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第二章审计的种类、方法和程序

上传人:zuime****idai 文档编号:243418856 上传时间:2024-09-22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4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计学第二章审计的种类、方法和程序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审计学第二章审计的种类、方法和程序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审计学第二章审计的种类、方法和程序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审计学第二章审计的种类、方法和程序,第二章 审计的种类、方法和程序,审计的种类,1,审计的方法,2,审计程序,4,抽样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3,2.1,审计的种类,审计的基本分类,1,2,审计的其他分类,审计的基本分类,1.,按审计主体分类,(1),政府审计,(2),民间审计,(3),内部审计,2.,按审计内容和目的分类,(1),财政财务审计,(2),财经法纪审计,(3),经济效益审计,(4),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的其他分类,1.,按审计范围分类:,全部审计、局部审计和专项审计,3.,按审计执行地点分类:,报送审计、就地审计,4.,按审计动机分类:,强制审计、任意审计,2.,按审计实施时间分类:,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定期审计、不定期审计,5.,按审计是否通知被审单位分类:,预告审计、突击审计,6.,按审计使用的技术和方法分类:,账表导向审计、系统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审计,2.2,审计的方法,2,3,1,审计方法的选用,审计的技术方法,审计方法的选用,(1),要适应审计目的,(2),要适合审计方式,(3),要联系被审计单位的实际,2.2.2,审计的技术方法,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3,1,1),审阅法,2),核对法,3),询证法,4),比较法,5),分析法,(,1,)按审查书面资料的技术分类,1,)审阅法,(一)审阅法内容要点,1,、会计资料(会计凭证、账簿、报表),2,、其他资料(计划、预算、合同等),(二)审阅技巧,1,、形式,审阅,合法凭证,填列,盖章,2,、内容(合理、合法性),分析,2,)核对法, 核对法的内容:,证证,核对,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表,核对,表表,核对,账实核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查询法,面询法,函询法,3,)查询法,比较法的种类,绝对数比较,相对数比较,(比率分析),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比较,;,本期实际指标与上期实际指标或历史最高水平比较,;,被审计单位的指标与同行业先进单位的同质指标比较,等等。比较后得出的差异,可用作审计证据,并据以作进一步分析。,先将对比的指标数值换算为相对数,然后比较各种比率。如考核和比较规模不同的企业之间的利润水平时,可利用各企业资本金利润率进行比较,借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4,)比较法,5,)分析法, 分析法的种类,比较分析,比率分析,帐户分析,帐龄分析,平衡分析,因素分析,1),顺查法,2),逆查法,(2),按审查书面资料的顺序分类,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账凭证,账簿,日记账,明细账,总账,会计报表,顺查法,逆查法,顺查法,逆查法,主要应用技术,优点,缺点,适用范围,审阅、核对,审阅、分析,仔细全面,结果准确,节省人力和时间,,工作效率高,费时、费力,成本高、,效率低,不全面、可能有,遗漏,1,、规模小、业务量少的单位,2,、管理混乱、存在严重问题,3,、特别重要、特别危险的项目,大型企业及内控健全,的企业,(3),按审查书面资料所涉及的数量分类,1),详查法,2),抽查法,2.,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1,)盘点法,(,2,)调节法,(,3,)观察法,(,4,)鉴定法,(,1,)盘点法, 盘点法的概念:,盘点法又称实物清查法,是指对被审计单位各项财产物资进行实地盘点,以确定其数量、品种、规格及其金额等实际状况,借以证实有关实物账户的余额是否真实、正确,从中收集实物证据的一种方法。,按组织方式可以分为直接盘点法与监督盘点,。,(,2,)调节法,(一)涵义:,调节法是指在审查某个项目时,通过调整有关数据,求得需要证实的数据的方法。