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病防控知识

上传人:cel****460 文档编号:243438882 上传时间:2024-09-23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3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寨卡病毒病防控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寨卡病毒病防控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寨卡病毒病防控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Sichu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Company Logo,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Sichu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Company Logo,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寨卡病毒病防控知识,寨卡病毒相关知识,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及西尼罗病毒等存在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该病毒主要有非洲型和亚洲型两个亚型,目前在南美地区流行的病毒为亚洲型。,该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从恒河猴体内分离出,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出,1968年在尼日利亚的人类标本中检测到寨卡病毒,寨卡病毒相关知识,被感染后的常见征状包括发烧、疹子、关节疼痛、肌肉疼痛、头痛和结膜炎(红眼)。其病情通常较温和,征状可持续数日至一周。需要住院治疗的严重病情并不常见。,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0.5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均可灭活。,疫情概况,2015年11月份以来,主要流行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非洲、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国等国家和地区。,研究提示,寨卡病毒感染与新生儿小头畸形存在关联。,我国和美洲地区有持续的经贸和旅游往来,且存在传播寨卡病毒的蚊媒。目前已有寨卡病毒病输入病例,。,疫情概况,寨卡病毒以前很少感染人类,从,1947,年病毒被发现至,2007,年以前,被证实的人类感染病例仅,14,例,2007,年,47,月,位于太平洋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浦(,Yap,)岛上,185,例患者出现发热、头痛、皮疹、结膜炎和关节痛的症状,其中,49,例确诊为寨卡病毒感染病例,,59,例被诊断为可能病例,但没有导致住院或死亡的严重患者。疫情持续了,4-7,月间的,13,周,之后的,7,年中,曾有旅行者中发生病例的零星报告(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和新喀里多尼亚),2007-2016,年全球有寨卡病毒传播的国家或地区累计数(截至,8,月,31,日,资料来源于,WHO,),全球疫情(截至,2016,年,8,月,31,日),蚊媒传播,截至目前,全球共,72,个国家或地区报告发生经蚊媒传播的寨卡病毒病疫情(其中,55,个国家和地区为,2015,年以来首次报告)。,人传人疫情,11,个:美国、阿根廷、智利、秘鲁、法国、意大利、葡萄牙、新西兰、加拿大、德国、西班牙。,WHO,评估(,9,月,1,日),WHO,评估认为,目前全球寨卡病毒病传播风险较前期整体仍无变化。寨卡病毒可能继续播散到那些存在足够媒介的地区。尽管已有一些国家或地区报道病例数已出现下降,但仍需保持高度警惕。基于现有证据,,WHO,认为尚不能得出疫情全面下降的结论。,鉴于寨卡疫情传播范围仍在持续扩大,以及目前对病毒的认识和其所造成后果存在很大差异,寨卡病毒感染及其相关出生缺陷和其它神经系统疾患目前仍构成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件(,PHEIC,)。,我国内地输入性疫情,8月我国内地无新增寨卡病毒病输入病例报告,2月3日-7月5日,我国内地共报告输入病例22例,。其中广东14例,浙江4例,北京3例,江西1例;输入来源国为委内瑞拉17例,萨摩亚3例,苏里南2例。,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2016,年,2,月,3,日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1,版),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第一版),2016,年,3,月,28,日 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第二版),流行病学,传染源:患者、无症状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的可能传染源。,传播媒介:埃及伊蚊为寨卡病毒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根据监测,我国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沿海市县及火山岩地区、广东省雷州半岛、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以及台湾嘉义县以南及澎湖县部分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北至沈阳、大连,经天水、陇南,至西藏墨脱一线及其东南侧大部分地区。,传播途径,1、蚊媒传播 主要传播途径,2、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母婴传播:有研究证明寨卡病毒可通过胎盘由母亲传染给胎儿。孕妇可能在分娩过程中将寨卡病毒传播给新生儿。在乳汁中曾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但尚无寨卡病毒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的报道。,性传播:目前报告的少量病例均为男性患者感染其女性性伴。目前尚无证据表明感染寨卡病毒的女性可将病毒传播给其性伴。,血液传播:通过输血传播,目前已有可能经输血传播的病例报告。,易感人群,人群易感性,包括孕妇在内的各类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潜伏期:,目前该病的潜伏期尚不清楚,有限资料提示可能为3-12天。,传染期:,患者的确切传染期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患者发病早期可产生病毒血症,具备传染性。病毒血症期多为5-7天,一般从发病前2-3天到发病后3-5天,部分病例可持续至发病后11天。患者尿液可检出病毒,检出持续时间长于血液标本。患者唾液也可检出病毒,病毒载量可高于同期血液标本。病毒在患者精液中持续检出时间长,个别病例发病后62天仍可检出病毒核酸。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染性及期限尚不明确。,地区分布,寨卡病毒病目前主要流行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非洲、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国等国家和地区。