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mmaticalization 语法化

上传人:ll****x 文档编号:243440931 上传时间:2024-09-23 格式:PPT 页数:92 大小:1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Grammaticalization 语法化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Grammaticalization 语法化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Grammaticalization 语法化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Grammaticalization 语法化,语法化是语言学家们长期关心的主要议题之一,近年又受到认知语言学家和功能语言学家的密切关注,并成为这两个学派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它着重探索和分析语法范畴和语法形式来自实义词语的现象,研究其产生的原因, 演变过程和结果.,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通过这一研究可以进一步表明语言不是一个自主的系统,它与人们的认知能力,隐喻规律密不可分.,首先语法化是基于人们的认知能力,与人的主观性有关, 主要是指从实到虚的演变,隐喻也主要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映射,因此从认知规律的角度来说,两者是共通的.,1,当今国外研究语法化的认知语言学家主要有: Langacker, Lakoff, Taylor, Heine, Hopper, Traugott, Ungerer&Schimid, Sweetster, Dirven & Verspoor等.他们对语法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且将其研究范围从,“实词虚化”,扩大到,句法和章法,甚至将从典型概念结构所产生出的句法结构的论述也囊括其内,强调了语法化与隐喻, 象似性, 主观化(subjectification)等现象密切相关,与人类的认知机制密不可分,以其通过语法化将语言的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结合起来,寻找语言产生和发展的理据性,揭示语言演变与人类认知之间的动因规律.,2,语法化概况介绍,18世纪法国哲学家E. B. Condillac (孔狄亚克, 1715-1780) 发现动词的曲折形态(如时体标记) 是又独立词项演变而来的.,19世纪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也对语法化研究作出了贡献, 如,Bopp (葆朴, 1791-1867)与1816年举出印欧语言中许多实词虚化的例子,这对原始印欧语言的拟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Schlegel (施莱格尔, 1767-1845) 于1818年指出虚化是为了加快语言交流的速度, 如指示代词变为冠词, 数词one变为代词.,3,法国语言学家Meillet (梅莱) 于1912年在其论文 “语法形式的演化” 中首先提出 “语法化”这一术语, 认为语法化主要研究自主词转化为起语法作用的成分 (the transition of autonomous words into the role of grammatical elements, 参见Ungerer & Schmid, 1996: 255),他们都认为通过语法化过程的研究, 可以从历时的角度寻找语言形式和功能演变的动因,进一步揭示人类的认知与语言发展之间的象似性现象,以进一步证明语言不是一个自治的系统, 并将语言的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从更深层次上对语言作出认知解释.,4,Langacker 将语法化描写为: the process of the evolution of grammatical elements from lexical sources ( 词项演变成语法成分的过程).,他还指出当句子的主语控制力逐步衰减时,语法化程度就逐步提高,主语控制力衰减到极端,语法化程度也就极高,句子也就具有了极高的主观化程度.,Sweetster (1990:27, 148) 认为语法化就是从实意词项状态变为语法词素状态, 是语义向更加抽象方向变化的一种常见结果.,Heine 等(1991:2) 认为语法化是要表明词项在哪里起到语法作用.,5,Traugott (1993:1)指出”语法化”这一术语有两层意思:,(1) 研究语法形式和构造是如何出现的,它们是如何被使用的, 又是如何影响语言形成的;,(2)研究词项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语法形式的过程,Taylor (1996: 349) 认为语法化是以往的词项)erstwhile lexical item)逐步图式化,逐渐失去原有丰富的概念内容的过程,Driven & Verspoor (1998:62,206)也指出,语法化主要研究原来可以自由运用的词素,后来却在构词或句法中作不可独立使用的语法标记的过程,6,正如语义研究,隐喻研究不是西方学者的特权一样,语法化研究也不是西方学者的特有领地,而且我国的语法化研究要大大早于西方我国学者很早就系统和深入地研究了“实词虚化”的现象:,大抵古人制字,皆从事物上说起今之虚字,皆古之实词(,元朝周伯琦中相当于后来介词的地方,大部分还保留了“使用”,“给予”“按照”“带着”“拿”等实义在中后来被当作介词的地方,除了可以直接理解为上述义项之外,还可与“率领”“认为”“和共同”“依标准”等来对等可见“以”的意思还不是很虚另外今天常做介词的“从”,“由”,“与”“同”“於”等在先秦文献中,相当一部分含有动词的实意,都能找到单独做主要成分的例子,7,语法化主要研究内容,根据上述学者的论述和我们的理解,我们拟将语法化描写为:,从认知角度阐述语言中原来实意性词语和表达式(以及典型概念结构)在语言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虚化(或显性)成为稳定的语法标记或手段,抽象语法构造或惯用表达的过程和结果,当某一可以单独使用的实义性词语逐步被抽象化后,离原来的实在意义会越来越远,往往成为不可单独使用的语法词素,从认知的角度来说,着实际上是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映射和转移的结果,是一种隐喻现象,其间必然包含了作为概念化主体的语言使用者的认知心理,语法化不可避免地受到语用和语义的驱动,必然具有认知上的理据性因此,语法化具有语义和语用特征,我们应该对这种象似性现象作出深入合理的解释,8,语法化研究的主要内容,语法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可大致分出以下三个层次:,狭义的语法化主要指“实词虚化”,主要研究词义由实到虚的变化,词汇如何变成词法和句法中的范畴和成分的过程词类语法化和构词语法化,广义的语法化,指将词层面的研究扩展到语篇和语用层面:语篇语法化和语用功能语法化,最广义的语法化,除上述内容外,还包括典型的概念结构,事件结构等如何显性成为语法手段和句式,即上文括号中的表述.命题图式与实体标记,句式构造语法化。,前两个层次的语法化研究主要是关于语言中原来实意性词语和表达形式(包括原可作为独立词项、词组、分句等的非语法形式、篇章成分和结构等)如何演变虚化为语法标记的,深入解释语言中的虚词(如冠词、介词、连词等)以及时、体、态式、情态、词类、主语、宾语等语法标记是如何从实词、句法和章法演变而来的,系统阐述与语法化相关的因素,这也是许多学者所论述的语法化的内容。,9,而第三层次的研究则是广义上的语法化,涉及到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中心内容之一,语言结构如何体现出典型的概念结构或事体结构等。典型的概念结构或事体结构等如何被显性化为语法构造,人们在体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许多概念基型,在其上有形成了几个“典型事件模型”,语言中的语法构造和基本句型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这也是一种广义的语法化现象。,10,典型事件模型与基本句型,人们在身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许多基本而又简单的“概念基型” (conceptual Archetype),许多概念基型可构成“典型事件模型” (canonical Event Model).,Langacker (1991:283-284; 2000:24) 主要论述了两个模型:弹子球模型(Billiard-ball Model)和舞台模型(Stage Model),它们也是ICM(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典型事件模型对于人们的思维和认知能力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同时也是形成语法构造和基本句型的基础,还可以进一步形成若干个能适应各种情景和表达要求的句式。,11,典型事件模型,Langacker (1991,2000) 主张用“典型事件模型”来解释句法成分和结构。,典型事件模型是由许多“概念基型” 构成的,后者来自日常生活中的、反复发生的几种基本身体经验,主要是身体、物体、空间运动,还包括知觉、思维、情感等。,认知语言学家们一般认为在物质世界中最有意义的经验是“力量-动态” (Force-Dynamic),包括肌肉施力、受力、对力的克服、执行物理性的动作等,其中的概念基础主要包括:对物体的感知(如物体占有一定空间)物体随时间变化通过空间运动,物体处于某一状态或显现出来某一特征,及对这种状态或特征的变化理解。语言中的基本句型结构是在典型事件模型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典型事件模型中,主要有两个参与者(participants): 施事者和受事者。这一模型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模型:,12,1 弹子球模型,一个生物体或物体A (the Energetic Head能量源)在某空间运动过程中撞击另一生物体或物体B( the tail of the action chain 运动链尾)A将其能量传递给了B, B在力的作用下发生了某种反映或状态变化。,在这个模型中主要有四个成分:空间、时间、物体和能量。前两者构成一个场景(setting),物体存在于空间之中,能量交互随时间而变。弹子球模型还可以用动作链来描写。,Langacker 还利用“河流”隐喻来说明这种动作链,能量源被喻称为“上游”(upstream),动作链的其他部分则被称为“下游” (downstream),13,Langacker 认为在一个“力量-动态”事件中会发生一系列的能量交互过程,一个接一个地向下传递。可图示为:,head,tail,14,2. 舞台模型(stage model),观察者(viewer)如同在台下观看演员表演的观众,目光前视时形成了一个视觉注意区,可称为舞台表演区(onstage region),舞台道具和背景都在这一区域之中,但观众的注意力常常集中在舞台上表演的演员身上。,15,stage model,setting,AG,PAT,V,16,Langacker 2000年将舞台模型与弹子球模型结合起来表示典型事件模型,图示如下:,V ,AG,PAT,scope=maximal field,Onstage region,17,其中V=viewer, AG=agent, PAT=patient,箭头表示视觉关系,双箭头表示能量传递时的互动关系,上方大括号界定了观察者的最大视野,或叫“范围(scope),方括号表示舞台表演区,黑体表示舞台中被特别聚焦的角色。