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灸法新

上传人:cel****460 文档编号:243416322 上传时间:2024-09-22 格式:PPT 页数:92 大小:2.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刺灸法新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刺灸法新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刺灸法新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刺灸法新,刺灸法总论,刺法灸法学的定义和特点,刺法灸法学的研究内容,针具与针法的源流,灸法的起源与发展,刺法与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刺法灸法学的定义和特点,定义:,刺法灸法学,是研究各种以防治疾病为目的的刺法、灸法的具体,应用方法,、,操作技术,及其,基本原理,的一门学科。,狭义:针刺和艾灸的方法,广义:各种刺激机体穴位的方法,刺法灸法学的定义和特点,刺法:使用不同的针具(如毫针、三棱针等)或非针具(如激光),通过一定的手法或方式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灸法:采用艾或其他材料(如灯心草)烧灼、熏熨,机体的一定部位,以及一些非火源的外治法(如天灸)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刺法灸法学的定义和特点,特点:,刺法灸法是针灸专业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刺法灸法学是针灸基础理论与临床治疗之间的,桥梁课程,。,针灸要,取得疗效,,正确地选取穴位是基础,正确而熟练的刺法灸法操作是,关键,刺法与灸法的关系,手段不同,目的相同;,方法不同,作用原理相同,。,刺法多用于表、实、热、闭证;灸法多用于里、虚、寒、脱证。,刺法与灸法宜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灵枢,官能篇,曰: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研究内容,实施手段,基本原理,刺法研究内容,针具:多种 针具并用,针法:现代针法、古典针法,针治部位:体穴以及各种微针疗法,灸法研究内容:,灸材:艾、灯芯草、桑枝、毛茛、白芥子,灸法:各种不同的施灸方法,灸治部位:腧穴、疼痛点、慎针部,刺法的起源与发展,起源:砭刺, “砭,以石刺病也。”,形成:工具从砭石发展到九针,标志着针法的,形成,发展:,内经,全面总结了上古以来的刺法与补泻手法,奠定了刺法发展的基础。,难经,补充了,内经,的刺法理论。,金元明医家在刺法上各有特点,完善了祖国医学的针刺方法。,明末杨继洲集历代刺法之大成,系统总结了古代刺法。,刺法的起源与发展,历代针法发展概述,内经奠定基础,九刺、十二刺、五刺,补泻方法,难经,强调双手协同,窦汉卿针经指南,“针刺十四法”,陈会神应经,“催气手法”,徐凤金针赋,“烧山火”“透天凉”,杨继洲针灸大成,“刺有大小”“十二字分次第手法”“下手八法”,刺法的起源与发展,发展,建国以来新发展,新仪器:电针、激光针、电磁针、微波针,新刺激方法:穴位注射、埋线、割治,新刺激部位:耳针、头针、腕踝针、眼针、手针、足针、舌针,灸法的起源与发展,起源:起源于火的发现与利用之后,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灸法颇为盛行:,庄子,盗跖,篇:“丘所谓无病自灸也”。,孟子,离娄篇,中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左传,:鲁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晋候有疾,医缓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据晋代杜预的注解:“攻”是指灸,“达”是指针刺。,灸法的起源与发展,最早记载经脉灸法的文献,马王堆,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内经,的论述标志着灸法的形成,两晋南北朝到唐宋时期 ,针灸的应用以灸法为主,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王焘的,外台秘要,中最早系统地论述了灸法,闻人耆年的,备急灸法,认为“仓卒救人者,唯灼艾为第一”。,发展:直接到间接,烧灼至无火、艾灸至多样,灸法的起源与发展,资料:,“以艾避疫”作为古代保健常识而成为广泛应用的防疫措施,并延续至今。古代针灸防治传染性疾病有明确记载的是肺结核与疟疾,现代应用针灸防治传染性疾病最具影响的当属肺结核和流行性出血热。