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老年人的心理与精神健康,教学目标:,1,、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征与影响因素,2,、熟悉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和精神问题,3,、掌握心理健康的概念、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4,、掌握促进与维护老年期心理健康的措施,第一节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与影响因素,21,世纪,我国步入了老龄化时代,老年人口达亿,到,2025,年有可能超过亿。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老年人问题越来越突出。老年期是人生重大转折时期,其各种生理机能都进入衰退阶段,加之由于社会职能和社会角色的变化、经济收入下降、人际关系的改变,他们将面临一系列的社会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将影响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质量。因此,我们要重视老年期心理变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维护和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一、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心理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及气质、能力、性格等心理现象的总称,是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机能的减退,老年人的心理也发生一些变化,具体表现为:,1,、感知方面 感知觉是个体发展最早,也是衰退最早的心理机能。老年人的心理变化是从感知觉的逐渐变化开始的。,各感觉器官老化、功能衰退,导致老年人的视、听、嗅、味等感觉功能下降,其中视、听觉最明显,其次味觉、痛觉等,引起反应迟钝、行为迟缓、注意力不集中、易跌倒等。使老年人产生悲观、孤独、冷漠、猜疑等心理。,2,、记忆 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的改变是最易被发现和较敏感的指标。记忆的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但是其下降的速度和程度会因记忆过程和个体因素以及社会环境而存在差异。老年人记忆的特点为:,(,1,)从记忆过程来看:次级记忆随增龄而衰退,初级记忆变化较小。,初级记忆,即对于刚听过或看过的事物的记忆,老年人初级记忆较好,是记忆衰退较慢的一类记忆。,次级记忆,是对已听过或看过一段时间的事物的记忆,它是将信息经过编码储存在记忆仓库,以后需要时加以提取的记忆。,初级记忆随增龄基本上没变化,或者变化很少,而次级记忆的衰退程度大于初级记忆,主要是由于大多数老年人对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储存的能力较差所致。,(,2,)从记忆内容来看:老年人的意义记忆保持良好,而机械记忆减退较快。,意义记忆 ,即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机械记忆,即靠死记硬背的记忆。,机械记忆一般在,40,岁开始减退,,60,岁以后减退明显。而意义记忆减退出现较迟,一般,60,岁才开始减退。,(,3,)从再认活动来看:老年人的再认活动保持良好,而回忆活动则明显减退。,再认,是指所记对象再次出现时能够认出来的记忆。,回忆,是指记忆对象不在眼前,而要求将此再现出来。,由于再认时,记忆对象在眼前,是有线索的提取,难度小些,故老年人再认的能力的保持远比回忆好。,(,4,)从记忆目的来看:老年人有意记忆处于主导地位,无意记忆能力变差。,有意记忆,即有明确记忆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记忆,而无意记忆则相反。故在记忆时老年人应集中注意力有意识的进行记忆,以减少遗忘。,(,5,)从记忆发生时间来看:老年人的远事记忆良好,近事记忆衰退。,远事记忆,即对数年前或数十年前的事物的记忆。,近事记忆,即对最近几年、几个月发生的事物的记忆。,老年人记忆减退出现有早有晚,速度有快有慢,程度有轻有重,个体差异很大,说明老年人的记忆能力存在很大潜能。为延缓记忆衰退,老年人可注意自我保健,坚持适当的脑力锻炼和记忆训练,并主动利用记忆方法,保持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有信心,就可提高记忆能力。,3,、思维方面 思维是人类认识过程的最高形式,是一种最复杂的心理过程。思维的衰退一般出现较晚,特别是与自己熟悉的专业有关的思维能力在年老时仍能保持。但是,由于老年人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减慢及中枢神经功能的改变,对信息的接受、加工、储存及提取功能受到影响,使得他们对事物的综合、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等能力方面明显减退,尤其是思维的敏捷性、流畅性、灵活性及创造性比中青年时期要差,但个体差异很大。,思维衰退对老年人的表达能力影响较大,如对语言的理解速度减慢,讲话逐渐变缓、不流畅,常常词不达意。,另外,老年人的思维转换困难,由于长期以来积累的知识、经验束缚着老年人从新的角度看问题,造成老年人固有的思维定势,他在观察问题,评论事物的时候,常常爱用纵向比较的方法,即把今天的事物或现象与过去比较,使之对事物的认识或在解决问题时常常带有倾向性,易与年轻人之间形成代沟。衣服能穿就行,4,、智力方面 智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学习能力或实践经验获得的一种能力。人智力的维持与发展和年龄并无密切的关系,而和遗传、健康状况、营养状况、文化水平、职业,以及是否经常多方面科学用脑有关。老年人的智力并非全面退化,而只是在某些方面有所衰退。,智力分为两类,即晶态智力和液态智力。,(,1,)晶态智力 主要是后天获得的,它与知识、文化、经验积累和领悟能力有关,例如理解力等,由于老年人阅历广、经验多,这种智力并不随增龄而减退,甚至还有所提高,直到,70,岁或,80,岁以后才有明显减退。,(,2,)液态智力 主要与人的神经系统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有关。例如记忆、注意、思维敏捷性和反应速度等,这些智力减退的较早,也较快,一般在,50,岁以后就开始下降,,60,岁以后衰退明显。,所以,老年人学习新颖而又陌生的知识远不如青年人,尤其在学习时间限定时比较明显。,5,、人格方面 人格又称个性,是以人的性格为核心,包括先天素质,受家庭、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心理社会的影响,逐步形成的气质、能力、兴趣、爱好、习惯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老年人的人格与增龄无关,总体上是稳定连续的。但因人而异也会有一些变化,如由外向逐渐转为内向,易以自我为中心,敏感多疑,保守、心胸狭窄、牢骚满腹等。,老年人格的五种类型:,(,1,)自主型:这类老人对自己的一生有清晰而客观的认识,有智慧,富有创造力和生命活力充满朝气,很愿为社会公益服务,或继续从事一些有技术的劳动。理解自己与晚辈的关系,不苛求别人 ,这类老人为数并不多。