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讲稿第七讲课件

上传人:cel****303 文档编号:243434607 上传时间:2024-09-23 格式:PPTX 页数:129 大小:5.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病学讲稿第七讲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29页
神经病学讲稿第七讲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29页
神经病学讲稿第七讲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神经病学,王炅,广州医学院附属武警医院内科教研室,偏头痛,曹操的故事,曹操的“头风”,1. 偏头痛(Migraine),2.紧张型头痛(Tension-type headache,TTH),3.丛集性头痛和其他三叉自主神经性头痛,(Cluster headache and other trigeminal,autonomic Cephalalgias),4.其他原发性头痛(Other primary headaches),IHS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二版,发作性的神经-血管功能障碍,反复发生性的偏侧或双侧头痛;,特征 发作性、多为偏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光声刺激或日常活动均可加重头痛,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头痛。,定义,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原发性头痛,人群患病率约为5%10%;,偏头痛多在儿童期或青春期起病,中年期达患病高峰;,女性比男性多见;,近半数患者可有家族史;,背景,发病率(/1000人年),Stewart报道12-29岁人群中,女性MA 14(高峰年龄12-13岁),MO 18.9(14-17岁);男性MA 6(5岁),MO10(10-11);男性很少在20岁后新发。,患病率,􀂄 American Migraine Study II 对3万人10年的问卷调,查:女性18%,男性6%;8-40岁间呈增加态势;,􀂄 日本对5758例农村居民调查,1年的患病率在男性是,2.3% (MA 0.4%, MO 1.9%), 女性是9.1% (MA 1.0%,MO 8.1%).劳累,紧张和睡眠差是主要诱因;61% MA和,71.8% MO者从未就医.,偏头痛的流行病学, 发作频繁:,美国患者平均发作次数1.5次/月,50%大于2次/月,10%大于1次/周,平均持续时间24小时,50%持续时间超过1天,25%持续时间超过2天, 50%止痛剂完全有效,偏头痛的影响,病因,遗传因素,60%患者有家族史,伴先兆偏头痛的第一代,伴先兆偏头痛患者:增加4倍,无先兆偏头痛:不增加,无先兆偏头痛的第一代,先兆偏头痛患者:不增加,无先兆偏头痛:增加2倍,遗传因素,多数:多因子遗传,少数:常染色体显形遗传,家族性偏瘫型头痛(FHM)定位:ch19p13,其他位点:ch1q21-23, ch1q31,遗传因素,家族性偏瘫型头痛(FHM):,电位门控通道1Ca通道基因CACNL1A4变异,多巴胺基因DRD2变异:改变多巴胺SH受体的密度和糖代谢率,食物;,药物;,强光;,过劳;,情绪不稳;,睡眠过度或过少;,环境因素,饮食环境,生活方式,情绪变化,发病机制,血管源性学说,遗传因素,离子学说,神经源性学说,血管学说,原发性血管疾病 颅内血管收缩引起偏头痛先兆症状,颅外、颅内血管扩张导致搏动性的头痛产生。,皮层扩散性抑制(CSD),先兆偏头痛 各种刺激使大脑皮质神经元去极化,导致皮质电活动抑制。