,1935,年,日本肺结核患者达,120,万人,且西医当时不能有效控制该病,通过研究发现灸法治疗相当有效,并提出灸法是预防肺结核的惟一方法,从而掀起日本国民三里灸健康运动,有效地遏制了肺结核的蔓延。,1985,年,我国安徽暴发流行性出血热,针灸家周楣声先生以灸法治疗,205,例,取得了,97.5%,的良好疗效,,操作的量学要素,刺法的量学要素:,作用力的方向:,决定针刺补泻作用性质的因素之一,作用力的大小:,决定毫针刺激量强弱的关键因素之一,作用力持续的时间,关系到一次针刺是否达到了有效的刺激治疗量关,系作用持续的时间,正确掌握有利于及时进行下一次治疗,操作的量学要素,灸法的量学要素:,艾柱的大小和壮数,艾条的大小和施灸的距离,施灸时间的长短,灸疗作用持续的时间,毫针刺法,教学要求,了解毫针的基本知识,掌握毫针刺法的全部操作,掌握捻转、提插、疾徐等补泻手法。,掌握得气及其意义;掌握候气、催气、行针等操作方法。,掌握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毫针基本知识,针具,毫针结构,毫针规格,长短规格,粗细规格,毫针的保养:,防止损坏与污染,寸,1,1.5,2,2.5,3,4,5,毫米,mm,25,40,50,65,75,100,125,号数,26,27,28,29,30,31,32,毫米,mm,0.45,0.42,0.38,0.34,0.32,0.30,0.28,针刺练习,目标,提高指力、手法灵活协调性,精神专注,步骤,空手练习:练手指、手腕的灵活性,叠纸或棉纱球练习:练指力、提插、捻转,自身练习,步骤:针短(粗) 长(细),要求:,进针,快速无痛、,行针,自如,体会,指感、得气快、受术者接受,提插法,捻转法,针刺前的准备,选择针具,质量、规格,选择体位,原则:暴露所需腧穴、病人舒适、便于取穴,常用体位:仰卧、伏卧、侧卧、坐位,注意事项,消毒,针具、腧穴部皮肤、针者手指,选择针具,质量:旧针依次检查各部位,重点是针尖、针身,规格,长短:根据所需针入深度,针根需露出体表1,cm,左右,粗细:,患者体质、年龄、胖瘦,针刺部位,病情,选择体位,原则,暴露所需腧穴,病人舒适,便于取穴、施术,常用体位,卧位:仰卧、伏卧、侧卧,坐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注意事项,针刺期间勿改变体位,医生适当的位置,选择体位,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前侧面)腧穴。,选择体位,俯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选择体位,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选择体位,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选择体位,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选择体位,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定穴与揣穴,定穴:腧穴的定位,主要根据骨度法,结合其他定位方法进行。,揣穴 :以手指在穴位处揣、摸、按、循,找出指感强烈的穴位,临床上定位与揣穴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消毒,针具器械消毒,高压蒸气灭菌法,药液浸泡消毒法,75%酒精 30-60,min,煮沸消毒法,水沸后15-20,min,医生手指消毒,针刺部位消毒,治疗室内消毒,毫针针刺方法,进针法,针刺的角度和深度,行针得气与治神,行针手法,针刺补泻,留针与出针,针刺意外,持针法,刺手,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押手,固定腧穴、协助进针、减轻疼痛、调节针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灵枢,九针十二原,“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难经,“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标幽赋,持针法,金针梅花诗钞,:“持针者,不仅在进针之先应持针在手,细心揣摩;在进针之后,更应手不离针全神贯注。,故在下针之初,固应着力持针,直插至应止之处;而在进针之后,尤应手如握虎,势若擒龙,紧全身之力于指腕,目无他视,着意呼吸,全神贯注,属意病者,方可针通造化,神察秋毫。如此,则针下之虚实明,邪正辨,气之至否可以确知,气之行走可以推引,而为补为泻,其数亦可以从心矣。”