范围内推行后引起了执行混乱和物价上涨等严重情况。鉴于此,中央决定停止全面推行利润包干,转而实行“利改税”。1983年国务院批转了财政部关于国营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提出两步实施利改税。,对于政府和企业而言,各种以放权让利为特征的改革形式都表现为一种短期的行为。放权让利改革并没有根本解决“企业吃国家大锅饭”和“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问题,反而由于企业与主管部门的讨价还价造成了新的不平等,加剧了苦乐不均情况。因为政府没有真正将经营权下放给企业,企业的效率问题仍然无法解决。,二、国有企业以“两权分离”为主要特征的改革阶段(1987-1992),放权让利改革只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框架内部转圈,而两权分离则见见触及到经济体制改革的主体部分。两权分离为特征的改革阶段主要包括对大中型工业企业实行“承包制”,对中小企业实行“租赁制”后期阶段、“资产经营责任制”以及部分企业的“股份制”试点改革。,承包制改革包括“上缴税利定额包干”、“微利微亏企业定额承包”、“上缴税利递增包干”、“上缴税利目标承包”、“亏损包干或亏损递减包干”等具体形式,其核心是包住利润上缴基数,稳定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通过调动承包者的积极性来扩大各方的利益总量,。,资产经营责任制提出了重构微观经济基础的思想,该思想包括两个方面内容:意识所有制形式和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即应当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二是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重新分割和分开,使国有企业摆脱行政隶属关系,成为真正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两权分离思想是在不改变原有企业关系形式的前提下,把企业经营的经济责任落实在经营者头上,通过加强激励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两权分离最终形成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分配关系。两权分离只是让企业获得了一部分经营权,企业并未成为真正的产权主体,主管部门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改变对企业的干预行为,或者通过对经营者的任免来影响企业的经营。在未来充满不确定的状况下,企业经营者只关心自己人气内的经营状况,而忽视技术创新与未来的发展。,三、国有企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特征的改革(1993-至今),从放权让利到两权分离再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从被动式改革逐渐转变为主动式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特征的改革过程包括:“股份制改革”、“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几个阶段。,我国最初的股份制改革探索是以职工入股的方式展开的。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产业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从1995年开始,国有企业改革从单个企业试点转为对整个国有经济进行改革,“整体搞活”逐步取代了“单个搞活”的思路。1997年,中央要求用三年左右时间解决国有企业全面脱困问题,“抓大放小”、“战略性改组”改革加速推进。,2001年11月,十六大提出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央政府和省市两级地方政府分别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家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的要求,督促企业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希望通过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和法人治理结构。促使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营效率。虽然股份制改革没有能实现国有企业摆脱内部人控制以及经营效率低的问题,但这一阶段的改革毕竟为企业捋顺了产权关系,为下一步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打下基础。,国有企业在国资委体制下可以避免来自诸多主管部门的行政干预,可以得到更多的行政保护,并且依靠垄断特权走出困境,但是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的政企不分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国有企业低效率的问题也只有扭曲市场机制、不负或少付资源成本等方式得到掩盖。,第二部分 对国有企业的实证研究,一、国资及国企分类,二、国有企业的效率表现,三、国有企业的分配表现,四、国进民退现象及其影响,一、国资及国企分类,按资产的性质分,经营性资产,行政事业性资产,资源性资产,其他权益性资产,按归口管理分,二、国有企业的效率表现,本报告认为,国有企业存在名义绩效与真实绩效之间的差额。研究国有企业效率的关键在于,要从账面数据中还原企业的真实成本,并对政府补贴和因行政垄断所致的超额利润予以扣除,从而测算国有企业的真实绩效。,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名义绩效也不够高,。