他还将这种典型事件模型形象地图示为:,18,MF=maximal field,V=viewer,OS=onstage Region,F=Focus,MF,V,OS,F,19,这就相当于一个人V向前方注视,形成了视野MF,在其视野中有一个重点注意区,叫做舞台表演区OS,注意的焦点常常位于正在舞台上表演的F.最突显的参与者是射体,次突现的角色是界标。,20,基本句型,典型事件模型是在对常规事件进行概念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一个ICM(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语言中常见句型的原型结构正是基于这类典型事件模型而形成的,现以英语为例简述如下:,21,一、SVO句型,若将注意力集中在参与者的互动关系上,即既有射体又有界标,而不考虑其他因素,则形成一个典型的及物性主谓宾构造(SVO):,1The boy kicked the ball.,若将动作发生的地点也表达出来,则出现地点性状语,如:,2The boy kicked the ball on the playground.,若再将动作发生的时间表达出来,则可加上时间状语,如:,3The boy kicked the ball on the playground in the afternoon.,例3中的on the playground, in the afternoon是 “场景” setting, 或舞台表演区OS. 讲话人(也可包括听话人)V,相对于被突显的演员来说属于台下人物(offstage).舞台上表演的两个角色分别成为分句的主语和宾语,可用第三人称表示施事者和受事者。,讲话人和听话人虽处于舞台表演区外,但仍在整个范围(scope) Maximal field 之内。,22,二、SVOC句型,从弹子球模型可见,典型事件是一种能量交互,具有及物性,受事者从施事者初获得能量后,就可能发生各种变化,这种变化在英语中就用宾语补语来表示,此时就自然出现了SVOC的句型。,4 The boy kicked the ball out of the field.,5 He pushed the door open.,23,三、SV句型,在力量-动态事件中,交互作用是发生在参与者之间的,但在很多场合下只有施事者没有受事者,即只有射体而没有界标。此时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人或物体在空间的运动”,而没有受事者,这一情形可图示为:,基于这一意象产生了不及物动词的句型。人或物是Mover,编码成主语,例如:,Joe came.,24,人或物移动时会与“来源”、“路径”、“目标”等概念有关,这些概念的存在自然会形成相应的表达:,7 Joe came (from the classroom来源) to the store(目标) through the bridge(路径).,同时我们还可以隐喻性地扩展出下列表达:,8He mediated.,9I ache,10The ice melted.,25,四、主系表句型,这一句型的特例就是用形容词来突显关系,如:,11 The apple is ripe.,26,五、双宾语句型,在舞台模型的表演区内,如果参与者的数量和关系发生变化,就可形成双宾语句型。,12 He gave the boy a book.,13 She gave a book to the boy.,在例12中,the boy 为主要界标(the primary landmark), a book 为次要界标( the secondary landmark),而在例13中恰恰相反。,27,六、场景主语,讲话人也可把注意力从表演者移至场景,此时场景就成为射体(主要图形),起参与者或类似参与者的作用,例如:,14 The room feels warm.,15 September witnessed a series of surprising events.,28,七、虚化主语,人们亦可对主要图形做抽象化或虚化处理,在英语中就演变出there 或it 做主语的句型。,16 There was an eagle on the roof.,17 it is snowing big flakes.,29,八、视角调整,若改变舞台模型中V与setting 或OS的相对位置,即变换讲话人或听话人的视角,就会获得不同的体验结果,也就出现了限定分句的不同表达法,例如:,(1)若调整V与setting或OS的相对位置或观察角度,对同一事态就有不同的理解或描述,如:,18 The scar extends all the way from his wrist to his elbow.,19 The scar extends all the way from his elbow to his wrist.,30,(2) 如果淡化V, 其不在MF之内,英语可用there be 句型,这与第七点所述基本相同。,20 there is a house in the valley.,A house 和in the valley的关系就是F和OS的关系,句中没有出现观察者V. 试与下句比较:,21 there is a house every now and then through the valley. 句中虽然没有出现观察者V, 但可想象出来一个观察者来,因为只有V才能through the valley,也只有在他的视野中房子才能有忽隐忽现的情形。There 通常被视为一种不确定的抽象场景,在分句中起主语作用。,31,(3) 如果强化V,使其移入OS中,则可用第一人称来叙述:,22 I have seen the scar extending all the way from his wrist to his elbow.,23 I have seen a house in the valley.,32,射体省略,有时在一个表达式中射体可能会被省去,如例24中的B答话:,24 A: Where is the picture?,B: Above the sofa.,也有时可能射体和界标都省去。