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题:中国文化概论——篇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44261546 上传时间:2024-10-03 格式:PPT 页数:157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专题:中国文化概论——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57页
教育专题:中国文化概论——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57页
教育专题:中国文化概论——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三章 宗教,第一节 特征,一、多神信仰,从文化现象上看,中国文化中的宗教生活的内容,是有高度的复杂性。一般讲到中国的宗教,总以儒、释、道三教为主,而忽略了当这三个宗教均未在历史上出现以前,中国文化中早有的崇拜祖先的宗教。这个宗教在公元前,1700,年以前的龙山时期就已存在,一直到现代中国,仍未消逝。这个和中国人发生最亲密关系的宗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人们生活的影响,可能在任何其他宗教的影响力之上。即使就儒、释、道三个宗派而言,他们各自拥有众多的信徒,但每一派的信徒,无一例外地都保留着对祖先的崇拜。此外,自商代就已经存在,此后三千多年一直保留在中国人信仰生活中的原始天神的信仰,也是极容易被忽略了的一个宗教要素。,除了儒、释、道,除了崇拜祖先,和原始天神的信仰以外,以下是中国文化中其他几个重要方面的信仰。,自然崇拜 中国文化中自然崇拜的对象很多,主要是山川崇拜、日月崇拜、风雨崇拜、星辰崇拜、社稷崇拜。,动物崇拜(,“,图腾崇拜,”,) 动物崇拜在人类的宗教史上占了很大部分。中国民间有十二生肖的信仰,即以十二辰与十二种动物相配,如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犬、亥豕。男女通婚中的属相禁忌的风俗就是例子。某人生于子年,纵鼠为害,不敢捕杀。中国的动物崇拜中,具有特殊地位的是凤、麟、龙、龟。凤为瑞鸟,与中国的仙道思想有关。麟为瑞应,,春秋,中有孔子西狩获麟的传说。龟曾供占卜之用,秦以前曾为货币,龟是高寿的象征。龙是帝王的象征。,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于是,图腾信仰便与祖先崇拜发生了关系,在许多图腾神话中,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是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于是某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例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玄鸟便成为商族的图腾。因此,图腾崇拜与其说是对动植物的崇拜,还不如说是对祖先的崇拜,这样更准确些。,鱼龙崇拜,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鱼和他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因为他们当时是 临水而居,鱼是他们的食物生活的保障,没有鱼就意味着死亡。因此这种感觉决定了他们对鱼的崇拜,把它作为美的象征。这是对鱼崇拜的一个原因。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鱼的形状与女性生殖器相似,还有鱼多籽、繁殖能力强,在母系社会,人们的寿命普遍偏短,而大量繁衍是人类得以延续的重要方式,所以人们渴望多子多孙、人丁兴旺。,后来人们创造了新的崇拜对象,-,龙,但龙有鱼的特点,那就是全身布满了鳞片,所以我认为对龙的崇拜是对鱼的崇拜的延续和变种。另外,鱼龙并称,成为一个常用的名词,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有,“,鱼龙潜跃水成文,”,的诗句。在古代的故事中,鱼龙可以互相转化,鱼是龙的另外一种形态,龙在困境中常常变化成鱼的形象。有的故事说,调皮好玩的龙女变化为红鲤鱼到江河或池塘里玩,结果被渔人捉住,后来被一书生解救,龙女对书生产生了爱慕之情,虽人神殊途,但最终感动上天,结为夫妻。这故事里的鱼和龙都是人们崇拜的对象,但是在这里神已经被人化,带有人的温情与和善。,狐的崇拜,屈原,哀郢,诗句,“,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朱熹,楚辞集注,:,“,鸟飞返故乡,思旧巢也。首丘,谓以首枕丘而死,不忘其所自生也,”,。用,“,狐死首丘,”,来隐喻中国人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的恋乡情结,在先秦典籍中有记载,亦间有剖析。,礼记,檀弓上第三,:,“,君子曰:,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狐所具有的这种文化内涵,或与原始图腾有关。图腾是氏族的旗帜,起着族徽的作用,原始先民每当看到本族的图腾,就会想起自己的原是共同体,想起自己的家乡故土。狐作为眷恋故居的象征形象出现,应是由原始图腾延伸而来的。中国人把这种乡土恋情视如鸟飞返乡、狐死首丘,是一种发乎自然、本乎天性的情愫。这种情愫天然合理、无需证明,是人与万物共有的一种本能。惟其如此,后人表达乡土恋情时,总是自然而然地借动物恋土来表达自己的乡土之恋、家园之思。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中国人,“,归正首丘,”,或,“,落叶归根,“,的文化行为与文化心理,有其产生的文化,“,土壤,”,。其一,,“,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由此形成安居乐业的民族个性。,“,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认清所愿也。,”,其二,,“,生于斯,长于斯,宦学于斯,聚族于斯,”,的历史传统,既有很强的凝聚力,又有极强的排他性;人老要,“,叶落归根,”,;去世要,“,归骨故乡,”,。其三,,“,父母在,不远游,”,的伦常观念与,“,生则同居,死则同穴,”,的家族观念,使人们与生我养我的家园难舍难分。