以3mm/min自后向前扩散,伴局部脑血流量减少,时程与先兆同步;,无先兆偏头痛 均匀激活疼痛组织结构,故无先兆现象,三叉神经血管学说,Moskowitz,伤害性刺激激活脑血管三叉神经末梢,释放血管活性肽,使脑膜血管扩张,血浆蛋白渗出,硬膜及三叉神经分布组织发生神经原性炎症;,伤害性刺激沿三叉神经至三叉神经核尾部、延脑、下丘脑、大脑皮质,产生疼痛及有关症状;,临床分型和表现,伴先兆偏头痛(典型偏头痛),无先兆偏头痛(普通偏头痛),特殊型偏头痛,眼肌瘫痪型偏头痛,偏瘫型偏头痛,基底动脉型偏头痛,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畏光,畏声,视觉症状,感觉症状,言语困难,Mild,Moderate,to Severe,前驱期先兆期头痛期后驱期,伴先兆偏头痛发作自然过程,激惹,抑郁,厌食/饕餮,嗜睡/活跃,定义: 头痛之前或与之伴随的可逆的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机制: 皮质扩散性抑制(CSD);,临床表现: 主要是视觉,体感,运动或言语的异常;视觉多见,为模糊,暗点,闪光,亮点亮线等;感觉异常为面-手分布;,持续时间: 5-20分钟,不超过60分钟;,偏头痛的先兆,伴先兆偏头痛,视觉先兆为多见:,闪光暗点、闪光幻觉,视野缺损,黑朦,视物变形,城墙样光谱,伴先兆偏头痛,头痛:部位 先兆对侧眶后部、额颞半侧或整个头部,性质 搏动性,伴随症状 恶心/呕吐,畏声/畏光,持续时间:4-72小时,体力活动时头痛加重,无先兆偏头痛,头痛发作,至少发作5次,头痛持续时间472小时(如不治疗或治疗不成功),头痛特点,至少符合以下4项中的2项,偏侧,搏动性,中、高度(影响日常工作、学习甚至卧床休息),走楼梯或类似活动可加重头痛,伴随症状,至少有以下2项中的1项,恶心或呕吐;畏光及畏声;,眼肌瘫痪型偏头痛,少见,95的MG患者必需免疫治疗才能使症状近期缓解,治疗,治疗目标,MG患者的发病年龄大多在社会活动性高峰年代,因此,治疗目标应该是:,使眼症状、四肢肌无力、吞咽困难及呼吸困难的诱导缓解,预防上述症状的复发,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初期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但其不足以控制疾病的进展,需额外治疗,加入免疫治疗方法首先应用胸腺切除术或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在长期治疗中,加入免疫抑制剂作为激素替代治疗,使减量更顺利;短期治疗方法包括血浆置换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的主要靶器官是胸腺,针对烟碱性乙酰胆碱受体自身抗体的产生,以根治性免疫疗法为中心,长期抑制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产生为目标(免疫抑制治疗),将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短期清除(血浆交换疗法),恢复突触传递功能辅助药应用(抗乙酰胆碱酯酶药),对胸腺异常者行胸腺切除术,胆碱酯酶抑制剂,溴化吡啶斯的明 60120mg po tid,溴化新斯的明 1530mg po tid,美斯的明 510mg po tid、,只能缓解症状,胸腺瘤是绝对适应证,非胸腺瘤MG,全身型MG,不论严重程度,病程长短及性别均可适应,但病程短则疗效较好,眼肌型患者的AchR抗体测定高效价或/及向全身型过渡者,10岁以下儿童,由于发病背景可能不同,通常不主张行胸腺切除术,应首选糖皮质激素疗法,只有在激素及胆碱酯酶抑制剂无效时才可能考虑手术治疗,老年患者,手术对年龄并不制限,主要应根据全身状态作为主要参考条件,胸腺切除术,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治疗的首选方法 约80的患者可获满意疗效,适用于各型MG常用CS口服药是PSL,服药方法:,每日大剂量疗法,隔日大剂量疗法,每日渐增疗法,隔日渐增疗法,PSL每日疗法,每日大剂量疗法:开始便6080mg/d,每日一次顿服,每日渐增量疗法:从1520mg/d开始,每隔23日增加5mg,达5060mg/d为止。