,(,2,)安乐型:没有过多的个人追求,对家庭和环境的要求也不高,只求生活的清闲和安适,在日常生活中显得悠然自得。这类老人没有强烈的个人兴趣,不喜欢工作,胸无大志,满足于现状。,(,3,)操劳型:对闲暇持否定的看法,用不停的工作来控制自己对衰老的担忧。希望用自己的献身劳作换得人间温暖。但他们辛苦付出如果得不到感情的回报,就会变得嫉妒和不满。,(,4,)愤恨型:往往有不如意的生活经历,或者过去顺利,到了老年受到了承受不了的挫折,所以,怨恨自己未达到人生目标。这种自我不满继而转换成对亲人、眷属的敌意和苛求。常表现为执拗、固执、自我拒绝。,(,5,)自暴自弃型:它是愤恨的另一种表现。这种人常把不满、愤懑压在心底,对一切事物都兴趣索然,消极悲观。在行为上极端退缩,深居简出,拒绝与人交往,整天形影相吊,孤独孑然。这种类型的人易走极端。,前三种类型是以不同的形式适应衰老,而后两种是对晚年生活的完全不适应,这两种人格类型的老年人衰老异常迅速,更容易出现老年人的精神障碍。,二、老年人心理变化的影响因素,1,、各种生理机能的减退 步入老年,机体各系统功能趋向衰退,并出现一些老化现象,如脑细胞逐渐发生萎缩并减少,导致精神活动减弱,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尤其表现在近记忆力方面;视听觉功能减退,耳聋眼花,对外界感知迟钝;运动系统功能减退,运动能力随之降低;加上精力不足,体力下降,日常生活能力有不同程度降低,容易使老人产生一种“垂暮感”,产生无能的心理。,2,、社会地位的改变 离退休后,老年人的工作、生活环境和社会角色经济水平都发生一系列变化,从为生活奔波的谋职者变成了旁观者,从以工作为中心转为以闲暇为中心,从原来精神上支撑家庭、经济上维持生活、要求小辈言听计从的家长角色逐渐降低为被照顾对象;同时随着子女们长大成人,老人在家庭中的主导和影响力缩小,导致对生活的态度由积极变为消极,在思想、生活、情绪、习惯、人际关系等诸方面产生不适应,影响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及生活满意度。,3,、经济收入减少 缺乏经济收入尤其是依靠老伴的经济收入维持生活的老年人,一旦丧偶,即使能依靠子女赡养,终不如老伴在世时的经济状况。这些现实问题会形成沉重的心理压力,是老年人变得沉默寡言,谨小慎微,抑郁不乐。,4,、家庭状况 家庭是老年人的主要生活场所,老年人常常以家庭为中心。家庭状况的改变、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对老年人影响甚大。如子女的独立、结婚;婚后婆媳间的纠葛以及丧偶、离异等老年夫妇间的关系变化。尤其是丧偶对老年人的生活影响最大,所带来的心理问题也最严重。“少年夫妻老来伴”,多年的夫妻生活,所形成的互相关爱、互相支持的平衡状态突然被打破,常会使老年人感到生活无望、乏味,甚至积郁成疾。,5,、疾病损害 长期患慢性疾病或伤残,造成部分老年人生活困难、经济贫困及活动范围缩小,甚至丧失基本的生活能力,间接产生孤独、抑郁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6,、死亡临近 随着增龄,机体的衰老性变化及同龄人的相继去世,老年人逐渐感到生命有限,随着时间的流逝,甚至产生对死亡的恐惧。常常回忆自己的一生,产生自豪感、满足感、悔恨感与罪恶感等各种各样复杂的心理。这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极为不利的。,当老年人对老年期的生理、心理、社会变化适应不良时,可能导致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第二节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和精神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某些器官功能出现衰老性变化,易患各种慢性疾病,老年人的生活和社会地位也发生改变,这些都影响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关资料表明,老年人中有,85%,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常见的如下:,一、焦虑症,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常见于中老年人群,以焦虑、紧张为主要症状,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和运动性不安。,焦虑与恐惧不同,它不是出现在面对危险之时,而是发生在威胁来临之前。当焦虑严重时,则可表现为惊恐。,焦虑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保护性反应,适度的焦虑有助于个体更好的适应变化,有利于个体通过自我调节保持身心平衡,但如果过度焦虑或焦虑不当,则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病因 (,1,)生理功能下降 体弱多病,行动不便,生活自理受影响,(,2,)疑病症,(,3,)各种应激事件,如离退休、丧偶、丧子、经济窘迫、家庭不和、搬迁等,(,4,)某些疾病影响:抑郁症、痴呆、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体位性低血压等,(,5,)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如抗胆碱能药物、咖啡因、皮质类固醇、麻黄碱等均可引起焦虑反应。,临床表现 老年人的应对能力和认知功能较差,所以不一定表现为焦虑而以躯体症状表现明显。焦虑分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两类。,1,、急性焦虑 主要表现为急性惊恐发作。发作时突然产生不明原因的惊慌不安、心烦意乱、坐卧不安、惊叫、哭泣,常伴有潮热、大汗、口渴、心悸、气促、脉搏加快、血压升高、尿频、尿急等躯体症状。严重时,出现阵发性气喘、胸闷,甚至有濒死感,并产生妄想和幻觉。急性焦虑发作一般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之后症状缓解或消失。,2,、慢性焦虑 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慢性焦虑起病缓慢,表现为整日提心吊胆、紧张不安、比较敏感和容易激怒,生活中稍有不如意就与他人发生冲突,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等。,3,、焦虑的生理、行为反应 以交感神经系统激活为主,如疲乏、多汗、腹泻、恶心、呕吐、心悸、胸闷等,患者常有“透不过气”、“心好像要跳出来”等主诉。有些患者为了缓解内心的紧张,常伴有复杂的行为反应,如来回踱步、坐立不安,难以自控地重复着无意识的小动作或刻板动作,如咬手指甲、搓手握拳、不停地敲击发出声响等,有的患者则沉默不语、面容紧绷、愁眉不展,还有的患者则反复向医务人员询问与自身健康有关的某一个问题。,另外,老年人的焦虑症状和躯体疾病可以互相影响而出现恶性循环,导致诊治困难。,防治及护理,1,、解除病因 指导和帮助老人及家属了解焦虑的原因和表现,积极治疗原发病。轻度焦虑不需要用药,严重时遵医嘱选一些抗焦虑的药物,如利眠宁、多虑平等。但使用抗焦虑药时,应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2,、加强心理护理 鼓励表达内心感受,允许患者适度发泄,指导老人保持良好的心态。,3,、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指导老人生活要有规律,睡眠充足,适当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分散注意力。