,25 Go!,33,事件框架和句法构造,34,Langacker 和Talmy 的分析方法比较,Langacker的 事件框架分析主要用“图形-背景” 来解释典型事件,在其概念结构中区分了参与者(在认知中处于较为突显的地位,表现为句法上的主语-宾语,主语表现了最为突现的成分)和场景(时间、地点等,次突显):,1,On 26, July 1909,Louis Bleriot,flew,across the,时间场景 图形 背景,次突显 突显 次突显,English Channel from Les Baraques to Dover.,35,Talmy的事件框架分析,Talmy 对事件框架(主要是运动事件框架)的概念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确认了与动态动词密切相关的六种基本的认知意义成分。图形、背景、运动、路径、方式和原因,后三者相当于Langacker 的统称术语“场景”,即对场景所包括的内容作了细致的分类,对以前被忽略的分句中次突显成分(如状语等)从认知角度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分析,从另外一个角度阐述了人们如何对客观世界进行认知加工,并用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如例1可分析为:事件框架:,2,Louis Bleriot,flew,across the English Channel,from,FIGURE MOTION PATH GROUND,Les Baraques to Dover.,PATH 的始点和终点,36,在运动事件框架中,“路径” 是一个中心认知意义成分,在“图形”、“背景” 和“运动” 三者之间建立联系,因此它比“方式”和“原因”更重要。Talmy 重点分析了“路径”的过程(始点,途中和终点)和类型(开放类、封闭类和想象类), 并尝试用“注意窗” (windowing of attention)来论述对犁镜的认知方式和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所谓的“注意窗”,即对事件框架中某些部分作前景化处理的认知 过程。在运动事件框架中, “路径” 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包括“始点窗”,“途中窗”,和“终点窗”但在语言表达过程中不一定完全说出来,在认知上被注意并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部分就是路径的“注意窗”,路径的几个部分被注意到了,几可以说成是开启了几个注意窗。,37,如汉语的“走进来”就分别开启了三个注意窗“始点”,“途中” 和“终点”。,下述3-5仅开启了一个注意窗,例6-8开启了两个注意窗,例9开启了三个注意窗。英语可分别用介词 “from, out of, etc” “across, through, Via, etc”, “to, in, into, etc.” 等来表示“始点”、“途中” 和“终点”,参见例2, 又例:,3 John came out of the room. (仅开启了“始点”注意窗),4 John came through the corridor(仅开始了 “途中”注意窗),5 John came into the garden. (仅开启了“终点”注意窗),6 John came out of the room through the corridor. (始点+途中),7 John came out of the room into the garden. (始点+终点),8 John came through the corridor into the garden.(途中+终点),9 John came out of the room through the corridor into the garden.,(始点+途中+终点),38,人们根据对途径过程的不同部分的注意情况(前景化)以及交际的需要,就形成了上述不同的表达方法,这一分析从体验和认知的角度有效地解释了英语句法的表达形式。,英语中有大量的由动态动词加小品词(介词或副词)构成的动词短语,其中大部分小品词是用来单独表示路径的,如:,Climb+ down, on, out, over, up, up in, up on,Fall + down, in, off, out, over,Come+ after, down, off, on, out, over, up.,Go+ down, down out, home, in, off, out, outside, over, through, up等等。,通过跨语言比较可发现,不同的语言常常运用不同的句法形式来表示路径。,39,英语词素构词法的认知分析,认知语法认为,所有词素Morpheme, 包括前缀prefix,词根root,后缀suffix多是象征单位,而且英语中的词汇是由数量有限的词素(象征单位)构成的,它们的结合规律大多具有象似性,由此,我们应该重视从认知角度仔细分析英语词汇的构词规律。下面我们就分析英语中部分粘着词素的构词理据。,40,英汉构词构字要素对比,世界上许多语言中的基本意义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符号表示的:一种是可以单独使用的字或词根,另一种是不可单独使用的偏旁或粘着词素(bounded morpheme). 从构词能力来说,前者十分有限,后者却具有十分活跃的构词能力。如汉语中的“水”字,其构词能力十分有限,而三点水旁的“水” 却可构成约600个汉字。英语中的water仅一词而已,还有十几个由water过程的复合词, 而表示water意义的黏着词素hydro-可构成300多个单词。,41,从距离象似性(iconicity of distance)原则可知:语符距离象似于概念距离。