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从“一维模式”向“三维模式”的转型

上传人:苏**** 文档编号:243755840 上传时间:2024-09-30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5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谈从“一维模式”向“三维模式”的转型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试谈从“一维模式”向“三维模式”的转型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试谈从“一维模式”向“三维模式”的转型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和谐与公共性,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心,社会资源配置格局的变化:,从“一维模式”向“三维模式”的转型,一种社会学视角,郑杭生,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2010-09-07,小引,一、社会生活最重要的东西,和社会学的核心命题,二、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资源配置格局,三、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资源配置格局,小引,为什么要讲社会资源配置格局问题 ?,第一,这个问题本身重要。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第二,这个问题还给我们提供一种从根本上理解社会变化的视野和方法论。,一、社会生活最重要的东西,和社会学的核心命题,(一)社会生活最重要的东西,(二)社会学的核心命题之一,(三)抓住社会变迁本质内容,一、社会生活最重要的东西和社会学的核心命题,(一)社会生活最重要的东西,1,、什么是“社会资源”?,所谓“社会资源”,其内涵是指一个社会及其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所需的人力、财力、物力、机会等生产和生活资料。,社会资源的外延,按不同划分标准,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经济资源和非经济资源,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即硬资源和“软”资源等。例如,“人力资本”就是一种非物质资源或“软”资源。人们还经常按不同领域来划分广义的社会资源,于是又有了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社会生活资源等。人们还按照公私关系,把社会资源分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从性质上看,社会资源都是价值性、有限性和主体性的统一。,一、社会生活最重要的东西和社会学的核心命题,(一)社会生活最重要的东西,2,、什么是“社会资源配置”?,所谓“社会资源配置”是指上述各种资源在各种不同的使用方向之间的分配。社会资源配置,大体可分为合理的和非合理的配置,有效的和非有效的配置,或低效的和高效的配置。只有选择合理的、高效的社会资源配置方式,才能使有限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最佳效果。现在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配置,逐步向农村倾斜,就是资源配置合理化过程的开始。,一、社会生活最重要的东西和社会学的核心命题,(一)社会生活最重要的东西,3,、为什么说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是社会生活最重要的东西?,通俗地说,是因为整个社会生活、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离开他就会寸步难行。,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是社会结构最本质的东西。城乡结构、阶级阶层结构、职业结构等等,都是由于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配置的差异形成的。,社会学研究表明,合理的社会结构能够促进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合理配置。反过来说也是如此,社会资源社会机会的合理配置也能促进合理的社会结构的形成。,一、社会生活最重要的东西和社会学的核心命题,(二)社会学的核心命题之一,社会学学科的许多基本范畴,如社会正义、社会资本、阶层阶级等,都要用社会资源的配置或获取来定义。,现在提出一些重要概念,如社会建设、民生问题等,也不例外。,“社会学作为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归根到底离不开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合理配置和获取。,抓住更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这一核心观点,对我们理解社会变迁、社会发展、社会转型同样也是重要的。 。,一、社会生活最重要的东西和社会学的核心命题,(二)社会学的核心命题之一,1,、什么是阶层?回答是社会阶层的核心内容是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分配方式或配置方式的差异形成的。,2,、什么是社会正义?社会正义就是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配置的公平性和平等性。 公平正义东两个维度:制度安排的公平;百姓认可的公平。,3,、什么是社会建设?所谓社会建设,从正向说,就是建立起各种能够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并相应地形成各种能够良性调节社会关系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从逆向说,就是创造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新机制、新实体和新主体。,4,、什么是民生问题?