从此意义上说,,“,狐死首丘,”“,落叶归根,”,正是地缘与血缘观念相互结合的产物。其四,可能与,“,灵魂不灭,”,有关。,植物崇拜 在原始民族的心目中,常常视植物有与人类相似的情感与意志。七仙女与董永大槐树牵线。,以上这三种崇拜本是各原始民族所共有,但在中国却是持久不衰的现象。,尚书,记载上古的祭祀,就是,“,偏于群神,”,的。腊祭在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很隆重的大祭,而腊乃,“,岁终祭众神之名,”,。 证明多神信仰在中国自古以来便一直风行。,二、政指导教,世界各民族,大都经过神权政治或政教合一的阶段。中国在殷商时代以前,也许曾经过同样的阶段。但自有文字的历史起,中国上古史中,就有一些迹象显示出是由政指导教,与其他各民族的由教指导政不同。在中国,国家最高的权力在君主不在祭司,殷商以来数千年一直是如此。这与印度婆罗门教以及希腊祭司较高的地位是不同的。,政指导教,是中国宗教史上一大特征。这一特征的形成,最初是与中国上古史中未出现一神崇拜的庞大宗教组织有关,而之所以未出现一神崇拜,又因为上帝崇拜自始就与祖先崇拜相混合,祖先崇拜在本质上是多元的。其次是受到春秋战国时代儒家人文主义运动的影响。儒家的人文运动使教指导政这一极普遍的文化现象,永远根绝于中国的历史舞台。孔子是中国最受尊崇的圣人,孔子本人毫无神话色彩,也不似其他宗教教主的凛然不可亲近。孔子与帝王的关系多半处于被利用的地位。,三、轻超越重现实,世界上的几大宗教都毫无例外地重超越轻现世, 人在现世的生活,只被视为升入彼界或天堂的过渡。在中国的宗教思想中,从殷商时代起就缺乏类似的观念和精神。其中主要的关键,因中国的宗教信仰的核心在祖先崇拜;上帝崇拜和天的崇拜都因受了这一核心的影响使超越精神不能一往发展。秦汉以降,产自本土的有儒、道两大宗教。儒家的人间性是无用多说的。道教在社会的功能也以满足人长生不老的要求和治病驱魔等为主。原始的佛教,本极富超越精神,但中国人所信仰的佛教以大乘为主,大乘是比较有现世精神的。基督教继承犹太教的传统,为世界具有强烈超越精神的宗教,近世所以能在中国流行并发生影响力,并不在天堂的信仰这一边,而在社会服务,如办医院与学校。最为中国民间信仰的土地、阎王、财神,也无一不与现实生活有关。,四、宗教情绪不强烈,多神信仰本是原始民族共同的现象,中国数千年来却一直保存下来。多神信仰使得中国人内心复杂的情结随时随处得以发泄,不致郁结成祸。中国历史上较少宗教争执,更无大规模的宗教战争,由于这一心理因素当不在小。同时多神信仰也使得中国人有较为宽容的宗教精神。一切的神在中国人的信仰生活中都可以获得一个位置。,中国人宗教情绪不强烈,也与政指导教这一特征有关。人类史中,凡是由政指导教的,宗教情绪必然强烈。因为当教主的势力高过君主时,教主也往往利用人民的信仰作为从事权力斗争的工具,残杀异己。,中国人一致崇拜祖先。在祖先的崇拜中强调报恩的意识重于祈求的意识,这一点极有助于培养中国人的一种较为平和的情绪。,五、人而神,耶稣是,“,神而人,”,,孔子则是,“,人而神,”,。神而人, 人的伟大来自神。人只是神表演的工具,终极目的还是为了神。人而神,人的伟大出于人本身,最终目的是为了人。前者决定了基督教文化的超人间性,后者决定了中国文化的人间性。关公行仁义、岳飞尽忠、神农尝百草等等,由人而被尊为神者,多半富有伦理的性格。,第二节 帝、天崇拜,一、帝的崇拜,在中国文化中,上帝的观念到商代才出现。在卜辞中,称之为至上神,或上帝,上帝这一名词是表示帝的所在为,“,上,”,的意思。上帝不仅有权能,还有帝廷,帝廷里有日、月、风、雨等自然神为官。人间的王还不能直接诉请于上帝,必须先请求故世的先祖才能晋谒上帝。从卜辞上帝不享祭这一事实,一方面上帝与人间有相当的距离,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人想到,“,殷人的帝很可能是先祖的统称,或是先祖观念的一个抽象。,”,二、天的崇拜,卜辞称至上神为上帝,决未称之为天。天的观念是在西周才出现的。殷人的至上神与先祖之间纠缠不清,周人的天与先祖之间有了清楚的界限。这一转变可以看出中国上古史中的两个重要阶段:一个是处于神、人难分的状态,一个是神、人分离,从东周以降的文化发展来看,这一分离可以说是理性出现的第一道曙光。从哲学史的观点看,这一分离还可以有另一方面的含义:即摆脱了不再与先祖纠缠的天,更富抽象的意义,可以成为哲学中的一个观念。天变成了一个从宗教到哲学演进中的一个桥梁。天为周人的至上神,因此周人敬畏天,但同时周人认为天命是可变的,这又是中国上古思想中一个重要起点。因由天命可变,天命靡常等观念,可以直接导出重德精神。,天命可变或天命糜常的观念,可从这两件实事产生:一是殷人敬事上帝,上帝却没有使殷人永居王位;一是周人从殷人的手中夺得天下,假如天命不可变,周取代殷,在理由上就不够充分。由于同样的原因,周人虽得了天下,也不会获得上天特别的钟爱,而永保天下。周人要想永保天下惟有依赖人王能修德。,三、帝、天混合及其影响,周人继承了殷人的文化,对殷人的上帝观念既不能不接受,又不能全部接受,于是创造了天的观念,既可以表示与帝的观念有所不同,又可以涵盖帝的主要内容。所以在周代帝、天观念是混合的。在,论语,孟子,两书中,帝的观念几乎绝迹,但所言的天纯抽象意义上不多,多半仍保有帝的性格。经由孔孟,天的观念分为两个方向演变:一个演变出以天人关系为基本架构的宇宙论;一个是仍然保留着上帝性格,而普遍保存在民间的信仰中。,“,吉人自有天相,”,,,“,各人头上一方天,”,等反映民间意识的谚语即是例证。,“,你敢对天发誓吗?,”,天就是能惩恶扬善的上帝。,第三节 祖先崇拜,一、祖先崇拜和性器崇拜,中国上古的祖先崇拜,起源于性器崇拜。,“,性器膜拜,”,的基本概念认为,“,性器者,万物滋生之源也。,”,商原始祖崛起于黄河下游,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他们已进入父系社会,因此性器崇拜偏向于膜拜男根。甲骨文也反映出殷商时性器崇拜的情形。,“,祖,”,在甲骨文里写作,“,且,”,,而,“,且,”,字正是男阳的象征。,礼记,檀弓篇,引曾子的话说,“,夫祖者,且也,”,。殷人视,“,且,”,为祖先象征,祀祖之庙起初称之为,“,且,”,,后改称,“,祖,”,以别之,所以今人,“,祖,”“,庙,”,合称,在祖庙里祭祀我们的老祖先,而祭祀祖先的木头牌位却仍然和,“,且,”,十分相似,保留了先民性器崇拜的遗痕。祭祀祖先的器皿初亦称,“,且,”,,后来则用,“,俎,”,字来代替。周朝时,性器崇拜在中国仍然盛行不衰,玉器里的琮和璋就是性器的象形物。琮的形质很特别,它外方内圆,呈长条状,大约十几至二十几公分高;有些琮的表面还有,易经,的坤卦文。琮是女阴的象征,代表女性的祖先。璋是一头削尖的长条四方玉器,形状接近男阳,所以古时生男子称,“,弄璋之喜,”,,意思是祝贺某家添了一根,“,璋,”,。