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 (高二历史选修重大改革系列)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44266272 上传时间:2024-10-03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魏孝文帝改革 (高二历史选修重大改革系列)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 (高二历史选修重大改革系列)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 (高二历史选修重大改革系列)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三,课标要求,:,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北方,南方,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朝,南朝,东汉,隋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线索和时代特征,1,、历史线索,南北朝对立形势,2,、时代特征,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2),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战争频繁,。,3),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4),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迁,徙、是,民族大融合,时期。,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智者的选择,改革的必要性,:,1.,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割据局面。,2.,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3.,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中原比较先进。,4.,鲜卑贵族早期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社会动荡,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面临危,必须做出抉择。,可能性,:,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学习先进汉文化的坚定态度,目的: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族源:,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跋部;,魏晋,之际游牧于山西、内蒙;,东晋,时建立代国,为前秦吞并。,崛起:,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398,年迁都平城,次年称帝,是为道,武帝,北魏的崛起,“,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北魏文成帝皇后文明皇后,冯太后,魏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冯太后对孝文帝管教很严,她要求孝文帝身旁的内侍十天内要汇报一次孝文帝的表现,不汇报则加以责罚。正是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二、改革的内容,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二、内容,前期,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2,、措施:,(1),推行均田制,(2),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一、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分露田时会加倍或加两倍授给,以备休耕;身死或年满七十岁,须还露田于官,桑田则为世业田,不须还官;按照规定,桑田内要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二、露田、桑田均不得买卖,但(桑田)“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三、奴婢受田数量和办法与农民相同。他们可得壮牛一头,田三十亩,但不再给桑田。耕牛一头分露田,30,亩,每户限,4,头。,四、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新旧任相交接,不许出卖。,均田制是不是重新平均分配土地?有没有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豪强地主有没有受损?,设立三长制:,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内容:,邻长,里长,党长,职能:,基层行政组织,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影响:,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了行政体制,取代了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户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2,、措施:,二、内容,前期,(一)前期,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1,、,均田制,(1),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2),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4),影响:,对统治阶级,对农民,对社会经济,(3),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影响:,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类型,土地所有制类别,特点,备注,国有土地所有制,所有权属于国家,;,北魏隋唐均田制,不是主要类型,但一直存在;,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主要供君主私人开支,地主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成为扩大地产的主途径,从东汉起出现田庄,;,兼并引起动荡,自耕农土地私有制,拥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均田制,新的租调制,内容:,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含义:,租,是农民以户为单位或按人口多少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粮食;,调,是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绢帛,作用:,A,、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B,、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均田制,三长制,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内容:,邻长,里长,党长,职能:,基层行政组织,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2,、整顿吏治,2,)内容:,3,)影响:,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因而影响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激化了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俸禄制,、任期考核制,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负担减轻,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原因:,(,二,),中后期,特点:,孝文帝主持,重点是汉化政策,,移风易俗,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1,、,迁都洛阳,目的:,意义:,推动改革的深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促进了胡汉民族融合。,洛阳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从平城方面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从洛阳方面看,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的合作,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生产不能满足需要,地处黄河之南,农业生产发达,易受强敌“柔然”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利于控制中原,并举兵南下征服较弱的“南齐”,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先进的汉族文化,数个朝代之都,迁都洛阳,的原因,2,、措施:,(1),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2),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二、内容,后期,2,、措施:,3,、作用:,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封建化。,1,、特点,二、内容,后期,三、特点,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一次影响深远的汉化(封建化)改革。,三、改革的影响,1,、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2,、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3,、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鲜卑族逐渐汉化,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鲜卑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农业,商业,洛阳,北魏政权的封建化的表现,:,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性质和认识,性质: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一场封建化的过程,.,认识:,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抛弃了他们民族原来的特长,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试评述这种史学观点。,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基于这样的认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拓跋族汇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太和,),十有八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十有二月,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即按官位高低不同赐给汉宫服装,),。,引自,魏书,高帝纪下,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引自,资治通鉴,回答:,(1),据以上材料,概括孝文帝促使鲜卑“汉化”的主要措施。,(2),分析孝文帝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答:,迁都洛阳,改姓氏,用汉姓;禁胡服,穿汉服;说汉话。消除鲜卑族和汉族的隔阂。,答:,主观动机是想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但在客观上对当时经济发展、推动各民族的融合作出了贡献。,三、,冯太后,和孝文帝,思考,4,:简要分析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进行社会改革;,她对孝文帝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使孝文帝养就了深厚的汉文化底蕴;,在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续推行冯太后的改革政策。所以说,孝文帝改革是在冯太后的影响和直接推动下进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