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九到十一章

上传人:zhu****ng 文档编号:245113338 上传时间:2024-10-07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5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九到十一章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心理学九到十一章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心理学九到十一章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第一节 人际交往,一、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一)本能(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它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二)合群需要(沙赫特的恐惧研究);,三)自我肯定需要(库利的研究,镜像自我)。,第一节 人际交往,二、人际交往的理论,一)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1.,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2.,六种基本的人际行为趋向;,二)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1958,),霍曼斯采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他认为任何动物都有寻求奖赏、快乐并尽少付出代价的倾向,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人的社会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商品交换。,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一、人际沟通,一)什么是人际沟通;,广义的人际沟通指的是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大自然界的信息交流。狭义的沟通主要指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二)人际沟通的功能。,1,、促进人们的相互了解,协调人们的社会生活;,2,、需要满足的功能。,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三)、人际沟通的基本模式,1.,信息源(只要指拥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2.,信息(主要指信息试图传递给目标靶的观念和情感,它们必须被转化为各种可以被别人觉察的信号);,3.,通道(主要指沟通信息的传送方式);,4.,目标靶(主要指沟通过程中的信息接受者);,5.,反馈(主要指对方对信息的了解程度);,6.,障碍(例如缺乏共同的经验,语言不通等);,7.,背景(主要指发生的情境)。,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四)、人际沟通的类型,1.,言语沟通;,语言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包括口语沟通和书面言语沟通;,1,、面对面的人际沟通中,口头言语占多数;,2,、间接沟通中,书面言语使用较多。,2.,非言语沟通。,主要指说和写之外的信息传递,包括手势、身体姿势、音调、身体空间和表情等。,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非言语沟通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表情(人们通过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也通过表情理解和判断他人的情感和态度,学会辨认表情所流露的真情实感,是人类社会化过程的主要内容);,2.,眼行为(目光接触帮助人进行更好的沟通);,3.,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增强与别人交流的能力),身体语言分为象征、说明、调节、情感表露。,4.,服饰(传达一个人的身份、地位等线索);,5.,讲话风格(说话者的背景身份等信息);,6.,人际空间(表达说话者的紧密、亲疏等关系)。,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二、人际吸引的条件,一)相似性与互补性(每个人都倾向于喜欢与那些与我们具有相似态度和价值观的人交流);,二)个人品质(随着人际交往的深入,外在的因素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而交往者的内在品质却变得越来越重要);,三)接近性与熟悉性(空间上距离较近的个体,相互间接触的机会较多,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所以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容易成为知己)。,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三、人际关系的测量(莫雷诺,,1934,),一)社会测量法的原理与假设;,在每一个群体中,成员与成员之间由于存在着交往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他们的心理上必然会产生相互影响,而这种相互影响也一定会反映在他们彼此之间的行为上。,二)社会测量实施的步骤;,1,、社会测量问卷或访谈;,2,、对问卷或访谈结果的分析处理。,三)社会测量法的应用。,1,、了解群体中最受欢迎的人;,2,、群体中有无非正式小群体;,3,、了解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整体状况。,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一、群体的一般特性,一)群体规范(主要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养儿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的准则);,二)群体的凝聚力(能够使成员继续留在群体中的力量称作群体凝聚力);,三)群体中的角色(一个群体一旦形成,它的成员就会发展处与之相适应的特定行为模式及角色地位);,四)群体的领导(当一个群体形成之后,成员的角色地位也就确定了,领导也必然会产生)。,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二、社会影响,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1.,社会助长(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2.,社会惰化(当群体成员一起完成一项任务时,群体中的每个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二)去个体化,个体在群体中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目标与行动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三)群体的决策行为,1.,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中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2.,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致于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四)从众与服从,1.,从众(指个人的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2.,服从(指按照他人的命令去行动的行为),练习题,1.,支配型的男性常常喜欢娶小鸟伊人型的女性为妻,这反映出人际吸引中的(),A.,相似性,B.,互补性,C.,接近性,D.,熟悉性,2.,当群体在一起完成一项任务时,群体成员每人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称为(),A.,社会助长,B.,社会惰化,C.,群体极化,D.,去个体化,练习题,3.,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称之为(),A.,社会惰化,B.,社会助长,C.,社会干扰,D.,群体极化,4.,婴儿一出生就需要周围环境为其提供温暖、舒适、食物和安全,以保证其健康成长。