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中医药学校生理学基础课件

上传人:cel****303 文档编号:243757194 上传时间:2024-09-30 格式:PPT 页数:144 大小:11.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沈阳市中医药学校生理学基础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44页
沈阳市中医药学校生理学基础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44页
沈阳市中医药学校生理学基础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沈中药生理学课件,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北京出版社,生理学基础,9/30/2024,1,生理学基础,绪论,1,7,6,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理学简介,学习目标,1,掌握生命的基本特征。,2,掌握内环境及其稳态。,3,掌握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4,熟悉正反馈与负反馈。,一、生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生理学是研究机体生命活动(功能活动)现象及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研究正,常状态下机体及其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包括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在整体活动中的意义,从而阐明各种生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规律。,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二)研究的三个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整体水平。,绪论第二节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活动多种多样,生物学家通过对各种生物体的研究,发现生命活动至,少有三种特征,即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一、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合成作用,储存能量)和异化作用(吸收,作用,释放能量)。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同时存在。,二、兴奋性,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一)刺激:能被机体或细胞感受到的内外环境变化。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微生物)、社会心理(语言文字情绪)性刺激。,(二)反应:机体或细胞接受刺激后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包括兴奋和抑制。,引起反应的刺激也具有三个条件:足够的刺激强度、足够的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单位时间内强度变化的幅度)。肌肉注射两快一慢。,(三)兴奋性的指标:其他条件不变,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叫,阈强度(阈值)。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阈值与兴奋性成反比。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叫阈刺激。,三、生殖,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时,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生殖是生物体得以繁衍后代、延续种系的基本生命特征。,一、人体与环境,环境是机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机体所面临的环境包括外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内环境。,(一)人体与外环境,(二)人体与内环境:液体占体重,60%,。原尿、消化液、泪液、汗液不算。,内环境的理化因素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内环境稳态。,它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绪论第三节 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二、生物节律:生物体内的各种功能活动,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而复始的节律性变化。高频(周期低于一天,心动周期、呼吸节律)、中频(日周期或日节律,血压、体温、激素)、低频(周月年,,月经周期,)。,一、人体功能调节的方式,人体各系统的功能活动能协调一致,保持其自身的稳态和对内外环境,的适应,是因为机体的调节机制对各种生理功能进行调节。,(一)神经调节,绪论第四节 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二)体液调节,1,基本方式,体液调节是指体液中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其化,学物质主要是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还有某些特殊化学物质和局,部代谢产物(乳酸、,CO,2,等)。体液调节可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种方式。,(,1,)全身性体液调节:(,2,)局部性体液调节:缓激肽,组织胺等。,2,调节特点,(三)自身调节,自身调节是指某些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由自身对刺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如肾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可不随动脉血,压的变化而改变等。自身调,节的特点是调节范围局限,,幅度较小,灵敏度较低,但,对维持某些生理功能的调节,具有一定意义,。,绪论第四节 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三、人体功能调节的反馈作用,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实际上为一个自动控制系统。,根据反馈信息的性质和作用不同,反馈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两类,(一)负反馈,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多。,(二)正反馈,正反馈是指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一致的反馈。少,排尿、分娩、凝血。,绪论第四节 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生理学基础,3,4,5,细胞的基本功能,2,学习目标,1,熟悉细胞膜物质转运的主要方式及特点。