(见附表123、表)即便如此,国有企业表现出来的绩效也并非真实绩效,是国有企业在享受着种种政策优惠,和民营企业在不平等的经营环境下所体现出来的绩效。这种不平等主要体现在资源租金、融资成本以及政府财政补贴上。,这里进行还原,。,(一),土地租金的缴纳情况,(二),矿产资源租金缴纳情况,(二),矿产资源租金缴纳情况,(二),矿产资源租金缴纳情况,(三),国有企业融资成本比较,(,三),国有企业融资成本比较,(四),国有企业获得的政府补贴情况,(四),国有企业获得的政府补贴情况,(四),国有企业获得的政府补贴情况,(四),国有企业获得的政府补贴情况,(四),国有企业获得的政府补贴情况,本报告认为,国有企业的名义经营成本和真实成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租、资源租和资金融资成本上,正是对这些要素的低价获得和使用,使这部分资源要素的资金变成垄断部门的利润,夸大了企业的经营效益。正是行政垄断的存在,使得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获取资源上存在严重的不平等。因此,尽管表面上看国企的增值空间不断增加,但这种增值主要是通过垄断资源和资源稀缺价值的上涨实现的。必须指出的是,以上国有企业真实绩效的测算结果是较为保守的。即便如此,国企的真实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已为负值,即事实上整体处于亏损状态。,对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绩效加以比较,从2001年到2009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一直低于非国有企业。这意味着,将一单位资产从非国企转移到国企,就会产生一个机会损失。规模庞大的国有资产就意味着社会有着巨大的机会损失。,三、国有企业的分配表现,(一)从国民收入角度分析补贴和应交未交成本对分配的影响,(二)国有企业员工的货币收入及非货币收入,(三)国企高管的收入和其他类型企业的比较,(四)国有企业的税负和其他类型企业的比较,(五)国有企业的利润上交和分红情况,(一)从国民收入角度分析补贴和应交未交成本对分配的影响,国有企业与其他经济组织和社会平均水平的比较,行业间工资水平的比较,职工福利比较和国企员工的非货币收入,从退休福利来看,部分国企在退休人员福利待遇上,除参与并享受由地方政府组织的固定供款的退休养老统筹计划外,还会参加由独立的保险公司管理的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和医疗保险,还有一些效益很好的国企建立了企业年金制度。从医疗保险来看,国家医保的缴费规定为:单位承担工资基数的8%,个人承担2%,效益好的国企出了参加国家规定的医保外,还会投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从住房上看,国企在住房上提供的福利包括货币补贴和实物补贴,货币补贴又包括公积金和一次性货币住房补贴。按照现行的公积金制度规定,职工和单位的公积金缴存比例均不得低于职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的5%,原则上不得超过12%,不少垄断行业的国企和事业单位将这一比例提高到20%。,再看国企员工的非货币收入。在国企中,还存在一大块非货币收入的福利,即住房实物补贴。这种补贴又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国有企业利用国家无偿划拨的用地进行单位的集资建房,另一种是企业购买市场上的商品房,以较低价格出售给本单位员工。,总体来看,国企的员工收入大大高于民企和非国有单位员工收入。,(三)国企高管的收入和其他类型企业的比较,(四)国有企业的税负和其他类型企业的比较,1.所得税负。,2.整体税负。,3.从工业增加值构成看国企税负与非国企的比较。,(五)国有企业的利润上交和分红情况,利润上交情况,已上缴红利的支出构成,综上分析,国有企业在收入分配方面,并不像以往的那样体现了公平,甚至纠正社会不合理的重要方面,而是极为严重的损害了公平原则。国有企业在分配领域扮演着负面的角色。,四、国进民退现象及其影响,本报告在数据支持的基础上分析了近年来国有企业“进”“退”的特征,对“国进民退”之争提出了独立的结论:即虽然在,总体上不存在国进民退现象,但却是存在结构性的国进民退,。并以案例的形式分析了近年来在重点领域存在明显的“国进”特征,这些特征帮随着垄断势力回升以及对产权的忽视,损害了市场秩序,给中国的民营经济以巨大的打击,近年来国有企业“进”“退”的特征,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国工业领域内总体上不存在国进民退的现象,值得重视的是,在基础类和资源类的某些企业,国有企业的比重呈明显回升趋势。,(二)“国进”的典型案例,不仅在一些重要产业存在国进民退现象,更重要的是,在一些产业中发生的案例具有影响整体制度的全局作用,所以也应被看作是“国进民退”的重要现象。课题组通过七个案例说明即使在整体上国有企业收缩的情况下,行政垄断在强化、市场竞争规则遭到破坏的事实。“国进”主要表现为以下七种方式:,1.设立、维护和扩张在个别产业的垄断权。,2.垄断寡头之间进行非法进行合并。,3.国有企业侵夺民营企业的合法产权。,4.直接吞并民营企业。,5.以公共利益为理由排斥竞争者。,6.直接立法或出台政策排斥竞争者。,7.利用已有垄断优势,排斥竞争者。,综上所述,从工业总产值和资金占用情况两个指标,可以看出近年来国有企业的份额在下降。不过在资源类等基础性领域国有资本整合的情况比较严重,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分析,更加证实了我国在资源类基础性行业存在着结构性“国进”的现象。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国有部门的行政垄断得到加强,市场竞争的基础遭到削弱。国有垄断行业正是凭借强大的政治优势和资源优势,挤占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此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