可以通过自我放松的方法减轻焦虑,如练气功、听音乐等。,二、抑郁症,抑郁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或情感障碍。抑郁高发年龄在,50-60,岁之间。抑郁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功能性精神障碍。老年人的自杀通常与与抑郁有关。,病因,1,、应激事件 多数患者在发病前曾遭遇应激事件,如离退休、丧偶等。老年人应对精神压力的能力下降,各种重大生活事件突然发生,或长期持续存在引起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均可引发老年抑郁症。而且这种情感体验越强烈,越持久,其致病作用也越大。,2,、,遗传因素,本病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情感性精神障碍家属中,本病的患病率较一般人群高,10-30,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概率越高。,3,、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 增龄引起神经递质发生改变,如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功能不足,单胺氧化酶活性升高均可引起老年抑郁症。,4,、慢性疾病 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晚期癌症等导致机体自理能力降低或消失。,5,、人格特征 抑郁症患者常有明显的被动、孤僻、依赖、和固执等人格特点。,临床表现,老年抑郁症的发生是渐进而隐伏的,抑郁发作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意志消沉为典型症状。,1,、情绪低落 多愁善感 ,郁郁寡欢,体验不到工作、学习、家庭及日常生活的乐趣,对生活没有信心,不愿参加正常的社交活动,甚至闭门不出。,有的表现为焦虑烦躁、激动不安,经常会长吁短叹或捶胸顿足、坐卧不安。,患者的心境常昼重夜轻,清晨低落情绪和症状最重,至下午或黄昏时则有所减轻。,2,、思维障碍 主要表现为思维迟缓,反应迟钝,回答问题语速减慢,内容简单,数问一答。记忆力明显减退,注意力无法集中,理解判断能力下降。部分患者还出现疑病、被害、贫穷等妄想。,3,、意志和行为障碍 患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降,依赖性增强,严重的患者出现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完全处于无欲的状态。,4,、有自杀念头 是常见而且最危险的症状。老年患者一旦决定自杀往往计划更周密,行动更坚决,如果疏于防范,自杀成功率更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5,、躯体症状 在抑郁情绪明朗之前一般有数月的躯体不适,其中以消化道症状最为多见,如食欲减退、腹胀、便秘或含糊的上腹部不适感,多数有睡眠障碍,突出表现为早醒,醒后难以入睡,而且陷入痛苦绝望中。患者的躯体症状往往会掩盖抑郁症状而成为就诊的主要原因。,防治与护理,1,、安全管理 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有自杀倾向的患者一切活动应有人陪伴,不宜单独居住。严格做好药品的保管,服药时应认真检查,以防偷偷蓄积药物后一次大量吞服自杀。妥善保管刀、剪、绳等危险物品,清晨患者情绪最低,同时他们又往往早醒,最易发生自杀,应密切观察。,2,、心理护理 抑郁症患者大部分都有一定的生活事件为诱因而产生的抑郁情绪,故我们要鼓励老人倾诉,协助老人确认负向的想法并加以取代和减少,帮助老人回顾自己的优点、长处、成就来增加正向的看法。从精神上安慰和鼓励,使其树立战胜挫折的信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3,、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可以缓冲心理压力,从而起到预防或减轻抑郁的作用。家人、朋友的关心支持将有助于疾病的康复。故我们提倡子女与老人同住,鼓励老人多参加社会活动,结交朋友。,4,、加强营养 多吃糖类,糖类能提高脑部色胺酸的量,有安定作用。补充蛋白质,蛋白质能促进多巴胺及正肾上腺素的合成。避免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食物,脂肪抑制脑部合成神经冲动传导物质并造成血球凝集,导致血液循环不良,尤其是脑部。其他注意补充富含维生素的食物。,5,、必要时选择药物治疗、电休克治疗等。,三、空巢综合征,空巢是指无子女或子女成人后相继离开家庭,形成中老年人独守老巢的特点,它既指老人单身家庭,也指老夫妇二人家庭,这两类家庭的老人或无子女,或与子女分居。,空巢综合征是指老年人生活在空巢环境中,由于人际疏远而产生被分离、舍弃的感觉,出现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情绪低落等一系列心理失调症状。,目前,我国至少有,2340,多万老年人独守空巢,在城市家庭中,空巢家庭至少超过,30%,,意味着近,1/3,的老年人身边无子女照料。而且,空巢老年人的数量和比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这些老年人,一旦到了高龄,随着自理能力的丧失,生活便会非常困难。其中,独居老年人在经济支持、健康医疗、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比夫妇同居的老年人更为严峻 。,原因,1,、受传统观念冲击 中国传统观念是“养儿防老”,老人对子女的情感依赖性较强;受衰老或疾病缠身的影响,需要子女照顾时,子女却不在身边;部分已婚子女家庭观念淡薄,长期不探望老年人等;致使老年人的晚年理想落空,常感空虚、凄凉、伤感、心情郁闷、沮丧孤寂,精神萎靡。如体弱多病,行动不便时,上述消极感会加重。久之,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导致疾病发生。,2,、与自身个性密切相关 患空巢综合征的老人一般个性较内向、人际交往较少、兴趣爱好不多,平时,全部心思都放在家务事上。尤其是一些人离退休后,空闲时间更多,自然会把注意力更多的投入到子女身上,对子女情感依赖进一步增强,一旦儿女不在身边或探视较少,便感到生活一下子失去了意义,陷入抑郁、沮丧、悲观绝望的心境中。,3,、社会因素 目前就业观念发生变化,年轻人工作压力大,许多子女或出国深造,或工作繁忙到处奔波,农村青年外出打工,造成子女无暇顾及老人,老人独居的机会加大,长时间缺乏情感交流,造成精神空虚。,4,、社会保障机制、养老设施等不完善 许多老年人无法到养老机构安度晚年。,临床表现,1,、认知方面 多数老年人有自责倾向,认为过去没有尽到父母的责任与义务,对子女的照顾、关心不够等。一部分老年人认为子女成人后对父母孝敬、照顾不够,只追求享乐和自由的生活方式,却让老人独守空巢。,2,、情感方面 老人常感孤独、自怜、思念、和无助,故大多数老年人心情抑郁,精神萎靡,情绪低落。,3,、行为方面 表现为兴趣减退,活动减少,深居简出,很少与社会交往;常常闷闷不乐、愁容满面,说话少气无力,时常发出叹息,甚至偷偷哭泣。,4,、躯体症状 失眠、早醒、睡眠质量差、头痛、乏力、食欲不振、心慌、气短、消化不良等都有可能发生。,防治与护理,1,、指导老人正确面对现实,调整自己的生活。多参加社会活动、体育锻炼,培养业余爱好,如晨练、跳舞、郊游、养花、听音乐等。以丰富自己的生活,缓解孤独和思念情绪, 逐渐适应空巢生活。,2,、子女应理解关心老人,经常探视老人,或利用现代通讯工具与老人进行感情和思想交流,注重精神赡养。