,持,针,姿,势,进针法,以进针速度分为,速刺法,和,缓刺法,以刺入术式分为,插入法,和,捻入法,以刺押手势分为,单手进针法,和,双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指切、夹持、舒张、提捏,以进针器具分为,针管针进针法,和,进针器进针法,单手进针法,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穴位,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指切进针法,以押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切按在穴位旁,刺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适用于短针的进针,夹持进针法,押手拇食两指持棉球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刺手拇食指执持针柄, 双手配合动作,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将针刺入皮下.,适合于长针的进针,舒张进针法,用押手拇食两指或食中两指将腧穴部位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刺手持针从其间将针刺入。,适用于腹部腧穴的进针,提捏进针法,即用押手拇食两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刺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位,特别是面部腧穴的进针,针刺的角度和深度,重要性:获得良好针感、防止意外,针刺角度,直刺:,适用于大部分腧穴,斜刺:,肌肉浅薄 重要器官 血管 疤痕,横刺(平刺):,皮薄肉少 头面部 透针,针刺方向:,依病位:气至病所,依经脉循行:迎随补泻,依腧穴部位:避免危险发生,深度:,根据形气之浅深:季节、体质、年龄,根据病情,根据腧穴部位,决定针刺角度、方向、深度的因素,腧穴位置、病情需要、病人体质、手法需要,行针,行针概念,广义:,从进针至出针的整个过程,狭义:,进针后为促使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采取的操作方法,(运针),行针手法,基本手法:提插、捻转,辅助手法:循法、弹法、刮柄法、摇柄法、飞法、震颤等,基本手法,提插,提针与插针结合,对穴位施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幅度/层次/频率/时间,捻转,刺手挟持针柄前后左右交替旋转捻动,角度(180,。,-360,。,)/频率/时间,忌持续单向捻转,辅助手法,循 法,沿经脉循行路线揉按,以疏通气血激发经气,弹柄法,弹动针尾、针柄,以催气、行气,刮柄法,刮动针柄,以催气、行气,摇柄法,直立而摇,边摇边退,以泄气,卧针而摇,不进不退,以行气,辅助手法,飞法,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放开两指, 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用于,催气、行气,震颤法,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以催气,得气,定义,针刺产生的经气感应,得气的表现,医:沉、紧、涩,患:酸、麻、胀、重,循经感传,得气的意义,“,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气速效速,气迟效迟”,轻滑慢而未来,沉紧涩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不得气的原因,医者:取穴不准,针刺角度深度不当,手法运用不当,患者:体虚、感觉迟钝,不得气的处理,纠正错误,行针催气,留针候气,艾灸益气,治 神,医者凝神静气、全神贯注于针下,患者松静自然、精神专一,“,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素问,宝命全形论,“,粗守形,上守神” 灵枢,九针十二原,“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刺之无殆”,灵枢,九针十二原,“必正其神,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素问,针解,“,病者之精神治,则思虑蠲,气血定,使之信针不移,信医不惑,则取效必宏,事半而功可倍也”,金针梅花诗抄,“医者之精神治,则造化通,料事明,决断果。使之临危则不乱,卒遇大恐而不能惊。病者之精神治,则思虑蠲,气血完,使之信针不疑,,,信医不惑,则取效必宏,事半而功可倍也。养身者却病强身也。以不病之身,方可治有病之人。