用社会学的术语说,就是一个社会的成员,如何从政府、市场和社会获得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来支撑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问题。,一、社会生活最重要的东西和社会学的核心命题,(三)抓住社会变迁本质内容,简要地小结一下:我国当代的社会变迁,是以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的方式推进的。这里无论是社会结构转型,还是经济体制转轨,都不可能不这样那样地、直接间接地涉及到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配置的和分配的问题。在当代中国研究社会变迁问题,避不开这个问题,可以说,有意无意离开这个问题,就不能真正抓住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本质。,二、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资源配置格局,新中国前,30,年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由国家集中计划分配、管理各种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政事不分”。,国家如何把各种社会资源分配给作为国家延伸的各类社会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又如何把不同的社会资源分配给自己的社会成员呢?这就不能不涉及前,30,年新中国实行的三项重要的“次级制度”:单位制、行政制和身份制。,所谓“次级制度”是指从属于基本制度、又为落实贯彻基本制度服务的具体制度。在新中国前,30,年,单位制、行政制和身份制就是这种为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服务的具体制度。,二、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资源配置格局,(一)“单位制”与“行政制”,1,、,所谓“单位制”,主要是指由国家集中计划、管理的各种社会资源,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单位”进行实际运作和操作的。这里所说的“单位”,是社会组织的一种特殊形式,实际上是国家组织的外延产物,其功能和活动方式、范围都是国家分配的结果。,2,、单位的类型:,单位化程度最高的党政机关、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事业单位。,是农村各类集体经济单位。,还有一部分社会成员是无单位或几乎无单位的,二、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资源配置格局,(一)“单位制”与“行政制”,3,、,所谓“行政制”,是指中国大陆每个单位都是有行政级别的,如省部军级、厅司师级、县处团级、乡镇科级等。社会资源正是按照行政级别分配给各个单位。不同行政级别的单位享受相应的待遇,包括能看到相应级别的文件。除了单位有行政级别,工作在每个单位的干部也有相应的行政级别。中国社会的行政级别是很彻底的。,二、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资源配置格局,(二)“身份制”,在前,30,年,社会成员个人获得何种社会资源以及获得资源的多寡,能够定为何种行政级别,又与身份制有关。,阶级身份,户籍身份,就业身份,所有制身份,二、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资源配置格局,(三)简要的小结:,1,、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管理体制和资源配置的最大特色是那种与“行政制”紧密结合、什么都管的“单位制”,国家按照行政级别,把各种资源分配给作为自己延伸的不同单位,各单位然后按照行政级别和社会身份把资源和机会再分配给对自己有极强依赖性的本单位成员个人。,2,、改革开放后,原有的单位逐步转变为功能单一的利益主体,工厂就是工厂,学校就是学校,不再承担更多的社会事务;大量新形成的单位,也越来越采取“非单位”的管理体制,它们仅仅是工作场所,不再是什么都管的“单位”,相应地,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也从对本单位有极强依赖性的“单位人”变成自主性越来越强的“社会人”、“社区人”。这是巨大的社会变化。,三、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资源配置格局,(一)从一维模式到三维模式,1,、 “三维模式”含义。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配置主体,是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和作为第三部门的社会组织,从而形成社会资源配置的“三维模式”。这不同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资源的配置主体实际上只有政府组织一家的“一维模式。,2,、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组织这个唯一的主体,实际上经历了从“政府是第一推动力”到“政府失灵”的过程 。,3,、三个主体在配置社会资源中的作用不同,第一,政府主体主要的责任是制定规则、监管调控、维护秩序,提供公共物品。,第二,市场主体的作用主要是在经济领域保障供给、实现交换、创造财富、增进福利。,第三,民间主体的责任主要是公益性和志愿性的。,三、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资源配置格局,(二)资源配置的三维模式及三维之间的交叉关系,图 社会资源配置三维模式,三、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资源配置格局,(三)简短的小结:中国三维模式的特点,第一,要实事求是地看待三个主体各自的特殊作用,第二,应如实看到政府、市场、社会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而不是相互否定、,第三,对市场经济要有正确的理解。我们把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利用市场机制刺激私有部门的经济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最终实现的是共同富裕。,第四,这些也是在三维模式中,我们不同于西方理论的地方。