,这二种PSL每日疗法,一般待症状改善后稳定13个月;或已达最大效果状态数周至数月后,可开始渐渐过渡到隔日服药;然后,再与隔日疗法一样再渐减量,冲击疗法,适用于反复出现危象或大剂量泼尼松治疗不能缓解者。1000mg ivgtt qd 35天,改为口服强的松80100mg,逐渐减量,危象 急骤发生呼吸肌无力,不能维持正常的换气功能。占9.8-26.7%,肌无力性 胆碱能性 反拗性,诱因 感染、创伤 用药过量 感染、手术,分娩和用药 水、电紊乱,不足,用药 1h内未用药 1h内用过 无改变,重症肌无力危象,肌无力危象 最常见,由抗胆碱酯酶药用量不足引起。如注射腾喜龙2mg后症状减轻,则应加大抗胆碱酯酶药用量。,胆碱能危象 抗胆碱酯酶药过量引起,出现肌无力加重,肌束震颤及毒菌碱样反应,注射腾喜龙2mg后症状加重,则立即停用抗胆碱酯酶药。,反拗危象 停用抗胆碱酯酶药而用输液维持,危急状态,病死率15.450%,基本处理原则,保持呼吸通畅,积极控制感染,激素冲击,血浆置换,护理,周期性瘫痪,是一种遗传性,与钾离子代谢有关的疾病,临床特征为反复发作的骨骼肌弛缓性瘫。发作时常伴血清钾的变化。按发作时的血清钾浓度不同,分为低血钾、高血钾和正常血钾性周期性麻痹。国内以低血钾型为最常见。有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者,称为甲亢性周期性麻痹。本节主要介绍低血钾型周期性麻痹。,定义,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钠通道病,而我国以散发者多见。,其发病机制不明,本病的发生与细胞内外钾离子浓度的波动有关。,正常时,细胞内、外的阳离子浓度依赖于钾-钠泵和膜平衡。人体总钾的98%分布于细胞内,其中70%分布于骨骼肌细胞内。血清钾浓度为3.5-5.5mmol/L,约为细胞内浓度的1/25。,由于细胞内外这些阳离子浓度的悬殊梯度,必须有一特殊的跨膜细胞功能来维持这一特殊的阳离子不平衡状态,这一功能的维持,主要依赖于细胞膜上Na+-K+ATP酶和Na+-K+泵对Na+的主动转运。主动转运是由细胞膜上Na+-K+泵中具有ATP酶活性的蛋白质来完成的。因此该酶活性的抑制或增强均影响膜内、外的阳离子分布。,周期性麻痹的发作与血清K+浓度密切相关,但导致K+转运障碍而引起低血钾,高血钾的机制尚不清楚。临床上,周期性麻痹的发作与大量糖类的摄入、过度疲劳、酗酒等因素有关。有学者认为,糖类代谢的中间产物在肌细胞内沉积过多,引起有机物和H+结合,并进入细胞内,K+代替H+而细胞内流引起细胞内渗透压增高和肌细胞内空泡形成。高血钾型和正常血钾型周期性麻痹属于骨骼肌钠通道病。,主要变化为肌浆网的空泡化,病变肌纤维中有圆形或椭圆形囊泡形成,电镜下可见囊泡为膨大的纵管或终池,并经横管与细胞外相连。在病变晚期可能有肌纤维变性。,病理,临床表现,发病年龄 以20-40岁男性为多见,男女比例约为3:1。随年龄增长而发作次数逐渐减少,多数为散发,少数有家族史。一年四季均可发病。,诱因 受冷、过度疲劳、饱餐、酗酒、剧烈运动、创伤、情绪激动、焦虑、月经期以及注射胰岛素、肾上腺素、激素及大量输入葡萄糖等均可诱发。发病初期病人可有口干、尿少、多汗、脸色潮红和肌肉酸痛等。,瘫痪特点,1. 常于夜间睡眠中发病。清晨或夜间醒来时发现肢体对称软瘫,程度可轻可重,下肢重于上肢,近端重于远端。常从下肢开始逐步累及上肢,也可累及躯干肌和颈肌,而出现翻身困难、抬头无力。瘫痪多在1-2小时内达高峰,少数2-3天达高峰,病情严重者可累及呼吸肌,而出现呼吸肌麻痹、心律失常而影响生命。,2. 颅神经支配的肌肉一般不受累。个别病人可出现眼睑下垂、复视、咀嚼肌及吞咽肌无力。,3. 每次发作,由数小时至数天不等,一般在一周内完全恢复。最先瘫的肌肉往往最后恢复,间歇期完全正常,不定期发作,可间隔数周至数年,甚至一生仅犯2-3次,频繁发作者,晚期肢体近端无力,甚至肌萎缩,中年后逐渐停止或减少。伴发甲状腺功能亢进者,发作次数较频繁,每次持续时间较短,其发作与甲亢的严重程度无相关性,但心律失常者略多。,体检,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客观感觉正常,颅神经正常。发作时可出现心脏急性扩大和心律失常、心动过速、传导阻滞,这些均是低血钾所造成。