,3,、倡导全社会关心、爱护老人。在社区建立专业的老年人心理咨询场所和服务热线,完善网络呼叫系统,消除老人担心遇到突发事件没人照顾的后顾之忧。老年人之间也要相互关心、相互安慰,协助独居老人重建家庭。,4,、对症治疗。有严重的抑郁、失眠、焦虑、和躯体化不适者,应尽早对症治疗;有自杀的想法和行为者尽早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四、离退休综合征,离退休综合征是指职工在离退休后所出现的适应性障碍。离退休是人生中的一次重大变动,老年人的生活内容、生活节奏、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都发生较大变化。因此,离退休综合征多发生在平时工作繁忙,事业心强、争强好胜及毫无心理准备而突然离退休的老年人。而平时活动范围大且爱好广泛的老人则很少患病。女性适应较快,发生率较低。离退休综合征直接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加速老化过程。,(,一,),原因,1,、失落感:离退休后自觉若有所失却又无所适从,无所事事,特别是原来职务较高权力较大的人,这种感觉尤为明显。,2,、孤独感:离退休后从原来的以社会为中心转为以家庭为中心,各种信息大大减少,加之与子女分居、亲友亡故、家庭矛盾等变故,极易诱发孤独、寂寞、空虚无聊等不良心理。,3,、自卑感和抑郁感:随着社会地位和人际环境的改变,有些老同志认为事情较原来难办了,故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发出“人走茶凉,”,、“老而无用”的感叹,个别人甚至牢骚满腹,怨天尤人。,主要表现,(,1,)焦虑症状 表现为心烦意乱,脾气急躁,坐卧不安,行为重复,犹豫不决,不知所措;对任何事都不满或不快,做事缺乏耐心;当听到别人议论工作时,常觉烦躁不安,敏感,怀疑是影射或有意批评自己;,(,2,)抑郁症状 表现为情绪郁闷、忧伤、沮丧、消沉、萎靡不振,有强烈的衰老无用感、失落感和孤独感,对未来生活感到悲观失望,缺乏自信心,不愿主动与人交往。行为退缩,兴趣减退,懒于做事,严重时连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也不愿意做。,(,3,)躯体不适症状 表现为全身疲乏,四肢无力;头痛、失眠、眩晕;胸闷或胸痛、腹部不适等症状,现有疾病无法解释这些症状。,研究表明 ,绝大多数老年人在一年内能基本恢复,对性情急躁而又固执的老年人则所需时间较长。应警惕转化为抑郁症,而有自杀倾向。,防治与护理:,1,、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机体衰老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离退休是每一个公职人员的必经驿站,离退休前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以平常心对待离退休问题。离退休不仅无需烦恼,而且应换一种心境去欣赏晚年。例如可以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继续发挥余热。不要对事物期望过高,心理要开阔,想像要实际。,2,、培养丰富的生活情趣 参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可根据各自的年龄、特长、兴趣爱好 ,做一些在职时想做而没有时间做的事,如上老年大学,做社会调查,读书写作,练拳舞剑,弹琴下棋,种花养草,旅游访友等,可使人乐而无忧。,3,、减少衰老感和怀旧心理 劝说老年人忘记自己的年龄,少谈往事,像年轻人那样居家过日子。有了这样的思想境界和坦荡胸怀,老年人将随着有效劳动而延长生命。,4,、开展老年人的心理教育 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加强自我心理训练,合理的安排离退休后的生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工作,培养学习兴趣,开拓“第二人生”,使退休后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以预防离退休综合症的发生。,五、高楼住宅综合征,高楼住宅综合征是指长期居住在城市的高层闭合式住宅里,与外界很少交往,也很少到户外活动,所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异常反应的一组症候群。多发生于长期居住于高楼而深居简出的高龄老年人。高楼住宅综合征容易引发老年肥胖症、糖尿病、骨质疏松症、高血压病及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生。,原因,居住高层,上下活动不方便,户外活动少;城市高层住宅,邻里之间互相不愿意来往,老人的人际交往减少。,临床表现,1,、情绪、心理状态 精神空虚,无所事事。可出现情绪不稳,烦躁不安、消沉抑郁、悲观失望等,严重时因孤独、抑郁、失去生活的信心而产生自杀的倾向。,2,、身体状况 表现为体质虚弱、面色苍白、四肢无力、活动减少,难以适应气候变化。另外还有躯体化症状,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失眠、头痛、心慌、气短等。,3,、社会状况 居住高楼环境,与邻里交流减少,户外活动减少,存在明显的人际交流缺乏。,这些综合征既伤害老人的心理健康,也会损害老人的生理健康,从而增加老人患病的机会。也有的老人因孤独、压抑、丧失生活的意义而自杀。,防治与护理:,1、保持乐观的情绪 平常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是常有的,不良刺激也时有发生,要创造良好心境,做到理智冷静,自我调节。,2、经常户外活动 居住高层的老年人,每天应下楼到户外活动1-2次,并保持经常性,可呼吸户外的新鲜空气,增加活动量。,3、参加社会活动,增加人际交往 多参加社会活动,与左邻右舍经常联系。串门、聊天,以增加相互了解,增进友谊,也有利于独居高楼的老年人心理调适,消除孤寂感。,第三节 老年期心理健康的促进与维护,一、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一)心理健康的定义,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基于以上定义,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与绝大多数人相比,其心理功能正常,无心理疾病;二是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建设性地发展完善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也就是说,心理健康不仅意味着没有心理疾病,还意味着个人的良好适应和充分发展。,(二)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1,、认知正常 认知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老年人认知正常体现在:感觉、知觉正常,判断事物基本准确,不发生错觉;记忆清晰,不发生大的遗忘;思路清晰,不出现逻辑混乱;在平时生活中,有比较丰富的想象力,并善于用想象力为自己设计一个愉快的奋斗目标;具有一般的生活能力。,2,、情绪健康 情绪是人对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在人的心理健康中起着核心的作用。人的情绪愉快而稳定是人的情绪健全的重要标志。,心理健康的老年人,能经常保持愉快、乐观、开朗而稳定的情绪,并能适度宣泄不愉快的情绪,通过正确评价自身及客观事物而较快稳定情绪。