概念距离越靠近,在思维时就越易将它们放在一起加以思考,用来表达它们的符号也就越易共现,距离也靠得越近, 也更易融合成一个单位。一般说来,名词与数量概念的关系是最紧密的。因而名词出现了复数曲折变化形式,一些表示能计量的事体的词根也最容易与表示数量的前缀结合成新词。例如:,42,Annual 每年的,Biennial 每两年一次的,Triennial每三年一次的,Quadrennial每四年一次的,Quinquennial每五年一次的,Sexennial每六年一次的,September每七年一次的,Octennial每八年一次的,Decennial每十年一次的,43,Monovalent单价的,Bivalent双价的,Trivalent三价的,Quadravalent 四价的,Pentavalent五价的,Sexivalent六价的,Heptavalent 七价的,Octavalent八价的,44,表示方向的前缀更易与表示动作的词根结合成新词,例如:,Pro前+gress (go)进步,Retro后+gress退步,Con共+gress大会,In进+gress入口,E出+gress出口,Im回+port进口,Ex出+port出口,Re回+port报告,Trans横越+port运输,Dis离开+port娱乐,离开工作,这类根据概念紧密度和词素构成法生成的英语单词,说明了人类在认知方面的 “象似性”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同时这一构词方式也为我们大量识记英语单词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45,词类语法化,词类转换的语法化主要是指“实词虚化”。 如汉语中的实意动词“要”就经历了从实意动词(例1到情态动词(例2)的虚化过程。,1 他要钱。,2 他一心要出国留学。,据分析,汉语中的介词都是来自实意动词,正如朱德熙(1982:174)所指出的:,现代汉语里的介词都是从动词演变而来,大部分介词都还保留着动词的功能。,46,又例:“在” 原来是个实意动词,表示“存在”,后虚化为介词,但仍有动词的含义。,3 精神永在。,4他在公司。,5他在公司加班。,例3和4 中的“在”作实意动词用,例5则在例4的基础上,又加上一个动词短语“加班”,这样原来的“在+宾语”的动宾结构就固定虚化为一个介词短语。它还可以从“空间”和“地点”概念延伸来表示“时间”、“范围”、“性质”等,还可以进一步表示“进行体”这一语法范畴。如:6 他在看书。,47,英语中的虚词也大都来自实词,有学者认为不定冠词来自数词one,定冠词来自指示代词this 和that.有学者还认为英语中的语法功能词都是经过词类语法化而转换来的,我们仍然能从一些介词看出其虚化的过程,例如:given, providing, granted, regarding, concerning, thanks to 等。,12Given that theyre inexperienced, theyve done a good job.,13 Given their inexperience, theyve done a good job.,14 Given good weather, we will do this experiment tomorrow.,15 Given good weather, the experiment will be done tomorrow.,48,Given 原是动词give的过去分词,在例12中其后接了一个由that 引导的宾语分句,逻辑主语就是后面主要分句的主语they. 而在例13和14中,这种用法明显被弱化,后面仅接了一个名词短语,有点象介词,但其逻辑主语依旧保持着与分句主语一致的关系,似乎介于分词和介词之间。例15的given 之后接的也是名词短语,与例14相同,但逻辑主语不一致,进一步丧失了分词做状语时逻辑主语须保持一致的特征,因此更象介词,可视为介词范畴的边缘成员。,49,构词语法化,构词语法化主要是指句法到词法的语法化,语言中的短语或句法构造可能会逐渐缩减固化为一个词或惯用表达。如汉语中的“上山下乡”,“吃饭”, “干活”,“大假”等原来都是动宾词组,后来固化为一个名词。英语中的名词 “hearsay (传闻)”是从动词短语hear somebody say 演变而来的,如张其春等编写的简明英汉词典在hearsay词条下还直接提供了一个句子作为比较,以便读者加深对该词的理解:I have heard him say so.,50,另外次序的变化也会引起语法化,如Fischer(费希尔,1999:354)从词序变化角度(也与句式构造有关)解释了have 从实意动词演化为情态助动词的过程,他举了两个例句来说明这个过程:,16 I have my work to do.,17 I have to do my work.,他认为例17是在改变例16“主语+谓语+宾语+宾补(SVOC)词序的基础上形成的,将宾补to do 提前,成了SVO词序,此时该句中的do 表达了最主要的意义,后来have to 就被看作一个情态动词了。,51,命题图式与时体标记,实际生活中的时间概念(现在,过去,将来)和情景类型(状态,活动,完成等)制约了英语时体的形成。参见Saeed (萨依德,1997:123),另外,根据Heine (1993)的研究,语言中的时体标记主要来自三个基本命题图式:,方位:(又派生出:等同,伴随,所有,方式),运动:(派生出:状态变化),动作:(派生出:意愿),例如:运动图式包括向前和向后的观察和运动因而产生了语法范畴中的将来时,过去时和完成体。,运动图式可表示动作的起始,可产生语法中的初始体(ingressiveness) ; 意愿性动作可产生将来时(如英语中的情态助动词will可用来表示将来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方位中的伴随图式可产生语法范畴中的进行体。他还认为各种语言都运用了这几个基本命题图式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时体系统,这也进一步验证了”空间概念是人类经验的最主要内容“的观点。