从产生行为动机的心理需要看,这是一种(),A.,本能需要,B.,交往需要,C.,合群需要,D.,自我肯定的需要,第十章 心理健康,第一节 心理健康,第二节 心理健康与压力,第三节 心理健康与挫折,第四节 心理健康与挫折,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标准,一、科学的健康观念,二、什么是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界定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应遵循三条基本原则:,1.,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2.,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3.,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水平分级:,1.,一般常态心理;,2.,轻度失调心理;,3.,严重病态心理。,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标准,三、心理健康的标准,一)有正常的智力水平;,二)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三)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四)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五)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四、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1,、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2,、开发自己的各种潜能,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3,、激发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尝试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4,、提高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性;,5,、增强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评价能力。,第二节 心理健康与压力,一、压力及其来源,一)、压力的概念(薛利的定义),二)、压力产生的原因:压力源,1.,躯体性压力源;,2.,心理性压力源;,3.,社会性压力源;,4.,文化性压力源。,第二节 心理健康与压力,二、压力的身心反应,一)压力下的生理反应;,1,、警觉反应;,2,、抗拒反应;,3,、衰竭反应。,二)压力下的心理反应;,过度的压力和影响智能,压力越大,认知效能越差。,第二节 心理健康与压力,三、压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策略,一)影响压力的因素,1.,经验;,2.,准备状态;,3.,认知;,4.,性格;,5.,环境。,第二节 心理健康与压力,二)处理压力的方法,第一阶段:冲击阶段,发生在压力来临之时;,第二阶段:安定阶段;,第三阶段:解决阶段。,第三节 心理健康与挫折,一、挫折的概念,指个体在通过目标的过程中越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二、挫折的产生原因,第三节 心理健康与挫折,三、挫折后的反应,一)攻击行为;,二)冷漠;,三)幻想;,四)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否认、幻想、压抑、投射、反向、转移、退行、文饰、补偿、升华。,第三节 心理健康与挫折,四、挫折的应对策略,一)正确认识挫折;,二)改变不合理观念;,三)加强修养,勇于实践;,四)优化自身人格品质。,第四节 心理健康与焦虑,一、焦虑的概念,指受不合符现实或不合符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二、焦虑的主要类型和产生原因,一)广泛性焦虑障碍;,二)恐慌障碍;,三)恐惧症;,四)强迫症;,五)创伤后应激症。,第四节 心理健康与焦虑,三、焦虑的应对策略,一)认清焦虑状况;,二)克服焦虑的三个原则(不回避、正面迎战、做记录);,三)学会放松自己;,四)运用想象减轻焦虑;,五)进行理性思考;,六)接受专业治疗。,复习题,1.,受不合理现实或不合理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称为(),A.,压力,B.,挫折,C.,焦虑障碍,D.,应激,2.,有的同学面对失恋,能够把失恋的痛苦转化为发奋学习的动力,就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方式来看,这属于(),A.,否认,B.,反向,C.,文饰,D.,转移,复习题,3.,对一些非常特异的场合在并无危险的情境下产生极度强烈的害怕。这属于焦虑障碍的哪种类型(),A.,广泛性焦虑障碍,B.,恐慌障碍,C.,恐惧症,D.,创伤后应激症,4.,有人常常没理由地一遍又一遍地做出某一种行为或某一系列行为,这属于什么焦虑障碍类型(),A.,广泛性焦虑障碍,B.,强迫症,C.,创伤后应激症,D.,恐慌障碍,第十一章 毕生发展,第一节 个体发展的基本理论,第二节 儿童期的身心发展,第三节 青少年心理的发展,第四节 成年期和老年期的心理发展,第一节 个体发展的基本理论,一、心理发展的实质,传统的心理学观点(,P278,),毕生发展观的观点(,P279,),二、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关键期),三、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华生的观点),四、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一)横断研究法(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二)纵向研究法(也就跟踪研究,主要指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所选取的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三)群体序列研究法(横断研究法与纵向研究法的综合运用)。,第二节 儿童期的身心发展,一、胎儿和新生儿发展,一)胎儿的身体发展,二)新生儿心理的发生,新生儿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形成速度很慢;,2,、形成以后,不很稳定;,3,、不易分化。,二、婴幼儿的身心发展,一)婴幼儿的生理发展,二)婴幼儿动作的发展,婴幼儿动作的发展是其各种活动发展的直接前提,也是认知发展的重要基础,遵循三个原则:,1,、由上到下;,2,、由内到外;,3,、有简单的、无意识的动作到复杂的、意识控制的动作。,第二节 儿童期的身心发展,三、儿童期认知和语言的发展,一)婴幼儿的感知觉发展(婴幼儿最主要的感知觉是触觉、听觉和视觉),二)婴幼儿的语言发展,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2.,前运算阶段;,3.,具体运算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第二节 儿童期的身心发展,四、儿童期的社会性发展,一)依恋行为;,依恋行为是通过个体与个体的互动关系建立起来的,交往的双方通过互相给予安全、温暖、情感支持而使得双方产生了互相的亲密感的关系。,二)性别社会化;,1.,家庭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没一个个体的早期经验都主要是从家庭中获得的,父母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就成了培养子女的期望,而父母一般都带有社会普遍流行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所以,孩子一出生,就会因性别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待遇);,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