,3,、人际关系和谐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和谐的人际关系表现在:,(1,)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2,)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3,)能客观评价别人,取人之长补己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4,)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4,、适应环境 能否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是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基础,老年人也不例外。,能适应环境,主要指具有积极的处世态度,与社会广泛接触,对社会现状有较清晰正确的认识,其心理行为能顺应社会改革,适应新的环境,适应新的生活方式。,5,、行为正常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其独特的心理行为特征。心理健康者应有与同年龄多数人相一致的表现。否则就要考虑是否有心理不健康的问题。另外,心理健康的人,其心理行为还要与角色、身份相符合。,6,、人格完整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完整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主要表现在,(,1,)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为人格的核心,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2,)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和外界事物,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不固执己见,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办事盲目性和冲动性较少。,(,3,)意志坚强,能经得起外界事物的强烈刺激:在悲痛时能找到发泄的方法,而不至于被悲痛所压倒;在欢乐时能有节制地欢欣鼓舞,而不是得意忘形和过分激动;遇到困难时,能沉着地运用自己的意志和经验去加以克服,而不是一味的唉声叹气或怨天尤人。,(,4,)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个心理特征和谐而统一。,二、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老年人的心理是否健康,会直接影响着老年人对自身健康和生活的感受质量,同时也影响着老年人衰老的速度。故增进与维护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老年期护理的重要内容。,(一)维护与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原则,1,、适应原则 心理健康强调人与环境能动地协调适应。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中随时都有打破人与环境协调平衡的各种刺激,其中尤其是社会环境中的人际关系能否和谐对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人对环境的适应、协调,强调的是积极、能动地对环境进行改造以适应个体的需要或改造自身以适应环境的需要。因此需要积极主动地调节环境和自身,减少环境中的不良刺激,学会协调人际关系,以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2,、整体原则 心理健康注重身心统一。人既是生物的人、社会的人,也是具有自我意识、勤于思考、情感丰富、充满内心活动的人。每个个体都是一个身心统一的整体,身心相互影响。只有达到生理健康,适应社会健康,才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3,、 系统原则 人是一个开放系统,无时无刻不与自然、社会、文化、人际关系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只有从自然、社会、文化、道德、生物、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考虑和解决问题,才能达到系统内外环境的协调与平衡。,4,、 发展原则 人和环境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时期、不同身心状况下和不同环境中,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不一样的,因此,要以发展的观点动态的把握和促进心理健康。,(,二)维持与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措施,1,、指导老年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老年人往往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持消极评价,对疾病过分忧虑,过度担心自己的疾病和不适,以至于出现神经性疑病症、焦虑、抑郁等心理精神问题,加重疾病和躯体不适,加速衰老,对健康十分不利;因此,要指导老人客观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正确对待疾病和衰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与医务人员协同合作,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病情的治疗和修养方法,保持身心健康,达到健康老龄化。,2,、调整心理上的不平衡,及时消除和转化不良心理:老年人由于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易产生不良心理。因此,我们要指导老年人学会心理调适。,(,1,)宣泄疏导:老年人如果心中有郁闷、苦恼、惊恐、愤怒等情况应对家人、朋友或专业人员诉说、宣泄,争取得到别人的帮助和劝导,做到“想得通、看得开、放得下”,解除精神上的压抑和不快。(怀疑得了高血压),(,2,)达观超脱:遇有不顺心、不愉快的事,应以健康和大局为重,采取达观的态度,善于自我解脱,泰然处之,将注意力转移到愉快的事情上去,使心情舒畅。,(,3,)排遣自娱:为了改变不良情绪,使精神有所寄托,老年人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一些文化活动或社会工作,如阅读、书法、舞蹈等使晚年生活丰富多彩,精神有所寄托,有助于克服消极心理,振奋精神,促进身心健康。,3,、妥善处理家庭关系,老年人需要和睦的家庭,及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照料。所以妥善处理好夫妻及子女、亲属的关系,建立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非常重要。面对代沟要求同存异,作为老年人要看到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心理上的变化和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对已独立的子女可以阐明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而不必强求一致,否则只能加深矛盾,增加郁闷情绪。