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报告撰写

上传人:cel****303 文档编号:243755433 上传时间:2024-09-30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行病学报告撰写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流行病学报告撰写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流行病学报告撰写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的撰写,2017,年,3,月,如何撰写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流行病学调查(业务)报告的撰写,多为一起事件调查处理,结束后,所撰写的,全面报告(,与一般结案报告类似),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提纲,标题,前言,基本情况,核实诊断,临床特点、临床辅助检查信息,流行特点:,流行强度,三间分布,相关图表,病因或流行因素推测、验证(包括分析流行病学的应用、采样与实验室检测结果),防制措施与效果评价,建议,小结,报告单位和报告日期,(1),标题,(,2,)前 言,简述发现事件的信息来源,包括接报与上报情况,事件发生的经过,开展本次调查的性质,受基层邀请、领导委托、或事件本身需要。,简单描述现场工作的经过。,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包括听取基层汇报;核实诊断,现场调查内容等),地点和日期。,一般在,200,字左右。,前言,2016,年,8,月,22,日,11:55,和,12:05,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预警提示:兰州市城关区疾控中心录入岷县闾井镇,2,例“皮肤炭疽”疑似病例,接报后县疾控中心立即核实信息,了解病例基本情况并及时向县卫计局和市疾控中心进行了电话报告。按照市疾控中心和县卫计局的指示,及时组织流调人员于,8,月,22,日下午,3,时许赶赴闾井镇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现将此次调查处理情况报告如下:,(,3,)基本情况,简述事件发生地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条件、人口构成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卫生服务机构、平时疾病流行情况或历史上该疾病在该地区流行状况、该地区有关的预防接种情况等。,重点说明与,事件性质和原因有关,的各种本底情况。如虫媒传染病应说明媒介虫种的种群、密度与变化情况。,基本情况,闾井镇位于岷县县城东部,距县城,72,公里,平均海拔,2600,米,气候高寒,年平均气温为,4.4,,年降水量,640,毫米,辖区总人口,32104,人。境内大山纵横,草场资源丰富,其中狼渡滩、黄金山等地水草茂盛,有饲养放牧的独特条件,当地群众以半农半牧为主要产业。,(,4,)临床特点,临床表现,描述病人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临床上的分型及其特点,辅助检查,各种临床辅助检查的结果;,主要诊断依据;,如果疾病无公认的诊断标准(如新发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的疾病),应列出病例定义和分级定义,临床特点,截至,9,月,13,日共发病,19,例,所有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手部、上肢及头面部的炭疽痈,有,8,例患者伴有水肿症状,占总发病数的,42.11%,;有,3,例患者伴有发热、头痛症状,占总发病数的,15.79%,;有,3,例患者因感冒有咳嗽、胸痛、腹泻症状;有,5,例患者无其他并发症。,辅助检查:皮肤炭疽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大多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5,)流行特点描述,流行强度,描述事件的总发病数、发病率、死亡数和死亡率等,事件的波及范围;,描述三间分布,发病的时间分布,地点分布,人群分布,尤其要用相对数来进行描述(率),尽可能用图表来表示,以求简单明了,流行特点描述,通过调查,,19,例皮肤炭疽病例全部来自闾井镇,无死亡,罹患率,0.06%,。,19,例患者分布在闾井镇的七个村,分别为:闾井村,9,例、大庄村,2,例、哈古村,2,例、八郎村,2,例、杨寨村,2,例、后治村,1,例、阳关村,1,例。发病主要集中在闾井村,发病人数占总发病数的,47.37%,。,19,例患者中男性,17,人,女性,2,人,男女性别比:,1,。年龄分布在,10-65,岁之间,以青壮年为主。职业农民,16,例、牧民,2,例、学生,1,例,以农民发病为主,占,84.21%,。,(,6,)病因或流行因素推测与验证,综合临床信息、流行特点,提出病因或流行因素假设,验证假设,描述分析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调查结果,以及关联强度、剂量,反应关系等指标;,传染来源与相关因素调查结果的分析,描述标本的采集和检测结果;,综合干预效应等进行病因分析和推断以确定病因,对该事件作出可能的结论判断,及排除其它的理由,病因或流行因素推测与验证,19,例报告病例均有与牛羊的接触史,与牲畜接触过程中均未采取防护措施。闾井镇在,7,月,16-22,日牲畜交易会上,曾从甘南引入牦牛,引入后在公共牧场放牧,牛羊接触频繁。当地牧民基本不引进羊种,但在牧民自家放养的病羊皮毛中检出炭疽杆菌,说明炭疽已在当地牲畜中流行。初步判断是由引入的牦牛携带炭疽杆菌,污染牧场,引起牲畜发病,传播到人。,另在闾井镇附近还有另一牧场,该牧场以放养本地羊群为主,近期未引入外来牲畜,该牧场未发现因炭疽死亡牲畜,周边村落也未发现炭疽病例,印证了本起疫情发生的原因。