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学习总结课件 岳麓版选修1

上传人:gfy****yf 文档编号:245114535 上传时间:2024-10-07 格式:PPTX 页数:26 大小:342.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学习总结课件 岳麓版选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学习总结课件 岳麓版选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学习总结课件 岳麓版选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学习总结,1,知识导图 整体架构,学会解题 体验高考,线索归纳 思维整合,内容索引,2,知识导图 整体架构,3,4,线索归纳 思维整合,5,一、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及对两次改革成败的认识,1.,相同点,(1),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2),变法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3),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4),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5),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了调整。,6,2.,不同点,(1),背景: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2),根本目的: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3),性质: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4),结果:商鞅变法成功;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7,3.,认识,(1),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2),改革成败的关键是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转移。,(3),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使之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4),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8,二、封建化和民族融合的含义,1.,封建化,(1),封建制形成、确立的过程一般称为封建化过程。封建化是指在封建生产关系主导下,各种非封建因素向封建关系的转化。,(2),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处于奴隶社会或是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其主要表现是在生产方式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在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的官制、法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也是中原封建生产方式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的过程。,9,2.,民族融合,(1),民族融合指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10,(2),民族融合有以下几种主要形式:,民族迁徙,指东汉以来周边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这既是民族融合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民族融合的前提。,友好交往,指北方各族逐渐改变以前的游牧生活,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也学到了各兄弟民族的畜牧业经济。,联合斗争,即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联系和友谊。,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民族之间的战争在客观上有助于民族融合。,11,三、关于古代改革的几个基本认识,1.,对改革和变法的评价应坚持的标准:,社会发展的标准;历史的标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重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的关系;改革成败应以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保留为判断标准。,2.,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分析和理解古代改革变法的原因、内容及影响。,3.,定义及内涵:,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调整、变动,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12,4.,分析每一具体改革或变法的原因:,宏观上从当时的历史阶段特征,微观上从该政权的特征属性及改革者的个人才能分析。,5.,分析改革的影响:,从时间上近看对当时政治、经济的影响,远看对后世的影响;从地域上近看对本国、本地区的影响,远看对周边地区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13,四、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以两税法为标志。,2.,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4.,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5.,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以一条鞭法为标志。,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的相应反映。,14,五、对封建主义性质改革的总结,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目的是建立或巩固封建地主阶级政权。,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地主阶级所进行的促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的一场改革运动。,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1),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为挽救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对其内部政策的调整。,15,(2),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由清朝地主阶级洋务派实行的学习西方先进军事和生产技术的一场运动,就整体而言,是清政府为了应对内忧外患而在内政外交方针上所作出的调整。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发生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洋务运动则发生在近代时期。它们的改革都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并对当时及以后的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如北魏孝文帝改革。,16,学会解题 体验高考,17,例题,(2016,课标全国丙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8,(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规范答,审,题,意,抓关键,扣知识,19,答题要求有两点:一是要求,“,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二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规范答,抓关键,扣知识,20,(1),材料中,“,拓跋珪以前,”“,儒家礼制,”“,非太祖子孙,”,等信息。,(2),“,仿中原传统制度,”,表明孝文帝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文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表明孝文帝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规范答,扣知识,21,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规范答,22,(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文化,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23,1.,立足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研读和透彻地理解材料;二是联系教材知识,注意迁移所学知识与材料的内容进行联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判断和评论。,2.,加强三个关注:,首先是关注材料反映的历史时期或者国别,注意材料所反映的特定历史阶段;其次是细读材料中出现的特定概念,分析材料信息的表象或本质;第三据材料所反映的历史阶段特征,把握材料的中心论点、真实含义,抓住关键性、总结性语句。,历史材料题提取信息的方法,24,3.,走出四个误区:,一是不能分辨史料信息的正误、真伪。注意记录材料的阶级立场、时代局限,剔除或批判虚伪、错误的信息,保存或阐发正确、真实的历史和观点。二是不能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甄别有效或无效信息。三是不能深入理解史料信息的本质。要注意系统地、从深层次对其加以认识和理解,否则难以认清历史现象的本质。四是不能将史料信息加以迁移、灵活运用。需要运用扎实的历史知识,将所获取的信息做,“,题内迁移,”,,对比分析。,25,本课结束,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