,52,句式构造语法化,从更广的意义上来说,将具体的事件概念化成典型图式概念,由此形成的抽象的句式构造,这实际上可视为一种语法现象,是句式构造的语法化,主要研究句子基本类型或句式构造的语法意义,功能演化过程和形成规律。,53,语篇语法化,Givon (1971)说过一句名言:“今天的词法是昨天的句法。( Todays morphology is yesterdays Syntax) 后来他有补充说:“今天的句法曾是昨天章法” (Todays syntax is yesterdays discourse).” 他(1979:209)将这一思想进一步总结如下:(表示“演变成”,语法化程度逐步增强,下同):,18 DiscoursesyntaxMorphologymorphophonemicszero,54,例如原先作为语篇连接手段的and 逐步演化为相对稳定的并列连词,后来有进一步语法化,用来表示多种隐含的主从关系,如and 可用来表示条件,结果,让步等。句法中的“过去时”与章法中叙事过程中表示事件前后的顺序有关。语言中普遍存在的“名词”和“动词” 两大范畴与叙事中所涉及到的两个最基本的章法功能(指称事体和相关动作)有关。“主语”是由篇章中的话题演变而来的。又例:,55,19 I think that your mother will permit this.,20 I think( ) you mother will permit this.,21 Your mother will permit this, I think.,这三个例子也可从语篇 层次作出解释它们从表面上(例21)词序发生了变化。 和意义来看差别不是很大。但对于语法化研究确实意义很大。,例19 具有完整的句法构造,主要分句为I think, 后面由that 引导出一个宾语分句。,例20 将引导宾语分句的that 省略了。使得表示宾语分句的构造简单化。这也可以是为一种语法化现象。,例21则将I think 置于句后,将其弱化为附加成分。相但当于副词的功能,表示maybe的意思。,56,Have 与be going to的语法化分析,很多学者都论述了have 的语法化过程,原来是表示实在意义“有” 的,在语言使用过程中逐渐虚化为语法标记。 Taylor (1996:342)较为详细地对其进行了分析,并举了7个不同用法,按实意性递减的顺序论述如下:,27 Do you have a bank account?,28 The house has three bedrooms.,29 You have a lot of patience.,30 We have a lot of crime in this city.,31 I have some work to do,32 I have to go to town this afternoon.,33 The guests have arrived. HAVE的语法化程度增强,57,例27 的a bank account 虽具有专有性、可及性、但不能算是实实在在的物体,它本身的价值需要通过银行才能实现。也不具有转让性(赠于,借出,偷窃),因为银行帐户上有拥有着的名字,必须通过一定的银行手续才能实现转让。,例28表示了“整体-部分关系”这种关系具有长期性;而且“部分”必须靠近“整体”,两者的关系具有邻近性;部分的存在是以整体的存在为条件的;同时部分仅仅属于一个整体,具有排他性;非生命体也有类似的组成情况。,例29表明拥有的对象也可具有抽象性,作为所有者的长期附属特征。例30离原型含义很远,拥有的对象仅为一个环境中的现象,句中的we也仅仅是一种类属性用法。,58,例31也是一种抽象用法,表明主体的义务。例32的have to 已作为一个惯用语,具有情态助动词的功能,这属于语法化现象,它是在例31的基础上进一步虚化的结果(这与Fischer的分析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参见例16和17,也表明主语应尽的义务,必须去做后面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由于have to 后面跟了另一个实义动词,因此have to 就显得虚了。,例33 中的have 的用法进一步虚化,语法化成现在完成体的标记,含有“先于”“有过”之义,并表示已发生动作与当前情况的关联(客人现还在场)当它与一般过去时相比时就会发现这一点(The guests arrived). Have 用做完成体标记表示与当前情况有关,可视为是属格特征的延伸,具有邻近性和可及性。从 “邻近性”和“可及性”弱化成“关联性”,表明整个述位(客人到达)与当前参与者有关联,因此,现在完成体 就获得了“对当前情景有影响”这一含义。,只有先存在了某个事件,它才能对当下场景和参与者产生影响,这样, have 就语法化成了现在完成体的语法标记,含有“先于”和“关联”的意思。,通过上述分析可见, have原来主要是表示“所有” 这个实意的,随着语言表达需要的发展,逐步语法化成表示“义务”, “先于”,“关联”等意义。,59,Be going to 的语法化分析,很多学者,(如Langacker, 1986,2000, 303; Taylor, 1996:350; Ungerer Hopper& Traugott, 1993:3,82) 都分析了be going to 构造的语法化过程。现我们在总结他们论述的基础上,编排了下列例句,以解释该构造的语法化过程:,60,34 Tom is going to Beijing.,35Tom is going to Beijing next month.,36 Tom is going to Beijing to visit her或,Tom is going to Beijing in order to visit her.,37Tom is going to visit her next month.,38Tom is going to like her.,39Toms gonna like her.,40 Tom gonna like her.(不标准),41Its going to rain.,42There is going to be a film tonight.,be going to 的语法化程度增强,61,这个构造本来表示作为射体的主语 “正移去”某处,如例34。