聚全身之力于手腕,方可使顽铁通于神明”,清,周树东金针梅花诗钞,针刺补泻,补泻原则,“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补泻定义:通过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疏泄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补法:鼓舞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泻法:疏泻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补泻手法,单式手法、复式手法,单式补泻手法,复式补泻手法,烧山火,分部实施复合补法,天:捻转(提插)补法 1,人:捻转(提插)补法 2,地:捻转(提插)补法 3,步骤:1+2+3(+呼吸补法),主治:冷痹顽麻,虚寒证,透天凉,分部实施复合泻法,针 刺 补 泻,天:捻转(提插)泻法 1,人:捻转(提插)泻法 2,地:捻转(提插)泻法 3,步骤:1+2+3(+呼吸泻法),主治:热痹,实热证,功能状态,双向调节作用,腧穴特性,关元 命门 气海-,补,十宣 人中 委中-,泻,施术手法,影响针刺补泻的因素,留针与出针,留针,一般情况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左右,慢性、痛证、痉挛性疾病可久留,感冒、发热、小儿不留针,可静留或动留,出针,“出针贵缓,太急伤气”,依补泻需要,针刺流程,消毒,间,歇,行,针,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指切 夹持,舒张 提捏,管针进针法,常用补泻手法,提插补泻,捻转补泻,疾徐补泻,开阖补泻,呼吸补泻,迎随补泻,热补凉泻,进针,得气,留针,行针,补泻,出针,针刺角度方向深度,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行针辅助手法,循法 弹法,刮法 摇法,飞法 震颤,针刺异常情况,晕针,表现:患者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烦欲呕,出冷汗,脉微;重者昏仆倒地,原因:饥饿、紧张、体虚、疲劳、手法过重,处理:取针、平卧、刺人中、灸百会、其他,预防:,针对原因、注意观察,针刺异常情况,滞针,表现:,针体活动困难 或伴疼痛,原因:,精神紧张或疼痛引起肌肉收缩、持续单向捻转、留针时间过长,处理:安抚循按使放松,,调整针体使复原,预防:,充分解释,消除顾虑;手法轻巧,针刺异常情况,弯针,表现:,方向角度改变、,针体活动困难或疼痛,原因:,体位改变、手法过猛、外力撞击,处理:,放松局部、恢复体位、顺势拔针,预防:,手法要熟练,选好固定体位,针刺异常情况,血肿,表现:,肿胀、皮肤青紫,原因:,刺伤血管,处理:,按压、冷敷、热敷,预防:手法柔和,避开可见血管,出针按压针孔,熟悉解剖,施术部位的宜忌,避免刺伤内脏 :胸背腰腹部,避免刺伤重要血管,避免刺伤延髓:颈项部,孕妇禁忌 :小腹部、腰骶部腧穴,以及活血通经穴,小儿禁忌 :囟门,皮肤禁忌 :感染、溃疡、瘢痕 等,禁刺腧穴宜慎针,禁灸部位禁灸部位,针刺宜忌,患者体质的宜忌,刺法宜忌,肥胖、强壮、年轻者宜多刺、深刺、留针;,瘦小、虚弱、老幼者宜少刺、浅刺、疾出。,孕妇、习惯性流产者慎用针刺,灸法宜忌,初病、体壮者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久病、体弱、老幼妇艾炷宜小,壮数宜少,针刺宜忌,病情性质的宜忌,疾病性质,“五夺”气血大亏,不宜泻法,“五逆”脉证不符,不宜针刺,暂时现象,大醉、大怒、大惊、大渴、大劳(包括房劳)、过饥、过饱等,不宜立即针刺,针刺宜忌,五夺,灵枢,五禁,:“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此皆不可泻。”,灵枢,玉版,:“腹胀,身热,脉大,是一逆也;腹鸣而满,四肢清,泄,其脉大,是二逆也;衄而不止,脉大,是三逆也;咳且溲血,脱形,其脉小劲,是四逆也;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是谓五逆也。”,“其腹大胀,四末清,脱形,泄甚,是一逆也;腹胀便血,其脉大,时绝,是二逆也;咳,溲血,形肉脱,脉搏,是三逆也;呕血,胸满引背,脉小而疾,是四逆也;咳呕,腹胀且飧泄,其脉绝,是五逆也。”,灵枢,五禁,:“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脉洪大,是二逆也;著痹不移,(月囷)肉破,身热,脉偏绝,是三逆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及后下血衃,血衃笃重,是谓四逆也;寒热夺形,脉坚搏,是谓五逆也。”,刺灸时间的宜忌,留针的久暂,热证、表证留针时间宜短,寒证、里证留针时间宜长,施针的时刻和时令,候时令而刺,候时辰而刺,因时因人而刺,因病而刺,针刺宜忌,灸 法,Moxibustion,“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灵枢,“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非良医也,针灸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也”,千金要方,教学要求,熟悉灸法的概念、特点、灸用材料。