,辅助检查,血清钾测定:周期性麻痹发作时血清K+浓度降低,一般降到3.5mmol/L以下,严重者可降至12mmol/L,血清K+浓度的高低与肌肉瘫痪程度不成比例。血清K+浓度的降低先于肌肉瘫痪,但恢复中又以肌力的恢复先于血清K+的恢复。,心电图检查:可见典型的低钾型心电图改变,P-R和Q-R间期延长,QRS波群增宽,T波平坦,S-T段下降,出现u波,严重者出现心律失常。,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四肢对称性软瘫,腱反射低,血清钾降低,心电图有低钾改变,补钾治疗有效,间歇期正常,即可诊断。须与下列疾病相鉴别:,甲亢性周期性麻痹:对于发作频繁,平时心率快,易出汗,震颤,应予以排除,应作T3、T4检查。,肾小管酸中毒:血PH值降低,CO2CP降低,及高血氯、低血钠。,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表现为高血压、高钠、高醛固酮症,碱中毒。,格林-巴利:对于缓慢发病,进展3-4天者易与该病相混淆。格林-巴利常有末梢性感觉障碍及颅神经麻痹,脑脊液有蛋白-细胞分离,补钾无效。,流行性低钾性软病:吃霉变的棉子油所致,常有群体发病,全身疾病尤其是胃肠道疾病导致的电解质紊乱引起的低钾:常有反复呕吐、腹泻、大汗、进食少、入量不足等病史。,治疗,发作时:一般采用口服氯化钾5-15g/d,或10%氯化钾20-30ml,每小时一次,直至好转为止。病情严重者,可给予生理盐水或5%GS1000ml + 10%KCL 20-3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好转后尽快改为口服。,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一系列发生于肌肉组织的遗传变性病,本病可有多种遗传方式。临床以缓慢进行性加重的肌肉萎缩和无力为特征,少数可累及心肌。,定义,主要原因是由于基因缺陷(缺失或突变)导致肌细胞内缺乏特定的蛋白,造成功能缺失而发病。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的Duchenne型(DMD)和Becker型(BMD),均属X性连锁隐性遗传。基因缺陷定位于Xp21。正常情况下,该区的基因具有合成抗肌萎缩蛋白的功能。这种蛋白位于骨骼肌细胞膜的质膜面,是细胞骨架蛋白的主要成分,能与肌动蛋白结合,对于保护肌细胞结构完整,维持细胞正常收缩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病因和发病机制,正常骨骼肌含有足量及结构正常的Dys。DMD或BMD患者由于基因缺陷而缺乏Dys(不足正常人的3%),从而引起肌细胞膜的功能障碍,使大量的游离Ca2+、高浓度的细胞外液和补体进入肌细胞膜内。大量的酶从细胞内溢出,细胞内蛋白分解、释放,最终导致肌纤维断裂、坏死、变性。,典型改变为:肌纤维粗细不匀,有变性、坏死和再生,肌膜核内移,随病情进展,肌纤维减少或消失,肌纤维间有结缔组织增生,脂肪沉积,心肌也有类似改变。后期肌肉普遍萎缩。DMD或者BMD患者抗肌萎缩蛋白消失或异常。,病理,临床表现,根据遗传类型、发病年龄、病肌分布及进展速度大致可分下列几型:,假肥大型(Duchenne),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类型。,1. 遗传方式:属X性连锁隐性遗传。几乎都是男孩发病,女孩很少见。女性为基因携带者,其所生男孩约50%发病,多有家族史,兄弟数人同患此病,由于基因突变,有少数为散发。,2. 发病年龄:,多在儿童期发病,疾病于出生时即已存在,但外表完全正常。婴儿期起即有运动发育迟缓现象,如动作笨拙,跑跳不如同龄儿童。但临床症状常在36岁间开始明显,并逐渐加重。,3. 肌无力特点:,起病隐袭,开始症状多为行走缓慢,不能正常跑步,容易跌倒,肌无力常自躯干和四肢近端开始缓慢进展,下肢重于上肢。由于髂腰肌和股四头肌无力表现为上楼和蹲下起立困难,进而腰椎过度前突;由于骨盆带肌无力引起走路时骨盆向两侧摇摆,而呈典型的“鸭步”;由于腹肌和髂腰肌无力患儿从仰卧起立时,必须先翻身转为俯卧位,然后以双手支撑双足背、膝部等顺次攀附,逐渐将躯干伸直而站立,这种特殊的起立过程称为Gower征;因肩胛带肌无力出现举臂困难、无力;因前锯肌和斜方肌无力不能固定肩胛内缘,使肩胛骨成翼状竖起,称翼状肩胛。