,2,了解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3,了解骨骼肌的收缩功能。,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有一定流动性,具有识别、免疫和物质交换功能。,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二、转运方式,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具有以下特征:,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单纯扩散转运一些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易化扩散转运一些非脂溶性的或亲水性强的小分子物质,其中以载体为中介的主要转运不带电荷的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以通道为中介的主要转运带电荷的离子,通道根据开闭是受电位差影响还是化学物质影响分为,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出胞和入胞转运大分子物质或团块物质;主动转运靠有特异性的,“,泵蛋白,”,转运离子或小分子物质。,生物电现象是指生物细胞生命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电变化,简称生物电。,现以神经纤维为例介绍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静息电位、动作单位及其产生机制,(一)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静息电位产生的基本原因是离子的跨膜转运。,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一)动作电位,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可传播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二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二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静息电位主要是由K,+,外流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表达的是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对,Na,+,和,Cl,-,通透性很小,对细胞内的大分子蛋白质没有通透性。,2,、静息电位的内负外正的电荷分布状态,,称为极化,,,静息电位(极化状态)是细胞处于静息状态的标志。,3,、,超极化,(静息电位负值增大),,去极化,(静息电位负值减小),,反极化,(膜电位由负变正),,复极化,(去极化或反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恢复的过程)。,(二)动作电位,1,、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一次快速的、可扩布的膜电位变化,,是细胞兴奋的标志。,2,、,Na,+,少量内流达到阈电位使,Na,+,通道突然开放,大量内流,形成动作电位上升支,下降支是,K,+,外流形成。,3,、为恢复静息电位,需要泵出细胞内的,Na,+,和泵入,K,+,。,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二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二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4,、动作电位的引起,能够引起细胞膜上,Na,+,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叫阈电位,;能使细胞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刺激为阈刺激。动作电位幅度大小不随刺激的强度而改变,只决定于细胞膜内外,Na,+,浓度差和,Na,+,通道开放的数目。,有全或无特点。,单个阈下刺激可以产生局部电位,有去极化和超极化两种类型,局部电位具有的特点非全或无、不能远传、有总和现象。,5,、动作电位的传导,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扩布,叫传导,,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叫神经冲动。,是局部电流作用的结果。,具有不衰减性、双向传导等特点,。,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三节,骨骼肌的收缩功能,一、骨骼肌的收缩原理,1,、肌小节:一个暗带,+,两端各,1/2,明带。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单位。,2,、机制:,粗肌丝牵引细肌丝在粗肌丝间滑行,即肌丝滑行学说。所以暗带长度不变,明带缩短。,二、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藕联,1,、肌细胞兴奋时,首先在肌细胞膜上产生,AP,,然后发生肌细胞的兴奋与,机械收缩藕联起来的中介过程。,2,、,横管和两侧的终池三者共同构成三联管结构。三联管是兴奋,-,收缩藕,联的结构基础,,Ca,2+,是兴奋,-,收缩藕联的关键物质。,三、骨骼肌收缩的形式,骨骼肌的收缩受躯体运动神经支配,其,意义在于完成一定的躯体运动。肌肉兴奋,后引起的收缩可因不同情况而有不同的收,缩形式。,(一)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二)单收缩和强直收缩,,人体内骨骼肌,的收缩均属于强直收缩。,四、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1.,前负荷,2.,后负荷,3.,肌肉收缩力,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三节,肌细胞的收缩功能,生理学基础,学习目标,1,掌握血液的组成和血细胞的功能。,2,掌握血液凝固的过程及影响因素。,3,掌握血型的分型及输血原则。,4,熟悉血浆渗透压的作用和血细胞的生理特性。,5,了解纤维蛋白溶解过程,。,7,血液,3,6,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它像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在,心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从而完成物质运输、维持内环境稳态、免疫与,防御等功能。,一、血液的组成和血量(占体重的,7%,8%,,,70,80ml/kg,10%,,,20%),二、理化特性,20%,),二、血液的理化性质,第三章血液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项目,正常值,决定因素,颜色,A,鲜红;,V,暗红,血浆,(,胆红素,),黄色,血红蛋白携带氧气量,比重,全血,1.050,1.060,血浆,1.025,1.030,红细胞占全血的比重;,血浆蛋白的含量,粘滞性,内部分子和颗粒间摩擦,全血为水的,4,倍左右,红细胞数量;血浆的粘滞性蛋白质,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773kpa=5790mmHg(300mOsm/L),溶质颗粒,酸碱度,血浆,7.35,7.45,血浆内缓冲对,(NaHCO,3,/H,2,CO,3,),和肝肾功能,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成人男,40%,50%,,成女,37%,48%,,新生人,55%,。