,性器崇拜,在中国至少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影响了古代的哲学。传统哲学里的形而上学或宇宙论的玄想,大部分来自,周易,,,周易,两个基本的符号,无疑的是代表男女的性器。,“,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系辞传,),另一方面影响了宗教信仰。在中国本土出产的宗教中,以祖先教最为普遍,势力也最大,不仅有助于伦理生活的陶养,而且也维系了中国人的家族组织。,二、祖先崇拜的功能,祖先崇拜的功能,要分两个阶段来说。,原始社会的功能,a,亲属繁殖,b,祈求福祉,c,加强同一亲团的团结性,经由儒家伦理化以后所产生的功能,a,报恩。在殷人的祖先崇拜中,主要的目的是向祖先有所祈求。在祈求活动中,神(祖先神)尊而人卑,人只有仰望的份,道德理性的光还没有透出来。在儒家的重德精神中,原则上是不假外求,人的尊祖拜祖,不过是表达个人当有的诚敬而已,在这样的互动中,它的主位在人。在这一意义下,祖先崇拜即足以激发人的道德理性。,b,敬孝。孝的观念始于周,孝在道德实践中占了最重要的地位,始于儒家。儒家接受孝这个观念所产生的影响既广泛又深远,几乎可以说它是儒家式的生活中,最高的领导原则。孝本来产自祖先崇拜,殷、周的祖先崇拜,并没有十分自觉要包涵敬孝这一作用,到儒家才加进来这一作用,要借宗教活动实现伦教的目的。如,礼记,祭统,:,“,夫祭,教之本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内则教之以孝其亲。,”,。此外,祭统,里还有,“,祭有十伦,”,,意思是通过祖先崇拜的仪式,可以:见事鬼神之道;见君臣之义;见父子之伦;见贵贱之等;见亲疏之杀;见爵赏之施;见夫妇之别;见政事之均;见长幼之序;见上下之际。可以看出,在儒家的心目中,寄望于祖先崇拜所能产生的功能是多么庞大。,儒佛(释)道,“,三教合一,”,。在宋朝有言:,”,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在明末则有,“,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子,庄子,,不能离世;不参禅,不能出世,”,。至现代更有,“,儒家像粮食店,佛家是百货店,道家是药店,”,。,第四节 儒家与宗教,儒家思想或称儒学思想, 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主干,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思想世界和民族精神的影响之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学派能与之相媲美。儒家思想自孔子确立以来,迄今已两千多年,其间虽有消沉,也曾受到各种思想和文化的冲击,但总体上看却一直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主要代表和集大成者。儒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孔子开创的重视伦理道德、重视人伦纲常的儒家传统, 一直是儒家思想的根本基调。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学说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传统,在一些外国人的印象中,,“,儒学,”,差不多就是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儒,”,的由来,“,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西周时,,“,儒,”,是官府的官员,身份崇高,他们掌管教化,通习礼乐道艺。西周末年,周王室衰落,社会秩序崩溃,,“,儒,”,渐渐丧失原有的地位,流落民间。由于他们都是掌握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家,所以还可以凭自己的一技之长,以教书、相礼谋生,成为社会上最早一批从事自由职业的文化人。他们有专门的服饰,具备多元化的技能和专业,例如看风水、操办丧事等。,儒家和儒学的形成,孔子本人是流落民间的,“,儒,”,,他继承周礼,创立了以仁、义、礼、智为基本范畴的思想体系,教人做有道德修养的君子。他的学说在春秋时代,发展成一个强大的学派,被称为,“,儒家学派,”,。,一、儒家是不是宗教,人类各支的文化各有其产生的背景,因此也各有其不同的形态。在不同背景、不同形态的文化中所孕育的宗教自然也各不相同。基督教不是宗教的唯一类型。其次,儒家不只是先秦的一个学派。儒家不仅有一套哲学,还有一套伦制,还有祭天、拜祖、祀孔等一套宗教活动。一个社会,信奉某一宗教,则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社会,无一不受其影响,从此意义上来说,儒家是一种宗教,中国式的宗教。,二、儒教的特色,作为宗教看的儒教,它的成分是复杂的,它的形态是特殊的。,荀子,礼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天地、先祖、君师,为礼之三本,也就是儒家之所谓三祭。三祭为儒家宗教活动的主要部分,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无人能外于这一活动。这是中国人信仰生活的核心。道教也好,佛教也好,如果不包括这些信仰就很难在中国社会立足。清初,罗马教廷因欲禁止中国天主教徒拜祖祭孔,曾引起很大的风波,中国天子甚至因此禁止其传教。,三祭中天与祖先的崇拜,是承继了殷周的传统,这一传统的承继是儒家成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原因之一。,三祭中,真正决定儒教之异于其他宗教,而使儒教表现一特殊形态者,是对师,圣贤,的崇拜。崇拜圣贤,不是因为他能赦免人的罪恶,如基督教徒之崇拜上帝;也不是因为他能使人脱离苦海,如佛教徒之信奉释迦牟尼。崇拜圣贤是因为其对社会所尽的教化之功,尤其是因为尊敬其人格的伟大。尊敬其教化之功,决定了儒教的现实性;尊敬其人格的伟大,决定了儒家的自主性。现实性和自主性就是儒教的特色所在。这一特色,使儒家不祈求天堂,也不企慕极乐世界,因为学习圣贤的人格,有而且只有从自己修养上下功夫。儒家之所以仍保留天地和祖先的崇拜,也只是要人图报天地祖先对我们的生育之恩,并借以有助于人的道德修养。从这一点上来看,儒教的确不失为一合理的宗教。因人类的价值,必须实现在人间,而真正能实现这一价值的,必须是人类自己。