,(二)原因:,1,、由于被审计单位编表日数据和审计日数据存在差异。,2,、由于被审计项目存在未达账项时。,调节公式:,结存日,(,书面资料日期,),数量,=,盘点日盘点数量,+,结存日至盘点日发出数量,-,结存日至盘点日收入数量,(三)适用:,1.,对未达账项的调节,2.,其他财产物资的调节,(,3,)观察法,概念:观察法是指审计人员进驻被审计单位后,对于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环境、财产物资的保管情况、内部控制系统的执行情况等,亲临现场进行实地观察,借以查明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事实真相,核实是否符合有关标准和书面资料的记载,以取得审计证据的方法。,应用:进行财政财务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时,一般要运用观察法进行广泛的实地观察,收集书面资料以外的审计证据。,(,4,)鉴定法,概念:鉴定法是指对书面资料、实物和经济活动等的分析、鉴别,超过一般审计人员的能力和知识水平而邀请有关专门部门或人员运用专门技术进行确定和识别的方法。,应用:鉴定法可应用于财政财务审计、财经法纪审计、经济效益和经济责任审计。,2.3,抽样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2,审计抽样的意义,3,1,属性抽样,变量抽样,3,3,审计抽样的意义,2,任意抽样,3,1,判断抽样,3,3,3,4,统计抽样,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1.,任意抽样,任意抽样是当审计从详查向抽查演变时最先运用的一种抽样方法。,2.,判断抽样,判断抽样是根据审计人员的经验判断,有目的地从特定审计对象总体中抽查部分样本进行审查,并以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的抽样结果。,3.,统计抽样,统计抽样是审计人员运用概率论原理,遵循随机原则,从审计对象总体中抽取一部分有效样本进行审查,然后以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的抽样方法。,抽样风险是审计人员依据抽样结果得出的结论与审计对象总体特征不相符合的可能性。抽样风险与样本量成反比,样本量越大,抽样风险越小。,抽样风险,非抽样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因采用不恰当的审计程序或方法,或因误解审计证据等而未能发现重大误差的可能性。, 非,抽样风险,4.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1,),抽样风险,1,)控制测试时所关注的抽样风险,信赖不足风险,信赖过度风险,2,)实质性测试时所关注的抽样风险,误受风险,误拒风险,(,2,)非,抽样风险,产生的原因,1),人为错误,如未能找出样本文件中的错误等。,2),运用了不切合审计目标的程序。,3),错误解释样本结果。,抽样、非抽样风险对审计工作的影响,注:(1)两种测试中的非抽样风险对审计效率、效果都有影响。,(2)信赖过度风险和误受风险对审计人员来说,是最危险的风险。,审计测试,抽样风险类型,对审计工作的影响,控制测试,信赖过度风险,效果,信赖不足风险,效率,实质性测试,误受风险,效果,误拒风险,效率,抽样方法,测试种类,目标与特点,属性抽样,符合性测试,估计总体错弊的发生频率,,通常计算样本差错率来判断,变量抽样,实质性测试,估计总体的金额或错误金额,,通常计算样本标准差来进行, 属性抽样与变量抽样的区别,1.,确定预计差错发生率,2.,确定精确度,3.,确定可靠程度,4.,确定样本数量,5.,选择随机抽样方法,6.,评价抽样结果,推断总体特征,属性抽样,步骤:,样本量确定应考虑的因素,总体规模的大小,预计总体差错率或标准差,精确度,可靠程度,(,风险水平,),样本选取的原则:,随机原则,样本选取的方式,选择随机抽样方法,(,1,) 随机数表抽样,(,2,) 系统抽样(间隔抽样或等距抽样),(,3,) 分层抽样,(,4,) 整群抽样,1.,平均值估计,2.,差异估计,变量抽样,1.,平均值估计,1,、含义:平均值估计是利用样本平均值估计总体平均值,然后对总体的金额进行推断估计的一种变量抽样方法。,2,、,步骤:,(1),确定审计的总体范围。,(2),拟订所需精确度和可靠程度,并将估计总体所需精确度换算成单位平均精确度。,(5),计算所需样本容量。,(6),选取样本。,(7),审查样本的各个项目,计算审定样本的实际平均数。,(8),以样本的平均数作为总体平均数的估计,对总体的总金额进行区间估计。,(9),得出审计结论。,(4),根据要求的可靠程度确定标准正态离差系数。,(3),估计总体标准离差。总体标准离差是指各个数值与总体平均数的平均偏离程度。公式为,:,2.,差异估计,1,、含义:差异估计是利用审查样本所获得的样本平均差错额,去推断总体差错额或正确额的一种统计抽样方法。它适用于能获得书面记录值,并且被审计总体存在较大差错的情况。,2,、步骤,(1),确定审计的总体范围。,(2),拟订所需精确度和可靠程度。,(3),确定总体标准差。,(4),计算所需样本容量。,(5),审查样本项目。