,第三章血液第一节 血浆,一、血浆的成分及其作用,二、血浆渗透压,1,、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分子所具有的保留和吸收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其高低与溶质颗粒数目多少成正比,与溶质的种类及颗粒大小无关。,2,、血浆渗透压大部分为电解质、葡萄糖、尿素等形成的晶体渗透压,小部分为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胶体渗透压,渗透压和血浆渗透压相近的溶液,为等渗溶液。,第三章血液第二节 血浆,思,考:把红细胞分别放在等渗溶液、高渗溶液、低渗溶液中,红细胞的形态有无改变?营养不良性水肿形成原因?,第三章血液第三节 血细胞,一、红细胞(,RBC,)男,(),10,12,/L;,女(),10,12,/L,(一)红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约占血细胞总数的,99%,。新生儿高于成人,儿童低于成人,高原地区的人高于平原。外周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男,120,160g/L,女,110,150g/L,)浓度低于正常值为贫血。,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CO,2,的运输主要表现为,HCO,3,-,的形式,。具有一定的,缓冲酸碱度,变化的能力。这些功能靠细胞内的,HB,来实现的。,(二)红细胞生理特性,红细胞具有的特性均与红细胞的双凹圆碟形有关。,1,悬浮稳定性:血液中的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血沉:男,015mm/h;,女,020mm/h,发热、肺结核、风湿热等疾病,血沉快。,2,可塑变形性: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的能力,红细胞的这种特性称为可塑变形性。,3,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可用来表示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开始破裂:,0.4%,;完全溶血,0.3%,。大,抵抗能力小,易破裂。,(三)红细胞的生成和调节,1,红细胞的生成,(,1,)生成部位:成人,-,红骨髓;,(,2,)生成原料:,RBC,的主要成分是,HB,,,HB,的原料是铁和蛋白质,。,(,3,)成熟因子:,叶酸和维生素,B,12,。,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正常情况下,体内红细胞数量保持相对恒定。当机体所处环境或功能状态发生变化时,红细胞生成的数量和速度会发生适当的调整。,(,1,),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组织乏氧时肾脏产生,刺激骨髓造血。肾性贫血。,(,2,),雄激素,:既能刺激骨髓造血,也能促进,EPO,分泌。,(四)红细胞的破坏,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为,120,天,。,90%,的衰老红细胞在脾等处被巨噬细胞吞噬,称为血管外破坏;还有,10%,的衰老红细胞在血管中受冲击而破损,称为血管内破坏。,脾功能亢进可以引起脾性贫血。,第三章血液第三节 血细胞,二、白细胞,(),10,9,/L,(一)白细胞的分类和正常值,根据白细胞的胞浆中有无特殊的嗜色颗粒,将其分为粒细胞和无粒细胞。,粒细胞又根据所含嗜色颗粒的特性不同,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无粒细胞分为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正常成年人血液中白细胞总数为(),10,9,/L,,其中中性粒细胞占,50%,70%,,嗜酸粒细胞占,0.5%,5%,,嗜碱粒细胞占,0,1%,,单核细胞占,3%,8%,,淋巴细胞占,20%,40%,。,(二)白细胞的功能,1,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是血液中主要的吞噬细胞。提示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2,嗜酸粒细胞,有微弱的吞噬能力,其主要作用是限制嗜碱粒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在有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等情况时,常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的情况。,第三章血液第三节 血细胞,3,嗜碱粒细胞,嗜碱粒细胞胞质中有较大的颗粒,颗粒内含有肝素、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等。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主要在过敏反应中起作用。,4,单核细胞,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后,转变为巨噬细胞,表现出更强的吞噬作用,能吞噬更多、更大的细菌和颗粒;能合成与释放多种细胞因子,调节其他细胞的生长;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5,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在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淋巴细胞按其发生和免疫功能的差异分为两类:,一类是,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一类是,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第三章血液第三节 血细胞,三、血小板(,100,300,),10,9,/L,血小板是由骨髓巨核细胞脱落的细胞质碎片形成的,具有生物活性。血小板的生理功能如下:,1,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2,参与生理性止血及血液凝固过程,其发挥的作用是:,(,1,)释放缩血管物质,使受损血管收缩,血流减慢,破口缩小,有利于出血停止。,(,2,)黏附、聚集于血管破损处,形成较松软的血小板止血栓,暂时堵塞小的出血口,形成初步止血。,(,3,)促进血液凝固过程,并进一步使血块收缩,形成坚实的止血栓,最后完成生理性止血过程。,第三章血液第三节 血细胞,一、血液凝固,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一)凝血因子,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二)凝血过程,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被激活的过程,可分为,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和,纤维蛋白形成,三个基本步骤。,1,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1,)内源性凝血途径:,(,2,)外源性凝血途径:,2,凝血酶的形成,凝血酶原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作用下被激活,形成凝血酶。,3,纤维蛋白的形成,由凝血酶激活纤维蛋白原,使之成为纤维蛋白单体。