儒教可说是这一合理信念的先驱。儒教所以未能在历史上产生预期的效果,一是因其与政治有一种不正常的结合;一是因其始终忽视了实现的种种条件。,第五节 道教,在中国古代的先秦诸子里面,真正能够谈得上是哲学的,可能真的是只有道家。因为儒家总是谈政治、谈政策;墨家、法家也是这样。所以,道家可以说是是中国古代思想里最纯粹的哲学家。,关于道家,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上的解释:,“,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对于道家的思想给予了毫无保留的全盘的肯定,,“,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道,”,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原。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指人类社会和天地万物的最高法则和根本规律。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所谓,“,自然,”,并不等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然界,”,,而是意为自然而然。 所谓,“,道法自然,”,就是说,“,道,”,以它自己为法,,“,道,”,的法就是它自然而然的样子。,一、道家,1.,老子,老子的思想体现了一种朴素辩证法的精神,强调有无、实虚、体用、正反、刚柔等一系列对立范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矛盾对立的二元之间,老子好像总是特别提醒人们要重视那些在现代人或西方人看来属于负面或否定性价值的一面,如,“,柔,”“,弱,”“,卑,”“,贱,”“,雌,”,,等等。但这并不说明,老子,认为,“,刚,”“,强,”“,高,”“,贵,”“,雄,”,完全没有价值,不值得追求,而是因为在,老子,看来,事物由正向反、由强向弱的转化,是随时都在发生的,是难以避免的。这是,“,道,”,的规律,是所谓,“,反者道之动,”,。因此处于强势、优势地位者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预先使自己表现出弱势、劣势的姿态,庶几可以延伸这种转化,较长久地保持自己的强势、优势。,老子的,“,道,”,不仅是宇宙天地的法则,也是社会政治的法则。形而上的,“,道,”,,最终还是要落实于形而下的,“,术,”,。班固,汉书,艺文志,说道家学说是,“,君人南面之术,”,。这个说法用之于庄子未必合适,而用之于老子却是恰当的。,老子,确实是为强者、贵者、君人者设计的一种,“,术,”,。这种,“,君人南面术,”,的核心就是教人要,“,无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事物的发展,本来有其自身潜在的可能性,有其自身的规律,这或许就是所谓的,“,道,”,。无须人为的干预,事物也会顺其,“,道,”,而自然发展。,老子,“,君人南面术,”,的另一方面,即主张君主要,“,以濡弱谦下为表,”,,也就是说君主要时时保持谦下柔弱的姿态,所以君主要自称,“,孤,”“,寡,”,。但,“,濡弱谦下,”,终究还是手段,目的是要,“,以柔弱胜刚强,”,,以达到比刚强更伟大的刚强,从而使自己能够,“,深根固蒂,长生久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以与为取、以无为求有为,便是老子君人南面之术的独特智慧。,老子的,“,术,”,,不仅可用于,“,君人南面,”,,也可用于个人修身养性,这种修身养性不仅是精神上的修养,也包括肉体上的保养。,老子,的养身之术重点突出一个,“,蔷,”,字:,“,治人事天莫若蔷。,”,就是说对待生活、对待自然,要像种庄稼一样,顺应事物自身生长变化的原则,不要生硬勉强去做。具体来说,要做到,“,蔷,”,,可以从如下这些方面下工夫:,寡欲。即尽量减少欲望,满足于已有。人要,“,少私寡欲,”,“,祸莫大於不知足,”,不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柔弱胜刚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不自见。即不要自我表现。人要有,“,自知之明,”,,但不必有自见之心,所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虚静。少说少动,以静制躁。,“,上德若谷,”,,最上端道德修养境界应当是虚怀若谷。,抱朴。即保持质朴原始无知的状态。,“,见素抱朴,”“,绝圣弃智,”“,复归于婴儿,”,,也就是如同婴儿一般的无私、无知、无欲。这是一种大智若愚、深藏若虚的智慧。,2.,庄子,司马迁说庄子,“,其学无所不窥,”,,说庄子的主导思想是,“,要本归于老子之言,”,,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孟子也就是四万多字的著述。从字数来说,庄子的著作远远超过孟子。但是庄子的著作大多数都是,“,寓言,”,。,惠子相梁,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蓨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上古争于道德,”,。即使有战争,,“,不重伤,”“,不擒二毛,”“,不逐北,”,。战争实际上属于礼节的一种形式,像一场游戏,像一场足球比赛。但是春秋后期,也就是孔子的时代,,“,礼坏乐崩,”,,,周王室的力量和权威日渐衰落,诸侯贵族公然违反周礼,不仅以下犯上,篡弑夺位,社会秩序混乱不堪。孔子于是决心提倡周礼,力求恢复西周初期的太平盛世。这时候也,出现了孙子。,孙子兵法,明确讲到,“,兵不厌诈,”“,兵者,诡道也,”,。,庄子生活的时代,国与国之间是,“,列国以攻伐为贤,”,。这个时代出现了儒家的第二号人物,孟子。为了实现,“,王道,”,和,“,仁政,”,的理想,孟子也像孔子一样,以,“,舍我其谁,”,的气魄,,“,任重道远,”,的使命感,在各诸侯国之间奔走号呼。他傲然藐视那些高高在上的王侯,公然提出,“,民贵君轻,”,的口号。,孟子游说人主时常常慷慨陈词,咄咄逼人,弄得那些君主们很狼狈,,“,王顾左右而言他,”,。最终,孟子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而被时代拒绝。而庄子不像孟子,不去抱着希望去游说诸侯,庄子早已经对他们绝望了。,所以,庄子与先秦诸子有很大不同。