,对,19,例病例分别采集了炭疽痈分泌物、全血和恢复期血清标本,并采集羊皮,1,张(王成生家)送至省疾控中心实验室进行检测,根据反馈结果显示,,10,例病例标本检测结果为阳性,羊皮,PCR,核酸检测为阳性。,(,7,)防制措施与效果评价,描述各种技术措施的落实过程情况,采取措施的时间、范围和对象等,选择过程性指标进行描述,如疫苗接种率、传染源的隔离率等,防制措施实施后,应对其效果作出评价,反过来也是验证调查分析是否正确,如果效果不佳或发生,续发病例(或新的疫区出现),,应说明原因,需要修正的控制措施。,要分开描述已采取的防制措施和即将采取的防制措施。,防治措施,1,、及时向上级报告,卫生、农牧、药监和公安等多部门联防联控。,2,、县,CDC,开展病家终末消毒,要求闾井镇中心卫生院在全镇范围内进行了类似病例的主动搜索工作。,3,、省、市、县,CDC,联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病例及病死牲畜(羊)皮进行采样,对闾井镇草原牧场进行环境采样,并在县级医疗机构进行疑似皮肤炭疽病例的主动搜索。并对,55,例密切接触进行为期,14,天的医学观察,,截止医学观察期结束,未发生新病例。,4,、省、市、县联合成立医疗救治专家组协助闾井镇中心卫生院对发现的病例就地隔离治疗。并对闾井镇中心卫生院全体职工开展了炭疽病防治知识和院内感染控制的培训。,5,、县疾控中心印制炭疽病防治知识宣传折页对东山区片区,6,所乡镇群众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并对各乡镇各单位职工及村卫生室人员开展了培训。,6,、疫情发生后东山区片区,6,所乡镇卫生院实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确保了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防治措施,7.,农牧部门确定疫点、疫区后并进行封锁,对染疫和疑似染疫环境进行了彻底消毒,设置消毒站,24,小时蹲守,对出入疫区的动物及车辆进行检查消毒,严防疫区动物及产品流出。,8.,农牧部门紧急调拨炭疽疫苗,25,万份,对东山区片区六个乡镇的牲畜全面开展免疫接种工作。,9.,农牧部门开展牲畜间炭疽病疫情监测工作,累计监测排查死亡牛羊,38,头(匹只),全部进行了无害化处理。,10.,食药监、公安部门联合行动加强对病死牲畜肉类、皮毛销售监管,同时对餐饮业进行定期排查,防止被污染的肉类流入市场。,效果评价:?,(,8,)建议,包括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建议和尚需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法,根据,病因调查,,,综合,各方面的情况(调查结果、流行因素分析、措施落实情况、事件的复杂程度、可能发展趋势)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根据该起突发事件的病因调查和控制,实践经验,,提出防止类似事件发生的建议。,建 议,1,、炭疽作为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疫情一般先在畜间发病,然后传染到人。从控制传染源的角度出发,畜间疫情得到监测和防控,将大大减少人群的感染机会和发病几率。建议农牧部门加强动物疫情监测,严把检疫关,规范处置病死牲畜。在重点乡镇开展畜间免疫,接种畜用炭疽疫苗。,2,、卫生计生、农牧、食药监等部门要加强联系,互通信息,研判疫情形势和开展风险评估,提出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和建议。,3,、炭疽芽孢杆菌的病原学特性决定了疫源地一旦形成,则很难消除。文献报道,炭疽芽孢杆菌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十年。因此,卫生计生和农牧部门要长期加强闾井镇人、畜间炭疽病疫情监测,一旦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置,防止疫情蔓延。,4,、区县各医疗机构继续加强对炭疽疫情的监测工作,做好对炭疽(疑似)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工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首次报告的要求,首次报告原则要快,应在结束初步调查后,2,小时内完成,主要针对事件的发生、发现过程及事件的特征进行扼要的描述,简要分析对事件性质、波及范围以及危害程度的判断等;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的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程报告的要求,进程报告要新,主要用于动态反映某事件调查处理过程中的主要进展、预防控制效果及发展趋势,以及对前期工作的评价和对后期工作的安排或建议;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同时,对初次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进行补充和修正。重大及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至少按日进行进程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案报告的要求,结案报告要全,是在事件调查处理结束后,对整个事件调查处理工作的全面回顾与总结。事件结束后,应进行结案信息报告。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分级标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由相应级别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评估,在确认事件终止后,2,周内,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