,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理解和宽容,经常进行情感交流。子女多关心探望老人,老人也要主动调整自己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正确面对子女成家立业的现实,不过高期望和依赖子女对自己的照顾,善于利用通信工具与子女沟通。,老年夫妇间也要互相关心、照顾和宽容;丧偶老年人如再婚,应正确对待,子女亲属应给予积极的支持。,4,、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1,)完善社区服务网络,在社区建立健康档案,社区护理人员掌握本社区居住老年人的情况,方便志愿者提供及时的个性化服务,如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帮助打扫卫生,采购物品等。,(,2,)建立各种老年机构,如养老院、老人公寓、老年大学、老年精神卫生中心等,帮助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问题,使其享受到生活的快乐。,(,3,)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为老年人开辟娱乐场所,多组织一些老年人的活动,如书法绘画竞赛、老年保健知识讲座、老年时装表演等,同时完善老年人的社会保险和法律保护,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4,)建立老年人的互助组织,如成立社区“人力银行”,在老年人有能力照顾别人时,多做些事,以储蓄自己的“人力”;当自身需要服务时,再从“人力银行”提取相应的“人力成本”和“人力利息”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这样,既能达到老年人之间的自我照顾,以消除后顾之忧,同时也能发挥老年人的作用。,5,、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1,)坚持学习,勤于动脑,适量运动。研究发现,对老年人的视、听、嗅、味、触觉器官进行适当的刺激,可增强其感知觉功能,提高记忆力、智力等认知能力。故老年人退休后,仍要坚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2,)美化环境,修饰外表,改善形象;可在居室做一些装饰,欣赏一些花、草、字画,既陶冶情操、使心情舒畅,又有助于在生理或心理上延缓衰老。,(,3,)起居有节,饮食合理,戒烟戒酒,都有助于健康。,老年人器官系统的老化与健康维护,学习目标:,1,、掌握老年人各系统的老化改变,2,、掌握老年人各系统健康维护和促进的措施,3,、了解老年人各系统常见的健康问题与疾病,4,、熟悉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特点和护理措施,5,、熟悉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特点与护理措施,老年人器官系统的老化与健康维护,第一节 概述,健康长寿是人类自古以来的美好愿望,我国人口的预期寿命已由解放前的,35,岁延长到现在的,70,岁以上。然而,长寿而不健康的情况十分严重。老年病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高,加上老年人的五大健康问题:认知障碍、跌倒、大小便失禁、移动障碍、久病卧床致自理缺陷,不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命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所以为老年人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养老护理一体化的综合医疗保健服务,使老年慢性病得到合理控,制,防止产生严重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降低医疗费用,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延长健康预期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老年期的特点,由于老年期生理、心理的变化和长期不良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同样的疾病发生在老年人身上,与青壮年相比,表现不尽相同,治疗和护理均有区别。老年期患病有其特殊性,存在着严重的三高一低现象:,1,、患病率高,有研究表明,每位老年人平均两周患病率,25%,,慢性病患病率,54%,,住院率,6,、,1%,,高于其他年龄的人群。,2,、致残率高,机体的老化,再加上老年人感觉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骨关节疾病、认知障碍等疾病发病率高,而这些疾病致残率高,因此,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自理状况和生活质量。,3,、死亡率高,老年病人死亡率高,主要死因有: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意外损伤、跌倒等。,4,、自理能力差,由于致残率高,导致自理能力差,生活质量下降,健康期望寿命缩短。,过去我们只是期望寿命延长,期望寿命的终点是死亡。现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期望寿命的概念,而健康期望寿命的终点则是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丧失。,二、老年疾病的临床特点,(一)很多疾病与老化有关,由于机体老化,老年人活动减少,导致活动耐力降低,往往 出现胸闷、气短。,老年人习惯久坐,常常引起踝部及胫前水肿。,老年人味觉减退而有喜食过咸、甜食等不良嗜好,常常加重 高血压、糖尿病的病情,使血压、血糖难以控制,造成疾病治疗上的困难。,(二)病史采集困难,老年人听力减退,感觉低下,记忆力下降,语言困难,理解思维能力迟缓,家属提供的信息又不够全面和准确,造成病史采集困难,影响诊断。因此,医护人员采集病史时要耐心、细致,保证资料准确,为诊断提供依据。,(三)临床表现不典型,老年人敏感性差,往往疾病已发展到严重程度,也无明显自觉症状或仅表现为生活规律的变化,容易造成漏诊、误诊,临床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1,、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低,发热往往不明显,很少有高热,甚至严重感染时也只有低热。如老年人肺炎,为老年人十大死因之一。老年人发生严重肺炎时常无肺部症状和高热,有的表现为生活规律发生变化。如起床较平时迟,食欲差,精神萎靡不振等;有的则表现为脱水或突然出现意识障碍等较明显的症状。但很少出现发热、咳嗽、胸痛或咳嗽等症状,早期也很少能在胸部听到罗音,极易误诊。,2,、老年人对冷、热刺激反应差,因此容易发生低温或高热损伤。,3,、老年人痛觉敏感性下降,所以发生心肌梗死、胆石症和阑尾炎等时可以无痛或仅有轻微不适,甚至内脏穿孔也无明显疼痛和腹肌紧张,极易造成漏诊、误诊。,4,、老年人肿瘤性疾病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但肿瘤性疾病的表现却极不典型或没有症状,常延误诊断,直至晚期才被发现。