,(6),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推断总体。,2.4,信息技术对审计的影响,3,1,3,2,3,3,3,4,信息技术对审计过程的影响,信息技术对确定审计范围的影响,信息技术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影响,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和电子表格的运用,信息技术对审计过程的影响,1.,对审计线索的影响,2.,对审计技术手段的影响,3.,对内部控制的影响,4.,对审计内容的影响,5.,对审计人员的影响,信息技术对确定审计范围的影响,1.评估业务流程的复杂程度,2.评估信息系统的复杂程度,3.评估信息技术环境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信息技术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影响,1.信息技术一般性控制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影响,(1)程序开发。,(2)程序变更。,(3)程序和数据访问。,(4)计算机运行这一领域的目标是确保生产系统根据管理层的控制目标完整准确地运行,确保运行问题被完整准确地识别并解决,以维护财务数据的完整性。,2.信息技术应用控制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影响,(1)完整性控制,(2)准确性控制,(3)授权控制,(4)访问限制控制,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和电子表格的运用,1.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2.电子表格,2.5,审计程序,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完成阶段,1,2,3,实施阶段,完成阶段,内控制度评审,对财务报表项目实施重点、细致的检查,收集审计证据,整理、评价审计过程中收集到的审计证据,复核审计工作底稿,编写审计报告,后续跟踪,准备阶段,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编制审计计划,审计程序包括总体审计程序和具体审计程序。,总体审计程序:审计人员对审计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所采取的系统性工作步骤。,具体审计程序: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程序和实质性测试程序。,审计的准备阶段,审计的准备阶段是整个审计过程的起点,1.,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2.,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3.,分析审计风险,4.,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5.,编制审计计划,审计的实施阶段,审计的实施阶段是审计全过程的中心环节,1.,进驻被审计单位,2.,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3.,测试财务报表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4.,收集审计证据,完成审计工作阶段,1.,整理、评价审计证据,2.,复核审计工作底稿,3.,编写审计报告,4.,后续跟踪,2.6,管理层认定与审计程序,管理层认定的含义和内容,管理层认定的发展,1,2,管理层认定与审计程序,3,管理层认定的含义和内容,管理层认定,是指管理层在财务报表中做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审计人员将其用于考虑可能发生的不同类型的潜在错报。,类别,:,1.,与资产负债表相关的认定,2.,与利润表相关的认定,3.,与列报和披露相关的认定,管理层认定的重要意义:,(1)认定反映了财务报表中数据完整的经济含义。,(2)认定反映了管理层所承担的全面的财务报告责任。,(3)认定是确定具体审计程序的基础。,(4)认定决定了错报的性质和类型,财务报表错报都是因为违反了管理层的一项或多项认定而造成的。,管理层认定的发展,1980,年,美国注册公共会计师协会,(AICPA),发布了,SAS31,第一次提出了管理层认定要求,1982,年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公布的,ISA8,审计证据,2003,年,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发布了,ISA500,审计证据,将管理层认定概念拓展为交易、账户余额以及表达与披露三层次的管理层认定框架,并不再界定具体审计目标,具体审计目标由各个认定相应推导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