既然是正在“去”,当然是尚未到达,自然就产生了“将到达某处”的意思。例如35该构造后面如果接了不定式短语,则表示去的“目的”,这里的to就相当于in order to,带上了“目的、意向“之义。例如36,例37后接上表示将来的时间状语,此时be going to 构造更加突显了 “将要”的含义,该句甚至连表示地点的成分也没用,“方向性”含义也就更加模糊,更突出了主语要实现“将来目的”这一含义。这个延伸转变十分重要,使得原来表示具体运动意义的be going to构造,失去了 “运动性”和“方向性”而具有了(“将来性”)和“意向性”。,62,然后该构造沿着这一延伸方向变得越来越泛化,可用来表示讲话人的任何一种动作,不仅失去了运动性和方向性,还失去了目的性。例38就是这种情况,后面用了静态动词like,主语也就失去了动作性,没有了施事意义,使其带上了“经历体”特征,从而也就弱化了“目的性”用法。该句比例36和37更能表明,be going to 发生了从物质性到心理性的变化。此时分句主语的主体地位也被虚化,讲话人的主体性得到提升,分句也就有了表示讲话人主观看法的含义,。同时我们发现,be going to 所表示的将来时间基准点也发生了转移,此时就不一定再以分句主语的时间为为基准,而可能转向了以讲话人的时间为基准。,63,由于be going to后面接的实义动词往往是分句主要意义之所在,be going to 的意义就“退居二线”,其词类也就降为助动词。因此在读音上也要弱化,成为 be gonna, 而非正式表达中,还可省去be,书写上有了简写形式,例如39和40,但他们的命题意义与例38基本没有变化,仅是构造得到了浓缩,表达更加简洁,语法化程度也就更高。,如果作为射体的主语没有确切所指,讲话人的主观化程度还可进一步得到提升,如例41和42。这里的it 和there既无“具体运动含义”,也无“明确目的”可言,更谈不上“经历”,它仅是“向未来运动”含义的高度抽象的隐喻式表达。当然这种隐喻性的运动是概念化主体构想出来的,这就更增加了讲话者的主观性,be going to 进一步语法化,起传递说话人主观态度的作用。,64,语法化(研究)的特征,语法化 是语法化理论研究的对象,我们通过语法化研究建立了语法化理论,这两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在论述语法化特征时必然会涉及到语法化研究的一些特征。,65,历时性与共时性,语法化内容之一为实义性词语表达演变成语法标记或手段、抽象语法构造或惯用表达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它主要属于语言的历时研究,被认为是历时语言学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离开历时的共时研究是有缺陷的,离开共时的历时研究也有不足之处。将两者分离开来似乎给人一种单脚跳的感觉。,66,语法化主要来探讨语言用法中的演变过程和使用情况,有很多词语既有实义用法,又有虚义用法。词类上既可作实词又可作虚词,有很多实词虚化后还能够保持实词的用法和意义,而且从共时平面来说,一个语法功能可能会同时用几种语法形式来表示,他们可能是经不同的渠道自不同的实词虚化而来,这就预示着我们只有从共时和历时来研究一般现象才能得到较为满意的答案, 因此采取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方法才更有解释力。,67,渐进性与突变性,大部分语法化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可能需要好几个世纪。(布雷尔,原作1897)(demand the help of centuries before it can operate.) 但亦有学者认为语法化变化的过程可能是很短的,Matisoff (1991:383) 曾指出:we can see grammaticalization phenomena occurring rapidly before our eyes in any language we choose. 例如:克里奥尔语常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新的语法形式。,68,语法化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连续体(continuum),寻着一定的方式和路线变化,这就叫演变线路(cline),在实词与虚词独立语与语法标记、各类短语与惯用表达等之间常常存在一个渐变过程,如前面分析的have 和be going to就具有这种特征,又如英语中的back原来指身体部位“背”,后用来指空间关系(in/at the back of), 后又进一步演变成副词以及介词,甚至还可以用作词素或词缀。一般说来语法化的演变线路(Hopper&Traugott,1993:7),为:,43 content wordGrammatical wordCliticinflectional affix,实词 虚词 附着形式 曲折形式(词缀),69,从历时的角度说,我们很难断然划出它们开始分化的时间;从共时角度来说,也很难对这种连续体作出一刀切的划分。因此在语法化过程中,不会是新形式完全代替旧形式,一个意义突然代替另一个意义,其中会出现两者或多者并存的现象:,A AB B,这与词汇隐喻化的过程相似。如汉语中大多作为名词后缀的 “子,儿,头,者”等,它们还可兼有原来的意义,有些还可作为词项单独使用,例如:“女儿”, 其中“儿” 是实词,而在“花儿”、“盆儿”,“鸟儿”中的“儿”就虚化成了后缀。据说在唐代“儿” 就已虚化为后缀,而现代北京话中的后缀“儿”进一步虚化弱读,已与前面的音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儿化现象。又如英语中的来自形容词full和less的后缀-ful, -less, 当 用用做后缀之后,前者简化为-ful, 已成为不可单独使用的后缀;而后者既是一个独立的词项,也是一个黏着后缀。