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马说》课件 苏教版

上传人:1528****253 文档编号:244095177 上传时间:2024-10-02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2.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马说》课件 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马说》课件 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马说》课件 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1,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韩愈和柳宗元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韩愈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谲的情趣,给诗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挚电的壮观。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栏目导航,2,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栏目导航,3,韩愈散文中,不平之鸣的篇章不少,马说便是其中之一。“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栏目导航,4,祇,(),zh,骈,(),pin,槽枥,(),co l,粟,(),s,邪,(),y,奴,隶,(),l,执,策,(),c,栏目导航,5,槽,糟,骈,拼,鸣,呜,栏目导航,co,【,马槽 水槽 河槽】,zo,【,糟糕 酒糟,】,pin,【,骈文】,pn,【,拼图 拼写 拼搏】,mng,【,孤掌难鸣 百家争鸣】,w,【,呜呜直哭】,6,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一食:,或:,外见:,策之:,以其道:,尽其材:,其真无马邪:,(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槽枥。骈:两马并驾。,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不认识这是千里马。,吃一顿。,有时。,表现在外。,鞭打马。策:马鞭子。,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竭尽他的才能。材,通“才”。,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邪,通“耶”。,栏目导航,7,才美不外,见,食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见”通“现”,显现。,“材”通“才”,才能。,“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栏目导航,8,【实词】,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祇:只是。,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称:著称。,策:马鞭子,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通:通晓的意思。,栏目导航,9,【,虚词】,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策之不,以,其道,之:助词,相当于“的”。,或:有时。,且:犹,尚且。,以:按照。,栏目导航,10,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称:名词动用,著称。,策:名词动用,鞭打。,栏目导航,11,食,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顿),食马者(喂养),食不饱(吃),策,策之不以其道(鞭打),执策而临之(马鞭),栏目导航,12,执,策,而临之,古义:马鞭。,今义:策略、政策。,栏目导航,13,【,反问句】,示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点拨:“邪”字结尾,常用作反问句或者感叹句。,示例:安求其能千里也?,点拨:“安”字开头,常用作反问句。,栏目导航,14,【,倒装句】,示例:马之千里者。,点拨:定语后置,即“千里马”。,示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点拨:副语前置,即“欲与常马等且不可得”。,栏目导航,15,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作者认为千里马是常有的,可发现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他认为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从中可以看出,文章中所流露出来的是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控诉。,【品析】,栏目导航,16,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的意思是: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第一个“其”,难道,表反问语气。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恐怕”。“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作者在这里先问后答,一锤定音地得出“不知马”这一全文主旨。,【品析】,栏目导航,17,探究一: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点拨】,栏目导航,18,探究二: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本文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点拨】,栏目导航,19,【,什么叫比喻,】,比喻,又叫“譬喻”,就是打比方,就是根据心理联想,抓住和利用不同事物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的修辞格。,比喻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比如:“幸福像花儿一样”这个比喻里,“幸福”是本体。“花儿一样”是喻体。“像”是喻词。,构成比喻要符合两个条件:,第一、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同类事物一般不能构成比喻,例如“静静像她姐姐”、“这双鞋跟那双一样”都不是比喻。,第二、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具有相似点,即喻体必须在某一点上与本体相似,才能用来说明描绘本体。例如:“幸福”和“花儿一样”之间的相似点就是“美好”。,栏目导航,20,比喻主要有:明喻、暗喻、借喻。,暗喻,暗喻是暗中包含着比喻关系,表面上看来是判断、叙述或说明。,暗喻的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与明喻的区别在于它的喻词有:是、成、成了、成为、变为、当成、变成等。,本文通篇文章以千里马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喻发现才能的人,以食马者喻不能发现人才的统治者。,栏目导航,21,托物寓意 结构精巧,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托物寓意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例如,用“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终身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都能激发人们的不平之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才能之士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有辛辣嘲讽的作用。,栏目导航,22,布局独特 条理清晰中心突出,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始指出唯伯乐知马,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是具有必然性的;中间从“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面食”,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揭示了问题的实质;然后痛斥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已隐含着“不知马”的意思;中间先明确指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然后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食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栏目导航,23,设喻浅而立意深,文章短而有波澜,设喻浅而立意深,是这篇文章的特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开篇论断就一反常情,醒人耳目。本来,只有有了千里马这个客观存在,才有可能被伯乐所认识。作者从反面提出,就特别强调了在现实中伯乐的重要作用。接下来的两句,论证了这句话的合理性:一是说在现实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是说即使有千里马,没有伯乐去识别,也会遭受摧残而不以千里称。然后又以饲养千里马为例,指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因此,即使是千里马也不可能发挥出它千里的特长来,进一步强调了伯乐的作用。最后,又从反面论述由于不知马而认为天下无马,进一步强调了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的论点。“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用带有感叹的反诘句收束全文,加强了语势,表达了作者对那些不识人才,压制人才,摧残人才的极大愤慨和谴责。,栏目导航,24,马说,作者:韩愈,妄言无马实不识马,(全面),无伯乐名马无名,(概括),喂马不得法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具体),妄言无马实不识马,(全面),栏目导航,25,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作者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又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栏目导航,26,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唐朝科举制度,栏目导航,27,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栏目导航,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