先秦诸子,儒家也好,法家也好,墨家也好,都还抱着一副救世的心肠,和诸子打交道的都是诸侯、大夫;而庄子一个人在野外。所以先秦诸子,“,穷而不贫,”,,庄子是,“,贫而不穷,”,。先秦诸子都是对诸侯说话,而庄子却是在一个偏僻的地方自言自语,“,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在孔孟的著作里,可以看到他们在不断地谈政治,讲忠义,讲仁义道德,讲仁政,讲王道,都是政治术语。而在庄子的著作里,很少看到这样的政治术语,看到的是一些自然的意象。在,逍遥游,这篇不长的文章里,基本上没有政治概念,有的是一些自然概念,动物和植物,鱼,鸟等,所以有人称之为诗人哲学家。,庄子,的思想主要来自于老子。,老子,是非常哲学化,非常抽象,,庄子,把它展开了,变得形象化,很生动。鲁迅先生曾经讲过,庄子著作的文学价值是,“,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2,)庄子的思想,有用与无用,在,庄子,,关于树木的寓言故事非常多。,“,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马蹄篇,“,马,蹄可以践霜雪,”,在中国古代的先秦诸子里面,具有现代的这种个体自由,反对专制思想的,只有一个庄子。他认为个体的价值高于群体的价值,个人没有必要,也没有义务为群体作出牺牲。上帝产生出自然万物,自然万物有它自己的生命历程,并不是生来为别人所用的。,材与不材,“,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以至于此其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这就是老庄和孔孟的区别。儒家一再要求我们琢磨自己,雕琢自己,让自己变得有用,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庄子却主张要把自己修炼到无用的境界。庄子的时代,,“,攻地之战,杀人盈野;攻城之战,杀人盈城,”,人越是有才、有用,就越不能摆脱被使用的悲剧性命运。,等贵贱,万物作为单独的个体都是自足的,,“,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从道的角度来看,万物没有贵和贱的区别。,齐生死,死亡是一个人类永远不能逃避的话题。中国古代主流意识形态,儒家是不讨论死亡的,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而且整个先秦诸子大都把精力放在了探索治国方略上,没有闲暇考虑死后的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可能未尝不是对死亡这个绝对性命题的回避。在先秦思想家里,只有庄子深入思考和论述了死亡。,“,庄子妻死,鼓盆而歌,”,。,“,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己之所欲,勿施于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兽见之远遁,”,。每一个不同的类,都有他不同的爱好;每一个不同的个体也同样有他不同的爱好,不能以自己的立场和喜好去决定别人的喜好。,“,凿破混沌七日死。,”,存身之道,“,为善莫近名,为恶莫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重视,“,贵己,”,,重视,“,卫生之经,”,,主张避免一切非正常死亡,反对,“,弃生以殉物,”,。帝王之尊。卿相之位、人世间一切功名富贵,虽然光彩辉煌,但多少总有一定的危险性相伴。此皆身外之物,非所以全身养性。伯夷死名,盗跖死利,所死不同,都是残生伤性。而庄子则,“,宁生而曳尾于涂中,”,,而不愿,“,死为留骨而贵,”,。,寂寞孤树,自足自乐,庄子一再告诫大家,要隐居,不出来,不说话,把智慧隐藏起来,他一直待在乡野,很少到城市里,他所关注的是自然界的动物、自然界的植物和人生的普遍的苦难,他不愿做官,他一生是在寂寞中度过的。,二、道教,1.,道家与道教,道家的主要观念是道,道属形而上的。殷周的帝、天是至上神,道家所说的帝、天,变成了哲学的观念。从这一转变看,道家对传统采取了革命的姿态。道家学说的本身是很少宗教意味的。可是道家在后来的发展中,却与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老子变成了道教的神人,,道德经,被号称,真经,。这真是老庄始料不及的。,道家为道教假借利用,也是有原因的:,(,1,)道家学说中,有一套诡奇的语言,这些语言极容易使人产生联想而加以附会。,道德经,中的,“,谷神,”“,长生久视之道,”,的养生论和,庄子,中的,“,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神人说,都为道教所吸收。,(,2,),庄子,逍遥游,中的,“,冥海,”“,天池,”“,绝云气,”“,负青天,”,,极容易与道教所向往的神仙世界相结合。,(,3,)道教中的丹鼎派,是以长生不死为目的,先秦诸子中,唯老庄倡言,“,养生,”“,摄生,”,之说。如,老子,:,“,善摄生者,陆行不遇虎兕,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又说:,“,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庄子,养生主篇,“,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这些思想为道教所继承发挥,更是自然的事。,东汉后期,老子渐渐被神化,被奉为道教教主,被奉为,“,太上老君,”,, 老子的,道德经,被奉为主要经典,而,庄子,中的神人形象也影响到以长生和修仙为目的的道教。然而,道家主要是一种哲学流派,道教则是一种有严格仪轨、鬼神信仰、组织以及崇拜对象的宗教。道教以原始信仰和巫术为基础,以先秦道家思想为依托,杂采儒、墨、阴阳、五行、神仙、方术等各种思想,形成了自己的信仰和教义。,2.,道教的驳杂,来源的驳杂。,大致有下面这几个来源,a,古代的巫、祝、史 (属于宗教),b,老、庄的学说(属于哲学),c,秦汉的方士(属于迷信),祖师名称的驳杂。太上老君、玉皇大帝、原始天尊等等。,教名的驳杂。五斗米道、天师道、太平道、太一教等等,神仙人物的驳杂。葛洪,枕中书,提到许多神仙人物,多历史上著名之士,如鬼谷子、王子乔、伯夷、叔齐、孔丘、颜回、庄周、孙权、墨翟、屈原、周公旦等。道教把中国民间产生的许多神话人物都整合到它的神灵谱系中去了。,典籍的驳杂 。佛教有一部由经典集成的,大藏经,,道教为了和佛教竞争,也杂凑出一部,道藏,。,道藏,中包括,汉书,艺文志,所列道家书,37,家,房中,8,家,神仙,10,家。