,1947,年病毒发现至,2007,年以前,寨卡病毒病主要表现为散发。,2007,年在太平洋岛国出现暴发疫情。,2013-2014,年在南太平洋的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暴发疫情,报告病例约,10000,例。,2015,年开始蔓延至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多个国家。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亚洲及欧洲部分国家有输入病例报告。我国目前有输入病例报道,随着蚊媒活跃季节的到来,有伊蚊分布的地区存在发生本地传播的风险。,发病季节特点,寨卡病毒病发病季节与当地的媒介伊蚊季节消长有关,疫情高峰多出现在夏秋季。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寨卡病毒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临床特征,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多为中低度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并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皮肤瘙痒等。症状持续,2-7,天缓解,预后良好,重症与死亡病例少见。,感染寨卡病毒后,约,80%,的人为隐性感染,仅有,20%,的人出现上述临床症状。,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越来越多研究结果提示,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有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格林,-,巴利综合征病例的报道,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明确。,诊断,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寨卡病毒,IgM,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荧光法等进行检测。,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检测: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开展检测。,寨卡病毒抗体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抗体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病毒核酸检测:荧光定量RT-PCR检测,病毒抗原检测:免疫组化法检测,病毒分离培养,寨卡病毒在我国归属于三类病原体,应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BSL-2)开展实验室检测。,病例定义,1.,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2,)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等。,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1,)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分离出寨卡病毒。,(,3,)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阳转或者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以上升高,同时排除登革、乙脑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报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寨卡病毒病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或确诊病例时,,应于,24,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它传染病中的寨卡病毒病”,如为输入性病例须在备注栏注明来源地区,统一格式为“境外输入,/X,国家或地区”或“境内输入,/X,省,X,市,X,县”。,首例病例,暂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求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报告。,治疗,寨卡病毒病通常症状较轻,不需要做出特别处理,以对症治疗为主,酌情服用解热镇痛药。,流行病学调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接到病例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开展调查,分析感染来源,搜索可疑病例,评估进一步发生感染和流行的风险。,发现本地感染病例时,开展病例的主动搜索以及蚊媒应急监测,所有散发病例及暴发疫情的指示病例、首发病例、重症、死亡病例,以及因查明疫情性质和波及范围需要而确定的调查对象,均应进行详细个案调查。,病例监测与管理,1,病例监测与早期发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发热、皮疹、结膜炎及肌肉关节痛的患者,应注意了解患者的流行病学史(流行地区旅行史),考虑本病的可能,并及时采样送检。此外,对于新生儿出现小头畸形的产妇,如有可疑流行病学史,也需考虑寨卡病毒感染的可能。,病例监测与管理,2,流行病学调查,重点调查病人发病前,2,周的活动史,查明可疑感染地点,寻找感染来源;同时调查发病后一周的活动史,开展病例搜索,评估发生感染和流行的风险。,3,病例搜索,出现本地感染散发病例时,划定半径,200,米之内空间范围搜索病例。,病例监测与管理,4,病例管理,包括急性期采取防蚊隔离措施、患者发病后,2,3,个月内应尽量避免性行为或采取安全性行为。防蚊隔离期限为从发病之日起至患者血液标本中连续两次病毒核酸检测阴性,如果缺乏实验室检测条件则防蚊隔离至发病后,10,天。,防蚊措施包括病房,/,家庭安装纱门、纱窗,清除蚊虫孳生环境;患者采取个人防蚊措施,如使用蚊帐、穿长袖衣裤、涂抹驱避剂等。,病例监测与管理,无症状感染者, 应采取居家防蚊隔离措施,防蚊隔离期限为自检测之日起10天;自检测之日起2-3个月内尽量避免性行为或采取安全性行为。,医疗卫生人员在开展诊疗及流行病学调查时,应采取标准防护措施。,收治病例的病区,应严格落实防蚊灭蚊措施,防止院内传播。病例的尿液、唾液及其污染物的处理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执行。,预防,目前尚无疫苗进行预防,最佳预防方式是防止蚊虫叮咬。建议准备妊娠及妊娠期女性谨慎前往寨卡病毒流行地区。,健康教育,寨卡病毒病主要由伊蚊(俗称花斑蚊或花蚊子)叮咬传播;,伊蚊在室内外的水缸、水盆、轮胎、花盆、花瓶等积水容器中孳生繁殖;,翻盆倒罐清除积水,清除蚊虫孳生地可以预防寨卡病毒病流行;,、,在发生疫情的地区要穿长袖衣裤,在身体裸露部位涂抹防蚊水、使用驱蚊剂或使用蚊帐、防蚊网等防止蚊虫叮咬。,孕妇及计划怀孕的女性谨慎前往寨卡病毒病流行的国家或地区,如确需赴这些国家或地区时,应严格做好个人防护措施,防止蚊虫叮咬。,防止蚊虫叮咬,若出现发热、皮疹、红眼及肌肉关节痛等症状或体征要及时就医。,谢 谢!,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药学课件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