,70,抽象性与程度性,语法化是对具体的语言形式、语义内容和语用因素的抽象,与原来的意义相比变得较虚,也有很多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为:空化(empty-izing, emptification, evacuation, Matisoff,1991:383)淡化(bleaching, Givon:1971)、弱化(weakening, Guimier,1985:158)、约化(reduction, Langacker,1977,103)、简化(compacting, Hopper &Traugott,1993: 156)、缩化(condensation, Lehmann,1982:10)等。在语法化过程中,其抽象程度会有较大差异,这就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概括化(generalization)、程式化(routinization)和形式化(formalization).,71,一个语法项目的抽象程度越高,其语法化程度也就越高。不同语言中相同或相似或相关的语法项目会表现出不同的语法化程度,如人称代词在各个语言中的语法化程度是不同的。总的说来代词有单数、复数、双数之分,有主格、宾格、所有格之分,有简称和尊称之分。个语言对这些语法范畴要素的体现是不同的,如相当英语人称代词只有单复数之分,没有双数这个范畴,“性”体现不完整,也没有简称和尊称之分,法语有tu/vous, 德语du/Sie, 汉语有你/您之分), 第二人称没有单、复数之分,也没有主格,宾格之分。,72,象征性和双极性,根据Langacker的观点,语法标记也是一个象征单位,具有双极性,它有一定的发音形式,具有一定的语法意义。在语法化的过程中,有关词项或表达式经历了一定的程式化步骤,形成了一个发音和意义相对应的语法标记。,在传统语法中,有些语法形式被视为助词,没有什么意义;而认知语法认为只要是语法形式,就都表示一定的意义,由对例33中构成现在完成体的助动词have 的分析可见,它不完全是一个没有意义的语法标记,本身还保留一定的意义。有时实词才意义或某部分意义可能会依旧保留在虚词之中,如上文例3-5所举的“在”,例12-15所举的given,这就是Hopper&Traugott (1993:3) 所说的“滞留” (persistence)特征。,当然一个实词可能会经历多个不同的虚化过程,每增加一个过程,就增加了一个新义,因而一个形式就可能有多重意义,如汉语的 ”从“原为会意字,指两人相随,表示 “跟随,听从,依照“等实在意义,后来虚化为介词即可指地点,又可指时间,还可用语其他抽象概念,表示”顺着“的意思。,73,语法化的进展是基于理据之上的,演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多种意义之间大都存在种种关联,是通过隐喻或换喻机制延伸而来的。,但也有另外一种可能,在历史上某一时期某一功能或用多种语法形式来表示,但随着语法化的进展,人们会有选择地运用某一些形式,这就是Hopper & Traugott (1993:114)(specialization)特征。,74,普遍性与重复性,语法化具有普遍性,所有语言都要经历这个过程,而且这种演变现象可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例如:语音,词法,句法,语义,语用等。,语法化与某一语言项高频率使用密切相关。使用频率越高的实词,就越容易做语法化的始源,也就越容易被虚化为语法标记,其结果反过来又提高了该形式的使用频率。例如,英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50多个功能词,大多数是用来表示语法关系的。,由于重复,一个语言表达序列逐渐被紧缩处理为一个单位,其中的组成单位就可能发生简化,逐步丧失独立性。,75,方向性与循环性,一般说来,语法化演变的总方向是:“由实变虚”, 具有明显的单向性(undirectionality)单向性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它总是从独立实体向非独立实体演化,可能会成为不可独立运用的附着词缀形式;,(2)它总是从复杂表达向简单表达方向演化。,(3)它总是从较为具体的向较为抽象、概括的方向演化。,这种单向性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也有学者也为语法化的单向性找到不少反例,即语法化也可能存在从虚到实的变化方向。,76,隐喻性和换喻性,大多数语言学家认为语法化过程主要是以隐喻和换喻的方式演化的。前者是用一个相似的概念表达另一个概念,一般是从较具体的向较较抽象的方向演化,在这一点上语法化与隐喻的变化方向是一致的。后者是用一个相关概念来指称另一个概念,因此在原义和新义之间具有部分整体关系、邻近关系或其他关系。有的学者认为,在语法化过程中,这两种演化方式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补的,有时换喻比隐喻更为重要。,语法化过程主要是以隐喻或换喻的方式演化的,这也是认知语言学家关心语法化研究的主要原因之一。,77,重组性与类推性,Hopper&Traugott(1993:32) 认为语法化主要是通过重组(reanalysis) 和类推(analogy)来实现的,这实际上也是语法化的一种特点。,重组性主要属于横组合层面上的现象,表层相同却改变了底层语义、句法、词法或音位的结合方式,从原有结构中发展出了新生结构(emergent structure).类推性则属于纵聚合层面上的现象,原有结构没发生变化,仅是对原有结构的具体运用,表层发生了明显变化。,今天学者们认识到重组虽是发生语法化的最重要的机制,但它并不一定导致语法化,语法化只是重组的一个次类(subset). 一般说来只有通过重新分析结合衍生出新的语法词缀才发生语法化。,例如:alcoholic, 原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