此外,诸子如名、法、墨、兵、农诸家,以及占星、阴阳、五行、占卜、医经、医方,凡属术数、方技之书,亦无不收入。,道藏,实际是一部中国古书集成,有许多不容易得到的古书因此而保存下来。,3.,道教的发展和衰落,一般认为道教大约形成于东汉后期,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是道教产生的标志。隋唐五代是道教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最高统治者大都实行比较宽容的宗教政策,尤其是唐代皇帝,与老子同姓,“,李,”,,对道教表现出更高的热情。唐高宗、唐玄宗都曾经下令各州修建道观,唐玄宗还下令要求王公学习,道德经,,将,道德经,定为科举考试内容,道教一度成为唐代的国教。,宋元两朝的最高统治者也都十分尊崇道教。宋朝建立前,著名道士陈抟曾帮助赵匡胤宣传符命,争取人心。而在成吉思汗入主中原之前,全真道教主长春真人邱处机率弟子十八人前往漠北赴诏,向成吉思汗讲解治国养生之道,并为成吉思汗出谋划策,得到成吉思汗的信任。所以,宋元两朝建立后,最高统治者对道教都是一往情深,为道教在宋元时期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环境。而到了明清两朝,中国道教的状况是从停滞逐步走向凋零。这个阶段也是道教走向世俗化的时期。,道教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医药、养生、天文、地理以及社会心理、社会习俗等各个方面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影响,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思想文化传统(儒、释、道)的三大支柱之一, 在历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4.,道教的基本思想,大道玄虚,气化万物,作为道教的形而上学的最重要的概念是,“,道,”,与,“,气,”,。,重生贵己,珍视生命,“,重生,”“,贵己,”,是先秦道家的重要思想。这体现了对个体生命存在的重视与关爱。道教继承并发展了先秦道家的这些思想,如葛洪,抱朴子,黄白,说:,“,道家所至密至要者,莫过于长生之方。,”,养生有术,性命由己,道家提倡一种现世的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不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天,”“,命,”,注定的,,“,我命由我不在天,”,。,5.,道教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正如鲁迅在谈到道教与中国文化、社会历史关系时曾深刻指出的那样:,“,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人们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稣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从文学艺术方面来说,道教中国关于神仙的思想直接促成了,“,游仙诗,”,的发展。,“,诗仙,”,李白就是一个虔诚的道教徒。,小说戏剧也深受道教影响。,从科学技术方面来说,道士们的炼丹实践可以说是近代实验化学的先驱,道家的养生术、气功学、风水学中都包含古人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许多实用知识和实用技术。,从对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和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来说;一方面,道教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儒学、佛教互相影响交融,使道教在基本价值方面与儒佛有许多相通之处,如忠孝节义、积德行善等;另一方面,道教提倡淡薄功名,安贫乐道、自然素朴、忍隐宁静的价值观念好生活态度,对民族文化心理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从民间习俗文化方面讲,道教也留下了许多印迹。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古老宗教,道教对中国民间文化及生活方式影响更为深远,尤其在民间风俗中,几乎处处都能看到这种影响和渗透。,第六节 佛教,一、佛教要义,(,1,)对人生的根本认识 佛教对人生的基本态度是舍离的、出世的。佛教所以要采取这样的态度,是由于它对人生的根本认识。,“,四谛,”,又叫,“,四圣谛,”,,是全部佛教教义的总纲。谛,即真实不虚的意思,表明所说皆为真理。四谛指苦、集、灭、道。苦谛讲世间一切皆苦,人生无时不苦。集谛又叫因谛,讲造成苦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人因执着於爱欲而,“,造业,”,,,“,造业,”,导致,“,果报,”,,,“,果报,”,产生,“,轮回,”,,从而循环不已,永无尽头。灭谛讲苦的根源是可以断灭的,也就是达到,“,涅槃,”,。道谛讲灭苦的道路,也就是如何修持以达到,“,涅槃,”,境界的方法。,“,十二因缘,”,,又叫,“,十二缘起,”,,是,“,四谛,”,中,“,苦谛,”,和,“,集谛,”,的逻辑推演,是对人生苦难原因的系统说明,是佛教宇宙观、人生观的进一步展开。因,是原因,缘是关系和条件。佛教认为一切事物或现象都由一定原因和条件因缘会合而成。有因就有果,有果必有因。人生的各种因果联系,有相关递进的十二个层次或十二支,即:无明(愚昧无知)、行(由无明之惑造成的前世的善恶行为,也就是业)、识(有善恶诸业汇成心识)、名色(由心识构成的精神和肉体)、六处(伴随精神和肉体而来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触(由感官引发的与外界事物的接触)、受(由接触而生的感受)、爱(由感受引起的贪爱)、取(由贪爱引起的索取和占有)、有(由索取而作业导致果报之因的存在)、生(既有今世之业的存在,就有来世之再生)、老死(既有生就有老病死亡)。,把十二因缘与轮回相联系,就有,“,三世二重因果,”,,无明、行是,“,过去因,”,,识、名色、六处、触、守即为,“,现在果,”,;爱、取、有是,“,现在因,”,,生、老死就是,“,未来果,”,。