,(三)抗凝作用,1,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2,体内抗凝物质,血液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二、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体内存在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简称纤溶系统。通过纤溶系统的作用,体内已形成的纤维蛋白凝块和血管内的血栓得以溶解。其生理意义是保证血流畅通,且有利于受损组织的供血与修复。,纤溶系统包括四种成分,,即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简,称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与抑制物。,纤溶的基本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即纤溶酶原的,激活与纤维蛋白的降解。,生理情况下,血凝与纤,溶过程处于动态平衡,这,样既保证出血时能有效止,血,又能适时疏通血管,,维持血流的正常运行。,血液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一、,ABO,血型系统,血型是指血细胞(通常指,RBC,)表面的特异性抗原的类型。,(一),ABO,血型系统,1,分型依据,2,凝集反应,血液第五节 血型,血型:红细胞血型是指红细胞表面存在的特异性抗原(凝集原)类型,分别称,A,抗原和,B,抗原,相对应的血浆中存在,A,、,B,抗体(凝集素),该抗体为天然抗体,主要为,IgM,,不能透过胎盘。,(二),Rh,血型系统,Rh,血型是人类红细胞表面与,ABO,血型系统同时存在的另一种血型系统,是红细胞血型系统中最复杂的一个系统。,1,Rh,血型分型及分型依据:红细胞表面含有,D,抗原。,2,Rh,血型系统的特点,(,1,)在人群中,,Rh,阳性占多数(中国大致为,99%,以上),只有少数人为,Rh,阴(,2,)人的血清中不存在能与,Rh,抗原起反应的天然抗体。,3,临床意义(,1,),Rh,阴性的人接受,Rh,阳性的血液后,可产生抗,Rh,抗体。当此人第二次接受,Rh,阳性血液时,将会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可使输入的,Rh,阳性血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出现破裂溶血。,(,2,),Rh,阴性的母亲在第一次妊娠期中,若胎儿为,Rh,阳性,其红细胞或,D,抗原因某种原因进入母体后,可使母体产生抗,Rh,抗体。若母亲再次妊娠,胎儿又为,Rh,阳性时,母体内的抗,Rh,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使胎儿发生溶血反应。,血液第五节 血型,血液第五节 血型,三、输血原则,当相对应的抗原与抗体相遇时,将会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凝集的红细胞在补体作用下发生破裂溶血。这是一个不可逆的反应,若在机体中发生,将会成为一种能危及生命的严重的输血反应。因此,输血时必须遵守输血原则,保证输血安全。,1,严格进行交叉配血试验:,2,同型血相输:,3,无法得到同型血液的特殊情况下,,异型血相输采取交叉配血试验主侧不,凝集原则。但是不超过,300ml,,且缓慢。,4,若交叉配血试验,主侧有凝集者,,不管次侧结果如何均为配血不合,绝,对不能相输。,血液第五节 血型,第四章 血液循环,7,3,6,4,血液循环,4,5,学习目标,1.,掌握心动周期和心率概念。,2.,掌握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3.,掌握血压概念、动脉血压正常值、动脉血压的形成与影响因素。,4.,熟悉心脏泵血功能、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5.,熟悉影响静脉血流的因素;组织液的生成、淋巴循环及生理意义。,6.,熟悉神经因素、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心脏的泵血过程,(一)心率与心动周期,1,心率,:60,100,次,/,分。,2,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用的时间。等于,60/,心率。,(二)心脏的泵血过程,1,心室射血与充盈过程,(,1,)等容收缩期:,(,2,)快速射血期:,80%,90%,,心室压上升最快。,(,3,)减慢射血期:,(,4,)等容舒张期:,(,5,)快速充盈期:,(,6,)减慢充盈期,(,7,)心房收缩期:,30%,,,心室容积最大。,第四章 血液循环,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第四章 血液循环,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2.,心脏泵血功能的特点,(,1,)主要动力是压力梯度,,压力梯度产生的原因是心室的收缩与舒张,。,(,2,)瓣膜的单向开放对于心室内压力的变化起重要作用。,(,3,)一个心动周期中,,右心室内压力变化比左心室的小的多,因为肺动脉压力仅为主动脉压的,1/6,。,(,4,),心室容积最大房缩期,,,缓慢射血期末心室容积最小,,,等容收缩期室内压升高最快,,,室内压最高是快速射血期,;,等容舒张期室末室内压最低。,二、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1.,每搏输出量(搏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成人安静时平均,70ml,。,2.,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搏出量,P,。,3.,心指数,: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安静状态下测定的为静息心指数。,4.,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成人,55,65%,,能早期发现泵血功能状态。,5.,心力储备,:心输出量能随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包括心率储备和搏出量储备。搏出量是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与收缩期容积之差,静息时为,70ml,左右,运动时可达到,150ml,。,第三心音:快速充盈末期,由血流速度的突然改变产生,儿童或青少年可见。,第四心音:心房音,心房收缩使血液进入心室引起心室振动产生。,40,以上的健康人可能出现。,三、心音,第四章 血液循环,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四、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1.,心肌的前负荷:大小取决于静脉回血血量;,2.,心肌收缩力;,3.,心肌后负荷;,4.,心率,第四章 血液循环,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二)自律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期膜电位不稳定,可自动除极。达到阈电位水平后,产生一次新的动作电位。,4,期自动去极化是形成自动节律的基础。,第四章 血液循环,第二节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和生理特性,窦房结细胞,0,期去极化缓慢幅度小,是,Ca,2+,内流所致;复极,3,期是,K,+,外流所致,,4,期自动去极是,K,+,外流减少,,Ca,2+,、,Na,+,内流逐渐增加形成。蒲氏细胞,4,期去极是,K,+,外流减少,,Na,+,内流逐渐增加。