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题:走进苏轼 (2)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44296403 上传时间:2024-10-03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专题:走进苏轼 (2)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育专题:走进苏轼 (2)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育专题:走进苏轼 (2)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苏轼简介,人生经历,作品欣赏,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思想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家,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提到他,凡是有点文学常识的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嘉佑元年科举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被迫离京,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乌台诗案”,被召还朝,再度外调杭州,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哲宗即位,王安石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被召还朝,。这之后短短一两年内,苏轼从登州太守,拔升翰林学士,至上礼部尚书。,俗语:“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有不能见谅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的唯一政绩便是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没过多久,王安石再度执政,他就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之后苏轼几次入朝、贬官、贬官、入朝,饱尝宦海沉浮之苦。一度曾被贬到惠州、儋州(在今海南岛),至徽宗建宗靖国元年(,1101,年)再次被召还京时,病逝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苏轼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他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与社会危机开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时候。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新法,希望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苏轼虽主张改革,反对因循守旧,抑制豪强,但也不同意王安石的变法理论,苏轼认为“欲速则不达“,建议神宗特殊政策皇帝不要“求治太速,进人太税,进言太广“。由于这些意见和建议遭到变法派的反对,苏轼被迫外调,先通判杭州,以后又做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知州。,在他为官之处,注意了解民情,关心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所到之处都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和热爱。,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作品留存至今约四千余篇。他的重大贡献在于和欧阳修一起建 树了一种稳定成熟的散文风格,世称“欧苏“。他的诗清新自然,逢源自始,似信手拈来,亦庄亦谐,大巧若拙,题材广阔,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化,是宋诗走向成熟的标志。其代表作品,:,等。,苏轼的词对题材,意境,风格,语言,技巧都进行了大胆开拓与创新,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词派,开了一代豪放词风。其代表作品有,(,莫听穿林打叶声,),.(,缺月挂疏桐,).,等。,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长江向东流去,波浪滚滚,千古的英雄人物都(随着长江水)逝去。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候周瑜(作战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直刺天空,大浪拍击着江岸,激起一堆堆雪白的浪花。江山象一幅奇丽的图画,那个时代汇集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小乔刚嫁给他,他正年经有为,威武的仪表,英姿奋发。(他)手握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此时此刻),(我)怀想三国旧事,凭吊古人,应该笑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早地都变白了。人生在世就象一场梦一样,我还是倒一杯酒来祭奠江上的明月吧!,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此词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即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笔大如橼。,故垒西边,人道 是,,下笔极有分寸,三国 周郎赤壁。,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赤壁战场,借怀古以抒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煞拍二句,总束上文,带起下片。,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赞美,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得出的结论。,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乃是使东吴据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的保证,否则难免出现如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这可使人意识到这次战争的重要意义。,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纶巾,青丝带头巾,“葛巾毛扇”,是三国以来儒将常有的打份,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在胸、稳操胜券。“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为倒装句,实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此句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深沉、痛切地发出了年华虚掷的悲叹。,人间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酹”,即以酒洒地之意。,词中描绘了赤壁的雄伟壮丽的景色,歌颂了古代英雄人物周瑜的战功,并抒发了作者自己的感慨。,毛主席曾指出,赤壁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有名的战例,”,之一。作者以精炼而形象的语言,对这一战役表示了赞美。特别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三句,描写周瑜面对强大的敌人,沉着应战,表现了藐视敌人的气概。,从全词来看,气氛是开朗的、豪迈的,情调是健康的。结尾流露了一种低沉的、消极的情绪。但主要的动人的部分却是前者,而不是后者。,这首词是作者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象那磅礴的气势,英雄人物形象的描写,结构的变化起伏,写景、抒情、议论的结合的和谐,都是很突出的。充分表现了作者在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雄奇豪放的风格和境界。,苏轼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他于书法遍览晋唐诸家,转益多师,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传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帖,、,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帖,、,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等。苏轼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史上很有影响。他善画竹石,学文同而又自具风格。苏轼画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等。苏轼在学术上的著作有,易传,、,书传,等,综观苏东坡的书法作品,可见其风格与所书内容、所处心理状态极为相关联,大体可划分为,凝练端庄、豪放不羁、风神萧散三类。,从苏轼的履历来看,他做官是不成功的;他的主要功勋在文学创作上。他是有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时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就现存苏轼的作品看来,他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在人才济济的两宋王朝,他无论诗,词,还是散文,都是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