,三、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资源配置格局,结束语:真正做到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任重道远,一,在市场经济陌生人的世界建立社会共同体的挑战,二,在价值观开放多元的时代促进意义共同性的挑战,三、在社会分化加剧的情势下面落实公平正义的挑战,四、在社会重心下移的情况下面大力改善民生的挑战,五、在生态恶化情况下实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挑战,六、在二十多年初级发展基础上转向高级发展的挑战,七、在数量庞大结构失衡情况下老龄化流动化的挑战,八、在公众参与呼声日益高涨情况下推进民主的挑战,九、在现代性全球化的情况下应对“人类困境”的挑战,十、,在发展主体总体布局上理顺三大部门关系的挑战,这些挑战都与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是否合理的配置有关。,附:,(一),在市场经济陌生人的世界建立社会共同体的挑战,1,、在一个市场经济的陌生人世界里,构筑人际关系和谐的、互助合作的新的社会共同体,这是时代提出的新课题,2,、这个新的社会共同体在宏观上就是和谐社会,在微观上就是和谐社区,也就是,进一步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3,、破解这个难题主要要靠制度创新,即通过保障基本民生、发展基层民主、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把市场经济的陌生人纳入到这样的共同体中。,附:,(二)在价值观开放多元的时代促进意义共同性的挑战,1,、社会建设、社区建设,不仅要在市场经济的陌生人世界里,构筑人际关系和谐的、互助合作的新的社会共同体,而且要在价值观开放多元的时代促进意义共同性;不仅要进行制度创新,而且要进行价值重塑。,2,、意义共同性或价值共同性,是社会成员、社会群体或社会阶层对自己在社会中所获利益、所处地位,自我赋予相似或相同的认知。因此意义共同性以利益共同性为基础,但又不等于利益共同性。因为利益共同性并不能必然保证产生意义共同性,社会成员、社会群体或社会阶层有可能对相同的利益赋予不同的意义,甚至相反的意义。这就是说,即使一个社会中的成员在实际上有着较高程度的利益共同性,但如果他们不善于将这种外在的、客观的共同性转化为内在的、主观的共同性,那么断言这个社会具有意义共同性还缺乏充足的理由。,附:,(二)在价值观开放多元的时代促进意义共同性的挑战,3,、通过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社会工作所彰显的扶危济困、和衷共济、扶老助残爱幼、助人自助的精神,婚姻殡所体现的移风易俗、文明、节俭、时尚的习俗,还通过提供系统性、制度性、公平性、可持续性的公共服务,更好地满足民需、凝聚民心,所有这一切都将有力地促进了价值重塑,推动意义共同性和社会共识的形成和成熟。,4,、社会成员在观念和价值观方面的共同性,其意义绝不亚于社会在利益结构方面的共同性。它触及到了,在一个急剧变迁和分化的时代,“我们何以能够共同生活”这样一个核心难题,不能不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附:,(九)在现代性全球化的情况下应对“人类困境”的挑战,1,、 “人类困境”这个术语见之于鲍曼,流动的现代性,一书,意指“当代到处存在的不稳定性”,也就是现代风险。如像萨斯、,甲型,H1N1,流感,那样的新型疾病、不知何时到来的恐怖威胁等等。世界性的认同危机,同样也是一种人类困境。,2008,年底去世的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1996,年出版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实际上就是在探讨世界性的文明认同危机及其应对。,2,、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祸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使我们又一次见证了这种人为造成的“人类困境”,给人类自身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威胁。迄今为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型社会主义,在应对象萨斯、恐怖主义、民族认同问题、文化认同困难等这类新型风险中的表现是上乘的。在应对发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中,与别的国家相比,也是很有特点和充满信心的。,附:,(十)在发展主体布局上理顺三大部门关系,1,、现代社会日益分化为三个既相互关联又彼此独立的领域,即政府组织、企业组织和社会组织。社会三大部门是社会发展主体,三大部门的构成状况和及其相互关系,对社会发展、社会建设和和社会管理,具有结构性前提的意义,影响极大。当前中国三个领域联动的社会结构和整合机制还没有很好形成。主要表现在:(,1,)三个领域或三个部门的比例、力量大小还严重失衡。(,2,)三大部门越位、缺位、错位的情况还很普遍。这里的主要是政府要正确定位自己。(,3,)经济上交往原则被错误地引进到公共权力领域和公共领域的现象也很普遍。(,4,)由于社会缺位,第三部门还没有发挥自己应有的功能,还不能有效地弥补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减轻社会管理成本的作用。,附:,(十)在发展主体布局上理顺三大部门关系,2,、现在,面对多发和活跃的社会矛盾,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日子都不好过。如果不从体制上、部门结构上解决问题,那么,政府“引火烧身”,把矛盾集中在自己身上的状况,疲于奔命、被动应对的状况,就很难从根本上加以改变。,3,、只有逐步消除上述结构性和功能性的障碍,三大部门各自才能成为良性的社会发展主体,才能有效地发挥自己的各自作用,并且这种作用才能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摩擦、相互抵消,才能为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结构和功能协调的部门结构。这不能不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挑战。,总之,我们理解了上述十大挑战,就能知道,和谐社会的构建确实很不容易,需要我共同努力。,THANK YOU!,from Zheng Hangshen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