,第四章 血液循环,第二节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和生理特性,二、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心肌的生理特性包括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四种。,(一)自律性,1,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2.,心肌的自律性来源于自律细胞的,4,期自动去极化。,3.,窦房结的自律性,心房交界区,浦肯野纤维,,窦房结为心脏正常起搏点,由窦房结控制的心跳节律称为窦性心律,,其他节律性较低的自律细胞叫潜在起搏点,正常潜在起搏点不能表现出来,一点表现出来即为异位起搏点,由此引起的心率为异位心律。,(二)兴奋性,1,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1,)心室肌细胞为例可分为三期:有效不应期(,ERP,)、相对不应期(,RRP,给阈上刺激才能产生,AP,)、超常期(,SNP,,阈下刺激可产生,AP,)。,(2),有效不应期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因此心肌不会出现强直收缩。,(,3,),有效不应期长主要是因为有,2,期平台期。,(,4,),Na,+,通道开放程度和膜电位距阈电位的距离决定兴奋性高低。,第四章 血液循环,第二节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和生理特性,2.,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一个兴奋落在有效不应期之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来之前可引起心肌产生一次提前的兴奋和收缩,期前收缩(早搏)之后有一个时间很长的代偿间歇,第四章 血液循环,第二节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和生理特性,(三)传导性:以局部电流方式通过闰盘传导。途径为窦房结心房肌(或优势传导通路,也可经此传到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最快)、心室肌。,房,-,室延搁:,保证心房、心室顺序活动和心室有足够充盈血液的时间。,(四)收缩性:特点:,不发生强直性收缩;呈“全或无”特点;对钙离子依赖性大,,其兴奋收缩耦联所需要的钙离子主要来源于细胞外液。,(五)理化特性对心肌电生理的影响,1.T:1,:,10,2.,血液,pH,值,低,心肌收缩力减弱,。,3.,离子浓度,:钾离子过高,可抑制四性,使心脏停搏在舒张期;血钾低,除传导性降低,其他增强。钙离子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脏可停搏在收缩期。,第四章 血液循环,第二节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和生理特性,四、,心电图,ECG,第四章 血液循环,第二节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和生理特性,一、血管按功能分类,1.,弹性贮器血管:大动脉,,包括主动脉肺动脉及其大分支。具有缓冲收缩压、维持舒张压、减小脉压的作用。,2.,阻力血管,:,小动脉、微动脉、微静脉,,构成外周阻力,维持动脉血压。,3.,交换血管:真毛细血管,,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场所。,4.,容量血管:静脉,能容纳,60%,70%,的循环血量。,二、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1.,动脉血压的概念及正常值,(1),动脉血压的概念,动脉血压是指动脉内的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收缩压(,SP,)和舒张压(,DP,),(2),正常值及生理变动:,60,90mmHg/ 90,140mmHg,一般所说的动脉血压是指主动脉压。一昼夜可相差,40mmHg,。,脉压:,30,40mmHg,;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血液循环第三节血管生理,血液循环第三节血管生理,2.,动脉血压的形成,(,1,)前提条件:血管内血液的充盈量,(,2,)动力:心脏收缩射血,一部分动能推动血液前进,一部分转化为弹性势能和压强能,(,3,)外周阻力:小,A,和微,A,的口径变化形成,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的存在是动脉血压形成的关键。,(,4,)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在血压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1,)搏出量:,SP,增加,,DP,增加不明显。,SP,高低反映了搏出量大小。脉压增大。,(,2,)心率:心舒期缩短,,DP,增加明显,,SP,升高不明显 。,脉压减小。,(,3,)外周阻力:心舒期内流向外周血液减少,,DP,增加明显,,SP,升高不明显 。,舒张压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变化。脉压减小。,(,4,)主动脉和大动脉弹性:大动脉不能发挥弹性贮器作用,,SP,增加,,DP,降低或不变。脉压增大。,(,5,)循环血量和血管容积:,(二)动脉脉搏(,60,100,次,/,分),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于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动脉内的压力和容积也发生周期性变化,导致动脉管壁的节律性搏动,称为动脉脉搏,简称脉搏。脉搏的节律和频率能反映心律和心率;脉搏强弱、波幅大小、紧张度高低与心肌收缩力、动脉血压及管壁弹性有密切关系。因此,脉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心血管的功能状态。,三、静脉血压及静脉回心血量,(一),静脉血压:右心房和腔静脉的血压叫中心静脉压(,CVP,),大约,4,12cmH,2,O,。反映了心脏射血能力与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平衡关系,。,CVP,低提示输液不足,高,提示输液过快或心力衰竭。,(二)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1.,心肌收缩力:最重要因素。,2.,体循环平均充盈压:高,易回流。,3.,重力和体位的改变,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肌肉泵或静脉泵),5.,呼吸运动(呼吸泵):吸气时,胸膜,腔负压增加使胸腔内大静脉扩张,压力,减小,回心血量增多。,血液循环第三节,血管生理,四、微循环,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微循环的基本功能是实现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一)微循环的组成及功能,1.,组成:典型的微循环一般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等七个部分组成。,2.,微循环的血流通路及功能:,(,1,)迂回通路,:,(,2,)直捷通路,:,(,3,)动,-,静脉短路,:,(二)微循环的调节,1,总闸门:微动脉,2,分闸门:毛细血管前括约肌,3,后闸门:微静脉,血液循环第三节,血管生理,血液循环第三节,血管生理,五、组织液生成与淋巴循环,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组织液的生成主要是通过毛细血管滤过,-,重吸收完成的,少量组织液(,10%,)进入组织间隙中,的淋巴管,形成淋巴。