,(四)多种疾病同时并存,老年人全身各系统生理功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防御及代偿功能均降低,易同时患有多种疾病。表现为:,1,、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如既有冠心病又有原发性高血压,同时还有慢性支气管炎、胆石症、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等。由于多种疾病同时存在,累及多个脏器,使临床表现更为复杂而且不典型,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2,、同一脏器易发生多种病变 如一个老年人可同时存在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心病、心脏瓣膜的退行性病变。增加了治疗和护理的难度。,3,、可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各种症状的累积效应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严重时常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如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到老年期可能同时并发肝脏损伤、肾功能衰竭、神经疾患、视网膜改变等,这些累积障碍导致老年人全身状态急剧下降,甚至死亡。,(五)易产生并发症,老年人由于各脏器老化,代偿功能低下,易出现各种并发症,甚至发生脏器功能衰竭。,1,、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老年人口渴中枢敏感性降低,平时饮水量不多,常处于潜在半脱水状态,患病时如果出现频繁呕吐、腹泻、消化液引流、大量失血等水分消耗时,更容易并发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且难以调整,导致酸碱平衡紊乱,甚至死亡。,2,、运动障碍 运动障碍因发生原因不同,其严重程度也不同。各种关节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等都可出现运动障碍,这种运动障碍一般老年人还可生活自理。但由脑血管意外引起的偏瘫,可导致卧床不起,生活自理困难。运动障碍的后果使肢体运动减少或不运动,易发生骨质疏松、关节周围韧带及骨骼肌老化、萎缩,加重运动障碍。,3,、其他并发症 肛门括约肌、膀胱括约肌老化、功能减退,膀胱容积变小等因素使老年人易出现大小便失禁。由于长期卧床可以引起坠积性肺炎、压疮、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便秘等,如不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还会引起死亡。,(,六)病程进展快,老年人的各种脏器功能和内环境稳定性减退,所以一旦发生疾病,其病情迅速进展、恶化,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往往使临床医生措手不及。因此,对老年病必须给予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以阻止病情的进展和恶化。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的疾病有急性心梗、严重心律失常、癌症晚期、肺部严重感染等。,(七)药物不良反应多,老年人同时患多种疾病,使用药物种类过多,再加上老年人的消化、吸收、代谢和排泄功能下降,对药物耐受性低,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也多。(见老年人用药护理一节)。,老年人生理、心理及疾病复杂多变的特点,对老年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较强的工作能力,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群体需求。,第二节 老年人各器官系统的老化与健康维护,呼吸系统的老化与健康维护,呼吸系统是人体重要的生命系统之一,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人的肺大约在,25,岁发育成熟,,30,岁以后呼吸系统开始老化,结构开始出现退行性改变,功能也开始逐渐减退,在,60,岁以后,老化日趋明显。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增高,以至于严重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一、老化改变,(一)呼吸道,呼吸道异物的清除主要靠其分泌的粘液及纤毛的运动来实现。纤毛及粘液在呼吸道内壁上,当异物进入呼吸道时,就会被黏附在内壁的粘液上,然后经过纤毛运动将异物推向喉口而排出。随着老化,呼吸道粘膜变薄,腺体萎缩,粘液分泌减少,纤毛倒伏、运动减弱,削弱了对吸入气体的清洁、过滤功能而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内分泌型,IgA,产生减少,巨噬细胞功能减退,局部防御功能低下。,细支气管软骨钙化弹性降低;粘膜萎缩、杯状细胞数量增多,分泌亢进,而清除能力下降,引起粘液滞留,气道阻力增加,细菌在呼吸道易于停留、繁殖,也会引起、加重感染。,(二)肺: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出现“老年肺”,即其肺结构和功能发生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肺颜色变为灰黑色,肺组织萎缩,体积变小,重量变轻,硬度增加,弹性下降;,肺泡壁弹力纤维逐渐减少,肺泡弹性下降,出现塌陷,导致肺不能有效扩张。,肺泡壁断裂又使肺泡数量减少而肺泡腔变大,残气量增加,形成老年性肺气肿,换气效率明显降低。,肺泡壁变薄甚至断裂,使肺泡壁中毛细血管数量和管内的血流量减少,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的能力下降,对血氧的利用降低,这些改变都使得老年人肺功能普遍下降。,(三)胸廓:由于老年人普遍发生的骨质疏松,椎体下陷,胸椎后凸,胸骨前突 及椎骨变型致肋骨走向接近水平,引起胸廓前后径增大,横径相对变小,出现桶状胸。肋软骨钙化使胸廓活动幅度受到限制,导致呼吸费力。,(四)呼吸肌:呼吸肌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退行性改变,表现为肌纤维数量减少、肌肉萎缩,弹性降低,肌力减弱,同时由于老年人腹部脂肪增多,使膈肌收缩时的下降幅度受到限制,进一步影响胸廓的呼吸运动,从而使肺通气和呼吸容量下降。据统计,膈肌收缩时下降幅度每减少,1cm,可使肺容量减少,250ml,。,因此,老年人在体力活动后易出现胸闷、气短,也可造成咳嗽、排痰动作减弱,致使老年人痰液不易咳出。,二、常见疾病,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较高,常发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老年性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癌等疾患。(见内科护理学)。,三、健康维护与促进,1,、居室环境适宜,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注意通风。清洁、安静、舒适、室温,18-22,度,相对湿度,50%-60%,。每日定时开窗通风,室内空气最好每日消毒一次。,2,、卧位舒适,舒适卧位,以减少机体的耗氧量,改善呼吸功能。