当双臂前推时尤为明显。,随病情进展,四肢近端出现肌萎缩,腓肠肌和臀肌出现假肥大,跟腱逐渐挛缩,而足跟不能着地,晚期患者出现关节强直、僵硬和畸形。腱反射消失,但感觉正常。颅N支配的肌肉很少受累,多数患儿有心肌受累,一般在1213岁多不能行走,被迫卧床,生活能力丧失,智力也逐渐衰退,常并发肺炎、褥疮、心功能不全而死亡,整个病程很少超过20年。,本型是肌营养不良症中最严重的一型,其严重程度与患儿家族中遗传代数成反比,而家族中受累代数越多,病情越轻,最重的是散发病例,预后差。,4.辅助检查:,.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血清CPK、LDH、GOT、GPT等可增高,尤其是CPK增高最明显,可达正常的50倍以上。尿肌酸增加,肌酐减少;,.心电图多数异常:P-R间期延长,Q波加深等异常。,良性假肥大型(Becker),遗传方式也为X连锁隐性遗传,也由Dys基因缺失引起。临床上比DMD少见,临床表现类似DMD,但程度轻,进展慢,预后好,故又称良性型。本病发病年龄较晚,常在10岁以后起病,病程可达25年以上,20岁以后仍能行走,偶有30-40岁时仍不发生瘫痪。多不伴有心肌受累或仅轻度受累,智力正常,肌电图为肌源性损害,血清CPK、LDH等肌酶可增高。,肢带型,1.遗传方式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可有散发病例。,2.年龄 常在20-30岁之间起病,男女发病机会相等。,3.肌无力特点 肌肉无力和萎缩可由上肢或下肢起病,多数以骨盆带肌无力萎缩为首发症状,37%以肩胛带肌无力萎缩为首发,表现同假肥大型,腱反射消失或减弱,面肌一般不受累。首发症状常不对称,病情进展缓慢,从一侧到另一侧,从下肢到上肢,可伴腓肠肌等部位假肥大。一般到中年后才发展至严重程度,心肌多不受累。,4.辅助检查 .肌电图呈肌源性改变;.CPK、LDH等血清酶常明显增高,但低于DMD水平;.心电图正常。,遗传方式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数为散发,男女均可受累。,发病年龄 从儿童至中年不等。但以青春期起病为最多,为成年人中最常见的肌营养不良症。,肌无力特点 病变主要侵犯面肌、肩胛带肌及上臂肌群,也可累及胸大肌。面肌首先受累是本病的特征,表现为面部表情缺乏,眼睑闭合无力。皱额、鼓腮、吹哨、示齿不能,口唇肥厚而微噘。病人呈“斧头状”特殊肌病面容,逐渐发展累及肩胛带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和胸大肌上半。肩胛带肌受累出现翼状肩胛,前臂无明显肌萎缩,而远端肌力正常。极少有腓肠肌肥大,心肌不受累,智力正常。晚期可累及骨盆带肌和躯干肌。本病进展缓慢,多数在面及上肢受累10至数十年后仍可行走负重,病情常有顿挫或完全停止发展,绝大多数可担任工作,不致缩短寿命,是本病中最良性的一型。,面肩肱型,辅助检查: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血清CPK、LDH等肌酶可正常或轻度增高。,其它类型 包括眼肌型、眼咽肌型、远端型肌营养不良症,均属罕见。,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肌电图、血清酶学检查,以及阳性家族史,尤其是基因检测和抗肌萎缩蛋白检测,诊断不难。需与下列疾病鉴别。,进行性脊肌萎缩症:要与肢带型肌营养不良区别。本病肌无力和萎缩是从远端开始,多有肌束震颤,无假肥大,肌电图为神经源性,血清酶正常或轻度升高。,多发性肌炎:要与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区别,本病进展快,数周或数月达严重程度,肌无力程度比肌萎缩明显,常波及颈肌、咽肌,病程有波动、缓解、复发,常伴肌肉痛,血沉快,肌活检呈炎症改变,激素治疗有效。,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只能对症治疗或一般治疗,可试用下列药物:,ATP、肌苷、VitE、肌生注射液、苯丙酸诺龙及中药等。