,(一)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二)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1.,毛细血管血压,2.,血浆胶体渗透压,3.,毛细血管通透性,4.,淋巴回流,血液循环 第三节 血管生理,(三)淋巴循环的意义,1,回收蛋白质,:组织液中蛋白质回到血液的唯一途径。,2,运输脂肪:,3,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4,清除组织中的红细胞、细菌及不能被毛细血管重吸,收的较大分子。,血液循环 第三节 血管生理,一、神经调节,心肌和血管平滑肌都接受,自主神经,的支配,机体对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是通过各种心血管反射实现的。,(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1.,心的神经支配:心脏的传出神经为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2.,血管的神经支配,1,缩血管神经纤维,2,舒血管神经纤维,体内有少部分血管除接受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支配外,还接受舒血管神经纤维的支配。(,1,)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2,)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二)心血管中枢:,最基本的位于延髓,,包括其内的心交感中枢和心迷走中枢。,(三)心血管反射,1,颈动脉窦及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2,颈动脉体及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血液循环第四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二、体液调节,(一),Adr,和,NA,(二),ACEI,(三)血管升压素也叫抗利尿激素: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缩血管。,(四)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NO,、,PG,舒张血管,内皮素收缩血管。,(五),其他:激肽、组织胺、腺苷等能使局部血管舒张。,血液循环第四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生理学基础,7,3,6,4,呼吸,5,学习目标,1.,掌握呼吸的全过程及其生,理意义,2.,掌握肺通气的动力与阻力,3.,掌握肺容量与肺通气量,4.,熟悉呼吸运动调节,5.,了解气体的交换和运输,复习提问:,1.,呼吸系统的组成?,2.,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机体与环境之间氧和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过程,成为呼吸。呼吸由三个连续的环节组成:,外呼吸,-,由肺实现的外环境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包括肺通气和肺泡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组织换气),-,血液与组织间的气体交换。,呼吸的生理意义:维持机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对稳定,确保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第五章 呼吸第一节肺 通 气,第五章 呼吸第一节肺 通 气,肺通气是指气体经呼吸道进出肺的过程。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并对吸入的气体有加温、湿润、过滤和清洁等作用;,肺泡是肺泡气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气体进出肺取决于两个力的相互作用,即推动气体流动的动力与阻止气体流动的阻力。动力必须克服阻力,才能实现肺通气。,一、肺通气的原理,(一)肺通气的动力,1.,呼吸运动:呼吸运动是指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呼吸运动是肺通气的原动力,由呼吸运动产生的肺内压与大气压的压力差是实现肺通气的直接动力。,(,1,)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舒张,吸气主动,呼气被动。 用力呼吸: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过程。,呼吸第一节,肺 通 气,呼吸第一节,肺 通 气,呼吸第一节,肺 通 气,(,2,)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胸式呼吸是以,肋间外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主要引起胸的明显起伏。以,膈肌舒缩为主,的呼吸运动为腹式呼吸。正常成人为混合呼吸。,(,3,)呼吸频率:,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下为,12,18,次,/,分,。呼吸频率可因年龄、性别、机体功能状态而有所差异。,2.,肺内压及周期性变化:肺内压是指肺泡内的压力。,3.,胸膜腔内压,(,1,)胸膜腔,胸膜腔是由胸膜壁层和脏层所围成的密闭潜在的腔隙。,(,2,)胸膜腔内压,A:,胸膜腔负压的形成:,=,大气压,-,肺回缩力,,由肺回缩力决定,因此低于大气压。常用低于大气压的数值表示。,吸气负压增大,呼气反之,。,B:,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使肺维持扩张状态,并使肺能随胸廓的运动而扩张和回缩。,降低心房、腔静脉和胸导管内的压力,促进血液和淋巴的回流。,呼吸第一节,肺 通 气,(,二,),肺通气的阻力,肺通气的阻力分为,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前者约占总阻力的,70%,,后者约占,30%,。,1.,弹性阻力,弹性阻力是指弹性组织对抗外力所引起的变形的力,容易时,2,肺泡回缩;和顺应性(使肺泡扩张容易度)反比。,(,1,)肺泡表面张力,在肺泡内表面覆盖一层稀薄的液体,与肺泡气之间形成液,-,气界面,由于液体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大于气体分子间的吸引力,致使液体表面积趋于缩小,形成一种,使肺泡表面积缩小的力,即表面张力,。,(,2,)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肺泡型上皮细胞合成,,,主要作用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少肺泡的回缩力,减轻吸气阻力,使肺扩张;,维持大小肺泡稳定性,;,减少肺间质和肺泡内的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发生,。,2,非弹性阻力,非弹性阻力主要来自呼吸道阻力,它是指气体流经呼吸道时产生的摩擦阻力,其大小主要受呼吸道口径、气流速度和气流形式的影响,但,主要取决于呼吸道口径,。呼吸道阻力与呼吸道半径的,4,次方成反比,呼吸第一节,肺 通 气,呼吸第一节,肺 通 气,顺应性,是中空弹性体的可扩张性,它的大小和弹性阻力是成反比的,二、肺通气的功能指标,肺容量和肺通气量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指标,在不同的呼吸状态下,气量有所不同。