,3,、休息与活动,危重病人卧床休息,慢性呼吸系统功能障碍的老年人,可在体力能承受的范围内从事一定量的活动和运动,以改善 呼吸功能。,4,、饮食护理 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以增加机体对感染的抵抗能力,避免进食产气食物,以免腹部胀气,膈肌上抬影响肺部换气。,5,、增强对寒冷的耐受性 加强老年人机体的耐寒锻炼,特别是口、鼻腔对寒冷的耐受性,可使冬季发生呼吸道感染的机会大为减少。可指导老年人从夏季开始,每天用冷水洗脸等,并能长期坚持。,6,、禁烟 向老年人及家属讲明吸烟的危害性,特别是对肺功能的危害,禁止吸烟,同时也要禁止家属在老人房间吸烟。,7,、减少有害气体的刺激 避免生活中的一切烟雾、灰尘及其他刺激性气体对老年人呼吸道的刺激,如避免接触厨房烹饪产生的烟雾,雾天不要外出散步,不要在机动车流量大的街边行走等。,三、健康维护与促进,1,、居室环境,2,、卧位,3,、休息与活动,4,、饮食护理,5,、增强对寒冷的耐受性,6,、禁烟,7,、减少有害气体的刺激,8,、保持呼吸道的通畅,9,、清洁口腔,10,、预防上呼吸道感染,11,、增强局部抵抗力,12,、改善呼吸功能,8,、保持呼吸道通畅 一般情况良好的,应鼓励用力咳嗽,使痰液排出;有缺氧表现的可吸入氧气,通常使用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的鼻导管吸氧法;咳嗽无力者,应定时帮助翻身、拍背,以增加咳嗽、排痰效率;无力咳嗽或昏迷的,可用无菌鼻导管吸痰,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痰液粘稠不易咳出的,可多饮水、雾化、或体位引流。,9,、清洁口腔 每次吐痰后用清水或淡盐水漱口,既能清除痰液的臭味,清洁口腔,又能促进食欲,还能预防感染。,10,、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防止着凉感冒。冬季或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不要到空气污浊及人多的公共场所,以预防呼吸道感染,同时做好居室内的空气消毒,如开窗通风、食醋熏蒸等。,11,、增加局部抵抗力 可给老年人注射转移因子和疫苗,如气管炎疫苗、哮喘疫苗、以提高机体抵抗力。,12,、改善呼吸功能,为增强呼吸功能,指导老年人每天进行有规律的呼吸功能训练。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法、吹气球或吹瓶子训练等。,缩唇呼吸 适用于慢性肺疾患、肺组织失去弹性,特别是患肺气肿的老人。是通过缩唇形成的微弱阻力来延长呼气时间,增加气道压力,延缓气道塌陷。,方法:让老人全身放松,紧闭双唇,用鼻吸气 ,然后通过缩唇以吹口哨动作,缓慢呼气。缩唇大小程度与呼气量,以能使距口唇,15-20cm,处与口唇等水平蜡烛火焰随气流倾斜,又不熄灭为宜。,腹式呼吸 可加强膈肌的有效活动,提高膈肌的运动度,使呼吸由浅快变为深慢,增加有效通气量,以改善肺功能。,方法 让老人取坐位、半坐位或站位,两手分别放在腹部和前胸,全身放松,用鼻缓慢吸气,用口呼气,吸气时尽量收腹,胸部不动。呼气时腹部内陷,尽量将气体呼出;,缩唇呼吸与腹式呼吸,吸、呼比为,1:2-3,。每日训练,3-4,次,每次重复,8-10,次。,其他 吹气球、吹瓶子主要是锻炼深呼吸,更适合在家庭中练习。方法 先深吸气,然后尽量缓慢地将肺内气体吹入气球或瓶子里。,循环系统的老化与健康维护,循环系统主要由心脏和血管组成,其功能是通过血液循环将氧和营养物质供给组织,并运走组织代谢产生的废物。循环系统一般从,30,岁开始老化,其疾病的发生率随着老化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是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老化改变,(一)心脏,:随着年龄的增长,心包的弹性纤维增生明显,使心包增厚变硬,导致左心室舒张期顺应性降低。另外,心外膜下脂肪增多,特别是在大血管根部、左心室及房室沟等部位更加明显,也影响了心脏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心肌纤维逐渐发生脂褐质沉积,使心肌呈褐色萎缩,导致心脏顺应性差而影响心脏功能;,心瓣膜由于纤维化而硬化、增厚,柔韧性降低,影响了瓣膜的正常关闭和开放,从而产生狭窄和关闭不全。,传导系统也发生退行性变,窦房结内的起搏细胞数目逐渐减少,而 弹力纤维或胶原纤维逐渐增多,因此,老年人窦性心率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异常节律或心律失常包括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二)血管,:,1,、动脉血管内膜逐渐发生粥样硬化,血管壁中层胶原蛋白增加且有钙质沉积,使管壁增厚变硬、弹性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2,、毛细血管数目减少,弹性降低,脆性增加,易发生破裂出血。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孔径缩小,影响营养物质和氧气的交换。,3,、静脉管壁弹性降低、内径缩小,血流速度减慢。,(三)心功能,:,1,、由于心脏结构变化,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输出量减少,心率减慢,影响重要脏器血液供应。,2,、由于血管结构变化,往往导致血压升高,通常表现为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大。,3,、老年人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对血管的压力反应较差,容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二、常见疾病:老年人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直立性低血压、冠心病、充血性心衰等疾病。(见内科护理学),三、健康维护与促进,1,、预防直立性低血压 直立性低血压是由平卧位变为直立或长时间站立使收缩压下降,20mmhg,舒张压下降,10mmhg,。老年人由于长期偏高的血压,使压力感受器敏感度降低,血管和心室的顺应性降低,导致从平卧位突然转为直立,血压降低。,因此,老年人在起床或做其它活动时,变换体位不要过快,以免血压变化导致眩晕而跌倒碰伤。对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应做到,3,个,30,秒,即醒后停,30,秒坐起,坐起后停,30,秒再将双脚移到床下,双脚塌地后再停,30,秒方行走,能有效预防因动作太快而引起的低血压。,另外,老年人应避免蹲便、蹲着吃饭、下棋、聊天、干活等。因为蹲位时,血压会暂时增高,突然起立,血压迅速下降,会造成同样后果。,2,、适当的休息和运动 运动可改善血液循环,老年人可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运动量以运动后无明显不适为宜。有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时不应进行运动。,合理安排日常生活,不要把活动集中于一天的某一段时间内,以免造成疲劳,加重循环系统负担。在运动时如出现眩晕、面色苍白、恶心、呼吸困难、心律失常、心绞痛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在下次活动时减少运动量或暂停运动。,老年人也要注意休息,注意劳逸结合,不要过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