佛教认为,任何有情的生命体,解脱前都依此因果律在,“,三世,”“,六趣,”,(即六道,指天、人、阿修罗、地狱、畜生、饿鬼)中反复流转。只有消除了无明,才能获得解脱。,(,2,)修养的方法。,“,八正道,”,是,“,道谛,”,的具体展开,是教人修行从而由凡入圣的方法,所以又叫,“,八圣道,”,,它好比是帮助人渡过苦海,从迷界的此岸到达悟界的彼岸的船筏,所以又叫,“,八船,”,、,“,八筏,”,。它具体展开了道谛的八个方面,即:正见(正确的见识)、正思(正确的思维)、正语(正确的语言)、正业(正确的行为)、正命(正确的生活方式)、正精进(正确的修持方法)、正念(正确的观念)、正定(正确的禅定修持)。原始佛教认为,只要人们按照这八正道修炼,就能由迷转悟,解脱诸苦,达到涅槃。,“,八正道,”,也可以归纳简化为,“,戒,”“,定,”“,慧,”,三学。,“,戒,”,包括正语、正业、正命,,“,定,”,包括正念、正定,,“,慧,”,包括正见、正思、正精进。,(,3,)终极的目的,佛教的终极目的是在解脱生死,佛典中有个专门名词,称之为,“,涅槃,”,。佛教说解脱生死,不是永生不死的意思,如道教之求长生,它是指不再有生死烦恼之苦,生活在大自在的境界。到此境界,便觉得人生无一毫可取,彻底从十二因缘的连环套中解脱出来,此之正谓,“,涅槃,”,。所谓,“,涅槃寂静,”,,指破除无明,停止作业,超脱果报轮回,进入不生不死不变不易大休大息的永恒境界。,二、佛教为何能在中国文化中生根,佛教传到中国来的时候,恰巧遇到一个最适宜佛教传播的时期。佛教来华,始于东汉末年。在中国历史上,东汉以后的几百年,一直是衰乱之世,内忧、外患、天灾、战争纷至,人民疾苦无以复加。佛教那套了却生死之苦的教义自然较容易受到广大的欢迎。,东汉以后,学术上玄学盛行。佛教也有一套玄学,概念的丰富、论辩的巧妙、组织的严密,足可以和中国的玄学媲美。知识分子趋于玄学,无异在心灵中为佛教开了一扇大门。,佛教来华,也正是道教开始形成,并扩展它的势力的时候。然而无论在宗教的组织、教义的内容,以及教徒的知识水准上,道教几乎都逊于佛教。因此在道、佛两教的激烈竞争中,道教常居下风,这也大大有利于佛教的传播。,佛教传入中国时,汉明帝即为建白马寺,桓帝更建寺于宫中。南北朝的帝王中,几乎无一不信佛教。隋唐至清,帝王信佛的仍很多。帝王对宗教的信奉,极容易为上下所风从。,佛教的思辨技巧与心性理论,可补中国文化的不足。尤其在心性工夫中,佛教主张靠自力解决人生问题,这一点甚合儒家的根本教义。此外,佛教在中国,曾发展出十个宗派,上至高级知识分子,下至山野村夫,在其中都可以得到满足。,中国本土的信仰虽甚复杂,但有规模有组织的宗教团体,却甚缺乏。古老的祖先崇拜,多在家族中进行,它有纵的连接,但缺乏横的团结,与一般宗教不同。儒教虽有孔庙,供人祭祀,但缺乏像和尚、牧师、神父这一类过特殊生活的传教士。没有传教士,也就没有宗教组织和团体。道教有组织和团体,但所涵迷信成分又太多,派系复杂,不免使人厌弃。,佛教主张慈悲为怀,因此较少排他性。此外佛教的崇尚和平,以及部分国界种界的大平等精神,很合中国的文化传统。,附:,红楼梦,中的佛意,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跛足道人唱的,好了歌,和甄士隐的,解注,“,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四句总冒全诗,后面每一句都有贾府、大观园、十二钗的具体对应。,“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这最后几句是总结,把人生比作演戏。正如明人所说:“人世仕宦,正如戏场上耳,倏而贫贱,倏而富贵,俄而为主,俄而为臣,荣辱万状,悲惨千状,曲终散场,终成无有。”,好了歌,和,解注,浸透了佛教的教义,中心思想就是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的佛教“三法印”。“诸行无常”,即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缘聚则生,缘尽则灭,处于不断的迁流转变中,没有恒常的定性,即“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诸法无我”的我,是主宰和实体的意思。世间一切法都是借各种条件而和合存在,本身没有单独的实体,都必然是“无我”。,贾宝玉本来过的是温柔富贵风流的生活,一旦“忽喇喇似大厦倾”,遭遇政治抄家、姐妹亡故,最后“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自己也落到“乞丐”的境地。,下面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第一回,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对思慕红尘富贵风流的补天顽石说:“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侍 。,第二回:贾雨村到野外闲游,见座庙宇,门巷朽败。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门旁一副破旧的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庙里一个聋肿老僧所答非所问,雨村不耐烦就走出来了。雨村火气,毕竟雨村还是俗眼,只能识得宝玉、黛玉等未觉之先,却不识得既证之后。,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秦可卿给凤姐托梦:“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是人力能可保常的?”,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痴情女情重愈重情,,贾府到清虚观,贾珍代表贾母在神前拈戏,结果拈了三个戏名,依次是,白蛇记,满床笏,南柯梦,。,白蛇记,是汉高祖斩蛇起义的故事,隐喻贾家的第一二代祖宗开创了荣华富贵;,满床笏,是唐朝郭子仪七子八婿皆高爵而笏满床的故事,隐喻贾家达到鼎盛;,南柯梦,源于唐人传奇,隐喻到头来一切皆空。,三、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重要流派之一,传统旧说认为它创始于北朝;但它作为一个有力的佛教宗派出现,应当看作从唐代开始的。安史之乱以后,唐末五代是它的极盛时期。宋元以后继续流传没有断绝。这一派佛教思想不仅影响了宋明理学,也曾播及朝鲜和日本。,四、中国化的佛教,禅宗,1.,禅宗的起源,拈花微笑,据传,在灵山法会上,大梵天王献上一朵金波罗花。释迦牟尼庄严慈祥地拈花给大家看。