,别嘌呤醇:治疗DMD可不同程度的改善临床症状及CPK水平,其机制可能是由于能防止一种供肌肉收缩的高能化合物分解,而延缓病情的进展。,胰岛素葡萄糖和激素等均有试用,但要注意激素的副作用。,人胚肌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正在研究中。,预防,本病重在预防,主要措施有:做好遗传咨询工作,进行产前检查,宫内羊水细胞基因分析和携带者的家谱分析和检查。目前可用基因诊断的方法检出DMD的基因携带者。对已怀孕的基因携带者,如发现胎儿为DMD或BMD,则应早期进行人工流产,防止患儿出生。,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病史采集的重要性,完整、准确的病史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最重要依据,对病变的定位、定性、病情的分析和预后的推断均有重要意义,许多神经系统疾病并无异常的体征和实验室发现,确切的病史是诊断的主要依据甚至是唯一的依据,注意事项,尽可能让患者自己陈述疾病的主要痛苦和经过,对昏迷或有智能、语言等障碍不能自己陈述病情大患者,让其家属或陪护陈述,要善于引导患者按时间顺序讲述,仔细询问术语的具体内容,态度和蔼、耐心,尊重患者,取得信任,主诉(chief complaint),是患者疾病过程中感到最痛苦的部分,包括主要症状和时间,是诊断的主要根据,应能导出第一诊断,现病史(present illness),是主诉的注释和延伸,病史中最重要的部分,要注意需要重点询问的问题,要注意神经科最常见的症状,病史询问的重点,初发症状的发生时间,症状的特点及严重程度,发病的方式,症状的部位和范围,症状发生的顺序,病史询问的重点,伴发的全身症状,患者想到的可能原因或诱因,症状加重和减轻的因素,既往的药物治疗及其效果,病程的经过,发病形式(mode of onset),突然发病:几时几刻,血管病多见或外伤,注意询问诱因,急性发病:几天内达到病情高峰,具体到哪月哪日,炎症性疾病多见,亚急性发病:几周内达到高峰,介于急性和慢性发病之间,多见于炎症、中毒、代谢疾病等,慢性发病:确切时间不清楚,几月或几年达到高峰,多见于肿瘤、变性疾病,头痛(headache),部位,时间,性质,类型,加重因素,程度,伴发症状,先兆症状,疼痛(pain),部位:是否与神经支配区域一致,性质:搏动性、触电样、刀割样等,规律:晨晚、季节等,伴发症状:瘫痪、感觉缺失等,对治疗的反应,眩晕(vertigo),一种幻觉:自身或外界旋转、移动或摇晃的感觉,周围性眩晕:耳性眩晕,中枢性眩晕:脑性眩晕,其他病因:心血管病、贫血、屈光不正等,感觉障碍(abnormal sensation),刺激性:感觉过敏、感觉异常、疼痛、感觉倒错、感觉过度,抑制性:感觉减退、感觉缺失,分离性感觉障碍:在同一部位某种缺失而他种感觉存在,感觉障碍的类型,抽搐(seizures),病史是主要的诊断依据,初发年龄、时间、频率、诱因,先兆或首发症状,发作过程,发作后症状:睡眠、一过性瘫痪、全身酸痛、精神异常等,肢体无力(weakness),发生急缓,有无外伤史,无力影响范围,一过性或持续性、加重或减轻,伴发症状,四肢无力者注意呼吸情况:呼吸麻痹?,视力障碍,视物不清还是全盲,视野缺损、复视、眼球震颤?,全盲可能为眼科疾病,单眼盲可能为眼动脉和视网膜中央动脉闭塞,精神及智力障碍,欣快,性格行为异常,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痴呆,其他情况,言语障碍,尿、便障碍,饮食、睡眠,感染、中毒,药物使用,病程经过,血管障碍性疾病,急性炎症性疾病,阶段进展性疾病,慢性进行性疾病,缓解复发性疾病,间歇发作性疾病,先天性疾病,既往史、家族史,生长发育情况,个人生活情况,既往病史:外伤史、感染史、中毒史、过敏史、心血管病和肿瘤病史、输血史或输血制品史,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较多,必须详细询问家族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