,(一)肺容量,1,潮气量,2,补吸气量,3,补呼气量,4,残气量,5,深吸气量,6,功能残气量,7.,肺活量,8.,肺总容量,9.,用力呼气量,(二)肺通气量,1,每分通气量,2,无效腔,(,150ml,)和肺,泡通气量,呼吸第一节,肺 通 气,一、气体交换的原理,(一),气体扩散,:,物理扩散方式。,O,2,和,CO,2,。,(二),气体交换的动力:,生物膜两侧各气体的分压差。,二、肺换气:肺泡和肺毛细血管间,(一)结构基础:呼吸膜,:,肺泡,气体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组织结构,大约,1,微米。,(二)气体交换的过程:使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三),影响肺换气的因素,1.,气体扩散的速度:与,气体溶解度和分压差成正比,,与气体分子量平方根成反比。,二氧化碳扩散速度比氧气快,2,倍,,因此人体乏氧更常见。,2.,呼吸膜的厚度和面积,3.,通气,(,肺泡通气量,VA),/,血流比值(每分钟肺血流量,Q,):正常约为。,增大意味着通气过剩,血流相对不足,部分肺泡气体未能与血液气体充分交换,致使肺泡无效腔增大。反之,比值下降,意味着通气不足,血流量相对过多,混合静脉血中的气体不能得到更新。该指标可作为肺换气功能的指标。,三、组织换气,血管中的营养物质进入组织,组织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血管,动脉血变成静脉血。,呼吸第二节,气体的交换,第五章 呼吸 第三节 气体的运输,一、,O,2,的运输,(一)运输形式,1,物理溶解,1.5%,2,化学结合:,氧,合血红蛋白,HbO,2,.,(二),0,2,和,Hb,结合,特点,1.,反应快,可逆,,受,P0,2,的影响,,反,应方向取决于,PO,2,的高低。,中的,Fe,2+,结合,完仍然是二价铁,所以反应是氧合。,分子,Hb,可以结合,4,个,O,2,。,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氧量为血红蛋白的氧容量。,HbO,2,鲜红色,当血液中去氧,Hb,超过,50g/L,以上时,皮肤 、黏膜呈浅蓝色,称紫绀,这是人体缺氧的标志。,而,Hb,实际结合的,O,2,量称为,Hb,的氧含量。,Hb,的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为,Hb,的氧饱和度,98%,。,与,O,2,的结合和解离(,S,型),氧离曲线反映,PO,2,和,Hb,氧饱和度的关系,。,第五章 呼吸 第三节 气体的运输,二、,CO,2,的运输,1,物理溶解,5%,2,化学结合,(,1,),碳酸氢盐形式:,88%,(,2,)氨基甲酰血红蛋白形式:,7%,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一)呼吸中枢,1.,脊髓:支配呼吸肌,初级中枢。,2.,低位脑干:,延髓是呼吸基本中枢,;,脑桥是呼吸调整中枢,。,3.,上位脑,(二)呼吸中枢的结构和功能特点,1.,延髓呼吸中枢,2.,呼吸调整中枢:,使吸气转化为呼气,。,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一)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1.,化学感受器:调节呼吸运动的化学感受器依其所在部位的不同,分为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两种。,(,1,)外周化学感受器:,(,2,)中枢化学感受器:,呼吸第四节,呼吸运动的调节,2,、,O,2,和,H,对呼吸运动的调节,(,1,),CO,2,:其分压是呼吸中枢兴奋性的必要条件。中主外附。,(,2,),H,:外周,高兴奋。,(,3,),O,2,:低氧对呼吸中枢抑制;但轻度低氧可通过外周使呼吸兴奋。,(二)肺牵张反射:,肺牵张反射是指肺扩张或肺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1.,肺扩张反射:,当吸气时,肺扩张牵拉细支气管,使肺牵张感受器兴奋,冲动沿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在延髓内通过一定的神经联系使吸气转为呼气。其,生理意义在于防止吸气过深过长,促进吸气转为呼气,。在动物实验中,如切断两侧的迷走神经,动物的吸气过程延长,呼吸变得深而慢。,正常人在平静呼吸时,该反射不参与呼吸调节,只有在病理情况下,如肺水肿、肺不张时,才参与呼吸调节,使呼吸变浅、变快。,2.,肺萎缩反射,(三)呼吸肌本体感受反射,(四)防御性呼吸反射,1.,咳嗽反射,2.,喷嚏反射,呼吸第四节,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第四节,呼吸运动的调节,生理学基础,7,3,6,4,3,4,5,消化与吸收,6,消化和吸收第一节消化,学习目标,1,掌握胃内的消化。,2,掌握小肠内的消化和吸收。,3,熟悉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4,了解口腔内的消化。,5,了解大肠的功能。,消化系统包括两部分,即消化管和消化腺。,消化管自上而下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所组成,消化腺主要有唾液腺、肝、胰和零散地分布于消化管壁内的腺体。,消化是指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管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消化有两种方式,即,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机械性消化是通过消化管的肌肉舒缩活动,将食物磨碎,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将食物不断地向消化管远端推送的过程;化学性消化是通过消化液中含有的各种消化酶的化学作用,将食物中的大分子营养物质进行化学分解,使之变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消化管主要进行机械性消化,消化腺则主要进行化学性消化。两种消化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完成对各种食物的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一)唾液及其作用:湿润口腔;溶解食物;,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能杀灭细菌和病毒;,唾液淀粉酶,可将食物中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二)咀嚼和吞咽,1,咀嚼,2,吞咽:三期口腔期、咽期和食管期。咽期食物容易误入气管。,二、胃内消化,(一)胃液的成分及其作用,1,盐酸,(壁细胞分泌),盐酸的生理作用:,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作用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从而易于被蛋白酶消化;,能杀灭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盐酸进入小肠后可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利于小肠对钙、铁等的吸收。,消化和吸收第一节消化,2,胃蛋白酶原(主细胞合成),在盐酸和胃蛋白酶的作用下激活为胃蛋白酶。,3,内因子(壁细胞分泌),,保护维生素,B,12,在回肠上段吸收,。,4,黏液润滑,保护胃黏膜 与胃上皮细胞分泌的,HCO,3,-,结合,形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减缓,H,+,向胃粘膜扩散减少胃蛋白酶原的激活。