,掌握灸法的分类、操作技术、注意事项。,熟悉灸法的主治作用、适应范围以及灸感、灸量、灸法补泻,灸的作用,温经散寒:治疗寒湿痹痛、寒邪内停,扶阳固脱:治寒厥、脱症、中气下陷,消瘀散结:治疗肿瘤等,防病保健:关元、命门、足三里、大椎,瘢痕灸,无瘢痕灸,直接灸,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艾炷灸,艾卷灸,悬 灸,温和灸,雀啄灸,太乙针灸,雷火针灸,温针灸,温灸器灸,常用灸法,艾灸,其他灸法,灯草灸、天灸,实按灸,回旋灸,艾灸的材料 艾,“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情,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本草从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孟子,3-5月采集新鲜肥厚的艾叶,暴晒,反复捣碎、筛梗,制成淡黄色艾绒,艾炷灸,艾炷(,moxa cone),的规格,大(橄榄核)、中(枣核)、小(麦粒),“壮”:每燃一个艾炷,附:艾炷模具,艾炷模具,直接灸,瘢痕灸,操作:舒畅体位-定穴-粘附液-小艾炷-点燃至尽-除灰烬-反复,7-9,壮。一周左右化脓,5-6周后灸疮结痂脱落,局部留瘢痕。,适应证:顽固性疾病(哮喘等)及发育迟缓,无瘢痕灸,操作:,定穴-粘附液-中小艾炷-点燃至轻微灼痛-更换至3-7壮,皮肤轻度红晕。,适应证:慢性虚寒性疾病、痹证等,间接灸,隔姜灸,应用:风寒感冒、风湿痹痛、胃寒腹痛、寒性痛经,注意事项:艾炷放稳防烫伤,隔盐灸,(神阙灸),功用:回阳救逆固脱,应用:虚脱、 虚寒 、,急性寒性胃肠疾病,注意事项:盐上需放置姜片,隔蒜灸,应用:,未溃疮疡、腹中积块,艾卷灸,悬灸,温和灸:相对固定 2-3,cm 10-15min,注:可通过医者探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雀啄灸:上下移动,如啄食,回旋灸:距离相对固定左右或旋转,实按灸(太乙神针、雷火针),置布或纸(数层)于施灸部位上,点燃艾卷按压使热力透达深部,用于痹证、痿证,温针灸,作用:针+灸,注意:防灰火脱落,其它灸法,灯火灸,用于小儿痄腮、吐泻、惊风等,天灸(发泡灸),毛莨、斑蟊、蒜泥、白芥子等,三伏灸,三伏,夏至之后第三、第四庚日,立秋后第一庚日,处方,白芥子、甘遂、细辛、生姜汁等,操作,制成约1.2*1.2*0.5,cm,饼状用胶布固定于相应穴位2-5小时,灸治的注意事项,顺序,先后顺序:先上后下、先阳后阴,灸量顺序:,艾炷先小后大、壮数先少后多,补泻,“,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 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灸治的注意事项,禁忌,疤痕灸需避开面部、血管、关节,孕妇需避开腰骶部、腹部,灸后处理,水泡,灸疮,现代研究,用底面积6,mm,2,、,高8,mm,的艾炷灸,平均19.6壮出现循经感传,随着壮数的增加,感传逐渐由线状加宽呈带状,速度也逐渐加快,艾灸命门可以纠正“阳虚”动物的虚损症状,但从脱氧核糖酸合成率的水平来看,采用五壮要比三壮为好,,艾灸至阴穴纠正胎位不正的效果,一般都以第1、2次艾灸较明显,第3次以后效果则较差。,现代研究,kPa,kPa。,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施以灸法,经过3个月后,患者血压下降,并相对保持稳定,全血比粘度、纤维蛋白原均有明显下降。保持了血凝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平衡,对于预防中风的发生收到了较好效果,现代研究,病程在48年,皮损面积在24,cm,2,816cm,2,不等的120例神经性皮炎患者,采用小艾炷灸治方法,痊愈率达98%。,对61例55岁至78岁健康老人进行为其3个月的保健灸(即取足三里隔姜灸,每日1次,每次7壮),观察结果显示血浆,TC、TG,均明显降低,表明保健灸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意义;对,IgG IgA IgM,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均有降低,对3,H-TdR-LT,的显著升高,也提示保健灸对老年人的免疫功能有一定调节作用。,刺灸法操作,毫针刺法,毫针进针法、毫针行针法、针刺补泻(提插、捻转、呼吸、开阖、迎随、烧山火、透天凉),灸法,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