众人都不明白释迦牟尼的用意,默然不语;唯有十大弟子中被称为,“,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会心微笑。,释迦牟尼见,“,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含笑,”,,知道迦叶对自己的心意已然会心,便决定把正法授于他:,“,吾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与摩诃迦叶。,”,“,正法眼藏,”,在佛教亦称,“,清净法眼,”,。这里,眼指朗照宇庙,藏指包含万有,正法则指禅宗的全体佛教法。释迦牟尼所言之中,“,实相无相,”,、,“,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等等,都是后来禅宗的基本精神或传法要领;而此次说法,也是,“,以心传心,”,授法的开始。就佛教文化史而言,这是深具意味的。经过这次传法,摩诃迦叶得受正法,成为印度禅宗的初祖。,这个佛祖拈花微笑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故事来自于中国宋代普济所撰写的“传灯录”, ,五灯会元,。所谓“传灯录” 就是世代相传的高僧们的传记。这是中国僧人的著作,并不是印度佛教的原典。所以,很大程度上是中国文化对佛教的一种节外生枝的创造。进一步的演义是:从摩诃迦叶尊者开始,印度的禅宗据说又经历了,27,代传人,到第,28,代祖师,就从印度来到中国,就是菩提达摩,成为中土禅宗初祖。,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然后就是神秀和慧能争衣钵的公案,最后慧能成了六组,达到了禅宗的鼎盛。,2.,佛教的中国化,禅宗的形成,以慧能为首的禅宗没有隋唐佛教其他教派的优越条件,没有很多的,“,理论,”,和旧的佛教宗派相抗衡。他们唯一的武器就是主观唯心主义,他们不要论证,不要引经据典,只要凭借每个人主管信仰和良心。他们提出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顿悟说。因此,禅宗从慧能以后,从客观唯心主义转向主观唯心主义。,慧能号召人们选择,“,成佛,”,的道路时,教人有坚定的主观信仰,相信自己的内心就可以解脱苦难。相传慧能的同门神秀把佛教的基本精神归纳为以下的四句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坛经,),慧能也提出一首著名的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坛经,),慧能反对神秀所提出的那种教人渐修的方法,他宣称人人都有佛性,人人本来具备已经觉悟了的主观信念。这种主观信念不像外界的数或明镜要时时拂拭它。这里,慧能所谓,“,觉悟,”,,是由主观决定的。他认为要求解脱,不能向外面找寻原因,只能向自己的内心找寻原因。所以:,“,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坛经,),禅宗告诉人们不要向超现实世界中寻求自由和平等;不要对现实世界的不合理提出任何抗议;痛苦的根源是由于自己的认识错误造成的;只要思想上有了转变,接受佛教的基本原理,马上即可得到解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所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眼前,”,(,坛经,),“,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坛经,),在哲学体系上,禅宗自从慧能以后,开始放弃了佛教的经典,不但不坐禅(虽然名义上叫做,“,禅宗,”,),而且也不念经。,“,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坛经,),所以慧能以后的禅宗不把坐禅当作一种可靠的宗教修养方法,而是把建立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作为主要的宗教修养方法。,“,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坛经,),禅宗还力图从宗教唯心主义立场解释主观思维和客观现实的矛盾如何统一的问题。,禅宗和佛教其他宗派的基本观点一样,认为人们之所以不能接受佛教的认识论,都是由于存在着,“,我,”“,法,”,两种,“,偏见,”,。佛教通常把这种偏见叫,“,我执,”,和,“,法执,”,。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抱有肯定的态度时,禅宗说这是,“,妄生分别,”,,禅宗不承认人们可以通过正常的途径认识真理,禅宗也反对人们坚持事物的存在和它的规律有客观真实性。所以禅宗和佛教其他宗派一样,坚决反对人类有认识能力(他们认为主观只能给人们带来偏见);坚决反对有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及其规律(他们认为客观世界不过是幻觉),所以禅宗要破除,“,我执,”,或,“,法执,”,3.,后期禅宗的思想,慧能以后,禅宗在中国广大地区发展为五个比较大的宗派: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禅宗认为不必与现实社会的不合理进行反抗,只要换一换对现实世界的看法就可以得到解脱了。到处都能找到解脱的,“,妙道,”,,因为在一切事物中都体现了,“,真如,”,。所以禅宗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禅宗把它所谓,“,真如,”,的管辖区扩展越大,越足以促成泛神论观点在它内部的暗中滋长。,4.,禅宗的主要经典:,金刚经,、,六祖坛经,金刚经,全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指坚硬的金属,比喻坚不可摧;“般若”是梵语“智慧”一词的音译;“波罗蜜”意为完成,或达到彼岸。书名的意思就是按照此经修持,就能成就金刚不坏之身,悟透佛的智慧,脱离“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而完成智慧,到达苦海的彼岸。,六祖坛经,,简称,坛经,,是慧能生平事迹好说法内容的集录,由慧能的弟子整理成书,是唯一一本由中国僧人撰述而成为“经”的佛典。该佛典基本上代表了禅宗的基本特点和慧能的主要思想。,禅宗的基本理论是提倡心性本净,佛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