,(二)胃的运动,根据胃壁肌层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胃的运动功能可分为储存、混合、排空三方面。,1,、紧张性收缩:,消化管平滑肌,共有的运动形式,,是产生其他运动的基础,是指胃壁平滑肌处于一种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保持胃的形状,提高胃内压,促进胃液渗入食物。,2,、,容受性舒张,:咀嚼和吞咽时,引起胃体和胃底平滑肌舒张,称为容受性舒张。暂时储存食物,延缓排空。,3,、蠕动,:出现在食物入胃后,5,分钟左右,蠕动波,始于胃的中部,,逐步向胃幽门部推进,大约每分钟,3,次。磨碎和搅拌食物,促使胃液与食物充分混合,利于化学性消化,并将食糜排入,12,指肠。,消化和吸收第一节,消化管各段的消化功能,4,、移行性复合运动,:,胃体下端和胃窦部及小肠上段可发生间断性的强烈收缩,始于胃体中部,并向前推进,每,90,分钟一次。可将上次进食后遗留的食物残渣和集聚的粘液推送到,12,指肠,为下次进食做好准备,进食后这种活动消失。,(三)胃的排空:食物由胃进入,12,指肠。,排空的动力来源于胃的运动,阻力来源于胃幽门和,12,指肠的收缩,。进食,5,分钟后开始排空,,混合食物完全排空时间,4,6,小时,。,糖蛋脂,促进排空:胃内容物增多,情绪兴奋。,抑制因素:,十二指肠和空肠粘膜具有多种感受器,可以感受酸、渗透压、机械扩张以及脂肪、氨基酸、肽类等物质的刺激反射性抑制胃的运动,延缓胃排空,抑制胃酸分泌。此反射称为,肠胃反射,。胃肠激素如促胰岛素、抑胃肽等对胃排空有抑制作用;忧虑、悲伤、疼痛排空减慢。,3,呕吐:将胃和上段小肠内容物经口腔强力驱除体外的过程。,呕吐中枢在延髓,。,消化和吸收第一节消化管各段的消化功能,三、小肠内消化,(一)小肠内消化液及作用,1,胰液及其作用(消化能力最强),主要成分包括水、碳酸氢盐、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等碱性液体。,(,1,),碳酸氢盐,:主要作用是中和进入,12,指肠的胃酸,有利于小肠内多种酶发挥作用。,(,2,),胰淀粉酶,:淀粉消化为麦芽糖。,(,3,),胰脂肪酶,:将甘油分解为,甘油一酯和脂肪酸。,(,4,),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正常情况下,胰腺腺泡细胞能分泌,胰蛋白酶抑制物,可与胰蛋白酶结合,使之失活,从而防止胰腺自身消化;,但胰蛋白酶抑制物在胰液中含量甚微。,某些胆道疾病、酗酒、或暴饮暴食均,可引起急性胰腺炎发作,使多种无活,性的酶被激活,出现,自身消化,。,消化和吸收第一节,消化管各段的消化功能,2,胆汁的成分及其作用,颜色取决于胆色素;,成分:,胆盐(为主),、,胆色素、胆固醇和卵磷,脂等,还有水和无机盐。,作用:,乳化作用,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为脂肪微滴,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促进脂肪的吸收;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3,小肠液的成分及其作用,主要成分水、无机盐、黏蛋白和肠激酶等,消化液中含量最多。其主要作用是稀释消化产物,降低渗透压,有利于吸收无机盐中的,HCO,3,-,能中和胃酸,黏蛋白具有润滑作用,保护肠粘膜,肠致活酶可以激活胰蛋白酶原。,小肠上皮细胞内含有肽酶、脂肪酶、分解双糖的酶,当营养物质被吸入小肠上皮后,它们对未消化完全的食物继续消化。,消化和吸收第一节,消化管各段的消化功能,pH7.4,pH6.8,水和,HCO,3,-,被胆囊吸收,(二)小肠的运动:内外两层平滑肌舒缩实现。,小肠的运动形式主要有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和蠕动。,1,紧张性收缩,2,分节运动:以肠壁,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舒缩运动。可使食糜和消化液充分混合,利于化学性消化;通过挤压作用,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3,蠕动、蠕动冲、逆蠕动。肠鸣音:每分钟,4,5,次。,4.,移行性复合运动:在饥饿或小肠内容物大部分被吸收后出现,每,60,90,分钟出现一次,可将肠内容物清除干净。,四、大肠的功能,(一)大肠液及细菌的作用,大肠吸收水分,储存肠内容物,粘液有保护肠粘膜和润滑肠壁作用。,大肠内细菌占粪便总重量的,20%,30%,,,可利用大肠中的某些物质合成,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可被吸收和利用。,(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1,大肠运动的形式:和小肠相似,但缓慢。,集团蠕动,:始于横结肠,可将大肠内容物快速推送到降结肠或乙状结肠,速度快,推送远,可能是食物进入,12,指肠后引起(,12,指肠,-,结肠反射),2,排便:,食物经过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透过消化管黏膜,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一、吸收的部位和途径,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吸收能力,是因为小肠具备多方面的有利条件:,小肠绒毛和微绒毛吸收,面积大,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在小肠内,糖类、蛋白质、脂肪等已,消化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一般为,3,8,小时,利于食物的充分吸收。,消化和吸收第二节,吸收,二、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一)糖的吸收,:,消化为单糖葡萄糖才能吸收,由肠腔进入肠粘膜细胞是继发性主动转运过程,由肠粘膜细胞进入血液是,易化扩散,过程。,(二)蛋白质的吸收:分解为氨基酸后吸收过程同葡萄糖。,(三)脂肪的吸收:其消化产物脂肪酸、甘油一酯和胆固醇与胆汁中的胆盐混合形成,微胶粒,,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后与细胞中的,载脂蛋白形成乳糜微粒,,,进入毛细淋巴管(为主),;脂肪酸和甘油一酯是水溶性的,也可以直接进入血液。,(四)维生素的吸收:水溶性易化扩散;脂溶性随脂肪一起吸收。,(五)水和无机盐的吸收:无机盐主动,水被动。维生素,D,可促进钙的吸收;二价铁是铁的吸收形式,盐酸、维生素,C,可促进其吸收。,消化和吸收第二节,吸收,一、神经调节,1.,消化道除,口腔、咽、食管上段,1/3,以及肛门外括约肌,属于骨骼肌受躯体神经支配外,都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2.,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通过释放,NA,,使消化腺分泌和胃肠运动减弱。仅使下颌下腺分泌增加,使胆总管括约肌、回盲括约肌和肛门括约肌收缩。,3.,副交感神经:主要通过迷走神经和盆神经释放乙酰胆碱支配胃肠道。使消化过程加强。,4.,壁内神经丛:包括肌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与神经元和腺体构成一个局部反射系统,接受自主神经的调节。,二、体液调节,消化道不仅是个消化器官,也是目前所知的体内最大的内分泌器官。由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激素,统称为胃肠激素。这类激素主要为肽类物质,故又称胃肠肽,目前已发现有,30,余种,其中最主要的有促胃液素、缩胆囊素、促胰液素、抑胃肽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